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生活时尚畅游精神世界
389100000021

第21章 挑战与回避(下)

菜刀

一年前的一天,我看到女儿用菜刀(我用的菜刀是锋利的),在砧板上切一块零头生姜(当然属于她个人玩耍行为),我就提醒她不要切到手和不要把刀掉下切掉自己的脚趾头,后者也是我当时比较担心的事情(请不要认为我对九岁女儿的责任仅此而已),当时她在把我撵走时也回答过知道了,但大约二十分钟以后,她还是口里含着食指来到我的面前(后来我才知道,这时离她伤到手至少有五分钟了),我一看这架式,知道是伤到手了,也没太在意,简单的叫她把手给我看看,从她口里出来的一节手指白白的,干干净净,好像完好无损,可还没有伸到我的面前,血已经往下滴了,眨眼之间流出这么多血这我可是内行,一震之下我也流露出惊慌,她一见我的紧张,眼里也立即聚满了泪水,但我一眼扫过之后装着没有看见,叫她用大拇指按住伤口,然后我搀着她向外轻松地走着,还和她打诨,说怎么不把另一只手也来一下,因为那样才等称(这时我才发现她伤到的是右手),她倒好,嘴里问我到那去,另一只手竟绕着弯子打我的屁股。到了街上,我又表扬了她的工夫了得,我说老爸还从来没叫右手尝到菜刀的滋味呢,她回答当然是右手切累了才换到左手来切的原因时,当然也没有让我的屁股感到高兴;我又问她血的味道怎样(天知道她从那儿学来的这一吸血行为 ),这次她的回答比较严肃,好像还做过思考,说有点腥,其他的味道说不上来(她对腥味有反感这我知道);她也问我到医院要不要打针,要不要挂水什么的,我说你连刀都不怕,还怕什么打针、挂水?这次她没有回答,好像在想着什么。

后来我才明白她为什么没有回答我的话,和她当时的那种沉默。

大约在两个月以后,(我通常一个星期才能见她一次),我偶然发现她对炒菜不怎么感兴趣了,尤其是从那以后我好像还没有见到她碰过菜刀。我立即意识到她心中有一个“阴影”,也意识到我的责任所在。我就近找了一个机会,好像我正忙,好像是她正巧经过,我叫了她的名子,请她帮忙切几片生姜(也正好还是一些零头生姜),我感觉到她的犹豫,我也感觉到她很想再试试,我背对着她,停止了手上的动作,静静地等着。

“好了!”她大声地说着,并把姜片递给了我。就这一声如释重负的“好了”,我就知道我的任务也好了。

果然不出所料,她时不时的又拿起了菜刀,又经常拿出她的看家主菜“西红柿炒鸡蛋”,饭桌上也重新有了我们父女合作的作品。而那次经历她难道就忘了吗?不会的,笨拙的左手带来的伤害至少让她多记数年——而假如我能及时发现她心中的阴影,我想她一生都不会忘记那次经历。因为她和“伤害”斗争了几分钟但最终没能战胜它,使她几个月都在极力想把那一事件忘掉。而如果能及时战胜它,她也就不怕它了,“潜在心里”也不会总想着要回避它了。

我还可以假定的说,她不但知道了菜刀可以用来切好吃的东西,还可以用来切调皮的手指,但只要正确的使用,它只会服务于贪馋的嘴,而这些认识在她看来肯定是她自己的认识,老爸在其中没有指点,只有可恶的嘲弄。不过,有一点我可以肯定地说,我以后对她的提醒,她在意了,——这才是我的目的和对她的责任。

把这一在一般人看来不可思议的故事说出了主要不是为了强调“认识最好不要外来指导”,尽管这是值得强调的;也不是为了标榜自己在教育子女方面有另类之处,虽然我也确实感到“教育子女”是一门深奥的科学;而是为了说明遭到挫折后的那个“阴影”是认识事物正反两面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贡臣,即使它表面看起了面目狰狞,或者“面对它”仿佛是在伤口上撒盐,但是,“面对它”除了能让人全面认识事物之外,还是最好的“消炎(消除平庸)”方法——越能让自己胆怯的事物,越是自己应该用心面对的事物:人的自信、人的勇气、人的意志,不是靠那些经常会面的事物变强的,而是靠那些潜意识在回避、现实却不能回避的事物变强的;一个不会运用(或极力回避)“自己胆怯的事物”,使自己在精神上变得强大的人,是不会拥有自信、勇气、意志这类精神产品的。

