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二十四节气知识一本通
3762000000013

第13章 气与习俗(6)

老北京自清代起有吃“九九火锅”、“九九酒肉”等九九消寒的饮食民俗。据《王府生活实录》所记,每到冬至人九后,皇宫王府内流行吃以羊肉为主的珍馐火锅。凡是数九的头一天,即一九、二九直到九九,都要吃火锅,甚至九九完了的末一天也要吃火锅,就是说,九九当中要吃十次火锅,十次火锅十种不同的内容,头一次吃火锅照例是涮羊肉。

这种吃冬至肉火锅的习俗,在清代和民国时期的民间也很流行,许多富家子弟、文人雅士们,自冬至日起常去有名老字号饭庄“八大春”、“八大堂”及“东来顺”、“又一顺”等去御寒饮酒吃涮肉火锅。也有些人每到九日相约九人一起饮酒吃肉,旧京时称为“九九酒肉”。

席间要放置九碟九碗,成桌酒宴时要用“花九件”

(餐具)人席,以取九九消寒的意思,旧时称“消寒会”,故冬至又称“消寒节”。

(5)饺子

每年农历冬至日,无论贫富,饺子是必备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著有《伤寒杂病论》。该书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作为经典。张仲景有句话:“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做长沙太守,访病舍药,大堂行医。

后辞官不做,一心行医。他返乡之时,正逢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老百姓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伤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建起医棚,支起几口大锅,在冬至那天施“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用水煮,然后把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像耳朵似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问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全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被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形状,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6)“头脑”

银川有个风俗,冬至这一天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银川老百姓冬至这一天给羊肉粉汤起了个古怪的名字一一“头脑”。

五更天人们便早早地忙碌起来,把松山上的紫蘑菇洗净、熬汤,熬好后把蘑菇捞出;羊肉丁下锅烹炒,水汽炒干后放姜、葱、蒜、辣椒面翻炒,入味后将切好的蘑菇加在肉丁上再炒一下,然后用醋一腌(清除野蘑菇的异味),再放入调和面、精盐、酱油;肉烂以后放木耳、金针(黄花菜)略炒,将清好的蘑菇汤加入;汤滚开后放进切好的粉块、泡好的粉条,再加入韭黄、蒜苗、香菜,这样就做好一锅羊肉粉汤了。这锅汤红有辣椒,黄有黄花菜,绿有蒜苗、香菜,白有粉块、粉条,黑有蘑菇、木耳,红黄绿白黑五色俱全,香味扑鼻,让人胃口大开。

(7)吃甜丸

吃甜丸的习俗差不多普及整个潮汕地区,但这个习俗还包含着一个有意思的陋俗:人们在这一天用甜丸祭拜祖先之后,拿出一些贴在自家的门顶、屋梁、米缸等地方。为何要这样做呢?据说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甜丸又甜又圆,是表示好兆头,它预兆明年又获丰收,家人又能团圆。这一天家人如能不小心碰上它,更是吉利,这就像少数民族的“泼水节”一样。如果这一天恰巧有外人上门拜访,让外人碰上它,这些外人也会交上好运。

所以,这一天人们不愿意有外人上门拜访。另一个是专投给老鼠吃的。据说五谷的种子,是老鼠从遥远的地方咬来给农民种的,农民为奖励老鼠的功劳,约定每年收获时,应留一小部分不收割,留给老鼠吃。后来,因为有一个贪婪的人把田里的五谷全收光了,老鼠一气之下便向观音娘娘告状。观音娘娘听后也觉得老鼠值得同情,便赐给它一副坚硬的牙齿,叫它以后搬进人们屋里居住,以便于寻食。自此,老鼠便到处作案了,成为如今的“四害之一”。然而,这个“到处贴甜丸”的陋习毕竟行不久,它不但不卫生,而且有损美观和特别浪费,也就自然消失了。而“吃甜丸”的习俗则一直流传到现在。

