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这北汉虽然皇帝一个个都不打靠谱,但是这靠谱的臣子确实一个接一个的。比如这个刚刚被抓住的卫融。开始的时候就是卫融这人鼓动的刘钧趁机去沾沾便宜,甚至还亲身上场。对于这种人,赵匡胤自然要现身教育了,你怎么能这样呢,我才是真命天子,你怎么能让人反对我呢。卫融估计是懒得搭理赵匡胤了,张口就来一句“犬各吠非其主,臣四十口衣食刘氏,诚不忍负之。陛下宜速杀臣,臣必不為陛下用,纵不杀,终当间道走河东耳。”反正照卫融的意思,他这辈子是跟赵匡胤干上了,除非他死了。
赵匡胤是让人一铁挝照着脑袋就抡了过去,所谓铁挝就是那种一端如鹰爪的兵器,就像是爪爪挠放大版,好狠啊。可见,赵匡胤是真想杀了他啊。这一下子下去,一般人真就直接没命了。可是卫融命大啊,血留得到处都是,就是人没事,还有工夫在那大喊自己死得其所。这喊了一嗓子还真救了自己一命。赵匡胤一看这人真是个忠义之士,就把他放了。又是以良药傅其疮,又是赏赐衣服、金带、鞍马的,简直比功臣还功臣。
这时候赵匡胤想到了被李筠逮了送去北汉的周光逊几个,就找刘钧商量着要不咋俩人换人吧。结果刘钧不搭理他,这事也就不了了之了。这事要是到了这个时候就结束了的话,倒是一段佳话。体现了我们伟大的大宋之主赵匡胤宽广的胸怀、高尚的品德。不是这样,这种可有可无的小事也记不到史书上去。这年头,俘虏多了去了。少他卫融一个也没啥。卢赞不是刚被干掉了吗。
但是我们来看看这件事的完整状态。第一步,赵匡胤审问卫融,卫融表现的忠肝义胆、不死不休。第二步,赵匡胤恼羞成怒,照着卫融的脑袋就招呼了过去,但是卫融命大,没死成。第三步,赵匡胤被卫融的衷心所感,释放了卫融,并赏赐了他。第四步赵匡胤要跟刘钧换人,刘钧不愿意。剩下的才是最关键的,这个宣称对北汉忠心耿耿,与大宋不死不休的卫融在之后的十多年了,一直在北宋做官,知道公元973年去,而北汉却直到公元979年才被赵匡义灭掉。
如果卫融要是苏武那遭遇,我们也就不说啥了,反而还要好好歌颂一番。但关键这事实不是这样的,我们先看看这期间卫融做了什么官。乾德初年,也就是公元963年,大宋举行郊祀活动,卫融作《郊烟大礼赋》。继而,改任司农卿,出京任陈州、舒州、黄州等地知州。卒于开宝六年(973年),终年69岁。
乾德初年的这场祭祀其实是很隆重的。赵匡胤在圜丘祭天,宰相范质为大礼使。同时,范质与卤簿使张昭、仪仗使刘温叟讨论旧的典章制度,审定《南郊行礼图》呈上。也就是由此,大宋的礼仪制度开始完备,范质还亲自作了序。卫融在这么重要的场合,偏偏为他自己的生死仇敌写了一篇《郊烟大礼赋》,从此官运亨通。我们现在以比较阴暗的想法来审视一下这个事件,假设说之前赵匡胤和卫融的对手写是这两个人自导自演的一幕。不要忘了,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赵匡胤完全可以称之为一个超一流的导演、编剧加演员。
第一点,按照卫融的说法,他之所以选择和赵匡胤作对的除了各为其主外,更为关键的在于他一家子四十余口全都在北汉,在刘钧的手里。所以一个人死还是一家子四十余人死,他选择一个人死或者拼死讨回北汉,但是这两点都没做成,或者说不愿意做。
第二点,在于铁挝这种利器。这种兵器在当时还是比较常见的,别说赵匡胤的身边负责行刑的人,就是普通人一不小心都能一下子把人给打死了,但是卫融不但没死还有劲说话。要么是这个行刑的是个废物,要么是赵匡胤自己的授意。我当然选择相信第二种,相较于打板子都能打出各种花样来说,一下子不把人打死实在是小意思。
