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错的定心丸——我知道、我明白
一冲动我们便服下了错的定心丸
这里有一组数字:2、4、6、()、10。如果让你在括号内填上一个数字,你会填什么?你在括号中填上的是不是8呢?在这个测试中,大部分人都会填上8这个数字,但其实你可以在这个括号内填上任何数字。因为测试题只要求你填上一个数字,并没有说要按照这组数字的排列规律补充填写一位数字。所以这道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如果你在括号中填上了8,也没有什么不对。这至少能说明你反应迅速,只不过这种反应是你借助大脑中的意象做出的机械反应。
当这样不确定的问题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的自我非常渴望它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渴望找出这组数字存在的规律。自我宁愿相信一切都是有规律有原则的,也不愿意看清一切都是不确定的。看着不确定括号中数字是几的一组数字,我们为了满足自我对掌控感的情感需求,我们开始在心中的意象中找规律,找已有答案,试图将事实与心中的意象对号入座。只要能从意象中找到一些端倪,自我就会高兴,就会窃喜,就会被激起反应的冲动。于是,我们便按捺不住想要抢答:“我知道是8。”
面对未知的事物,我们迫切想证明“我知道”、“我明白”,但只要我们想证明事物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就说明我们服下了错误的定心丸。我们的知道和确定,看似让我们在面对不确定时平复了自己不安的心,但恰恰是这种确定,让我们错过了发现事实的机会。就像上面那个问题一样,我们并没有真正地关注过它,也没有去确定事实是什么,而是在关注自己心中的意象。否则我们一定会发现答案可以是任意数字。面对不确定的事物,我们没有真正的关注,只有试图证明事物在自己掌控之中的冲动。这种状况,就是我们错用了定心丸造成的。
不单单是这样的小问题,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我们都会遵循这样的模式做出反应。我们看到一个人,或听到一句话,就不由自主地想去确定他,确定他是好是坏,是对是错。我们习惯在大脑中按照已有模式对事物进行匹配和对位,并迅速做出反应。我们关注的是大脑中事物的意象,而不是当下真正的事物。
我们在自我情感的驱使下形成意象,又在自我情感的驱使下借助意象做出反应。我们对事物形成意象,一方面是为了获得掌控感、安全感、价值感等确定感。我们需要对事物进行掌控,以此来避免心中的不安。另一方面是想让这些意象成为我们立世的资本。有了这些资本,我们便有了见微知著和预测的能力。我们就可以不管见到什么,都说“我知道”,不管走到哪里,都感觉很熟悉。心中有了这些资本,我们就可以在下次见到相似的情况时,快速地对其做出反应——我知道,事情是这样的;我明白,那是一个坏家伙;苹果不应该是这个味道的;他这样的人成不了什么气候……在自我情感的推动下,我们心中总是涌动着借助意象做出反应的冲动和欲望。因为我们可以从反应中体验到自我价值和存在感,我们就可以认为事情在自己的掌控之中,认为自己有力量左右这一切。如果我们对事物的反应总是不知道、不明白、不了解,难免会感觉自己很没用。自我价值感就会因此出现萎缩,我们也会对自己感觉很糟糕。
意象是我们对已知事物的确定,而对已知的确定意味着模式和规则。也就是说,我们对事物形成意象,就是在大脑中对事物形成固定的、不变的、机械的模式的认识和看法。在意象中形成的模式和规则,成了我们的思维、行为赖以运行的程式。我们急切地进行反应,就是自我在运行大脑中形成的模式,我们以此满足对自我情感的需求。但是活在意象中,我们反应再快,也只是靠固定模式运行的机器人。机器人被自我情感驱动,按照模式和规则做出反应。机器人永远活在意象中,也就是过去,而没有活在当下,没有对事物的真正关注。所以机器人并没有随时刷新自己的世界和让自己获得新生。
机械的生活
