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转首看我一眼,双眸含满了温柔,这种温柔几乎溶化了我在晚膳之前对她的猜忌。然后她开口道:
“是的,君儿能这么想,母后很宽慰。纤儿九岁便能来我大隋和亲,君儿与纤儿是好姐妹,必能做得与纤儿一样好。”
皇后这样的劝慰方式,令我心里刚刚对她恢复的那一分好感点点破碎,她竟又是拿我来与丽君比。
“那自然是不同的,纤儿幼年不得父皇母后喜爱,流落乡间,吃尽人间疾苦,如今蒙大隋爱怜,皇后疼惜,才得以享尽安乐,而丽君——”我忍不住插言,对皇后的不满尽溢言表,“丽君是娇贵的金枝玉叶,而突厥又远远不能与大隋的富庶相提并论,丽君一去,必定会尝尽辛酸,难道皇后殿下就舍得么?”
皇后没料到我竟会如此激动,也许在她的眼里,该激动的应该是丽君。一时间,皇后愕然的看着我,半天没出声,我接着道:
“皇后最是心慈的,对待纤儿尚且亲如母女,对丽君定是更加疼爱,自然不会效仿我南梁的皇帝皇后,纤儿说的对么?”
我不知道我这样说会不会激怒皇后,但话已出口,也顾不得许多了,我只想能留下丽君。
皇后一时语塞,但皇后到底是皇后,转瞬便已恢复正常,她抚了抚丽君三千柔顺的青丝,也不看我,只顾言道:
“纤儿说得对,母后又怎会不疼丽君,只是母后也有母后的无奈,这关系到国家政治,朝野之事,身为公主,为了大隋,自然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大人们总是会以这种冠冕堂皇的话来应付我们小孩子,也许是我还没长大,我无法明白和亲与以国为重有什么莫大的关系,我只知道,我以后可能再也见不到丽君了。
我扭过脸不去看皇后,我的身份说白了,就是皇家的童养媳,我能有什么资格对大隋的国事指手划脚呢?是的,我没有任何权力去插手宫里的任何事情。权力,我一直不屑的权力,才是主载人命运的东西。
我以为皇后看到我赌气,会对我训斥,甚至处罚,然而没有,她似是看出了我心之所思,仍旧和言悦色的道:
“昔年昭君与匈奴和亲,保得大汉六十年太平,如今突厥时常扰边,陛下日夜难安,若非万不得已,又怎舍得丽君去那边塞苦寒之地?”
昭君出塞的典故我已听过数遍,每每听过,总是无限唏嘘,对这个女子既是钦慕,更是怜惜,绝世芳华消磨在苦寒的边塞,最终在幽怨凄冷中绝望的死去,难道丽君也要有这样的命运吗?想起昭君的身世,我心中一动,对皇后言道:
“皇后娘娘既然提到昭君,纤儿有句话更是不得不说,昭君并非真正的公主,只是入选进宫的良家子,我朝何不效仿?选出几位貌美的宫女,送去突厥岂不是两全之事?何必非要丽君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