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国际政治学新论
4260800000005

第5章 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发展简况(5)

政治现实主义理论的根源,可追溯到马基雅弗里的权力政治论。马基雅弗里处于15—16世纪意大利诸侯混战时期,他的代表作《君主论》,鼓吹实现意大利民族统一,结束分裂,佛罗伦萨公国的君主应采取一切手段夺取并保持其政治权力,而无需顾及私人道德原则的束缚。应该承认摩根索的国家权力论是对马基雅弗里政治权力说的改造与发展。它们的哲学基础不尽相同,马基雅弗里的政治权力说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的世俗哲学为依据;摩根索的国家权力说,则以美国20世纪的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

三、第三阶段

主要从战后60年代到70年代前期。国际政治学研究更注重方法。科学主义盛行,但传统现实主义并未被人们完全抛弃。有人将这一阶段界定为科学主义与传统现实主义并存的阶段。

应该指出,战后政治现实主义在批判理想主义中逐渐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学派,但从一开始,这一学派的缺陷也逐渐暴露出来,主要表现为:

它的研究方法与手段比较陈旧,一般借助历史学的方法,或法学的演绎法。它的理论缺乏完整的体系,无论是摩根索还是其他学者,至今未能形成一种内在逻辑联系严密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它的理论研究,一般是先发现某种基本原则,然后再运用这些原则去解释各种国际政治现象。国家权力说对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国际政治现象,难以给人完满的解释。例如,60年代美国不惜耗资巨大,远涉重洋去越南作战。这一重大的决策,究竟是因为美国现实的国家利益受到了严重威胁,还是更多地考虑意识形态的冲突?中苏之间的敌视与对抗,源于现实国家利益还是意识形态的分歧?

显然,许多重大国际现象,并非国家现实利益或权力所能完满解释。60、70年代,正是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达到高潮之际,科学主义思潮盛行,其中行为主义的理论,借用科学方法三论(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以及其他学科的方法,包括物理学、数理统计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对国际政治现象进行重新解释与探讨,并对现实主义理论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从而促使国际政治研究在方法论上发生了一次重大变革。

行为主义为代表的科学主义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将国际政治作为一个综合体系加以分层次研究,改变了以往国际政治研究的笼统粗浅的特点;国际政治研究对象不再局限于国家,而扩大到国家集团、国家组织以及重要的决策者等多种行为体。尽管主权国家仍被作为行为主体加以研究;研究方法上发生了重大变革,它运用整体研究(范畴分析、内容分析、模式分析)、策略研究(决策分析、博弈分析)和定量研究(统计分析、数理分析、微机处理等)等科学方法,在西方国际政治研究中掀起了一场所谓的“行为主义革命”。

行为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有:美国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莫顿·卡普兰(MortonA.Kaplan),在一体化理论、系统分析、博弈论等方面有相当成就,其代表作《国际政治中的系统与过程》,在系统分析研究中颇有影响。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卡尔·多伊奇(KarlDeutsch),继卡普兰之后,系统提出了“沟通三论”:一体化论、相互依存论与博弈论。其代表作《国际关系分析》比较著名。

当行为主义的方法论的变革深化了西方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的研究时,不少学者也开始发现科学行为主义理论的缺陷。如过分强调抽象与一般化,忽略对当前重大而紧迫问题的应用研究,过分强调定量分析或分析的精确化,忽视了对国际关系的定性分析。因此行为主义学派逐渐注意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和古典的理想主义相融合。将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基本研究与应用研究调和与合流,以便建立一种更综合完整的理论体系。

四、第四阶段

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西方国际政治学研究进入新现实主义阶段。

70年代西方经济陷入滞胀阶段,美国因越战元气大伤,国内经济出现严重危机。尼克松政府提出紧缩退守的对外政策,并承认战后世界格局已由雅尔塔体制的两极格局向多极格局转化。苏联利用其相对强大的综合国力,推行勃列日涅夫主义,大肆扩张,对美采取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日本、联邦德国经济迅速发展,已成为仅次于美苏的两个经济大国。传统现实主义强调“权力利益”的理论已难适合新形势的需要。科学行为主义的一些概念与理论也过于抽象,难以本质地分析现实政策调整中的新问题。不少学者在对传统现实主义理论加以“科学修正与补救”同时,吸取了科学行为主义的某些合理成分,提出了新现实主义理论。1985年美国学者斯坦利·霍夫曼指出:“在当今世界,现实主义,甚至是摩根索倡导的现实主义也不再令人满意了。在学术界与政界所需要的是寻求一种新现实主义。为权力而斗争的现实主义已经不够了,为权力和世界秩序而斗争的新现实主义必将会出现。”

