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心而论,如果仅仅因为李沛瑶头上那一堆令人眼花缭乱的头衔,我们就轻易地将这个案子,与政治联系起来的话,那么显然是一种相当幼稚的行为。其实只要稍做推敲,我们就不难发现,原来所谓的政治因素,真的不过是某些人为了个人目的,而杜撰的谎言而已。
当时,李沛瑶最引人注目的两个身份,无非就是人大常委副委员长,和民革中央主席。先说这人大副委员长吧,相信大家都清楚它的实际分量,说穿了,也就是个有名分无实权的闲职罢了。再说句不好听的,你普通人,就算把人大常委全部杀光,恐怕也坐不上这个位置。而真正有资格替补李沛瑶出任的,本身又非等闲之辈。让他们为这么个鸡肋职务,而去布局刺李,显然得到的利益与所需承担的犯罪成本比起来,太不成比例,所以基本可以排除这种可能。
而关于李沛瑶的第二个重要身份——民革中央主席,请恕我直言,这种**党派的首领身份,除了能帮他在政治上多获得几个类似于前者的名誉职务,以显示我国是一个多党参政的**国家以外,我实在看不出它在中国的政治格局中,具有什么样的实际影响力。明说吧,当时有一种非主流说法,认为是TG派人刺杀了李沛瑶。那么,请给我一个理由,给我一个TG打碎自己亲手制作的花瓶,一只既无威胁,又无出头之日花瓶的理由?
由此可见,那位辟谣高官口中所说的政治因素,的确是不存在的。可大家也知道,在我们国家,凡是被官方出面辟谣的谣言,往往发展到最后,就很有可能变成不是谣言,而李沛瑶案,看上去似乎正有此类迹象,所以尽管我们排除了政治因素,可并不代表它就真的没有“其他背景”。
当年,在李沛瑶的真正死因中,一直有一个流传至今,且可信度甚高的版本,那就是仇杀。据说,张金龙的妹妹曾经是李家的小保姆,而李沛瑶由于夫妇感情失和,长期处于分居状态,为宣泄生理上的需要,便屡次**张金龙的妹妹,致其怀孕后,又将其赶走。面对如此血海深仇,性格刚烈的张金龙,最终选择了以暴易暴、玉石俱焚的惨烈方式,为妹妹讨回了公道。
说实话,这个版本中的张金龙,显然是被人过多地注入了侠的元素,而显得有点美化。也许,他只是因为和李沛瑶谈数没有谈拢而起的杀心呢?毕竟在假设的前提下,一切都是有可能的。但不管怎么说,这个版本的大致轮廓,还是相当可信的。有意思的是,这段时间为了写这个案子,我曾特地在百度和谷歌搜索了不少关于此案疑点的文章,可进去一看,多数都已被人删除了。这种欲盖弥彰的做法,似乎也从侧面验证了此案的另有隐情。于是,好奇心被彻底激发的我,便查阅了更多关于此案的官方报道,试图自己去发现一些新的疑点。
果然,在另一份报道里,我发现张金龙曾在1994年二、三月份连续2次因为盗窃,而被行政处分。众所周知,在90年代,凡是行政处分,都是肯定要被记入档案的。我们可以理解当地的武装部和派出所在征兵时,出于各种原因,可能会在政审时有意忽略张金龙的这些污点。可是部队呢?难道部队在将张金龙分配到李沛瑶这样的国家领导人身边时,也不需要政审,也不需要提防档案上有明显污点的他,会再次做出令部队蒙羞的举动来吗?显然,不可能!因为部队是一个相当重视政治荣誉的地方,除非当时张金龙的档案上,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污点!
如果没有(这个)污点,那为什么在后来的官方报道中,要刻意注明这个并不存在的处分呢?结论似乎只有一个,就是为了证明张金龙是一个有前科的惯犯,以为他因行窃不成,起意杀人的说法,来增加几分可信度。
这是一个疑点。第二个则是在报道中说的,张在行窃过程中,因被李发现,而遭到斥责,遂起意灭口。一个60多岁的老者,面对年轻力壮,欲行不轨的警卫时,居然不是好言相劝,蓄意安抚,而是满身正气地厉声斥责,这,还象是一个八面玲珑,玩弄权术于股掌间的政客所为吗?一个如此宁折不屈,正气凛然的人,当得了政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