2.祭祖

在广东潮汕地区,冬至这一天要备齐猪肉、鸡、鱼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祀祖先,然后家人围桌共食,往往都在中午前祭拜完毕,午餐家人聚会。但沿海地区如饶平之海山一带,则在清晨来祭祖,赶在渔民出海捕鱼前,意为请神明和祖先保佑渔民出海平安归来。

浙江绍兴民间在冬至日也是家家祭祀祖先,有的还到祠堂家庙里去祭祖,谓“做冬至”。普遍于冬至前剪纸做男女衣服,冬至送到先祖墓前焚化,俗称“送寒衣”。祭祀过后,亲朋好友聚饮,俗称“冬至酒”,既悼念亡者,又培养感情。绍兴、新昌等县的习俗,多于这天去坟头加泥、除草、修基,以为此日动土主吉,否则可能会遭到不测之祸。

而在广东惠安,冬至节除了祭祖,还有一些与清明节相同的习俗,如冬至日前后十天内上山扫墓献钱,修坟迁地也毫无忌讳。

在我国台湾省的广大地区还有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人们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如意福禄寿的动物,随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来祭祖,以示不忘先祖。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聚到相.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要大摆宴席,款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饮酒,相互联络久别疏远的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祭祀祖先,在台湾一直代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2.冬至节

冬至过节开始于汉代,盛于唐宋,沿袭至今。《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

《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变,是上天赐给的福气。汉朝把冬至作为“冬节”,官府要举行庆贺仪式,称为“贺冬”,照例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描述:“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听命,边塞关闭,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送,互相拜访,快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与祭祀祖先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庆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已故的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礼仪,而且还要互相投刺庆贺,好像元旦一样。

小寒的节气习俗

冬至虽然刚过,但很多地方的节日气氛依然很浓,一些民俗活动仍然会按时进行。

1.吃菜饭

小寒时节,在江苏一些地方,许多家庭会煮“菜饭”吃。菜饭的内容并不一样,有用矮脚黄、青菜与咸肉片、香肠片或是板鸭丁,再剁上一些生姜粒与糯米一起熬的,非常香鲜可口。当中矮脚黄、香肠、板鸭都是南京的有名特产,可称得上是真正的“南京菜饭”,甚至可与腊八粥相比美。

2.吃糯米饭

到了小寒,广东某些地区也会煮饭过节,只不过不煮菜饭,而是煮糯米饭。但是,过节吃的糯米饭并不只是把糯米煮成饭那么容易,它里面会加上炒香了的“腊味”(广东人统称腊肠和腊肉为“腊味”)、香菜、葱花等原料,吃起来非常香。“腊味”是煮糯米饭必需的,一方面是脂肪含量高,御寒;另一方面糯米本身黏性大,饭气味重,需要掺和一些油脂类吃起来才香。

3.体育锻炼

俗语说:“小寒大寒,冷成冰团。”很多地方恰逢小寒节气时,会用当地具有地域特点的体育锻炼方式来过节,如跳绳、踢毽子、滚铁环、挤油渣渣(靠着墙壁相互挤)、斗鸡(盘起一脚,一脚独立,相互对斗)等。假如遇到下雪,那节目就更多了,打雪仗、堆雪人,很快就会浑身暖和,血脉畅通。

大寒的节气习俗

大寒是一年的最后一个节气,又赶上年关到来,所以此时的一些民俗活动非常有些年味。

1.吃糯米

在我国南方广大地区,有大寒吃糯米的风俗,这项习俗虽听来简单,但却包含着前人们在生活中积累的生活经验,因为进人大寒天气十分寒冷,糯米是热量非常高的食物,有很好的御寒功效。

