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王传福传:比亚迪神话
4020100000012

第12章 “电池大王”入主汽车帝国(1)

2003年,比亚迪正式收购陕西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比亚迪进入汽车制造和销售领域,开始了民族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征程。比亚迪汽车坚持自主研发、自主品牌、自主发展的模式,以“造世界水平的好车”为产品目标,以“打造民族的世界级汽车品牌”为产业目标,立志振兴民族汽车产业。

“带电”的汽车王座攀登者

低调的王传福,他会在记者面前否认自己叫王传福,但胡润和福布斯两个富豪榜让他拥有了“双料首富”的耀眼光芒,而让他事业更加辉煌的汽车,在他眼里不过是“一堆钢铁”。

在王传福的创业道路上,比亚迪先是在电池制造上走的一帆风顺,王传福一下子成为“电池大王”。然而,这没有让王传福满足,如同当年从国有公司总经理位置上下海的疯狂之举一样,王传福又想到了一个疯狂举动,进入汽车行业。

王传福在改革开放30周年背景下接受记者采访时曾明确表示,比亚迪在汽车领域“品牌影响力还不够强”,但在以往的每次新闻发布会和大大小小的新车上市活动中,王传福狂言比亚迪汽车要在“2015年做到中国第一,2025年做到世界第一”。“狂语”一出,早就被媒体炒作了无数次,当然是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他的“狂语”和他承认比亚迪汽车品牌影响力差是极其矛盾的。对此王传福没有过多的理会,只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在证明着。

2003年1月,全无汽车生产经验的比亚迪以2.96亿元收购秦川汽车77%的股权,消息传出后,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中国香港的投资人怒了,这一天比亚迪的股票下跌了四块多,跌幅超过21%,成交金额近36亿元,几乎成了比亚迪上市以来的最高成交纪录。

投资人想要教训一下疯狂的王传福,1月24日一开市,比亚迪就迎来基金机构“洗仓”,股价从18港元急跌至14港元。两天内公司市值蒸发近27亿港元且后续跌幅加剧,最低达12港元。

王传福面对股价的急跌,连忙召开会议对此事进行分析,紧接着又匆忙与传媒召开电话会议,向外界解释此次收购的真实意图和实际意义。同时,比亚迪的承销商百富勤也展开斡旋,但所有这些并没有能够马上阻挡股价的继续下跌。此时的局势已经有些失控了,比亚迪突然站到了悬崖边上。面对困难王传福也曾经犹豫过,但是他并没有放弃,也没打算放弃。5年之后,比亚迪汽车仅凭F3单枪匹马就已闯出天地。在汽车产品日益丰富的时候,王传福已经从一个“电池专家”变成了一个“汽车专家”。

在第十届高交会期间的双模电动车新闻发布会上,王传福与往年一样的神采飞扬。唯一不同的是,往年的发布会上人们都在讨论他的狂语——“2015年做到中国第一,2025年做到世界第一”;而今年的发布会上,他的“狂语”让人看到了实现的希望,伟大梦想有了依据,那就是比亚迪领先电池技术支持下的电动车技术资源。狂人的这一疯狂之举又成功了,那么他两次冒险都取得成功靠的是什么呢?

当人们问他企业发展、事业进步、个人成长的秘诀是什么的时候,王传福告诉人们这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认真。认真既是良好的工作态度和习惯,又是不可或缺的职业美德,更能反映一个人的品质和心性修养,这是他创业的最大心得。对于一个公司来说,没有认真的态度就做不出让市场满意的产品,企业就不能发展下去;只有具有扎实和稳健的品质,认真的态度,企业才会发展壮大起来。否则企业就无法巩固他们的市场,更谈不上扩大他们的品牌影响力。

王传福还讲过一个关于他们认真处世而带来好处的故事:那是在比亚迪刚刚上市的时候,他和公司的其他领导到美国去融资,有一个美国的公司开始对他们不屑一顾,但是他还是认真地和那个公司解说他们比亚迪的业务和公司优势,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说动了那家公司投资比亚迪。这对于比亚迪的壮大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有人说王传福的成功是时代赋予的机遇,这也有一定的道理。因为这确实是个好的时代,改革开放如沐春风、市场经济体制保驾护航、深圳特区给予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都是比亚迪发展的机遇和平台。另外,国家的政策大多数也都是对企业的发展有利,国家大力扶持私营企业,让企业的发展有了制度保障。有这么好的机遇、发展平台和有利政策,企业如果能够牢牢抓住,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应该会有良好的发展。

但是一个人的成功最重要的还是要看他是否足够地努力,是否足够地坚持,是否足够地认真。成功是99%的汗水加1%的天分,这是有道理的。如果一个人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不付出努力,一样不会取得成功。所以,努力实践,付诸行动才是重要的。如果当初王传福只是创立了比亚迪而没有付诸大量的实践,那么比亚迪就没有今天的规模,也就不会有今天的效益。

