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重生之魏武之孙
37348500000032

第32章 曹魏王朝的综合国力

公元239年,景初三年5月,距离上次的朝会又过去了一个多月,自从上次曹爽让太后垂帘听政的计划破灭之后,一方面,后宫的郭太后自那以后就变得老实了很多,自此闭门不出,整日烧香礼佛,基本上与世隔绝,曹好知道这个有野望的太后肯定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但是近期肯定会老实很多,不会再有什么大规模的行动了,另一方面,自从在上一次朝议之中,曹爽看到了司马懿的隐藏实力后,从此对司马懿大为忌惮,加快了打压司马懿的步伐,至此,曹好总算清静了很多,有更多的时间了解自己的王朝,加快培育自己的势力,

太和殿中,曹好经过两个多月的了解,终于知道了曹魏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疆域户籍上各方面大体的情况,曹魏在疆域上在立国后原有87郡及十二州,分别是司隶、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并州、幽州、兖州、凉州、雍州、荆州(占东汉荆州北部)、扬州(占东汉扬州北部)等,

公元220年,黄初元年,魏文帝曹丕在称帝不久后派遣军队在河西一带大破羌胡联军,曹魏的势力得以进入河西之地,接着又遣使复通西域,恢复了中原王朝对西域的控制权,在西域设置西域长史府,设戊己校尉于高昌、置西域长史于楼兰,可以说三国疆域,曹魏占有其六,

军事上面,曹魏王朝现在基本有60余万常备军,京都洛阳驻扎10万禁军,北疆在并、幽,凉,辽东戍边的边防军有20余万军队,西域方面驻扎了5万军队,在淮南防御东吴的军队有10万余,关中防御蜀汉的军队也有将近十余万,所以可以说曹魏王朝的兵马看起来虽然很多,但由于疆域太大,所以驻扎地方需要的兵马也很多,

再加上自魏武帝曹操以来曹魏王朝历代皇帝对北疆边防都异常的重视,曹魏王朝有将近1/3的兵马都戍边于北疆,所以说曹好非常的清楚以后就算是要伐吴或者灭蜀,曹好其实实际上可以动用的兵马就算加上禁军,实际上也只有15万而已,15万兵马看起来很多,配合上当地的军队能够轻易的抵御吴蜀的进攻,但绝对不足以支撑起一场灭国之战,

更何况洛阳10万禁军也不可能全部调用的,因此在看到曹魏王朝的实际军事情况后,曹好就知道曹魏这几年就好好休养生息吧,别做梦学希特勒玩什么闪电战了,曹好在深刻了解了曹魏的国力后,就给自己国家南下画了个暂时的句号,

十年之内,绝不南下妄动兵戈,这除了从军事上考虑之外,还有从曹魏的经济上来看的,曹魏自立国以来,虽然治国的方针就是以休养生息为主的,

但由于主观或者客观的原因以致曹魏几乎年年兴兵,要不就是攻蜀伐吴,要不就是被迫防御,以致曹魏民生疲惫,经济凋敝,虽然自从蜀汉诸葛亮去世之后,兵革基本消除,

但那几年魏明帝曹睿又玩什么兴修宫室,大兴土木,所以曹魏基本上从来都没有好好休养生息过,

到了现在,也就是景初三年5月,曹魏王朝虽然经过魏文帝和魏明帝两代的励精图治,但由于战争所致,所以经济也就中原地区得到了恢复,百姓还算安居乐业,但是关中淮南等地却依然民生疲惫,

但好在有屯田政策,所以也不至于出现汉末流民四起的那种情况,但实在是撑不起一场战争,所以现在休养生息才是王道,

而至于户籍上,曹魏开国之初共计户六十六万余,人口四百四十余万。到了现在经过20余年的发展,曹魏户增至75万户,人口480余万人,

也就是20余年来,曹魏人口才增加了40多万,要知道曹魏的基本国策就是休养生息,而休养生息的核心就是鼓励生产生育,所以曹魏王朝在政策上是没有半点问题的,就好像西汉的文景之治一样,汉文帝汉景帝治国的方针也是奉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因此文景之治后,西汉人口几乎增加了一倍多,

一切都是因为战争啊,魏文帝魏明帝两位皇帝治国的方针其实都跟文景两位皇帝差不多,同样都是休养生息政策,同样都是减轻徭役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可就是因为魏文帝魏明帝时频繁的战争,所以让曹魏王朝初期的发展成果没有达到文景之治的水平,由此可知战争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是有多大伤害的,尤其是国势处于上升期时,

而在政治上,在官员的任用上,从曹操起,曹魏王朝就实行“唯才是举”的原则。曹魏君臣为了更多的招揽人才,魏文帝在称帝前,建立了九品官人法,其做法是:郡设小中正,州设大中正,小中正采择舆论,按人才优劣定品第高下,上报大中正;大中正核实后上报司徒;司徒再加审核然后交尚书选用。还规定,郡人口十万以上,岁察一人,

特别优异的不受户口限制。这种制度在开始实行的时候,重视舆论,不拘爵位,“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比起东汉末年外戚或宦官操纵仕途与单纯以封建道德为标准的“举孝廉”,无疑是一个进步

魏文帝在黄初五年立太学,设立春秋谷梁博士,提高了官员的素质保证。

魏明帝时,采纳行司徒事董昭的建议,立郎吏课试法:“郎吏学通一经,才任牧民;博士课试,擢其高第者亟用;其浮华不务道本者,罢退之。”魏明帝又诏令散骑常侍刘劭作都官考课法七十二条,交百官议,议旧不决,未能实行。