机器人追求的是掌控和安全的确定感。机器人渴望生活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感到安全。这样的需求并没有使机器人可以真正掌控自己的生活,而是更多地促使他们形成了各种习惯和喜好,比如他们习惯在固定的时间睡觉,有自己喜欢吃的食物,也有自己不喜欢的人,有自己突出的性格特点等。这些习惯让机器人感觉生活不费力气,只需反应即可,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对掌控和安全的需求,导致机器人走不出固定的生活圈子。他们喜欢与固定的、熟悉的人交往,对陌生人总是敬而远之;他们生活在固定的环境里,总是在公司和家两点一线之间兜圈子;他们每天重复做着相同的事情,对自己不熟悉的事物不会轻易尝试。
机器人的生活简单、机械、不具变化性。这让他们感到舒适安全,让他们感到生活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但是机器人也会对生活感到单调、乏味、无聊,他们的心中也在渴望自己可以活得不一样,可以活得更好。因此机器人的行为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虽然机器人的确会不断更新升级自己的行为模式,但是这种更新也只是从一种模式跳转到另一种模式。比如机器人感觉自己不爱说话的习惯不好,于是渐渐形成了另外一个习惯,也就是特别爱说话,可结果他总是喋喋不休,生怕别人认识不到自己的价值。从遵循一个行为模式改为遵循另一个行为模式,这种更新只是模式与模式之间的跳转。机器人只会遵照自己的行为模式行事,他们最不愿意就事论事,不愿意根据具体情况对事物做出判断。机器人的生活是一连串的挣扎,从一种意识形态、模式、欲望,转向另一种意识形态、模式、欲望。
机械的人生
机器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是机械的。这导致他们的生活是机械的,整个人生也是机械的。他们从小拼命学习课本知识,就是为了将来考个理想的大学,毕业后找份稳定的工作,然后买房,结婚,生子……机器人学习知识不是为了发现研究,而是为了顺应和遵循传统。机器人学习为的是通过考试,通过考试为的是上大学,上大学为的是有份稳定的工作,有份稳定的工作为的是养家糊口,养家糊口又为了传宗接代。机器人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拥有一份可以谋生的工作。机器人的整个人生过程,完全是机械的、模式化的、一眼见底的。这就注定了他们的人生是毫无可能的。
机器人容不得自己脱离模式、传统、常规做事情。他们总是跑向人群的方向,因为他们认为人群的方向是安全的,也是简单的。有一次,我和一个女孩谈论到关于婚姻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她感慨颇多,因为她28岁了,没有稳定的工作,没有稳定的收入,也没有合适的恋爱对象。她很苦恼,不知该如何是好。我建议她先安下心来做好自己该做的和喜欢做的事情,其他的目前不需要操心。
她说:“我都28岁了,我现在必须要考虑自己的婚姻大事了。在28岁前我没有闯出什么名堂,错过了自己的事业。现在我到结婚的年龄了,可不想接下来再错过自己的婚姻。如果我又沦为剩女,那可就惨了。我目前必须要做的事情就是结婚,终止我漂泊不定的生活。我这个年龄段的女人是应该稳定下来了。”
我说:“既然你认为现在自己必须结婚,那就结婚吧。”
她说:“说得轻巧,可找个合适的人不容易。中意的人没有房,有房的人又不中意。”
我说:“你是要结婚还是要房子?”
她说:“现在这个社会,没有房子的婚姻不安全,以后连生活都没有保障。”
听她说到这里,不知你发现没有,她满脑子都是规则和模式——28岁应该结婚,应该让生活稳定下来;结婚就应该有房;有房等于婚姻安全,生活有保障。她总试图让自己遵循传统,像大多数人那样按部就班地去生活。
机器人的所有努力和执着,都是为了遵循模式,为了符合某种规范和传统,为了让生活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为了让自己活得按部就班和安全。他们认为30岁不结婚的女人就是剩女,所以下定决心要在30岁前把自己嫁出去;他们认为没有房子的婚姻不可靠,于是非要寻觅到一个有房子的人才嫁。他们的意志和自控力,都用来克制自己活在一个模式里,按照一个标准去过自己的人生,让自己符合这个社会和他人的期望。他们的意志让他们成了大多数人那样,就像是上了发条的机器人,盲目地遵循着一些生存规则和模式。这主要还是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做是安全的,是符合大部分人意愿,能得到大多数人认同的。这使得他们从不习惯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更没有变化的意识。最终,他们的生活变得机械和没有生机,他们只能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地活着,他们害怕冒险,也不善于探索和发现。他们失去了按照自己的意愿去体验生活的能力,也失去了为生命创造各种可能的能力。机器人拥有的是适应世俗的能力,而不是发现和创造的能力。机器人最大的本事是放弃自己,把自己压缩在一个固定的模式里。
