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版本的“我不要”发生在我舅妈身上。舅妈和舅舅都是知识青年,因为相互仰慕彼此的才华而相爱。舅妈黄色,风格凌厉直接,舅舅绿色,温吞好脾气。舅妈和我外婆性格不合,经常发生冲撞。在一次剧烈的家庭冲突中,外婆说“滚”。好强的舅妈见舅舅不帮她,一怒之下抛下襁褓中的女儿,净身出户,自己去北京做了“北漂”。绿色的舅舅因为不好意思拒绝而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他人,上演了当年陆游的悲情故事。多年以后,舅妈依旧不后悔当初的选择,独自硬气地过活。舅舅在日常的柴米油盐中早没了书卷气,但他却仍保留着当年与舅妈共同创作的诗篇手稿。在那个“不敢不要”“不得不要”的年代,有胆子喊出“我不要”并付诸实践的,唯有黄色人群。
今天《非诚勿扰》中一群红色高喊的“我不要”,更多的是抒发一种勇于表达的情绪。而那个年代的“我不要”,背后承受着世人的白眼,需要付出足够的代价来保持个人在情感和婚姻中的独立风格。今天的“我不要”则有点过于简单,几乎不需要付出成本,但滥用的后果,是错失本属于自己的幸福。红**子L 是我的老同事,长年战斗在时尚一线,每天除了有限的工作时间(绝对不满八小时)外,其余的空闲时间就是出入购物中心,逛品牌小店,购置靓丽衣衫。对于男友,L的要求是要把她当成女皇般侍候,随叫随到。“男人就是应该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是她的恋爱原则。
一次痛彻心扉的恋爱结束后,一个相识多年的男性好友向她表白:“这么多年来我一直爱着你。”伤痛之下孤独之余,这话对红色来说有超强杀伤力。很快,他们在一起了。男人天天接送她,无论清晨还是深夜,只要L 说一句,立马飞奔赶来。她享受着恋爱的幸福甜蜜,觉得这个男人就是她今生要找的人。交往半年多后,两人打算结婚,见了父母,定好婚期,就在好事临近之际,出了件小事。男人出差多日,其中有一天恰好是L 的生日,说好了等他出差回来补过。他出差回来的那天,一帮好友拉着他说“多日没见了,聚聚”,他心一软,就答应了。打电话给L,让她一起来,L的小脸立刻变色:“说好了跟我补过生日的,理应是二人世界,怎么变成了跟一堆人在一起,我不要。”男人再三解释,L还是不依不饶,男人意冷:“算了,我哪都不去了,回家。”事后,L越想越委屈,觉得对方不重视自己,生气之下做了决定:“这样不疼我的男人,我不要了。”男人也觉得太没面子,同意了分手。分手之后,L又想起昔日男人种种的好,又忍不住回头去找,但男人坚定地拒绝了:“我已经尽了最大努力,还是不能和你在一起,也许你真的没有遇到你要的人。但除了你,还有很多要我的人,我想我跟她们更加合适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