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粟裕年谱
4207100000085

第85章

12月23日楚青向身边工作人员和协助整理回忆录的人员传达了粟裕的想法:“回忆录已搞了几年,摸到了一些路子,希望好好研究一下,步子能快一些”。并表示:“他今后一周可以谈一两个战役”。

12月28日就有的报纸发表的回忆文章,仅仅根据某些传说,就轻易地把敌人杀害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负责人刘畴西称为“叛徒”一事,写信给中央组织部、宣传部说:“在涉及到任何一个同志是否有过叛变这样大的问题上,应取十分慎重的态度,特别是鉴于十年浩劫中的沉痛教训,更应慎之又慎。在没有确凿、充分的证据并经相应的组织作出正式结论之前,在个人回忆录中不应轻易地下断语,更不能公开发表,以免造成不良后果,对刘畴西同志,如组织上没有掌握确凿材料,仍应以烈士对待”。他的这个建议立即引起了有关部门的注意。

中央宣传部在《宣传动态》1981年第9期,专门发表题为《报刊文章涉及个人政治历史要十分慎重》的文章。文章引述了粟裕信的内容和观点,并指出:“粟裕同志的意见值得引起注意”。

同日就刘英同志写的《北上抗日与坚持浙闽边三年斗争的回忆》一文写信给总政、中央宣传部及党史研究部门,申明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其中一些重要情节与当时实际情况不符,有些重要观点也不能同意,并特别指出:“刘英同志写这篇文章时,没有同当时的主要负责同志交谈过,也没有送给我们看过,因而只能代表他个人的意见。为避免研究党史的同志把这篇文章作为组织文件来对待,我要求将我的这封信列入有关档案。”

1981年74岁

1月3日写信给江苏省委秘书长,认为江苏省委有关部门为解决汤景延烈士的平反及家属遗留问题做了不少工作是很好的,今后要继续做好工作。

1月9日写信给军事科学院党委常委,就《毛泽东军事文选(内部本)》

送审稿提出几点意见,请再研究。

1月24日出院。

2月1日患脑出血。于2月3日住院治疗。

4月13日、19日、26日去玉泉山休息。

5月9日就中央宣传部和《红旗》杂志社约粟裕写一篇纪念“七一”文章一事,让秘书打电话给这两个单位,转达他的以下意见:我现在正在整一篇回忆录,记述了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史实,以及当时左倾路线指导造成的危害,总结了一些历史教训。因我最近身体不好,另外再写纪念文章有困难,所以拟把这一篇回忆录整理一下,送你们,请你们审查决定。

5月27日让秘书打电话给人大常委办公厅:粟裕因生病住院,不能前往看望宋庆龄同志,请他们代为向她表示问候,祝她早日恢复健康。

6月17日将在新四军军部及给《浙江民兵斗争史》的两幅题词送新四军书画展展览。

7月26日回忆录《回顾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解放军报》上发表。

夏《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军事副主编张照远来看望粟裕时说:编写战史条目时,对战役指挥的基本规律摸不准,请粟裕指教。粟裕当即一口气讲了如下九条战役指挥基本原则:(1)胸中有全局,积极主动为实现战略全局而战,力争夺取最佳的战果,实现战略意图。(2)作战指导上,必须解决好第一仗与尔后诸仗直至夺取全胜的关系。(3)乘敌之隙,出其不意,集中优势兵力歼敌有生力量。(4)战役发起后,指挥重心放在促使战役制胜的转折上,以相机夺取全胜。(5)根据战役情况的发展变化灵活用兵,及时改变作战方式和战法。(6)发挥各兵团(部队)指挥员和部队的特长,执行各种类型的作战任务,并与诸兵种、地方军、民兵协调一致,形成整体力量打击敌人。(7)战役前线指挥所,既要达到稳定的不间断的指挥,掌握战场全面情况,又要做到保障指挥员观察到主要作战方向上军队的行动,以不失时机地夺取胜利。(8)抓住战役间隙,及时整训部队,充分做好再战准备。(9)增强后方勤务、保障作战能力。

9月23日接见了遂昌县委赴京访问的刘宗鹤等三位同志,并同他们进行了亲切的交谈,委托他们向遂昌县委和老区群众问好。

10月29日下午,对秘书谈了解放战争初期几个战役和济南战役的几个重要观点。

11月5日下午,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王必成来看望时,很关心粟裕的回忆录进展情况,希望抓紧搞完。粟说:“睢杞战役是搞完了”,接着谈了该战役的一些情况。王说:“我看过初稿,很好,有些情况,当时我们也不知道”。

