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儿童少年精神医学(第二版)
3815700000002

第2章 绪论(2)

近10年多来,英国的儿童少年精神医学有了很大发展,科研和服务范围不断扩大。由Rutter领导的Wight岛9—11岁儿童智力发育迟滞、精神障碍和躯体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1964)和25年后再调查(1989),方法严谨,资料翔实,至今仍为广大作者所引用。Rutter和Hersov主编的《现代儿童少年精神病学》(1976年第一版,1985年第二版)为经典著作。英国的儿童少年精神医学有其自身特点,为:(1)神经精神病学传统;(2)临床一康复(教育)传统;(3)精神动力学一精神分析学传统;—经验一流行病学传统。在人员培训方面,着重于要求掌握五个方面的知识:(1)基础知识儿童少年精神障碍的症状学和病因学知识;(3)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预防和康复知识;—儿童少年知识。

(三)德国

在德国,8岁以下的儿童少年占总人口的25%,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为7%—15%,而在进行治疗的仅占1.8%—3.9%,这说明大多数病儿得不到治疗。至1989年,前联邦德国儿童少年精神病学会有500名会员,而且不全是儿童少年精神科医师。专科医师之少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学会建议每25万儿童少年需要1名专科医师,所以尚需要增加250—300名儿童少年精神科医师。在德国,服务形式和机构有:日间治疗、私立诊所、儿童指导诊断、流动儿童少年精神科。

(四)印度尼西亚

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在印度尼西亚儿童精神科被列为儿童保健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关儿童心理卫生的统计资料仅限于儿童与成人的精神科服务机构,尚无全国流行病学调查。儿童精神科专科服务仅限于少数大城市。全国仅有10名接受正式训练和教育的儿童精神科医师。他们认为儿童精神病基本上有四方面的问题:(1)精神发育迟滞和学习困难问题抽搐障碍及有关问题卩(3)情绪和行为问题;(4)残疾儿童,包括脑瘫。

儿童少年心理卫生尚未受到重视。他们准备采取的措施有:(1)在大城市将儿童精神科服务纳入一般保健和心理卫生服务之中将儿童精神科服务与社会服务、学校教育进行协调根据具体情况加大调查和研究的投入;(4)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分设儿童精神科专科服务;(5)在精神科医师和其他与儿童心理卫生有关专业人员中进行儿童精神病学基础训练。

其他国家的发展概况参考国际儿童心理卫生章。

四、中国儿童少年精神医学发展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多种传染病已被消灭或基本控制,婴儿死亡率有了显著下降,儿童的疾病谱和死亡谱发生了改变,非传染性疾病,精神、行为和发育障碍有明显上升趋势。当今,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新旧观念的冲突,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人口密集,交通、住房和就学就业等困难增加,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污染严重,父母养育观念和方式上改变,以及学习压力加重等,无不给发育过程中的儿童增加压力。社会和外部的不良影响,以及孩子自身行为等均导致儿童少年中心理卫生问题明显增多。精神、行为和发育障碍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现按精神医学由精神卫生和精神病学组成的定义,分述如下:

(一)我国儿童少年心理卫生的发展

儿童和少年的心理发展常受社会变革、生活环境和方式、亲子和同伴关系、自身行为、污染(包括信息污染)、家庭管教和早期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心理卫生注重增强保护因素和消除危险因素,以确保儿童少年的健康发展。

当今,以下因素值得重视:

1.养育观念和方式的改变城市妇女既要工作,又要承担养育儿童和家务的任务,可谓工作和家务双肩挑。有的家庭在她们上班工作时间则由保姆代理。我国独生子女居多数,对他们过分保护普遍存在,加之儒家思想的育儿观根深蒂固,要求子女从小顺从、孝敬、克制和谦让等。平时父母对子女限制也较多,在中美育儿观和方式的跨文化研究上差异显著。如幼儿学步跌倒,我国父母90%以上将幼儿抱起,而在美国则90%鼓励幼儿自己爬起。因儿童自主行为不受鼓励,中国儿童在交往、适应变化以及感情表达能力上从小就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很好的培养,他们长大成人进入社会后将发生适应困难。

近来有一新动向,那些富有的时尚女性,在婴儿出生后以高档奶粉代之,由保姆全职照管,如不合意则经常更换。时尚母亲与子女照面很少。他们不知道母爱对婴幼儿成长的重要性,也不知子女的成长需要稳定的养育环境,更不知母婴依恋关系建立如不稳固,子女将缺乏安全感,从而影响其终身。这样的儿童也就有可能发展为有缺陷的儿童。应指出,金钱不可以替代母亲的责任。