如果我在事后简单的告诉女儿菜刀的用途和危险,以及指导她正确的使用方法,对于祛除她心中的阴影不会有丝毫帮助,因为在别人的帮助下走过的陷阱虽然是过去了,但却是属于绕过去的,“陷阱”在人的心里还在那里,下次可能还要经过那里,而且下次可能就是一个人,这种情况下,人要么绕道而行,要么坐等别人来帮助,几乎没有他法。比如我不是让女儿感觉是顺其自然的自己走过这一陷阱,而是问她是不是害怕菜刀了,或是明显让她感知我知道她是怕了,却还是要求她再试试,那结果会怎样呢?她也许一声不响的去试试,也或许她当时就表现出不服输的样子去试,但“一声不响的去切姜片”就可能“一声不响地切好后离开”,这时“切菜”对她来说已失去了兴趣,她这时只是去完成一个父亲的任务。而不服输的把姜片切好其结果将会更糟,(请那些经常用“激将法”来教育子女的父母注意了),这既是培养一种鲁莽——一种在非做不可的情况下不加思索的鲁莽,同时也是在教索一种偶然,一种切到手指是难得的偶然现象——一种侥幸心理的塑造(一个人侥幸心理越重就代表越愚蠢,愚蠢大多不是与生俱来,其中之一就是习惯把很多必然的事情想成了偶然)。而自己独立走过陷阱就不同了,尽管一上来显得迟疑,但正是这种迟疑把“阴影”凝聚了起来,提到了一个高度,仿佛把陷阱的宽度和深度测量了清楚,正思讨着一个最佳方案并小心跨过,最后达到一种“如释重负”的效果。

憋了五分钟的伤痛在父亲的一丝紧张面前会变成涌入眼眶的泪水,避了数月的“阴影”在小心的动作和那声轻快而爽朗的“好了”面前也会变成对自己对事物的深层认识。

所以,这一“阴影”并不能说是一种单纯的又咸又苦又涩的盐,而是自然恩赐于人的一种可以调出有滋有味,有益健康成长的加碘的盐,但这无疑需要一个有心的厨师,仰或一个营养专家。

白猫与黑猫

“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这句话当时具有实践与理论,政策和**的多种用途和概念,它是当时实际情况的最得力的向导和指示,它看清了人民被运动搞得神智不清,胆小怕事的心理,也看清了国家发展与建设的迫切需要,它像一根定海神针**进了中华大地;但是,它的作用只能限于一个时段,限于把黎明带给华夏儿女并唤醒人们的一声高昂的雄鸣,事实也证明了它的身价不能进入政策的殿堂,只能进入智慧的展馆,就像甘蒂的理念进入“民族解放”这类展馆一样——虽然这不是它应有的身份和位置。

尽管它加速了国家的经济建设,尽管它出自一位对国家有着重大贡献的伟人之口,尽管它现在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它并没有在恰当的时候得到恰当的定位,它在一定时期里带来的阴影并没有完全散去。“没有看见野鸡”的阴影迟早会被遗忘(而且会比“看到野鸡”遗忘得更快——这也是人自我保护的功劳),但在遗忘“阴影”的过程中(这是一种有意识的遗忘),对人的自信一点点的残蚀,对人的勇气一点点的折磨,对人的意志一点点的剥锉——培养自信不易,失去自信也非在一朝一夕——自信一旦丧失,勇气接着就会丧失(它们是紧密相连的),勇气的丧失也就意味着独立个性的丧失,没有个性也就没有了主张,没有主张那就只能“跟在别人的后面”生存(这种“生存”也就成了只为了生存)。(回放,现在应该明白了,“跟在别人后面”或者“站在众人堆里”代表什么了?代表一个“三无”的人,——无自信、无勇气、无个性)。

向“正”行走的难度要远远大于向“负”行走的难度。“白猫与黑猫”的阴影在于:让没有个性的习惯“跟在别人后面”的大多数人跟在了“择易而行”的人一边,——挑战是困难的,一级级上楼是累人的;回避是简单的,有电梯坐多爽;而且,“恶性循环”在原本就缺乏勇气和自信的人那里像滚雪球一样把许多“负行为”滚得越来越大;而且,这一在滚的雪球在冬天里即使有艳阳高照也不会有多大的改变,只能盼着大地的苏醒。——也只有“自然”能担起这重任。

就是说,当猫们在一个没有规则的社会上搏弈的时候,由于黑猫的手段多样,抓的老鼠多,使白猫失去或减少了猎物,这就使白猫也不得不采用黑猫的手段,以便让自己也能很好地生存下去;最后也就自然形成了“正道难行,歪道顺畅”的格局。而这一格局无疑又会使整体都行驶在“思负”的轨道上。但是,我们的社会只笑纳伟人的正确,不容纳伟人的错误;正所谓挑战是外行,回避是内行。

**

十几年前的那次“**”离我们更近,但它的内质同样没有澄清,它带给人的阴影表面上全部遗忘,——谁敢再次走那看不见野兽却能听见恐怖声音的坟山;谁会再次提起那无情的锋利的菜刀;谁想再次品尝那腥腥的自己的鲜血。——但它的思负影响却已深入到了人的骨髓里——这也是人的自我保护无声的把自信、勇敢、个性剥锉的原因——这无疑是更加糟糕的。

现在我依然清楚的记得那股强烈的爱国之情在体内激起的热血沸腾,这是一种从未有过的感情体验,像那次从未有过的激烈的心跳一样;我也没有忘记身边人的激昂、奋进和对祖国的满腔热爱。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本是一次检验勇敢、忠诚和责任的经历,却变成了一副血淋淋的模样。——菜刀会伤手,那么我就离它远远的,甚至远到了提到“爱国”都让人感到肉麻的地步。