新现实主义学派的理论具有一些明显的特征:尽管认为国际社会仍处于无政府状态,但同时却强调国际秩序;承认主权国家仍是国际关系中心,但同时注意对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的研究,包括欧共体等西方体系、苏联与美国对峙的东西方体系、不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南北体系等。承认国际关系中的权力政治,但又注意国际关系中的经济因素。在方法论上,新现实主义更注意综合分析。它将传统现实主义的权力政治与科学行为主义的体系模式、结构分析与反馈博弈、宏观与微观分析兼收并蓄,互为补充,使国际政治学研究成为一门以政治和经济为两条主线,融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行政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性理论研究。

如果说传统现实主义理论是冷战时代的产物,可称之为“冷战理论”,那么新现实主义理论则是冷战时代的缓和时期的产物,可称之为“新冷战理论”或“后冷战理论”。1979年出版的肯尼思·华尔兹的代表作《国际政治理论》是新现实主义出现的标志。1986年罗伯特·基尔汉主编的《新现实主义及其批评》一书,则是对新现实主义理论争鸣的理论总结。此外还有一些重要著作,例如,罗伯特·吉尔平的《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罗伯特·利珀的《不存在共同的权力——国际关系概论》、罗伯特·基尔汉的《霸权以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争斗》等。

新现实主义的理论创新,主要有“三论”,包括国际政治经济学、国际冲突与合作、国际机制论。

1.国际政治经济学

指将权力理论与世界经济理论相结合,着重探讨国家政治与世界经济的总体变化及相互关系的综合分析理论。

国际现象的研究,本质上应是国际政治与世界经济综合研究,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人们把两者作为两门互不相关的学科,分别进行单独研究,结果世界经济学者往往对世界经济发展中的政治因素的作用视而不见;国际政治学者则忽视对世界经济因素的研究。传统现实主义学派所描述的世界是一个没有经济活力的世界,国际政治关系,特别是权力政治被当作理论研究出发点,国家之间的权力之争,成了国际社会基本矛盾。新现实主义学派克服了传统现实主义理论的缺陷,强调国际政治与世界经济的相互依存关系,并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研究。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著作有: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1987)与罗伯特·基尔汉《霸权以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争斗》(1984)。

2.国际冲突与合作论

战后几十年的国际关系以冷战对峙与国际冲突为主要特征,传统现实主义理论着力反映了这一现实,强调世界无政府状态下的权力冲突,但忽视国际关系中经济合作、政治合作的趋势,将冲突看作绝对的,大于合作,而合作只是暂时局部、服从冲突的权宜之计。国际冲突理论是传统现实主义理论的基础之一。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缓和出现了,合作成了国际关系中的一种经常现象,冲突与合作并存,合作加强的趋势已被世人所公认。新现实主义学派从国际关系的现实出发,将国际冲突与国际合作结合起来研究,并提出了“霸权后合作论”及“无政府状态下合作论”等理论。前者由罗伯特·基尔汉倡导,后者则以肯尼思·奥伊为代表。

3.国际机制论

传统现实主义的理论以战后东方与西方的冷战对峙现实为依据,强调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无序与混乱,冲突与对立。新现实主义理论则从20世纪70年代国际关系中的缓和合作及冲突并存的现实为依据,提出了国际机制理论。其代表人物是斯蒂芬·克拉斯诺,他在1983年出版的《国际机制》一书中,主张形成某种国际机制,以实现国际秩序,取代国际无政府状态。所谓国际机制,指“特定问题领域里组织协调国际关系的原则、准则规则和决策程序”,以规范各国的行为。它不仅涉及国际合作,还包括如何实现合作,巩固国际体系,比国际合作理论更进一步。

总之,新现实主义理论的诞生是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对外战略调整的产物,它将对世纪之交的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但是它又在很大程度上鼓吹建立一种以美国为主的国际合作体系,带有较大的片面性。

思考题

1.联系实际分析国际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的区别与联系。

2.试用国际政治学传统研究方法分析一两个具体事例。

3.试用国际政治学现代研究方法分析一两个具体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