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国际政治学新论
4260800000016

第16章 行为主体相互作用的背景条件与主要方式(3)

世界商品贸易市场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相对有利的原则(ThePrincipleofComparativeAdvantage)。交易成败取决于交易双方的经济与政治利益的考虑,其中任何一方都想使自己能出售更多本国的廉价商品,提供更多的本国的廉价服务,同时购买别国更多的价廉物美的商品,这些商品在本国生产效益低成本高。由于世界各国的物质资源与劳动力资源的拥有情况不同,因此双方都能找到对各自都有利的贸易伙伴,进行有益的交易。但是,相互有利的贸易原则常常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政治制度相同,政治关系较好的国家,通过两国贸易能增加两国的联系。政治关系不好,或相互敌对的国家,双方政府常常会削减贸易额,以降低相互间的联系与依赖程度。

例如,中美两国未建交之前,国家间的贸易几乎等于零。20世纪70年代,关系正常化后两国贸易额直线上升,80年代末,双方关系发生曲折时,美国单方面对中国进行经济制裁,贸易额便有明显下降。90年代两国关系恢复正常,贸易额又直线上升。1989年中美两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22.5亿美元,1991年上升为142亿美元,1992年进一步上升为250亿美元,1995年达500亿美元左右,2003年高达1300亿美元。除了政治因素之外,各国形式多样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也会影响国家间正常的贸易关系。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往往以保护民族工业的健康发展和国家安全利益为理由而制定,并利用提高关税、削减进口配额、卫生防疫等多种方式来阻止别国廉价商品的输入。无论以何种理由与方式制定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都会削弱以相互有利的贸易原则为基础的贸易关系。例如,1993年美国会通过一项对中国纺织品进口配额减少25%~35%,提高关税30%的决议,以限制中国纺织品的对美出口,后经中美双方协商谈判,美国于1994年1月17日取消一项10亿美元的中国纺织品输美的禁令,1994年纺织品配额仍比上年增加4.4%,但以后两年中将减为每年增加1.1%的配额。欧洲联盟对中国玩具的进口,也制定过类似的削减配额、提高关税的措施。

为了使国际贸易中的相对有利原则得以有效贯彻,“二战”以后不少国际贸易组织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地区性贸易组织方面,较著名的有欧共体(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海湾国家共同市场、南锥体共同体等。在全球性贸易组织方面,主要有世界贸易组织(1995年1月1日前为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尽管它仅是一个松散的组织,提供一般性的贸易指导原则,但对全球贸易的发展举足轻重。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世界贸易被看作是在不发达国家(殖民地)与发达国家(宗主国)之间进行的,前者向后者出口原料,后者向前者出口制成品用于支付原料的进口。20世纪后半叶,世界贸易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比例越来越小,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增长迅速,所占比例占绝对优势。90年代这一趋势略有缓和。

2.资本与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交易的客体是货币,按照使用的市场工具不同,资本市场一般可分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等。资本市场的功能是通过银行与金融机构,沟通资金供求联系,提高融资的广泛性和有效性,促进资本的集中与形成。西方企业30%~40%的经营资金依靠资本市场来筹措,因此资本市场又可称为枢纽市场,是整个社会经济正常运转的保证。

国际资本市场,主要由跨国资本的流通所构成。在这一市场中,买方是资本的接受者,卖方是资本的投资者。国际资本的流通,早在19世纪已经开始。美国在19世纪曾经接受了英国大量的投资资本。“二战”前,资本帝国除了互相投资之外,也向海外发展中国家投资,但是这种跨国投资往往与殖民主义密切相关。例如,法国的投资者通常在海外的法国殖民地投资;英国的投资者,则在海外英属殖民地投资。战后,殖民主义体系崩溃了,但是发达国家在战后初期的投资,仍热衷于投向前殖民地。20世纪60、70年代,发达国家之间相互投资增加。国际资本市场的投资去向发生重大转变。

美国曾是国际资本的最大提供国家,海外直接投资方向也经历了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移的变化。美国私人海外直接投资,在发达国家的投资占海外总投资额的比重,1950年为48%,1962年为62%,1970年为68%,1979年为72%,80年代仍在70%以上。英国则由1962年的63.5%,上升到1978年的80%;日本在战后海外投资长期集中于发展中国家,70年代后期,开始转向发达国家,1984年达56%。80年代后期,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海外投资又有所增加,尤其是对墨西哥与亚太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投资骤增。其中,中国成为外资最看好的国家。1993年中国吸引外资达260亿美元,1995年达350亿美元左右,1996年达480亿美元,2003年达535亿美元,第一次成为超过美国的世界第一大吸引外资的国家。而新加坡尽管弹丸之地,却也成为世界上最有吸引力的投资场所之一。