王传福在某种程度上,正代表了随着改革开放步伐成长起来的深圳中生代企业家,他们年轻、有朝气、有知识有闯劲,同时也有着时代积淀的历史感与丰富经验。只是在他们身上有些狂人的味道,有些冒险的精神。凭借个人独特的魅力与出色的成就成为经济界明星人物的同时,他们带领的企业也代表深圳,代表中国逐步走向世界的前端。

王传福的造车理由王传福曾说:“企业就如生命体一样,经受不住一项业务衰落和另一项业务兴起之间的一个时间间隔。它们在核心产业衰退之前必须毫不迟延地创造新业务。”

从王传福的话可以看出,比亚迪的电池制造遇到了瓶颈,王传福希望突破瓶颈,因此在王传福看来,汽车业恰恰就是比亚迪未来所依靠的新业务。

比亚迪能够竞争过索尼等日本电池企业,一是靠过硬的技术,二是靠低廉的成本。对中国其他的电池企业来说,完全可以复制比亚迪的模式,然后再与比亚迪竞争。就算不把比亚迪击败,也会让比亚迪大受损失。在王传福看来电池制造业的进入门槛太低,自己成功之后,很容易引来其他投资者同自己竞争。一时间电池领域涌现了一百多家公司,互相竞争,使得电池领域过度竞争,利润不断下降。几年来,充电电池每年的价格均有10%的下调幅度。

正是因为比亚迪的电池制造已经遇到销售天花板,很难再有大的突破,所以深谋远虑的王传福必须筹划公司的转型。比亚迪手中拥有12.4亿人民币的现金,这笔大额的资金处于闲置状态,比亚迪的电池业已经不需要更大的投入了。那么王传福必须为这些闲置资金找到一个投资领域,否则只能是浪费资源。在种种原因的决定下,比亚迪必须拓展业务,比亚迪必须谋求转型!

当时比亚迪面临的一种选择是可以全面转向手机领域,比亚迪可以尝试拥有自主品牌的手机。但是由于比亚迪电池的客户是摩托罗拉、诺基亚等手机制造商,所以如果比亚迪全面进入手机行业,那么比亚迪电池的销售必然会受到极大的冲击。权衡之下,最终王传福选择了汽车制造业。

其实比亚迪选择改行造汽车,还是有一个行业背景的。在整个2003年中国盛行一股外行造车风,比亚迪控股秦川只是这股“造车热”中比较引人注目的一个。2003年,汽车业的丰厚利润在制造业激发起一股强烈的“造车冲动”,家电业、手机业、烟草业等行业的巨额资本像潮水一般涌入汽车业,所有人都想在汽车市场分到一块蛋糕。

2003年8月,美的空调与昆明高新区招商局签署协议,美的5年内将总投入20亿元人民币,对云南客车厂、云南客车改装厂等企业进行改造,准备打造“云南美的汽车工业城”。此后,美的又积极与湖南的三湘客车进行接触,10月份,又与三湘客车达成协议,开始接管这家企业。一年之内,美的梅开二度,准备在汽车界大展拳脚,成为家电业进军汽车风头最劲的一家企业。

2003年10月,奥克斯集团出资5000万元,收购沈阳双马汽车95%的股权。奥克斯成功拥有了越野车和拖拉机等车种的生产牌照。11月,奥克斯生产的第一款汽车——“朗杰”SUV在沈阳下线。

12月,顾雏军在扬州宣布,格林柯尔出资4.17亿元人民币收购亚星客车67.67%的股份,格林柯尔正式进军汽车业。顾雏军宣称,他入主亚星并不是为了买个壳,而是要扎下心来做汽车,要用3~5年时间把亚星客车打造成中国客车行业的旗舰。

2003年还传出消息,波导将与浙江省政府合作,投入30亿元进入汽车业。五粮液准备涉足汽车外观模具。同时在前几年转型货车制造的云南红塔集团,在这一年开始涉足轿车生产。

那么为什么大家不约而同进入汽车行业呢?显然是由于丰厚的利润,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2年前10个月汽车工业所属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352亿元,同比增长64.6%;新增利润138亿元,对全部工业企业利润增长的贡献率为22.5%,位居各大工业行业之首。在汽车行业经济效益大幅增长的直接拉动下,整个工业企业效益出现转折性变化。与此同时,汽车对国家税收的贡献也大大增强。2002年,仅汽车工业增值税和销售税及附加两项税收就达262亿元,同比增长27.5%,大大高于全部工业税收增长11.5%的水平。

汽车工业缴纳的税收已占工业企业税金的5%,新增税收的贡献更达到了11.2%。

2002年,汽车行业非但没有在入世冲击中艰难求生,反而增长迅速。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结果显示:2002年,全国汽车产量达325.12万辆,同比增长38.49%;销售完成324.81万辆,同比增长36.65%。