2.隔代养育中国婴儿断奶后,大多交给婆婆或奶奶照管。由于她们中多数文化程度低,因此,多按传统的习惯来照管、抚养。如:因怕发生危险,对儿童多方限制,只能让他们躺着、坐着或抱着;平时与儿童缺乏沟通,对其需求与兴趣了解甚少。这些都将给儿童的心理发展和心身健康带来危害。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做法则不同,母亲常常会在家或请长假,亲自抚养儿童至3岁后进幼儿园。

3.揠苗助长自从开发儿童潜能从0岁开始这一观念传入中国后,一些大城市成立了潜能开发机构。如:亲子园的建立,声称入园后儿童能达到身体健康发育、个性和谐发展、智能超常表现等,亲子园已成为十分红火的新兴产业。此外,有些家长不管儿童的兴趣和天赋,从小就让他们去学钢琴、提琴、绘画等。这些揠苗助长的做法已司空见惯。心理发展和智慧开发需要与脑生理成熟程度相适应。揠苗助长的做法是违反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的,不仅不能显效,而且是有害的。

4.两代代沟扩大,隔阂加深现今父母和教师对儿童发展目标看法一致,即学习取得好成绩、考上重点大学、毕业后有一个好工作,因此,父母常常逼着儿童学习。父母的逼迫引起儿童反感,并产生逆反心理,对父母的批评常常加以反击和憎恨,导致两代隔阂加深。调查显示,现在儿童很多时候并不感到幸福,且常常感到不快乐,这对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5.面临破裂家庭危险增加随着观念改变,现在家庭矛盾增加,离婚成为一种社会普遍现象。2QQ3年北京的离婚率已超过日本和韩国,并接近美国。父母离婚受伤害最大的是儿童。国内研究提示,破裂家庭中成长的儿童,发生发育偏离和精神障碍的比例较完整家庭要多几倍。

6.学习压力过重当今,父母、教师和周围人均以学生取得好成绩、考上重点大学和找到一份好工作为最大目标。因此,父母压着孩子学,教师赶着孩子学,而孩子成天围着学习转,没有时间去参加体育活动,与同伴玩乐或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从而导致孩子烦恼、厌恶或产生逆反心理,或逃学,甚至迷恋网吧等。

据媒体调查,学生体质减弱,情绪、行为和精神障碍患病率增加,且有上升趋势。另有报告,学生休学原因中,以精神疾病为首位。为提高儿童少年的精神健康水平,很多学校开设了心理咨询活动,社会上还有热线等。国家高度重视儿童和少年的精神卫生,发出了各种指令性文件及实施计划。现今由中央到地方还建立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全国妇联也由中央到地方建立了家庭教育研究室,甚至街道、小区均有帮教组织。此外,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均建有研究机构,上述当前面临的心理卫生问题,也是他们的研究课题。儿童少年精神医学的专职人员更是义不容辞,应共同将儿童少年心理卫生的研究深入进行,多学科的大协作将会取得更大的效果。

(二)儿童和少年精神病学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儿童和少年精神病学发展迅速,已具有相当规模。

1.精神障碍儿童和少年的患病情况1996年,湖南省报道对8644名儿童少年采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根据DSM一R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得出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为14.89%,接近国外水平。由此,估计我国有4000万病儿,其中:发育障碍城市占7.55%,农村占11.11%;行为障碍城市占8.34%,农村占7.70%;情绪障碍城市占1.12%,农村占0.93%;躯体化障碍城市占0.33%,农村占0.26%;其他障碍城市占0.13%,农村占1.16%。

常见的几个病种也有有关患病率的流行病学调查,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为3.00%—6.00%;精神发育迟滞为0.78%—12.23%,城市、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缺碘和不缺碘地区,差别很大;情绪障碍为2.00%;儿童孤独症为0.18%(常州地区2.儿童和少年病儿的就医情况儿童和少年病儿中仅5.8%曾到儿童精神科(或心理卫生)门诊就诊,10%就诊于儿科门诊,0.00%就诊于内科,30%就诊于基层个体门诊。极少数得以住院治疗。总体而言,仅5.8%得到合适照料,令人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