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生活时尚畅游精神世界
389100000019

第19章 洲,需求,上

真正意义上的这类人目标明确,思考充分,信念坚决,为了大众利益,也不怕吃苦、受屈,他们不把自己的生命看得过重,但也知道自己生命的价值所在。像一位收养过一百多弃儿的老太;像一位照顾、教育罪犯子女的女士,就是这类人的典型——尽管她们的实际社会地位并不特别。

历史上的这类人在故后通常都被一方大众称之为英雄或伟人的。他们的思想和视野高度已到了本地区海拔最高度,其广度胜于灵活度。他们的感受发展在良性方面也远胜于恶性方面,以致当他们进入中老年以后,面部被这种有益的感受修整得端正、慈祥,因为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带来的身心舒畅是可以滋养万物的;并且他们的脸上棱角分明,这是因为他们习惯把短暂的恶性感受用思索的笔刻在脸上,或是正确的制图(思考)方法的结果,这正和那些不懂的人却经常装着很能干的样子,被虚假和无奈从脸上赶走的原本并不多的诚实和老练一样成反比,涂在脸上的是一些浆糊,一些不规则的皱纹;也像一个孕妇如果不注意自己的心情,可能会对胎儿的面貌和智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样(不过这一点我还没有证实,大家可以同我一道对它产生怀疑);也可以比较一下,一个**旺盛且乐此不倦的妇人同一个出于无奈和虚假的**女脸上有多大的不同(值得声明的是,这一点得益于我的并不老实的眼睛偷视的结果)。

不过,由于集体利益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聪明的人大多以此为借口,以此为立足点,以实现自己的个人目标,或满足自己的家庭和荣誉需求,这就像阿谀奉承一个人的宗旨既不是出于人本性里的懒惰需要,也不是因为好奇心的鲁莽,更不是感受或什么责任心的使然,而是一个不值钱的人格做出的一种等价交换——如果阿谀者得不到他的需要,他会把自己喜欢的东西拱手他人吗?或者是时局的结果——文化或思维落后的象征。因此,辨别这类人的实际位置,还得靠“责任”;如果责任变得模糊不清时,那就弄清这个人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再不行就看一看这个人的脸上是不是被虚伪玩弄得一团糟。

也就是说,站在集体位置上很难,尤其在我们这里。因为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总是从先顾及自己,后顾及家庭,然后再顾及集体,最后才顾及到人类的成长过程。而中国的历来情况是,从小就不能顾及自己,成人以后也不能过分的顾及家庭,至少不能让人看出来有小家子气,因为这会让他失去顾及集体的机会和条件。因此,这就造成了一上来就顾及他人,顾及集体的像焦裕禄、孔繁森、任长霞似的人物;也导演了像刘长青、赖昌星、毕玉玺似的人物。而前者永远也发展不到顾及人类的地步,后者也不会想去顾及人类。

第四类人,是站在人类位置上的人。

每一个人都可以把自己放在人类的位置上,拒绝用一次性筷子,不乱丢废旧电池等都是把自己放在了人类的位置上,但要形成一个习惯,一个潜意识就不易了,这除了是文明的瘦弱,还因为人的习惯不允许人刻意做以上行为;只有当这些行为直接或较直接威胁到自身时,人的自我保护意识才会提醒和指导人的行为;但很多道德之外,法律之内的行为对人都有短期的益处,长期的害处;目光短浅(长期缺乏深思习惯和好奇心薄弱)的人当然只能看到“短益”不能看到“长害”。(一个稍有智商的人总是看重“长益”,看淡“短害”的。)。只有当一个人的责任心已进入到一个高级阶段——已从只关心自己的子女,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社会发展,到了也同样关心他人的子女,他人的家庭,他人的社会发展,并且不受到个人恶劣情绪的影响,才能真正的属于这一类人。因此,在我们的社会谈论这个话题还为时过早。

不过,我们可以从“人为什么活着”这个角度来弥补一下这里的缺陷。

有人出于活着而活着;有人只为自己或家庭而活着;有人为一个地区,一方大众而活着;有人为过去、现在、将来所有的人而活着;或是不知道为什么活着,也或是一直为寻找“为什么活着”而活着。