因为“爆发性增长”,2002年被命名为汽车行业的“井喷之年”。

自然而然,进入2003年,汽车行业吸引了众多热钱的涌入。大家不约而同产生出强烈的“造车冲动”,因此可以说,2003年是不折不扣的“造车年”。但是很快这些资本几乎都从汽车业败退,只有比亚迪获得了成功。王传福的加入造车大军并不是跟风,王传福是“独裁者”,他有他独特的想法。

汽车制造业是什么?按照王传福的说法:“汽车业是一个做了100多年的传统产业,传统产业其实就是一个低科技产业。”不愧是技术狂人,王传福这句话,鲜明表现了他对通用、福特、丰田等老牌汽车公司技术垄断的藐视。他认为手机业才是真正的高科技产业,“手机里面的零部件才是高科技,LPC、摄像头、LCD、精密塑胶,那个比汽车的难度要大得多。”那么既然比亚迪在手机零部件行业里可以叱咤风云,区区造车又何惧之有呢?

在体育界有句话叫做“一通百通”,是说在某个项目做得好的人,转到别的项目也非常容易上手。比亚迪正是这样,在电池业,在手机零部件制造业,比亚迪已经有了多年的积累,可以说已经通了,那么当它转向汽车制造业的时候也会很快上手。所以王传福其实一点都不怕横亘在比亚迪之前的技术关。王传福怎么会怕呢?他自己就是技术出身,对他而言,学习汽车理论知识简直是小菜一碟。

王传福敢于改行造车,自然是因为他明白这个道理,因此他没有像那些贸然进入汽车行业的其他公司一样,匆匆而来,匆匆而去。王传福信心百倍,另外他手里还握有一张王牌。也正是因为手上有这张牌,王传福才敢在对造车业一无所知的情况下,高调进入。

众所周知,石油资源会在21世纪枯竭,接下来人类必须使用各种替代能源,这其中主要就是电池,尤其是太阳能电池。比亚迪就是制造电池起家的,在电池制造领域有深厚的积累,那如果几年之内比亚迪能够开发出高效的车用电池,那么比亚迪就将抢先占领市场。而且实际上外国汽车公司最主要的技术优势就在汽车发动机上,一旦全世界的汽车都使用电池,那么外国汽车公司上百年的技术垄断也就一夜之间被打破。

为此,王传福必须提前进入汽车行业,熟悉汽车制造,同时等待比亚迪的工程师尽快开发出高效的车用电池,然后二者一整合,比亚迪登上世界汽车制造业新的王者霸主地位。王传福认为,未来3年依靠电池产业比亚迪就可保持高速的业绩增加,而比亚迪收购秦川汽车实为未来5~10年甚至更长时期的盈利作打算,电动汽车项目将决定比亚迪的未来。

在谈到这个问题时,王传福还特别强调:“其实,我并没有转行,我原来是做手机电池的,现在只不过是做一个大一点儿的电池,把它装在汽车上罢了。”

王传福的算盘就是这样打的,虽然有些地方实现起来有困难,但是他坚信这是一条明路。可以轻轻松松实现跨越式发展,迅速把民族汽车制造业的大旗插上世界之巅。这绝对不是神话,这依靠的是技术,技术改变世界。

为什么选择入主秦川

王传福后来说,收购秦川汽车的念头据称来源于一次偶然的机会,自己与上海朋友的闲聊。当时王传福的朋友无意中提到了秦川汽车正在寻求买家。王传福一听,当即断定这是个机会。王传福的逻辑很简单:

要找一个玩家少一点的、门槛高一点的、竞争程度相对低一点的行业进入。“想来想去,只有汽车,现在是进入的最佳时机。”

综合各方面考虑之后,比亚迪最终选择收购秦川汽车公司。在成功收购西安秦川汽车后,比亚迪一举成为继吉利之后的第二家民营轿车企业。

西安秦川汽车是国家批准的西北地区唯一一家轿车生产企业,其在西北工业中的地位不容忽视。秦川汽车项目始于1985年。1997年,为加速秦川汽车的发展,组建了省部合作企业秦川汽车公司,从此公司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2001年年初,公司已投入7.2亿元完成了生产线建设和新车型开发工作。到2002年底,公司已完成了“四大工艺”生产线建设,具备了5万辆的年生产能力。

秦川汽车出身军工行业,在中国早些年军工企业转型过程中,有四个企业得到了来自日本铃木的汽车制造技术,由此形成了中国大陆小型轿车领域之“四大奥拓”的格局,它们分别是:重庆长安奥拓、湖南江南奥拓、西安秦川奥拓与吉林江北奥拓。

只有秦川奥拓与长安奥拓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在1998~1999年间,两家主要的奥拓生产厂曾展开过一场竞争,以长安奥拓全面取胜结束。

此后秦川公司推出自主研发的“福莱尔”轿车,并声称是“中国最便宜的轿车”,与长安奥拓、吉利汽车之间展开竞争。2001年以后,秦川福莱尔销售业绩有所增长,特别是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在西安出租车市场上占据了一定的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