其实,不是说按部就班有什么错。如果一个人能够安心地过按部就班的生活,也是一种不错的活法。按部就班之所以成为问题,是因为有太多的按部就班是违背自己真实意愿的追随,有太多的按部就班是不符合自己真正需求的生活方式。机器人虽然表面看上去按部就班,但是他们内心却涌动着各种冲突。他们既需要按部就班带给他们的掌控感和安全感,也渴望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生活,渴望活出不一样的自己。所以这才成了机器人的问题。
作为一个机器人一定要明白,无论什么规则和模式,只有能让你更加自由地去活自己的,才有遵循的必要。如果这些模式和规则是为了让你放弃自己而服务于它,那么它就应该被质疑,被放弃。我们的人生短暂而可贵,没有什么能比我们的人生更重要了。机器人一定要记住,虽然很多时候现实是这样,但并不等于就应该这样。
机器人的自我情感:自我需要自己的生活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也认为自己掌控着自己的生活。自我把对生活的确定感当作立世的资本。
机器人的特点:总试图证明自己知道,自己明白;做事按部就班,遵循模式和规则,守旧。
回归时刻获得新生的自己
我们每刻都在获得新生
这个世界时刻都在发生着变化。活在这个变化的世界中,我们也在时刻获得新生。
你知道吗?在整个人体中,每分钟约有1亿个细胞死亡,同时也会有大量的细胞新生。来自瑞士的干细胞研究专家弗里森的研究表明,人体大部分组织的细胞都在不断地更新换代,无论你的年龄有多大,你的身体都要年轻很多岁,即使你已步入中年,但你身体的大部分器官可能才只有10岁或者更小。尽管人们认为身体会随着年龄一天天衰老,但体内旧细胞的不断死亡、新细胞的不断产生使人体永远保持“年轻”的状态。每种细胞都有它自己的生命周期,如胃细胞只能活5天,人的表皮细胞每两周就要更换一次,血细胞的寿命不会超过120天,成年人的肝脏细胞每300天至500天就要死亡。我们肉体大部分细胞的存活都超不过11个月。即使看似最“可靠”的人骨也会通过细胞更新,让我们每10年左右就会拥有一副新骨架。
我们的身体细胞每一刻都在变化更新。如果人的平均寿命是75岁,那么人的一生也不过27000多天。从一个呱呱落地的婴儿,到一个奄奄一息的老人,人生的整个过程就在这不到3万天的时间里完成。我们的生理变化遍及生命的每一天、每一刻。我们的心脏在时刻跳动、血液在时刻流淌、大脑在时刻运转,我们的身体在不断生成新细胞并代谢掉旧细胞,但是我们并没有感到今天的自己和昨天的自己有什么不同,此刻的自己和上一刻的自己有什么区别。如果我们把自己从小到大的所有照片放在一起,就会发现自己真的在变,而且变化巨大。
我们不但身体在时刻更新,情绪也在不断变化。我们可以在一个微笑的表情还没有彻底完成的时候,瞬间将眉头一皱切换成一副愤怒的面孔。只需要用零点几秒的时间,我们就能娴熟地完成两个截然不同的表情的转变。如果你留意过自己的情绪,你会发现在短短几秒钟之内,你的情绪也可以在截然相反的两种或多种情绪之间切换,而且毫不费力。人类的情绪不但如此善变,而且就“喜怒哀思悲恐惊”这些情绪的复杂和多样程度而言,人类恐怕也是这个世界上情绪最丰富的生物。
我们的情绪善变,身体时刻在变,同样,我们的思想、追求、理想、爱好……也在变。你把自己从小到大崇拜过的偶像依次写下来,你会发现什么?把你小时候的理想和今天所做的事情做一下比较,你会发现什么?你还可以试着把自己过去的任何事情和今天的现状做比较,比如小时候喜欢的女生和长大后结婚的对象;初中时的爱好和工作后的喜好;小时候爱吃的食物和现在所喜欢吃的……你会发现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一切都不再如初。如果我们不做一下这样的比较,就总会认为自己是一成不变的,而很难发现自己竟然如此地善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