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安下心来
3813200000002

第2章 为什么总担心有坏事发生

不祥的预感

和大家分享一个真实的案例。类似的情景,你在生活中也可能遇到过。请你和我一起根据故事情节预测一下到底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吧。你也可以借此鉴别一下自己的预测能力怎么样。

首先介绍一下故事背景:小茜是独生女,长期在北京工作。她家乡的父母都将近60岁了。母亲平时身体还好,退休在家,父亲因为工作关系经常出差在外,所以家里经常是母亲一个人。

一天下午,小茜接到父亲的电话,父亲很着急地说:“我在上海出差,你有没有对门邻居家的电话?赶快告诉我一下!”小茜问:“怎么了,有什么事吗?”“没什么,你快告诉我一下!我就是有点儿事情要问。”父亲敷衍道。小茜说:“我忘了记在哪里了,我找找,一会儿打给你吧。”说完小茜便挂了电话。

现在你能根据以上的情景判断出父亲为什么要找邻居的电话吗?你是否从中嗅到了一种不祥的气息?为什么会是不祥的预感呢?因为以下线索给我们传达了某种负面的可能:

1.父亲说话时急切的语气。

2.父亲打电话向小茜要邻居的电话,而不是问在家的母亲。这点让人感到可疑,因为母亲应该比小茜更了解邻居家的事情。

3.小茜问父亲要邻居的电话有什么事情。父亲开始说没有事,后来又说有点儿事情要问。父亲这种前后不一的回答明显是在隐瞒和敷衍。这些信息都让小茜有种不祥的预感。她感到父亲一定有什么不好的情况瞒着自己。

没过一会儿,父亲又打来电话,好像一刻也等不了的样子,急匆匆地问:“怎么样,找到没有?”“没有,我忘记写在哪里了,你问问我妈吧。”“你妈不在家!”父亲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小茜也有点儿急了:“到底有什么事情呀?这么着急。”父亲支支吾吾地说:“没事儿,我再问别人吧。”父亲挂了电话。

到目前为止,你感觉会是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你心中不祥的预感是否加剧了呢?小茜的父亲为什么这样着急?母亲不在家,为什么不打她的手机呢?父亲有什么重要的事情不想对她说,又有什么事情不能直接告诉她呢?什么事情会让一个出差在外的人急着打电话去问邻居呢?这一系列的疑问,都加剧了小茜心中的不安。她开始感到焦躁,坐立难安,根本无法安心工作。

小茜实在忍不住了,便给母亲打电话,可是家里的电话和母亲的手机都没有人接听。

小茜这时真的要急疯了。这让她更加确认一定是母亲出了什么事。通过以上的这些信息,你是否也预感到有不好的事情发生在小茜的母亲身上了呢?

小茜紧接着拨通了父亲的电话,追问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啊?家里怎么没有人接电话?”父亲感觉没办法再隐瞒下去了,便说:“你妈身体不舒服,没什么事。”听到这话,小茜的脑袋嗡的一下就晕了:“啊!怎么会这样?是什么病啊?具体怎么回事啊?”父亲还是支支吾吾地不想说实话。小茜实在忍受不了父亲的说话方式了,急得都要哭了。“到底是怎么回事啊?你不能说清楚点儿吗?是什么病,有多严重,有什么不能跟我说的啊?”小茜对父亲吼道。父亲也气愤地说:“你嚷什么啊?你再这样……”小茜一气之下把电话给挂了。

事情发展到现在,我们还是没有办法弄清事实真相。但是小茜打电话联系不到母亲;父亲又支支吾吾地说母亲生病了,而且还不想说清楚。这些信号都让我们产生了和小茜一样的感觉——家里的事情一定不是母亲身体不舒服那么简单,肯定是有更糟糕的事情发生了。

小茜又尝试着拨打母亲的手机。手机响了很长时间,终于有人接了,是母亲的声音。小茜哭着问:“你怎么了,为什么不接电话?我爸说你生病了。”母亲说:“没事儿!只是刚才往楼上搬东西的时候,腰扭了一下。问题不大,躺着休息一下就好了。刚才躺在床上,电话不在手边,我刚爬起来拿到电话,你就挂了。你爸真是一惊一乍的,非要让我去医院看看。我自己的身体自己清楚,不用去看的!”