以我个人浅知,我首推爱因斯坦、贝多芬和莎士比亚,他们工作不为自己,他们活着不为时代,他们需要的很少,产生的却是人类的无价之宝,但是他们同时又为自己而活着——活出了自我。其次是马克思(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我们不管他的理论是否被人类永远受用,但他的人生最终理想却使他在凤毛麟角的人物中占得一席之地。以及圣雄•甘蒂和彼得•德鲁克等。

甘蒂虽然看起来只是一个民族英雄,像属于第三类人,但他那套救国救民的理念,却是伤亡最少,代价最低,意义“最深远的”理念。在个别人看来,他的行为是一种示弱,没有宁死不屈的“伟大精神”,但是,这种“宁死不屈的伟大精神”既会带来高傲的死亡,又能证明面对豺狼的“愚蠢行为”。他不但尽早的使一个殖民地独立,也给后人(再过若干年才会有人重视)留下一种没有传统荣耀意识的以解决问题为宗旨的最佳方式或理念。我还没有读过德鲁克的著作就把他例入这类人出于他的两句话(为此你把我说成刚愎、浅陋都可以)。一是“中国的发展只有靠中国人自己”。这就像“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一样,不是一句“吃过饭了没有,吃过了”这样简单和没有意义!他没有来过中国,却对中国的发展给予很深的关注和思考。“他人生活得怎样与我何干?”只有在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心里才会出现;对于一个近百岁高龄的老人能抓住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中国的发展只有靠中国人自己——这类复杂的事物的本质,光靠他的“认识无止境”是不够的,还要强大的责任心“巧然”推进,正像一个心系祖国和人民的人才能说出那句博大而又纯朴的话一样。

二是“我即不是演员也不是观众,而是一个站在侧面的旁观者”。——只有作为 “旁观者”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尤其对于一个具有高度责任心的人来说。(许多人为什么看不到事物的本质,就是因为他既是演员又是观众——一切由他说了算;而不是由事物本身。这种自演自赏的人一般只看与自己有利害关系的事物,而且是只从“利”和“害”这两个角度去看)。——而这两位正好是为过去、现在和将来所有的人而活着的——前者结合过去和现在为将来留下了一个尚未被发现的理念:(即以解决问题为宗旨的思想理念),后者总结和发扬了各种“实践管理”,即提出了未来人类发展的自然趋势或规律。(另:表面上看,小平的心完全在中国和中国人身上,实际上并非如此,其一,自己的问题都发现不了,都解决不了,是不可能发现和解决好他人的问题的。就是说,中国发展和人民安康在他的时代是最棘手的事情;在他的心里,“要想顾入世界,首先得要让自己有顾及世界的资本”。其二,他的理论同以往社会主义的理论相比肯定有效高的创新,这种创新能够收到今天的效果也肯定是着眼于世界和未来的。其三,他的理论已经越来越积极地影响着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能使他当之无愧的成为第四类人)。

不知道为什么活着的人是白痴,是那种对社会几无危害、需求也极少的真正的白痴。终生在寻找“为什么而活着”的人也是如此,他们活着时默默无闻,即使东蹦西串也不会被人注意,死后人们不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子,从外貌和行为上看,他们像白痴,其实却是一个个壑智的、愤世嫉俗的永远没有名分、也不稀罕名分的哲人,这类人的思想高度已到了人们肉眼不及的地步;广度和灵活度更是无从查考,他们对人类大多有百益而难说一害——如果生物学能从白痴的头脑里区别出什么来的话。

也就是说,只有从自然中走来,并且没有被自然绊倒的人才可能走到这一位置上;其他任何身背钱袋、荣誉,或者手提权杖、狡诈之人都属于物质的弄臣。

海洋里的鱼最多最大

当然,夹在四类人中间还有三个群体,也就是两边都难以定性的人群。因为万物都在运动之中,我们只有等他们进入了雷达区域才能分辨个大概。不过,如果有人对自己的位置难以确定,我倒有个方法:用你自己给自己的,强行但公正的定位减去你的肯定存在的主观意识,这个主观意识大概等于层次间的四分之一。另外,要是每年给自己检测一次所在的位置,再理解“自私与个人发展”里的内容,不但能知道你灵魂的重量,还可以知道你发展的潜力如何——这可比任何算命得来的结果,可信度要高得多。