第三点,在于卫融顶头上司,北汉老大刘钧的态度。卫融可是刘钧的宰相,用李筠扔过来的俩人换回自己的宰相这买卖不要太好,即使不想做也有得谈啊。可是刘钧的态度很微妙,他根本就不搭理这茬,也就是说刘钧压根就不希望卫融再出现在北汉。刘钧到底为什么不待见卫融,我们不知道。但是五代之中,所谓宁死不降的,别说宰相就是中高级官员都算上还真没有几个。
第四点,卫融在大宋过得是如鱼得水,被俘虏没几年就有资格在郊祀上写《郊烟大礼赋》,其后更是辗转多地担任知州。这简直是为他的逃跑创造了各种有利条件,但他偏偏还不跑,干得是风生水起。
当然,这一切都可以有另一种异常简单的说法,叫做士为知己者死。这句话一放出来,瞬间就感觉自己无话可说,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特别喜欢站在道德的高度来批判与职责别人,因为方便且有效。但是却总让人感觉哪里不对,却又说不出来,准确的说是说不出口。所以,大宋朝野之中没人能指责他什么,因为他现在忠于的是赵匡胤,和所有人一样。只是他之前是在北汉,其余人是在后周而已。大家半斤对八两,谁也说不了谁,说出来就是在打赵匡胤的脸。
之所以花了这么长的篇幅向大家讲述一个假想的可能性,是因为要再次提醒大家,帝皇的心思,无论怎么揣测都不为过。
历史到了这个时候我们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个重量级人物,重到赵匡胤都要对之以礼相待。此人就是前任殿前都点检张永德。要说这张永德,好像从德行到人品再到能力都找不到什么缺憾的地方。张家与郭家也算是老交情了,当初郭威和张永德的父亲张颖在后晋同朝为官。张永德母亲死后,张颖续弦,张永德也不像其他叛逆的男孩一样讨厌后妈,反而是如同生母一样侍奉继母,以贤孝闻名乡里。后来等张永德20也就是刚刚弱冠之年的时候,郭威就把女儿嫁给了他,孝顺的人即使再坏也坏不到哪里去。
如果说贤孝是张永德第一个特点的话,那他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命大。他是真的命大啊,当初汉隐帝刘承祐下令杀郭威满门,除了柴荣因为不在京城逃了过去外,张永德也成功躲过了一劫,而且张永德还就在开封。刘承祐下令让昭义节度使常思杀掉张永德,而且这个常思和郭威还素有嫌隙,按说张永德实在没理由能逃得性命。偏偏这个常思怕郭威打回来抱负,没敢杀了张永德,只是把他关了起来。后来郭威率军回返,张永德也就这么侥幸活了下来。
说道能力上,张永德也是有胆有识。敢和赵匡胤两个各带两千人,就直接杀出去并且成功扭转战场局面的张永德,无论怎么看都能说得上是勇猛。而要是没点远识和对局势很好的认知的人怎么也不会对柴荣说出:“且陛下方欲削平四海,苟军法不立,虽有熊罴之士,百万之众,安得而用之!”这种话。
关于张永德,我们之后还会不断的说道,因为不论在后周以及北宋初期,他都可以算的上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而且还是一个难得的得以善终且长寿的人。之前我们提到过,张永德的支持是赵匡胤能在禁军系统中一路青云直上的重要助力。而陈桥兵变后,张永德的沉默也帮助赵匡胤很好的稳定了当时的局势,有时候沉默本身就是一种表明态度的方式。
之所以在这里提到张永德,除了他跟赵匡胤关系好外,还因为他跟另外一个人关系不好,这个人是前任侍卫司老大。两人一个是柴荣妹夫,一个是郭威的外甥;一个是前任殿前司老大,一个是前任侍卫司老大,是后周朝堂上少有的成年且手握大权的皇亲国戚。但是在大宋,这两个人的命运却截然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