听到母亲的话,小茜心中的一块大石头落地了。原来,父亲找邻居的电话,是为了让邻居陪母亲去医院。父亲支支吾吾地不想说清楚,也是为了瞒住小茜,尽量不让她担心。但是他没想到,自己透露的信息会让小茜产生一种不祥的预感。

我们生活的世界变化莫测,一切都不确定。我们不知道自己的生命和生活将在未来面临什么样的危险,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处于危险的境地,会不会受到伤害,会不会不复存在。如果我们所处的生存环境中潜在的负面可能得不到确定,那么我们心中就会升起强烈的不安和恐惧感。这威胁到了我们的生存意志。我们要想生存下去,就需要安全,就需要避免被那些负面的可能击中。所以我们时刻都在确定变化中潜藏的负面可能。我们寻求安全感,就是在试图避免不确定中潜藏的负面可能。

我们面临的负面可能分为两种,一种是生理上的负面可能,比如大自然中的不可抗力,或者不能获得生存的食物,以及身体上的疾病、伤害、衰老等能够危及身体存在的负面可能。另一种是心理上的负面可能,比如失去某些人的认同和爱,失去重要的人的关心,失去自己心爱的人,自己的情感关系和人际关系受到威胁,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被动摇,离开自己熟悉的生存环境,被社会边缘化,受到社会的惩罚,无法掌控自己的生活,以及任何的挑战、困难和挫折……所有的失去、失败、丧失和不幸,对我们来说都是不利的,都是负面的可能,都对我们构成了不同程度的威胁。

所以,对负面可能的感知,是我们每个人都具备的一种预测能力。我们时时刻刻都在收集造成负面可能的信息,以此警惕负面可能的发生。我们可以轻易地从细微的信息中捕捉到潜藏的负面可能,比如他人的语气或事物的细枝末节。我们对外在事物和他人任何风吹草动中潜在的负面可能都很敏感。对我们来说,一种不祥的预兆,其实要比一件已经发生了的糟糕事情,更让我们焦虑不安,更让我们抓狂,更让我们无法接受。就像小茜一样,最终情绪崩溃,忍不住向父亲怒吼,听到母亲的声音就激动得哭了起来。

生活中很多琐碎的事情都向我们透露出了不祥之兆,让我们感觉存在负面的可能。当我们遇到公司裁员,或者发现爱人忽然把短信铃声设成静音,或者妻子今天早上没有按时准备早餐,或者睡过了头,上班路上又堵车……遇到这样的状况时,你会怎么想?裁员可能殃及自己;手机设成静音,可能是因为爱人有了外遇;不做早饭,也许是因为我有什么事情做错了;堵车会让我迟到,迟到会让我挨骂,甚至会让我损失掉这个月的奖金。总之,这些事情都会让我们产生一种不祥的预感,让我们感觉可能会有对自己不利的事情发生,可能会给自己造成某种负面后果。

不确定发生的坏事,让我们焦虑

不祥的预感,会使我们的心理陷入一种不安的状态,具体来说就是:不确定的负面可能,给我们带来的是焦虑;确定的负面可能,给我们带来的是恐惧。

在课堂上,老师提问了一个比较难的问题。如果我们认为自己回答错误或者答得不好,将会引来别人的嘲笑,让别人感觉自己很笨,那么我们就预测到了潜在的负面可能。老师环顾四周,说:“哪位同学可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此时,我们只是预测到了潜在的负面可能,并不确定老师是否会向自己提问,不确定负面的可能是否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此时我们开始感觉紧张,心跳加快。这种忐忑不安的感觉便是焦虑。当我们确定存在潜藏的负面可能,但不确定它是否会来,什么时候来,以什么方式来的时候,便会产生焦虑。焦虑不安停留在思想里,它更多的是一种内在的冲突。比如问题回答不好同学会笑话自己,同学们会认为自己很笨。这种负面可能让我们感觉不舒服。

由于对负面可能来势的不确定,我们与负面可能保持着一种模棱两可的关系,而此时产生的焦虑是一种进退两难的状态,也是我们对负面可能束手无策的一种表现。焦虑围绕不确定的负面可能滋生,是一种处于扩散状态的不安,所以我们把这类不安称作焦虑不安。焦虑不安是正常的担忧、紧张、恐慌和不愉快等,它是一种综合的情绪体验或反应。