来到眼眶的泪水有时要叫它回去变成一股力量,有时却要让它尽情的流淌。但是,“**”作为一种眼泪,既没有让它变成力量,又没有让它尽情的流淌。

如果“**”作为国家的一个“阴影”,作为国民素质丧失的一个外因,那么,利用这一“阴影”或“外因”,或许可以跳跃式的提高国民的某些“认识”(好像现在迷惑的人们正急需这些认识,正像我那成长中的女儿急需我的帮助一样。);但这一做法不应该是巧妙或艺术的做法,而应该是实事求事的诚信负责的利弊澄清。甚至再举行一次记念式的**也未尝不可。(这种“面对现实”和当前的“红色教育”,谁更能体现对当今人的尊重和认可?谁更能突出“爱国”的本质?不言自明!)

我想永远不会有人以为这会有损小平的形象,因为作为一个既伟大又平凡、既宽广又质朴、既是设计师就会有费稿、即是人就会有错误的杰出人物,是不会拒绝后人对他的公正评价的;相反,倒更能体现一个人、一个国、一个民族的本色。

概论

或许有人会问,你“畅游精神世界”,何以要跑到“政治”上来呢?如果你要这样问,那我不但会把你扔出飞机,还会开除你的中国国籍。

我们民族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巨大的“出发点是好的,本质是坏的”事物(注:这里的“出发点”和“本质”的区别在于:“出发点”是人于事物组合后的东西,“本质”是事物单个里的东西。“出发点”具有主观愿望的成分或性质,并由于人的习惯思维——懒惰因素,它还存在不变和滞后性;而“本质”虽具有固定特征,但因事物是变化的,所以“本质”又存在变化和发展性。所谓“静止与运动”共存现象,也意在此。另:这里的“巨大事物——儒家思想”,本质上具有的是思负性质。在我看来它是一个向着灭亡而去的“大事物”;它应该像**教和佛教一样,最终属于人类精神史上的一座“古代建筑群”。):它就是“儒家思想”。虚伪的儒家思想在二千多年里真诚的规定了许多它无权规定的东西;这些东西通过我们无数代人的无数次确认,最后认为:值得尊重的是物(或前人)而不是人(或“今”人),应该发展的是它那一堆杂乱无章、充满矛盾的思想也不是人。——我们的男人为什么不尊重女人?我们的父母为什么不尊重子女?我们历代的当权者为什么不尊重人民?就在于他们从来都不犯错;从来都是对的。……能不对吗?一个活了两千多年的生命,即使再智慧,要是不对,要是学坏,也该灭亡了;但事实上它连伤痕累累的迹象都没有——显然,要么它一直“在学好”或“想学好”,要么它就不是智慧的结晶,而是平庸的积累。而真正的智慧者恰恰是一个研究错误的人。就连智慧的爱因斯坦也从来没有肯定自己是正确的。

尊重一个人离不开三大要素。首要的就是“视别人存在”。而这突出表现在“向别人认错”这一点上;因为你不可能是一个不犯错误的完人,而你一旦对别人犯了错误又不想向别人认错的话,你要么试图自己回避别人,做一个不尊重自己、视自己不存在的人;要么试图让别人消失,让你的错误也随之消失,(历史上有多少离奇的“错误”不是为了掩盖前一个错误而犯的。被掠窃的圆明园不是被一场大火掩盖了吗?)做一个不尊重他人、视他人不存在的人。其次就是“给别人表达观点的权力”。我们有些大人连听小孩子讲话的耐心都没有,又怎能谈及对他们的尊重呢?本来小孩子对语言、对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就不完整,就像有些大学生对政治、对国情并不深知一样,本来就需要大人用心听讲,并在必要时帮助表达,可我们的大人根本就不想知道孩子想说什么,他们心中只有自己,和自己的一些“出发点是好的”思想。第三要素就是“给别人自由的空间”。我们很多人能够做到从领导的办公室礼貌的退出,却不能做到不打扰亲朋的自由,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主要就在于:我们尊重人不是以“人”为对相的,而是以人身边的“物”为对象。

可以这样说,我们许多国人,包括政界、商界的某些高级领导,连什么是“尊重”都不知道。而这一“人类文明”、“ 社会和谐”、“协作共进”里的核心要素——相互尊重,正是儒家思想“出发点”想要的,“本质”里却没有的。

我们尊重人是以“人”为对象的,我们认识事物是以“事物”为对象的,这是一个基本原则。我这里要贯穿“挑战与回避”的思想观点而不得不带上“政治”这一局部事物如果要考虑到某些人,那我还不如从一开头就扎进“马克思主义”里呢。再说,社会已经发展到了今天这个地步,如果我认为我们的高级领导也是一个“只能原谅天真的儿童和憨厚的老农”而不能容纳自然的或者异端的声音,那“东方的雄狮”就不是在沉睡了,而是已彻底的死亡了。而作为一个读者,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你到目前为止还只关心与你有明显利害关系的事,那你还有脸跟着我们的团队吗?——我也将绝不在乎有你这样一个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