国际投资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三种:购买别国资本市场的股票与债券;向别国银行或别国企业贷款;建立合资公司,以便从事生产与销售。

跨国投资往往受投资地区或投资国家的政治经济等投资环境条件的影响。它们主要包括政治行政环境、资本运作环境、市场环境和财税金融环境。

所谓政治行政环境,主要指东道国的政治局势状况是否稳定,相关政策是否连续,行政管理机构设置是否合理,行政管理是否灵活有效。由于一国政局的现状往往取决于历史、社会和现行体制等多种因素,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保障其政局在未来不发生任何动荡。为了保障外国资本的安全,东道国一般与投资国签订有关投资保障的协定,规定对外资企业国有化的限制及经济补偿等措施。

所谓资本运作环境,主要指资本运作过程中所需的材料设备、基础设施状况(包括水电供应、交通、仓储、文教卫生、邮电通讯等)及劳动力价格和素质等条件的完备与否。

所谓市场环境,主要指进出口贸易市场的状况,主要包括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政治法律环境主要指投资市场的外贸政策及与此相关的政策法令和政局变化对市场的影响。市场经济环境,主要指投资市场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外贸尤其是进口贸易总量与构成,市场购买力的总量与方向。其中人口构成与收入水平是影响市场规模与构成的最基本因素。市场文化环境,主要是投资市场的社会文化教育水平、宗教信仰与习惯传统。

所谓财税金融环境,主要包括投资市场在税收减免、土地使用及能源、水源使用方面的政策与措施。

以上四种基本投资环境,主要表现两个特点:投资环境的稳定与安全,即政局稳定、经济发展、投资风险较小;较好的投资回报与收益。

要具备以上四种投资环境,形成稳定安全与较好回报的两个条件,并非许多国家所能具备。发达国家通常政局比较稳定,基础设施及各种投资环境比较理想,而发展中国家则因政局动荡,基础设施较落后,货币资本较难转化为生产资本,并产生利润,因此,在吸引外资与国际资本市场竞争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不过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价格比较便宜,有些国家还有较丰富的自然资源,政治行政环境、市场环境及财税金融环境比较理想,因而往往也会成为国际资本市场上的投资热点。例如,亚太地区的新加坡、墨西哥与中国等。

由于货币市场在资本市场中的重要地位,在此专门分析一下它的特点与作用。国际商品交换中物物交换是初级形式,一般情况下是以货币支付形式进行,其他商品服务性的交换也以货币支付形式进行。卖者出售商品或提供服务以换取某种公认的国际货币;买者则持某种国际货币以换取某种商品或服务。国际贸易中使用的货币,必须是相对稳定的币种,其价值量在一定时期里相对稳定不变。

国际贸易中,流通的货币的种类往往有多种,尽管其中一种或几种货币被各国接受的程度相对较高。为了能确定不同货币之间的比值,就必须找到某种商品,充当衡量任何货币的价值的标准,这种商品具有其他商品无法替代的特性,它就是黄金。在“二战”之前,各国货币之间的交换,必须以黄金为比价或标准来确定各自的币值比量。“二战”以后,美元被认为是与黄金等价的国际货币,因此,美元成为国际贸易中的通用货币与不同货币价值比量的标准。20世纪60年代后,美元的稳定性发生动摇,70年代美元三次贬值,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元放弃与黄金的固定汇率,但是美元至今仍被充当黄金的替代物与主要国际货币。