2.喝鸡汤、炖蹄膀、做羹食

大寒节气已是农历四九前后,南京地区不少市民家庭依然不忘传统的“一九一只鸡”的食俗。做鸡必须要用老母鸡,或单炖,或添加参须、枸杞、黑木耳等同炖。寒冬里喝鸡汤乃是一种享受。然而腌菜头炖蹄膀是更有南京特色的,这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吃法,小雪时腌的青菜这时已是鲜香可口;蹄膀有骨有肉,有肥有瘦,肥而不腻,营养丰富。腌菜与蹄膀为伍,可谓荤素搭配,肉显其香,菜显其鲜,极有营养价值又符合科学饮食要求,且家庭制作非常方便。到了腊月,老南京还喜欢做羹食用,羹肴各地均有,做法也各异,如北方的羹偏于黏稠厚重,南方的羹偏于清淡精致,而南京的羹则取南北风味之长,既不过于黏稠或清淡,又不过于咸鲜或甜淡。南京冬日喜欢食羹还有一个原因是取材简单,可繁可简,可贵可贱,肉糜、豆腐、山药、木耳、山芋、榨菜等,都可以做成一盆热腾腾的羹,配点香菜,撒点白胡椒粉,吃得全身热乎乎的。

3.祭灶

大寒期间,腊月二十三日是祭灶节。据说灶神是玉皇大帝派到每个家中监察人们平时善恶的神,每年岁末回到天宫中向玉皇大帝汇报民情,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放上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上天的坐骑备料。

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溶化,抹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说坏话了。常用的灶神联一般写着“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之类的字句。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到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所以俗语说“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来”。在岁末卖年画的小摊上,也卖灶王爷的画像,便于在“接灶”仪式中张贴。图像中的灶神是一位眉目清秀的美少年,因此我国北方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表示男女授受不亲。也有的地方对灶王爷与灶王奶奶共祭的,便没有这一说法了。

4.辞旧迎新

大寒节气,往往与岁末时间相重合。因此,这样的气氛中,除顺应节气干农活外,还要为过年忙碌——赶年集,买年货,写春联,备好各种祭祀供品,扫尘沽物,除旧迎新,腌制各色腊肠、腊肉,或煎炸烹制鸡鸭鱼肉等多种年肴。另外,祭祀祖先及各种神灵,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过去大寒时节的街上还常有人们竞相购买芝麻秸的身影,因为“芝麻开花节节高”。除夕夜,人们将芝麻秸撒在行走之外的路上,供孩童踩碎,谐音吉祥意“踩岁”,同时以“碎”、“岁”谐音寓意“岁岁平安”,讨得新年好兆头。这也使得大寒马区凶迎祥的节日氛围更加浓厚。

还有一个原因是取材简单,可繁可简,可贵可贱,肉糜、豆腐、山药、木耳、山芋、榨菜等,都可以做成一盆热腾腾的羹,配点香菜,撒点白胡椒粉,吃得全身热乎乎的。

3.祭灶

大寒期间,腊月二十三日是祭灶节。据说灶神是玉皇大帝派到每个家中监察人们平时善恶的神,每年岁末回到天宫中向玉皇大帝汇报民情,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放上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上天的坐骑备料。

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溶化,抹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说坏话了。常用的灶神联一般写着“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之类的字句。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到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所以俗语说“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来”。在岁末卖年画的小摊上,也卖灶王爷的画像,便于在“接灶”仪式中张贴。图像中的灶神是一位眉目清秀的美少年,因此我国北方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表示男女授受不亲。也有的地方对灶王爷与灶王奶奶共祭的,便没有这一说法了。

4.辞旧迎新

大寒节气,往往与岁末时间相重合。因此,这样的气氛中,除顺应节气干农活外,还要为过年忙碌——赶年集,买年货,写春联,备好各种祭祀供品,扫尘沽物,除旧迎新,腌制各色腊肠、腊肉,或煎炸烹制鸡鸭鱼肉等多种年肴。另外,祭祀祖先及各种神灵,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过去大寒时节的街上还常有人们竞相购买芝麻秸的身影,因为“芝麻开花节节高”。除夕夜,人们将芝麻秸撒在行走之外的路上,供孩童踩碎,谐音吉祥意“踩岁”,同时以“碎”、“岁”谐音寓意“岁岁平安”,讨得新年好兆头。这也使得大寒马区凶迎祥的节日氛围更加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