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卫文化纵横
4021000000052

第52章 文化脞谈(5)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已经成为民族文化中最精华、最核心的内容。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是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灵魂。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道德规范的总和。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位卑未敢忘忧国”爱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浩然正气,仍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人一贯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并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了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无私奉献、勇于牺牲、艰苦创业、勤俭节约为本质的优良传统。改革开放以来,竞争、开放、效率、创新、敬业等观念,日益成为丰富民族精神新的价值理念,为民族精神注入了新的内涵。这就是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不衰,始终保持强大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根源所在。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灵魂,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坚守。文化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即传承与创新,这就是吸取传统文化、外来文化中的精华,剔除其糟粕的过程,从而推进文化的发展。民族精神作为文化的集中体现,它的进步和提升必须遵循同样的规律。然而,这一规律从根本上又是由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所决定的。民族精神是长期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它像血液一样深深地溶化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从而成为推进民族精神跃升的原动力。当代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生活实践中蕴含着一定的民族精神,人类又在自觉地奉行着这种精神。因此,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是继承发展,同样也是坚守,而且,这种坚守必须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并依据时代要求去选择、去考量、去整合。在充分开掘民族精神当代价值的同时,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这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创新的重要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握群众精神生活需求,引导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推进先进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民族精神是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社会实践之中。当代着名作家梁晓声先生认为,文化可用四句话表述一植根于内在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力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我们只有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生活需求,生产出既符合文化发展规律,又弘扬主旋律、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文化产品,才能真正把人们凝聚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上来。同时,要兼顾不同层次的精神文化需要,处理好先进性与广泛性、满足与引导、培育与抵御的关系,把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使人民群众能从文化建设中满足精神生活需要,汲取精神力量,从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软实力。

十政治本色

中共十八大以非凡的政治情怀彰显了党对自身建设的高度自觉。报告立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个根本任务,立足于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这个重要方针,立足于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这个总体布局,立足于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这个根本途径,立足于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个战略任务,完成了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顶层设计,为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保持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必须在党言党,致力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在党言党是保持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的前提条件和历史责任。党的诞生,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学习马克思主义,并把它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结果。党的成长壮大过程,就是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并用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领导人民不断推进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党的历史反复证明:学风端正,事业兴旺;学风不正,事业受损。我们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倶进、求真务实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才能发展党的先进性、保持党的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活力。

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敏锐地感觉到“我们队伍里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为了克服这个问题,他要求“把全党变成一个大学校,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努力增长知识,提高本领”。着名的延安整风运动,将整顿学风作为重中之重,毛泽东就学习问题先后发表《改造我们的学习》《学习与时局》等一系列重要着述。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经济建设重任摆在了全党面前,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号召全党“我们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学经济工作”,并针对党内一些人在胜利面前骄傲自满的不良风气而郑重指出:“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当全国范围内的改革开放事业扬帆起航后,江泽民特别告诫:“在重大历史转折关头,新矛盾、新问题、新情况、新经验层出不穷,我们更要注意学习。学习问题,关系国家、民族的兴衰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败,全党全民族都必须有这个共识。”他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全党要重视学习,善于学习,兴起一个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新高潮。”紧接着在全党范围内开展的“三讲”教育活动中,把“讲学习”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党的十六大报告更加明确:“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执政以来率先垂范,推进中央政治局学习的制度化,10年共组织集体学习会77次,同时强调:“必须大力加强学习,努力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丰富知识来充实自己。”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时期,知识创造、知识更新的速度曰益加快,无论个人还是社会,无论国家还是政党,如果不注重学习,不与时俱进,不提高和完善自己,必然会落伍掉队。我们党作为世界上具有广泛影响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肩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使命,只有重视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才能敏锐地把握时代前进的脉搏,科学判断世界发展的趋势,更好地带领人民在时代风云变幻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掌握主动,立于不败之地。

党的十八大直面中国所处新的历史方位,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已愈加成为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风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大课题,必须在理论与实践方面付出双重探索。党正在面临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只有加强学习,才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信心,增强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有效应对严峻挑战,得到人民信任和拥护,保持为民执政的资格。诚然,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已经成为提升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拒腐防变、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紧迫任务。

党是以组织形式存在和发展的,正是通过遍布全国各地、各条战线和各个单位党组织的功能,党才成为一个有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的整体。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基本目标,是把党建成“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执政党。因此,我们要从端正学风开始,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工作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实现科学发展,始终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干部,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有的放矢、学以致用,解决推进工作和解放思想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基层党组织应对复杂局面、破解重大难题的能力。坚持以学习为组织建设的重要特征、以学习为组织活动的重要内容、以学习为提高组织战斗力的重要途径,把学习作为政治责任,树立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理念。深入基层、服务群众,把学习实践党的理论与专业技能、各种新知识结合起来,不断丰富拓展学习内容。同时,严格执行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加强学习管理,完善激励机制,推进学习的制度化、规范化。

-保持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必须在党为党,致力于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在党为党是保持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必须在十八大精神指引下付出长期不懈的努力,构建保持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项党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