黄金和被人们共同承认的某种或几种国际货币的存在,使国际贸易的正常进行成为可能。

在国际货币市场上,不同货币的价格,在相同时间里是不同的。某种货币的价格,在不同的时间里也会不同。货币价格的涨跌,主要由国际货币市场上的对这种货币的需求状况所确定,即由市场供求状况来调解。当某种货币被大量购买时,它的价格就会上扬;而当被大量抛售时,其价格便会急剧下跌。货币市场上的这种购买或抛售某种货币的行为,通常称作投机行为。投机者的行为主要依据他们对发行该种货币的国家的经济状况、政治局势的判断的结果。如果他们对某一国家领导人的统治能力丧失信心,或对某一政党的选举持恐惧的心理,他们往往就会大量抛售该国货币,从而导致该国货币贬值,酿成财政危机。例如,1994年10月俄国卢布急剧贬值,跌到4000卢布比1美元,俄国政局动荡,政府领导人发生重大人事更动,政治因素在国际货币市场上发挥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1964年英国工党上台执政,由于人们对其政策不明确,担心政局发生动荡,便大量抛售英镑,致使英镑贬值。工党不久公布其相对保守的经济政策以后,人们的抛售英镑风潮才逐渐平息。1968年初,美国侵越战争升级,导致国内通货膨胀,海外开支骤增,人们对美国财政丧失信心,大量抛售美元,美元贬值,美国政府被迫在70年代宣布美元与黄金汇率由固定改为自由浮动。

为了维护国际货币市场的稳定,防止少数国家的政府或投机者操纵国际货币市场,战后便出现了一些相应的国际组织,以履行稳定国际货币市场的专门职能,其中最重要的国际组织之一,便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该组织由29个创始国在1945年12月27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成立。它由各成员国按其国民生产总值、外汇储备等经济指标,交纳一定比例的本国货币作为基金,然后,当成员国发生国际收支困难时,可依据所交基金份额的一定比例,享有相应的借用外汇的提款权。1969年开始设立的“特别提款权”,对保持国际货币市场汇率的相对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是该组织的创始国之一,1980年4月17日恢复了在该组织的代表权。美国凭借经济实力与储备基金的巨大份额,占有最大份额的特别提款权。

3.劳动力市场。这一市场形成的前提是资本对劳动的统治范围日益扩大,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日益增多的不拥有生产资料的劳动者成为雇佣劳动者,于是劳动力市场便成为独立的要素市场。它是采取商品交换形式,由市场机制调节而形成的劳动力供求关系的总和。劳动力市场现已不再是一种仅仅涉及雇主与工人之间的契约关系,而是一个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完整体系,由诸多方面组成,包括劳动力就业,劳动力市场价格,劳动力社会保障体系,劳动力市场法规,劳动力素质与职业培训,劳动力职业安全、卫生与特别群体保护等关系。

劳动力市场与商品市场、资本货币市场不同之处在于,首先雇主通过交易取得劳动力支配权以后,并未形成雇佣关系,只有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劳动者使用其劳动力才最终形成雇佣关系;其次,劳动者出售劳动力的使用权而非所有权,而且是逐次让渡,劳动力的成交价格受市场货币因素影响之外,还要受非货币因素影响,包括工作环境、伤亡风险、人际关系等。

劳动力市场的类型众多,就地理空间区分,可分为乡村劳动力市场、城市劳动力市场、地方劳动力市场、国内劳动力市场、国际劳动力市场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国生产过程中,不变资本占资本总额比重不断增加,可变资本所占比重相对减少,对劳动力需要也相对减少,某些部门与企业甚至会绝对减少。而市场竞争必然会使失业者增加,雇佣劳动大军队伍扩大,形成大量相对过剩的劳动力。直接影响在业雇佣工人的工资提高与劳动力价格,劳动力价格是市场机制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具体表现。战后世界劳动力市场出现的明显特点是:非熟练工人与体力劳动供给过剩,技术劳动和熟练劳动工人供给短缺。这是因为科技发展速度加快,生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也更快,而素质提高的熟练劳动力的再生产,需要较多的时间,一般需十几年或近20年的受教育与专业技术培训,因此,素质高的劳动力供给日益短缺;发达国家劳动力价格日益昂贵,为了提高其生产的商品市场竞争能力,满足国内劳动力的需求,发达国家便纷纷向国外,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寻找比较便宜的劳工,因此发达国家劳动力市场上外籍劳工比例日益提高。在欧洲联盟内,外籍劳动力的比例逐步上升到10%左右,法国外籍工人达13%左右,而外籍工人的工资一般仅为本国工人的80%左右。外籍劳动力的增加对国内劳动力市场的冲击加重,一些国家也因此引发对外籍劳工的排外运动与各种暴力活动,有些排外活动或歧视虐待外籍劳工的举动,往往也成为国家之间关系交恶的导火索。例如,菲律宾女佣在中东与西方发达国家待遇较低,甚至遭遇非人待遇,因此酿成一些外交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