洪荒时代晚期,因姜一与姜女系出同源,蚩尤族裔并未攻伐牛头族,即神农氏,所以神农氏当时的疆域可谓是极其广阔。或者说,当时的公牛王朝名义上是战争荒圣·蚩尤任帝俊,封号赤帝,但就旁观角度来看,也可以看作是是蚩尤族裔为军队攻伐天下,神农氏为庶民治理九洲。
而在神农接任帝俊,封号炎帝后,公牛-荒圣王朝过渡为公牛-死徒王朝,这个时间段,L3000年前后,即是《埃及王表》上的阿哈王朝。
覆盖亚洲与北非的阿哈王朝的都城,即炎帝神农的帝都,不在埃及,而在川西。
神农恩济天下,无有相害之心,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封号炎帝,为天下共主。
而这,却只是神农丰功伟绩的开端。
荒圣之世,虽然荒圣断开了精神链接,但交流仍是以精神念波交流,心意流转间更可昭告天下。
而其下族裔,无论圣徒、死徒,接受拥化后因荒圣的允许都可自然而然地进行精神沟通。因此,已然占了智慧生物极大比例的死徒们的交流方式,便是以精神沟通为主,语音与图画结合表意为辅(非常辅的辅)。
只是这一切的前提是有荒圣存在,并有意愿以无限法允许此类行为。而现在,战争荒圣·蚩尤已然陨落,除了实力达标的死徒还能比较方便的以精神念波沟通外,弱小的死徒颇有些词不达意、哑口无言的样子。
也正是从神农开始,正式创造文字成为了当时的共识,并最终演变分化成表音与表意两脉文字体系。
荒圣王朝期间,不论哪位荒圣在名义上就任帝俊,都是极其超然,不问凡事的,也正是因此,只有极少数诸天荒圣的些许经历被史料记载。而神农则不同,扎根于人民群众,恩济天下,是真正的传奇人物。除去一些民生措施外,神农在划分天下为九丘后,更是始立地形,甄度四海,作帝王之书。①②③
种种的丰功伟绩,对人类文明做出的杰出贡献,使得神农在炎帝之号外,更是被尊为三皇之一,与伏羲、女娲并列。
然而,太平盛世的背后,却隐藏着不少的暗流。
当此之时,百族遗族、死徒之民,俱归于人类:百族近没,除神农氏外不成气候,而神农氏又甘为人类,不复牛首,故百族遗族归于人类;死徒五衰,概念侵蚀命火飘摇,唯以人类概念沁润己身方可活命,故死徒之民不得不归于人类。
然而人类之本,人族之民,不论是纯正的人族还是曾为人族的死徒,在由这些自称人类的存在构成的死徒王朝中都只算是低层人物!
不可否认,圣帝神农成为人皇是实至名归,但神农对人族的亲善却改变不了人族因孱弱而受到欺凌的局面。
时人族之长,姓姬,名轩辕,后人称之黄帝。
《山海经·海内经》:“流沙之东,黑水之西,有朝(zhāo)云之国、司彘之国。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弱水,生韩流。韩流擢(zhuó)首、谨耳、人面、豕(shì)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
朝云国,即祝融之国;司彘国,即西姬国,即黄帝所在之国。
虽然名义上黄帝与蚩尤部落的祝融同为一国之主,也就是诸侯,但事实上,黄帝的地位却比祝融低。
《山海经·西次三经》:“黄帝乃取峚山之玉荣,而投之钟山之阳。瑾瑜之玉为良,坚栗精密,浊泽而有光。五色发作,以和柔刚。天地鬼神,是食是飨;君子服之,以御不祥。”
《山海经·海外北经》:“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
“物”,即“巫”。在炎帝时代,巫即是九丘之主。
也就是说,人族之长,黄帝要在峚山采集玉瑛,然后送到钟山,向居住在钟山的祝融,向“天地鬼神”这些大大小小的死徒统治阶级进贡玉瑛。如此,可见当时人族地位之低下。
不过这时的人族之长,却不是姬轩辕,而是轩辕之子,姬昌意。姬昌意任黄帝时,举国迁至弱水一带,与钟山祝融国毗邻。
那么轩辕何在?
原来姬轩辕能力与天资都非常出众,引来了元始的注意,元始令门下容成子留在轩辕身旁辅佐:“汝且师轩辕耳,谨记:以道佐人主,弗以兵强天下,其事好成。”
强国之路非一日之功,故轩辕传位昌意,令昌意治国,而自己则随容成子修行道法。
轩辕问道容成子:“今人道凋敝,飘摇无定,何以求强?异人之辈,吸食吾血,纵历数百春秋,动作不衰,爪牙仍利;而吾人族子嗣,年半百而动作皆衰,长此以往,人族何存于世?”
容成子,即广成子,受元始之命辅佐轩辕:“求存在于求强,今家师元始领众师兄弟出山,大开方便之门,传方便之功。万望国民勤练武功,强身强族,此乃来日立足之本也。”
“民强则族强,然也,只是异族传奇之辈甚多,千岁不终,如何匹之?”
“吾等倘若修行有成,当是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亦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容成子淡淡笑道,话语间暗含的傲气倒也确实宽慰住了轩辕。
……
亚欧大陆上,人类主体文明大致分为两个集团。
以轩辕为长,由人族以及源于人族的死徒构成的黄帝集团。
以神农为名誉之长,除去牛头族的百族遗民与死徒构成的相互间联系松散的炎帝集团。
至于神农的本族牛头族,则保持中立,不偏不倚。
时间慢慢流逝,在终刻之战后,文明终于进入了休养生息、发展壮大的阶段。
然而一场涉及星球意志的战斗却突然爆发!
————
①九丘即九州即九囿。
《山海经·海内经》:“有九丘,以水络之,名曰陶唐之丘、叔得之丘、孟盈之丘、昆吾之丘、黑白之丘、赤望之丘、参卫之丘、武夫之丘、神民之丘。”
《春秋纬·命历序》:“人皇氏依山川土地之势,财度为九州,谓之九囿,囿各居其一而为之长,人皇居中州以制八辅。”
②《春秋纬》:“有人苍色大眉,名石年,戴玉理,始立地形,甄度四海。”(石年为后世附会炎帝之名)
③帝王之书,意指记录天下地理资源的图画之书。炎帝立地形、度四海后,将图画刻于玉版之上。另引申图画图书相关于附注④。
④《初学记》、《御览》、《帝王世纪》等书:“黄帝五十年秋七月庚申,天大雾三日。帝游洛水之上,见大鱼,杀五牲以醮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色,鱼流,始得图书。”
《博物志》:“帝尧在位,圣德光洽。河洛之滨,得玉版方尺,图天地之形。又获金璧之瑞,文字炳列,记天地造化之始。”
上古之图书,不同于后世之“图书”,乃是用“图”画成的书,记载着地理星相等知识。后人得到这些河图洛书后,便就当时的地理进行整理、修订,如此代复一代,最终由大禹整理补充绘成《山海图》,并铭于九鼎之上。而伯益据以成书,著成《山海经》。
另外,正是因为炎帝、黄帝、尧帝等上古帝皇将当时的历史地理星相与其他知识绘制于玉版、金璧之上,藏之名山,沉于河洛,才演变出了后世封禅、祭河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