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赵云的再夺首功相比,同为偷袭的人马,曹操的命可就没有赵云这么好了,首先他偷袭的北城恰好是广宗县衙的所在地,在这之前,正是张角的所在地,为了确保张角的安全,张梁将黄巾军唯一一支骑兵安排在了北城。
所以当曹操率军趁着夜色摸进黄巾军大营时,立刻遭到了激烈的抵抗,尤其是黄巾军的这支人数约有三千人的骑兵,更是紧咬着曹操的屁股不放,而偏偏为了防止被黄巾军包围,曹操只能不停的处于运动之中,这样一来,不但进展缓慢,而且损失也要比赵云这边多得多。
广宗县衙后巷。
“运走了多少?”看着正在不停的往大车上装箱的军士,赵云对夏侯兰说道。
“大约三分之一。”夏侯兰笑道:“按照你的吩咐,全是黄金。古董字画和珠宝一点没动。”
“好。”赵云满意的点了点头道。
“哥,那些字画和珠宝其实比黄金值钱。”夏侯兰苦笑道。
“只有在盛世的时候,古玩字画和珠宝才值钱。”赵云冷笑道:“乱世就要来了,黄金才是硬通货。”
“乱世?”夏侯兰诧异道:“黄巾军只剩下张宝一支,天下不是马上就要太平了吗?”
“听我的没错,你就等着看吧。”赵云沉声道。
洛阳,皇宫。
“老祖宗,那个皇甫嵩又有奏书发来。”阴柔的声音中,一个年约十六七岁的小太监猫着腰快步来到房间内一个面白无须的中年太监面前,将一本奏书放到了中年太监面前的书桌上。
中年太监正是十长侍之首的张让,他随手拿起了桌子上的奏书,翻开后,看了几眼上面的内容。
“这个赵云可真能折腾啊。”下一刻,张让揉了揉太阳穴,自语道:“杀波才,杀彭脱,现在又杀了张梁,功劳都被他占尽了,他就不怕皇甫嵩手下的那些粗人嫉妒?”
“孩儿看他就是立功心切。”小太监说道。
“他既然喜欢武事,那就给他个武职好了,冀州兵曹冯进不是因为剿贼不力被免职了吗?就让赵云顶上吧。”张让冷笑道。
“老祖宗,这兵曹一职是由刺史亲命的。”小太监迟疑道。
“冀州现在有刺史吗?”张让怒声道。
“没有。”小太监明显不知道张让此举的用意:“但听赵公公说,陛下似乎打算待皇甫嵩歼灭张宝部后,令皇甫嵩领冀州刺史一职。”
“所以咱家才会提前帮皇甫大人把他的兵曹安排好嘛。”张让冷笑道。
“是,孩儿现在就去拟旨。”小太监躬身说道,正打算转身,接着又想起了什么,低声说道:“那不知要赵云进献多少?”
“五百万钱吧。”张让说道。
四日后,来自京师洛阳的一纸圣旨就将赵云连同他本部兵马,自正打算向曲阳开拔的皇甫嵩的军队中调走。
虽然内心充满了不甘,但圣命难违之下,赵云只能无奈的率领着军队离开了大队人马,向当时冀州的治所邺城开拔而去。
但虽说升了官,但不等于说赵云的心里就舒服,而令他不舒服的除了是张让剥夺了他再次立功的机会,更在于那个负责传旨的小太监从他这里勒索走了五千贯钱。
赵云不是皇甫嵩,皇甫嵩当年敢于拒绝张让的索贿,不等于赵云也会这么做,因为赵云很清楚,在董卓进京之前,这个天下还是洛阳皇宫内那十个死太监说了算的。
所以,赵云但凡想要有一番作为,就必须捏着鼻子接受张让的勒索。
问题是赵云可不是那种把吃亏当福享的人,所以当他从沈志那里知道十常侍之一的赵忠的住宅就在邺城时,他顿时将主意打在了赵忠的身上。
于是在一边安排夏侯兰率领大队人马走大路返回邺城,赵云一边率领着十余名身手矫健的侍卫,走小路,向邺城赶去。
这个时候冀州的黄巾军虽然大部分都被赵云赶进了太行山,但路上其实也并不太平,赵云之所以选小路走,就是不想被路上遭遇到小股的黄巾军绊到。
但赵云讨厌麻烦,麻烦最终却找上了门。这一天,当赵云和十几名侍卫来到距离邺城只有一天路程的一处树林外时,远远的,树林内传来了激烈的金铁交鸣声和惨叫声。
树林内的一处空地上,当赵云催动战马来到这里时,正值一名头扎黄巾的黄巾贼军将手中的长矛扎进一名背倚马车的侍卫的胸口。
距离这眼前这辆马车约有十余步远,三十多名黄巾贼军正自地上的尸体身上向下扒衣服。
眼见于此,赵云随手拿出了挂在马鞍旁的长弓,下一刻,急骤的弓弦振动声中,数名黄巾贼兵纷纷中箭倒地。
“哪里来的鼠辈竟然敢暗箭伤人?”正打算掀开身死侍卫身后车厢厢帘的壮汉怒喝道。
“常山,赵子龙!”赵云冷冰冰的说道。
“活阎王赵子龙?”壮汉的眼睛蓦的瞪圆了,接着撒腿就往树林外跑去。
壮汉这一跑,其他的黄巾贼军也顿时见了鬼似的撒腿就跑,眼见于此,赵云双腿一磕马腹,率领着身后的侍卫向壮汉追去。
一番风扫残云般的屠杀之下,三十多名黄巾军纷纷殒命,反观赵云这边,甚至连一个受伤的都没有。
“赵熊,挖个坑把尸体掩埋掉。”再次返回树林的赵云对身后的赵熊说道。
“大人,黄巾贼的尸体也埋吗?”赵熊问道。
“当然埋,天这么热,尸体一旦腐烂,会传染病菌的。”赵云沉声道。
“这位将军可是近日来威震河北的赵子龙县令?”
就在这时,马车的车厢内突然传来一声清悦的女声。
“还有活的?”赵云脸上露出一丝诧异,随即说道:“正是在下,不知姑娘是……。”
车厢的帘子悠然掀起,下一刻,一个身材婀娜,眉目清秀绝伦,头上的发鬓做妇人打扮的少女从车厢内走了出来。
“未亡人蔡昭姬,见过赵县令。”看上去只有十六七岁的蔡昭姬微微见礼道。
(注:本书是按蔡昭姬被南匈奴掳走时二十三岁,时值李傕、郭汜之乱之初来计算,当时为公元193年,这样的话,蔡昭姬出生时应该是公元169年或公元170年,至于具体如何,本书只是小说,请不要深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