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于一九五一年在美国出版,半个世纪以来畅销不衰,其销售总量已逾千万册,成为举世公认的二十世纪美国乃至世界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其作者杰罗姆·大卫·塞林格也越来越受到文学评论界的重视,有评论家认为塞林格的成就足以与马克·吐温、海明威等美国一流文学大师相媲美。
《麦田里的守望者》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主人公霍尔顿是一个十六岁的中学生,敏感、纯真而又具有叛逆精神。由于期末考试五门功课有四门不及格,霍尔顿被学校开除,他便收拾行李,晚上乘车来到纽约,四处游荡。在酒吧,他因未成年而买不到酒,后来有人给他介绍了一个妓女,见到妓女他却又紧张又害怕,最后按讲定的价格付了钱,把妓女打发走了。第二天,孤独的霍尔顿打电话给一位他其实并不喜欢的姑娘,带她去看戏、溜冰、喝咖啡,并建议她和他一起出逃到乡下去。但她并不响应他的建议,两人争吵之后不欢而散。霍尔顿非常喜欢自己的小妹,于是便冒险回到父母的住所。正好父母不在,他和妹妹一起度过了非常愉快的一天。后来父母回来了,霍尔顿吓得躲进壁橱。等父母去卧室,他急忙溜出家门,到一个他尊敬的老师家中借宿。可是睡到半夜,他发觉这个老师是个同性恋者,于是偷偷逃出来,到车站候车室过夜。翌日,他在城里继续游荡,感到精疲力竭,痛苦而又不知所措。最后他决定离开城市,到西部农村去找一个安身之处。他托人约来妹妹再见最后一面,妹妹却拖着一只装满自己衣服的大箱子,一定要跟哥哥一起去西部。由于对妹妹劝说无效,霍尔顿只好放弃西部之行,与妹妹一起回到父母的身旁。
《麦田里的守望者》塑造了当代美国文学中一个早期的反英雄形象,主人公霍尔顿的性格较为复杂,既有受资本主义社会耳濡目染的丑恶一面,也有反抗现实、追求理想的纯洁一面。他的“劣迹”实质上是对资产阶级现行教育制度的一种抗议。他看到了社会的种种丑恶,接触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其中大部分是假模假式的伪君子。他看不惯周围发生的一切,甚至想逃离这个现实世界,到穷乡僻壤去假装一个又聋又哑的人。
作品开创了一种新颖独特的写作风格,通过青少年的说话口吻,以第一人称叙述故事,并以现实主义的笔触,生动而细致地描绘了一个中产阶级子弟苦闷、彷徨的精神世界,真实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精神文明的实质。二战后的美国,虽然物质生产发展很快,人们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中产阶级的人数也激增。但广大人民的精神生活却越来越贫乏、空虚。有些人粉饰太平,过着浑浑噩噩的日子;另有些人看不惯庸俗、虚伪的世道。因此,有人把美国的五十年代称为“静寂的五十年代”或“怯懦的五十年代”,并把那些以消极的方式如酗酒、吸毒、群居等对现实进行反抗的青年人称为“垮掉的一代”。本书的主要人物霍尔顿实际上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作品在艺术上颇具特色,心理描写细致入微,被西方评论家们看作是一本新型的“心理小说”,甚至认为它首开当代美国文学心理现实主义的先河。作品以犀利的洞察力解剖青少年的复杂心理,透过现象观察精神实质,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主人公的精神世界的每一个方面,在展现他受环境影响颓废、没落的一面的同时,又写出了他纯朴、敏感和善良的一面,在某种程度上客观而真实地反映了青春期青少年的特点,从而引起了广大青少年的强烈共鸣。
《麦田里的守望者》虽然全篇只有短短的十几万字,但它却在美国社会和文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本书一出版,就受到了空前热烈的欢迎,美国青少年认为它道出了他们真实的心声,在小说风靡全国的时候,许多大、中学校的校园里到处都可以见到模仿小说主人公霍尔顿的青少年——他们身穿风衣,倒扣着红色的鸭舌帽,模仿霍尔顿的言语和动作。人们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这本书作出不同的评价。
有人高度赞扬,认为成年人通过《麦田里的守望者》可以更好地了解青少年的内心世界,同时,青少年可以通过阅读这本书,更透彻地认识现实生活,提高对丑恶现实的警惕性,有意识地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而另有一些人则严厉地批评这本书,甚至把它视为一株毒草,有些人还要求学校禁止学生阅读它,一些图书馆也曾经一度将它列为禁书。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麦田里的守望者》逐渐成为大多数中学和高等学校指定的课外读物,不少学校还把它作为教材使用。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一九一九年出生于纽约,父亲是一个做干酪和火腿进口生意的犹太富商。塞林格十五岁时被父母送到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军事学校里住读,一九三六年塞林格在这所军事学校取得了他毕生唯一的一张文凭。一九三七年,他随父亲去维也纳,旋即又被他父亲送往波兰学习做火腿的工艺,但他只学了两个月,就继续回美国读书,曾先后进入三个学院就读,但都没有毕业。一九四四年,已经接受过反间谍训练的塞林格被派往欧洲大陆从事反间谍工作。一九四六年复员返回美国,从此专门从事文学创作。
《麦里田的守望者》是塞林格的第一部也是惟一的一部长篇小说。
随着《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出版和畅销,塞林格的声誉与日俱增,但他本人的生活却变得越来越神秘,他的行径也越来越怪僻。他退隐到新罕布什尔州乡间,在河边小山附近买下九十多英亩土地,但却只在山顶上修建了一座小屋,周围种上许多树,外面架设一道六英尺半高的铁丝网,网上还装有警报器。他还特地为自己准备了一间只有一扇天窗的水泥斗室作书房,每天早晨八点半就带了饭盒入内写作,直到下午五点半才出来,家里任何人都不准进去打扰他。他幽居在自己的“堡垒”里,深居简出,对于自己的生活和写作情况一向讳莫如深,即使是与他接近的一些亲友,也都对有关他的情况三缄其口。塞林格的故弄玄虚,使得许多评论者和追捧他的读者终日探寻关于塞林格的“秘密”,致使他的新作、即使是一个小小的短篇也能引起轰动——他的书尚未出版,那些塞林格迷就已经在到处打听出版日期,到了售书那天,他们一早便去书店排队,很快把新书抢购一空。
自从《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后,塞林格的创作进度变得越来越慢,十年间只出版过三个中篇和一个短篇。于是有评论者大放厥词,称塞林格已经“江郎才尽”。事实上,作为一个正直、严肃又充满责任感的作家,塞林格一直苦苦挣扎在超越自我的征途中——既然再也写不出像《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样闪耀着现实主义熠熠光辉的经典之作,又何必把一些泛泛之作拿出来应付出版商和热爱他的读者呢?
编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