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了凡四训讲记
3783700000002

第2章 《了凡四训》讲记02

学了《了凡四训》,再学《太上感应篇》,再学《弟子规》,再学《十善业道经》。有这四个基础,你就可以进入“大乘”或者“大学”了。

《太上感应篇》是道家的小学,《弟子规》是儒家的小学,《十善业道经》是佛家的小学。没有小学,大学是学不懂的。所以佛说:“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佛藏经》)

说的多么严重!我们现代人就是自以为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不按顺序学习!

其实在《三字经》里面已经把修学的方法讲的一清二楚了,可是有几人当真?都是按照自己固有的观念在学习,结果学了一辈子没学成,甚至误入歧途了还不知道,还以为自己是专家。目前的很多大家,包括前些年的一些大家,只要没按这个方法学习的,全是假的。

方法是什么呢?“教之道,贵以专”,那学之道呢?一样要专。“专”是必经之路,没有这个“专”的过程,你不可能“通”,你不“通”就不可能“博”。我们前面说过,在你没“通”之前,博览群书是有害无益。为什么?

因为“人之初,性本善”,我们的本性本来就是完美的,里面有无穷的智慧,不是从外学的,而是要开发的。

“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我们的本性是一样的,只是习性把我们的本性掩盖了,所以要教育,不然本性就做不了主了。这说明,教育是要开发本性或者说维持本性。那维持本性或者开发本性的方法是什么,就是“专”。前面我们已经详细论述过了,在这里就不多说了。我们说一下学习的次第。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三字经》已经把学习顺序说的够清楚了,可是有几人当真!我们现在搞国学导读,还是常常按自己的想法来,你不误人子弟就不错了。连孔子都“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你就想搞发明创造?你觉得你那个样子有道理,你知道吗?你的道理很浅,你的弊端很大。不能再自以为是了,经典里把道理讲的很清楚了,你不按经典的道理做,你是学经典吗?

自己有一套很能蛊惑人的理论,连自己都蛊惑了,让人觉得很有道理。但是你这道理没有古代人的依据,是很有问题的。几千年来的智慧总结,难道还抵不过你的小脑袋瓜子啊!道跟魔就一念之差,你是道还是魔,看你能不能从古代经典中找到根据,如果没有根据,是魔无疑。经典就是照妖镜,自己千万别成了妖。

儒家有这种学习顺序,道家何尝不是!佛家何尝不是!

也许你并不一定点点滴滴死板地按照这个顺序学,但整体的脉络不能差。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学才行。比如说:“经子通,读诸史”,你经不通,就读史,你不可能“知终始”,结果你学历史学成了八卦、学成了勾心斗角、学成了残害生灵,你不成了魔吗?

现代人太自以为是了!

那我们为什么提出来,先学《了凡四训》,再学《太上感应篇》,再学《弟子规》,再学《十善业道经》呢?这有什么根据呢?

我们这个提法是根据当代净宗大德净空法师提出的。净空法师的老师是李炳南教授,李炳南教授的老师是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法师。这是一脉相承的。没有师承,不可靠!自学成才,不可能!学习的道路千万种,你自己摸索,怎么可能恰好摸索到对的。

那些真正自学成才的是怎么学的,私淑某位老师。那位老师没见过他,可能也不知道世界上有他这人,甚至老师跟学生不是一个时代的,但是他的著作在、他的讲课的资料在,你只要好好学习,你就是他的私淑弟子,你就是有传承。这样的自学成才,是有传承的。没有传承的自学成才,是靠不住的。我们要提防我们自己的学问有没有传承,如果没有传承,你要谨慎了,要进一步找经典来对照,不然自己学叉了还不知道。

孟子是孔子的私淑弟子,孔子是至圣、孟子是亚圣;蕅益大师是莲池大师的私淑弟子,莲池大师是第八代祖师、蕅益大师是第九代。

为什么要有祖师,为什么开悟了还要找人印证,就是这个道理。要有传承!没有传承,经典的道理传不下去,肯定会以讹传讹,最后就谁也不知道其中的道理了。古人想的周全啊!

净空法师提出来,先要学这三个根:《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其实,净空法师是自己提的嘛?他也是根据经典!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提出“净业三福”,“三世诸佛,净业正因”,就是所有成佛的,根本就是这净业三福。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这三福是各有次第的,第一福是基础,第二福是中等,第三福是大乘。

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对应的是《弟子规》,“慈心不杀”是《太上感应篇》,“修十善业”是《十善业道经》。

最正统的顺序,就是《弟子规》,然后《太上感应篇》,然后《十善业道经》。

但是现代人杂念纷起,“孝养父母、奉事师长”难以掩盖住他波涛起伏的内心,所以必须要用因果的教育先拴住他的内心,然后再进行伦理道德教育。因果的教育就是《太上感应篇》,伦理道德教育就是《弟子规》。我们将这两个调换了下位置,精神是不变的。

而且,《太上感应篇》就是《了凡四训》中的功过格,所以两个合在一起学,效果最好。但是不能两个同时学,要一个一个学,在学《了凡四训》的时候,《太上感应篇》可以看一下做个参考,但绝对要把精力集中在《了凡四训》上。等《了凡四训》学的有把握了,再专门学《太上感应篇》。这样一个一个学,才是在排除杂念,维持或开发本性,才能真正领悟到经典的意思。为什么要一个一个学,在第一讲我们已经有详细论述了,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那为什么先要学《了凡四训》呢,这也是净空法师提出的,“在学佛之前要读三百遍《了凡四训》”。“学佛之前”就是学《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之前,因为这三个是净业三福第一福,学习这三个就是走向成佛的第一步了。那在这之前要先学《了凡四训》以打基础。

因为我们现在对于这些文化太生疏了,需要有个过度。而且《了凡四训》是讲因果的,对现代人利益最大,也是印光法师一生大力推崇的一本书。

所以,我们提出的这个方法与顺序是有据可查的,并不是我们的发明创造。在每个时代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而有所调整,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不能够完全脱离之前的理论而重新制造一个,那样肯定是有问题的。

我们这里只是把《太上感应篇》提前了,因为有《了凡四训》做基础,你就容易接受《太上感应篇》。《太上感应篇》懂了,你会全心全力去做《弟子规》,《弟子规》懂了,《十善业道经》就不难了。

如果不懂因果,很多人做《弟子规》是做的不扎实的。所以,我们进行了这点小调整。

但是关于《太上感应篇》,很多人还会以为是封建迷信,讲很多鬼神。这个要排除掉偏见了,好好的思索里面的道理,我想对我们是没有坏处的。尤其是学了《了凡四训》之后,更加容易懂得《太上感应篇》真的是世间至宝。每一本经书都是至宝啊!要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