我们只要认为有潜在的负面可能存在,就会进入焦虑不安的状态。一个人从生到死的大部分精力都是用来应对和避免不确定中的负面可能的。从嗷嗷待哺的生命之初,到蹒跚学步的幼儿时期,再到步入校园,进入婚姻……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我们随时要面对死亡、疾病、人际关系的破裂、失去、失败等各种负面的可能。因为很多事情我们没有经历过体验过,一切都是未知和不确定的。我们不知道负面的可能会以什么方式出现,以及什么时候出现,会对我们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焦虑不安无处不在,我们时常处于被焦虑不安包围的状态,这甚至成了我们的生活常态。

确定发生的坏事,让我们恐惧

接着上面的案例继续说,假如老师点了你的名字,让你来回答一下那个问题。这时你确定了负面的可能就要发生在自己身上,也就是确定了这种负面可能的指向是你自己。这时你便会恐慌,不想站起来回答,或者干脆硬着头皮说:“不知道。”此时你知道自己害怕什么,并且采取了措施试图从某个方向做出调整或进行逃避,这便是恐惧不安。一旦我们在心中确定了负面可能会对自己造成威胁,我们的不安便有了指向性,焦虑便变成了恐惧。我们应对恐惧不安的心理方式,就是试图逃离、逃避。

小轩今年4岁,一天父母带他到野生动物园玩。他们在动物散放区入口处排队坐观光车的时候,小轩忽然哭起来,好说歹说就是不上车。小轩父亲说:“野生动物园可是你闹着要来的啊,马上就要看到大老虎了,怎么又不上去了呢?”无论他们怎么劝说,他还是坐在一边哭闹,还非要把票退掉。

小轩忽然变卦,主要是因为他发现即将乘坐的观光车竟然是个大铁笼,原来人是要被关进笼子里的。这和他原来对野生动物园的想象不一样。在没有看到这一幕的时候,他无法想象这样的画面,更不会有负面的想象。即便能够想象到一些画面,也只是他平时在动物园看到的情景——动物被圈在栅栏里或者被关在笼子里,人在外面很安全。可到了这里,忽然变成人要被关在笼子里了。这一切都超出了他的预料。看到带着大铁笼的观光车,他想象到了负面的可能:“人被关进笼子里,那些动物扑过来,想逃也逃不掉,万一笼子被老虎咬坏了,自己就会被吃掉。”但是,他又不好意思说害怕。只能用死活不上车来应对即将发生的负面可能。这便是恐惧,恐惧的结果便是试图逃离、逃避。

小轩的父亲知道只要他上了车,在看到动物的那一刻,他心中的恐惧不安便会消失。于是父亲再三给小轩描述接下来会是什么情景。后来,他们达成协议,由父亲抱着他上车。因为这样他感觉比较安全,小轩才同意被关进笼子里。

观光车开进动物散放区,不同的动物接连跑过来抢食他们扔出车外的胡萝卜,车里的游客不停地发出感叹声和欢笑声。小轩也拿起胡萝卜去引逗那些动物,完全忘了刚才自己赖在门口抹眼泪的样子。当他接触到现实,看到面前的人们拿着胡萝卜喂动物的情景,和人们开心的样子的时候,他确定负面的可能不会发生在自己头上,于是大脑中原来对负面可能的想象便消失了。他确定动物不会对自己造成伤害,因此玩得更开心了。

当我们确定负面可能会对自己造成威胁时就会心生恐惧。恐惧是我们对可能陷入的灾难状态的不安。小轩哭着不上车,是因为他心中有恐惧的对象,即动物和笼子,他害怕那些动物伤害到自己,也害怕被关在笼子里失去自由,而且他认为这种可能即将发生在自己身上。我们对特定的对象产生了负面可能的想象便心生恐惧。恐惧让我们朝着单一的方向运动,也就是远离恐惧对象。小轩哭着不上车,就是试图逃离的一种做法。

由于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不确定的,所以我们的心中总是充满了不安。虽然我们心中的不安时常在焦虑和恐惧之间转换,但无论是焦虑不安还是恐惧不安,都是由负面可能引起的,只是我们对其的确定程度不同罢了。

困扰着现代人的不安,很大程度上是由心理层面所面临的负面可能造成的,而不是由威胁到身体存在的负面可能造成的。心理层面的不安是由个人的内心冲突和心理模式造成的。这样的不安对我们的影响更加深刻长久,更不容易被我们消化,更容易把我们困在其中。这种由内在心理冲突引发的不安,是不具生产力的,它是困扰现代人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