12月26日向身边秘书谈:“睢杞战役”的题目可以改为“睢杞战役的前前后后”,这样就把战役前后的情况都可以包括进去(“睢杞战役”后改为“豫东战役”——作者注)。解放战争中,济南战役是重要的,孟良崮战役也是重要的。

1982年75岁

1月18日北京市郭新瑞副市长率北京市慰问团前来慰问。

1月23日杨尚昆代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领导前来看望。

2月19日向身边秘书谈苏中战役后的情况,并要求将撤出海安、两淮、涟水的准确时间查告他。

2月21日中共中央任命粟裕为中央党史编审委员会委员。

2月22日去看望了正在住院的萧劲光同志。

3月6日接见了吉林省军区副司令张宜友。

3月10日接见了湖南会同枫木树脚村党支部书记等三人。听了关于家乡情况的介绍。

3月22日接见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编导木铁等同志,谈了华东几个部队的情况。

4月30日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淮海千秋》电影编导木铁等,拍摄粟裕谈淮海战役的情况。同时还拍了一些生活活动镜头。

4月回忆鲁南战役的文章《鲁南大捷》在《军事学术》1982年第4期上发表。

5月7日应《淮海千秋》摄制组要求参加了有关淮海战役的座谈会,谈了淮海战役的概况。

5月21日去玉泉山休息、散步。

5月在4月30日和5月7日谈淮海战役的基础上,又谈了几次有关淮海战役的情况,后来经楚青整理成《粟裕谈淮海战役》,刊载于1989年《党的文献》

第6期和《军史资料》增刊第1期。文章共归纳了七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点,“淮海战役发展成为南线战略决战并取得胜利的条件,不是一开始就成熟的”,而是形势的发展、正确的决策、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敌人的错误,而取得的。“所以,必须从战局变化中,从发展阶段中,来研究淮海战役”。第二点,关于向中央军委提出举行淮海战役建议的考虑,粟裕说:“豫东战役歼敌九万多人,证明打大歼灭战的想法符合实际。解放战争以来,随着敌我力量的消长和战略战术的变化,我军歼灭战不断向更大规模发展是个客观规律。这种大歼灭战发展下去,势将成为同敌人的战略决战。而要进行这种大规模的决战,必须考虑时机;还要考虑战场条件和后勤供应条件。对于战场和后勤供应条件,我考虑在长江以北决战比在长江以南决战有利得多,而在长江以北决战,又以在徐蚌地区为最有利”。“如兵出中原,我军将处于白崇禧的武汉集团与刘峙的徐州集团之间,桂系(指白崇禧——作者注)可能参战。为此,在济南战役前,我就考虑到打下济南以后华野向何处出动?1948年8月23日我们在上报军委的一个电报中指出:‘两个月以后,我们即可举全力沿运河及津浦南下,以一个兵团攻占两淮及高邮、宝应,则苏北局势即可大大开展”,“济南战役敌人援兵没有来,我们有必要,也有足够的力量,同敌人在江北再作大的较量。所以,我在济南战役即将结束时,1948年9月24日早晨向中央军委提出举行淮海战役的建议”。

第三点,关于在淮海战役演变为南线战略决战过程中个人的考虑,粟裕说:淮海战役演变为南线决战的重要条件,一是中野、华野两大野战军在一个战场进行战役协同;二是辽沈战役的胜利。

有了上述这些条件,我觉得淮海战役发展为南线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我于11月7日、8日两次提出,孤立徐州,截断徐敌陆上退路,抑留敌人于徐州及其周围,尔后分别削弱与逐渐歼灭之的建议,得到了中央军委的批准:“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第四点,关于歼灭黄百韬的作战,粟裕说:“华野围歼黄百韬兵团是一个大仗、硬仗,是由运动战转为村落阵地攻坚战”。我只讲几个特点:(1)一次战役歼敌五个军,“这样规模的仗我们过去没有打过”。这“必然带来兵力使用和战术、技术等一系列的新问题,增加指挥与作战过程中的难度”。(2)作战方式由野战攻击转为近迫作业。(3)兄弟部队的协同。第五点,关于华野第二阶段的作战任务,粟裕说:

“中央军委随着战场形势的不断变化,对淮海战役第二阶段作战任务曾作过多次设想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