曹魏中央管制简表魏宗室封爵分王、公、侯、伯、子、男(以上皆称国)、县侯、乡侯、亭侯、关内侯十等,皇后以下的嫔妃,分贵嫔、夫人、淑妃、昭仪、昭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美人、良人等爵号;又置列侯、关内侯、名号侯(十八级)、关中侯(十七级)、关外侯(十六级)、五大夫(十五级)共六等爵以赏军功,关内侯以下皆不食租,谓之虚封。文武官吏的级别分为九品,俸禄发给粟米,以石计算。

经过曹操曹丕曹睿在政治上的种种革新,从而为曹魏王朝吸纳了大量的人才,建立了庞大的人才储备,而且曹魏从官员的素质上来看,也堪称是三国之最,

再从地方法制度上来看,曹魏大致继承东汉的疆域及政区制度,为州、郡、县三级制。州设刺史或州牧。郡设太守。县大者置令,小者置长。

郡制方面:曹魏河南郡治洛阳,为京师所在,称司州。蜀汉蜀郡治CD,为国都所在。曹魏又设王国,置相,与郡同等;孙吴丹阳郡治建业,为国都所在。另外孙吴于毗陵(今江苏常州)设有典农校尉,管辖三县,等同郡。孙吴在一些辖区辽阔的郡下设都尉,冠以东、西、南、北部之名,并有驻所和领县,其中有不少在后期正式成为郡。县制方面:曹魏有公国、侯国、伯国、子国、男国之封,蜀汉和孙吴则为侯国,这些皆相当于县。孙吴又在丹阳郡设有一些都尉,皆相当于县。

再从法律上来讲,

曹魏在建立之初一直沿用汉律。但汉律自萧何于汉高祖时在秦律的基础改定而来,经过四百多年的发展变化,显得十分庞杂与苛碎,已不适应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的情况。正如《晋书·刑法志》所言:”世有增损,率皆集类为篇,结事为章。一章之中或事过数十,事类虽同,轻重乖异。而通条连句,上下相蒙,虽大体异篇,实相采入。《盗律》有贼伤之例,《贼律》有盗章之文,《兴律》有上狱之法,《厩律》有逮捕之事,若此之比,错糅无常。后人生意,各为章句。叔孙宣、郭令卿、马融、郑玄诸儒章句十有余家,家数十万言。凡断罪所当由用者,合二万六千二百七十二条,七百七十三万二千二百余言,言数益繁,览者益难。

这说明汉律不但条目繁多,十分庞杂,而且前后矛盾,互相重复,所以在实际上应用起来十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太和三年,魏明帝下诏改定刑制,命司空陈群,散骑常侍刘邵,给黄门侍郎韩逊,议郎庾嶷,中郎黄休,荀诜等删约旧科,傍采汉律,定为魏法,制《新律》十八篇,《州郡令》四十五篇,《尚书官令》、《军中令》,合百八十余篇。《资治通鉴》胡三省注云:”州郡令,用之刺史、太守;尚书官令,用之于国;军中令,用之于军。”《晋书·刑法志》认为此次定律:“于正律九篇为增,于旁章科令为省矣。

“所以曹魏定律,是在秦汉律由简到繁以后,中国封建刑律由繁到简的又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对晋律和唐律的产生具有直接的影响,在中国法律制度史上居于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因此从各方面来看,曹魏王朝的实力都是三国之最,政治制度完善,法律健全,军事上更是拥兵百万,虽然受制于疆域,大部分兵马都是要镇守各地的,

但是曹好觉得真要到了以后统一之战时,他肯定是要提前先歼灭草原上的各方游牧势力,最好再设一个都护府,将草原管理起来,到时候再征召一些兵马和再将镇守北疆的军队南调,灭国是足够可以的了,最主要的是后勤要给力,将镇北兵马南调是万不得已之策,

就算到时候成立了北方都护府,北疆还是要留有重兵的,毕竟五胡乱华是个教训,走一步看一步,其实现在曹魏王朝什么都不用干,只用好好学习汉朝初年无为而治,休养生息就可以了,

接下来只要曹好坚定不移的坚持以休养生息为基本国策,壮大综合国力,曹好有自信在收回皇权,真正亲政之后最晚30年之内一统天下。至于说为什么要用30年,则是这个时代真的不适合玩什么速战,尤其是现在的三国后期,各国百姓对各国的认同感日益加强,因此灭国就如同秦始皇统一六国一样,攻灭蜀国讨伐吴国不再是消灭割据政权了,而是真真正正的统一战争,灭亡国家了,因此想玩什么迅速决战是根本不可能的,

因此曹好现在心里就有一个大概的统一方针,十年休养生息,整合内部实力,真正的大权在握,十年不断消弱打击吴国蜀国的国力,彻底平定草原北方,以解决后顾之忧,最后十年,攻灭蜀吴,一统天下,然后借着统一天下之威,对曹魏王朝进行彻底的改革,为万世之基打下基础,

当然,世上没有千年的王朝,曹好所能做的就是尽力,至少要把曹魏王朝拖到隋唐那个时候,完成和平的过度,中间什么五胡乱华,南北朝什么的就可以直接跳过了,让汉人少受点罪,保留更多的历史文化,曹好觉得这就是自己穿越的历史使命

当然,眼前这些都是空的,仅仅只是纸面上的计划,当务之急曹好需要做的其实仅仅就十个字,提升综合国力,休养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