顺便再说一个与此有关的“均衡和兼顾”方面的方法(当然不是公式,也难成公式)。全心全意为自己的人我这里就不说了,到时会有“苦果”请他品尝的。从一个家庭角度来说,一个人的心思一半用在家庭上,一半用在自己上,以一个三口之家来看,三个“半”心思足以使这个家庭其乐融融了。从一个集体角度来说,一个领导把一半心思用在集体上,一半心思平分在家庭与个人上,这就会使很多顾此失彼的事情不易发生了,这个领导的均衡能力也会不断的提高,也会带动他综合能力的提高;而这个领导需要经常提醒自己的是,任何集体都不是属于一个领导的,任何人都不是全能的,任何人都会犯错误的,尤其是权力和荣耀更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小心反而是透露你的卑劣和无知。从人类的角度来说,不是把一半心思交给人类,而是在做任何一件对自己,对家庭、对集体有利的事情时,想一想给他人带来了什么?给子女的子女带来了什么?如果没有什么损害,那就放心地笑、安心地睡吧!

我们已经知道,一个人的需求从根本上讲就是获得快乐,就是获得各种能让人感到惬意的事物,这是一种幸福,一种荡漾,一种随意的短暂的满足,但任何美好、舒适的感受都不是永恒的,让一个人永远快乐的事物也是没有的,而且严格意义上说,某一相同的感受只有在首次出现时才是最美好的(具有艺术性的事物除外,因为“艺术”每次带给人的感受都有所不同。爱情也可以艺术性的发展。)就像美好的初恋带给人的感受一样。但如果它们经常出现,或许还会给人带来坏的感受,虚荣和骄傲就是经常让人感到莫名的无聊,以及劣制的庸俗的广告经常出现带给人的厌恶——这也说明“懒惰之物”和“好奇之物”的性质对人的意义之重大。

——也正是这许多事物带来的短暂的重重叠叠的感受才组成了较完美的人生。假如每一个快乐都是一条小鱼的话,那么,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仿佛是在小沟里捞取他的小鱼;以家庭为中心的人,仿佛是在池塘里捞取他的小鱼;以集体为中心的人,仿佛是在江河里捞取他的小鱼;以人类为中心的人,仿佛是在海洋里捞取他的大鱼——一条条明明白白,真真切切的大鱼——即使是一个简明微笑对他来说也是一条大鱼。特别值得在这里说明的是,如果人们都甘愿在池塘里捞取小鱼的话,那只有用带有激素的饲料来喂养小鱼,以加快它们的生长,来确保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平衡,至于“激素”对人有没有害处,自然不会有人腾出身来去过问和思考了。

换言之,一个人一生的快乐取决于好奇心的强弱,而客观世界可以让人感到好奇的事物无计其数,只是不同的是,个人圈子里的事物是非常有限的;家庭圈子里的事物也是很有限的;集体圈子里的事物还是相对有限;唯独人类圈子里的事物才是无限的。就是说,好奇心的触角只有在无限的世界里才能无尽地探寻,这就像鱼儿在海洋里畅游,鸟儿在天空中翱翔。仅此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好奇心弱的人只能出于养活自己而勉强地活着,这无疑充满着累人、悲伤和百无聊赖的成份;好奇心一般的人通常是希望受人尊敬又让人羡慕的活着,这一活着虽然表面看起来潇洒,但却充满着浮躁,庸俗和自演自赏的性质;而那些在一生中不停地满足自己好奇心的人,无疑是实实在在地活着,无怨无悔地活着,乐在其中地活着。 小结

当我们问自己有什么权力时,回答是——呼吸;

当我们问自己活着是为什么时,回答是——快乐;

当我们问自己那里有更多的鱼时,回答当然是——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