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理科生读宋史
37246400000027

第27章 北伐契丹

历史的轮盘已经转起来了,来自冰天雪地的契丹王国和五代中最强的后周终于要展开一场大战了。后周的目标很明确,他们要收回汉人祖祖辈辈苦心守护了上千年的长城,这是守卫这个国家最重要的屏障,他们誓死要把长城夺回来。契丹和后周即将围绕长城展开争夺。

赵匡胤在后周攻南唐之战的整个战争中高光点不断,屡屡被柴荣提拔。

在高平之战赵匡胤立下大功被破格提拔为殿前都虞侯。

在柴荣第一亲征中,赵匡胤在涡口之战、六合之战再次立了大功,赵匡胤又被提拔为了殿前都指挥使。

我们前面讲过殿前司是禁军的两大部门之一,禁军是由殿前司、侍卫司所组成。而这些部门的最高统帅都是柴荣的重要亲信掌管,柴荣妹夫张永德就是殿前司的最高指挥官,赵匡胤此时就是张永德手下的最高一级官员。但是张永德的地位是无法取代的,柴荣不会轻易罢免张永德而让赵匡胤担任殿前司的最高指挥,即便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已经是柴荣的妹夫了。

那可不可以让咋可以担任侍卫司的最高统帅呢?当然也不可以。侍卫司人员数量是殿前司的两倍但是不如殿前司人员精锐,侍卫司的最高统帅是郭威的外甥李重进。而且把赵匡胤调离部门是得罪两个部门的领导,所以万万使不得。

所以后来后周赢了与南唐的战争赵匡胤在官职上没法再次提升。但是中国官员的智慧是无穷的,不能提升还可以兼职点别的官位。这次赵匡胤被加封为归德军节度使。

不过这次征南唐回来赵匡胤并不高兴,赵匡胤两年前凯旋而归的时候没多久父亲赵弘殷就病故了。这次回来前的几个月赵匡胤的结发妻子贺氏又病故了。一个年不满三十的妻子早早的离开了人世。不得不说古代史社会的生存条件是相当恶劣的,人均寿命就三十多岁,这赵匡胤这样的官贵家庭已经有好几个人连三十多岁的人均寿命都没赶上。

才过而立之年的赵匡胤这下是父亲赵弘殷、妻子贺氏、儿子赵德秀和赵德林都已经去世了,人生的三大悲丧父、丧偶、丧子被赵匡胤全部加在赵匡胤身上,我只想说“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尽管男儿有泪不轻弹,这种事情谁也不会好过。

我们讲到的赵匡胤经历的是家庭之痛,当时社会更要更加严重的民族之痛。石敬瑭割让给契丹幽云十六州的危害已经让整个中原的人民深受其痛,赵匡胤在开封都经历过两次契丹的入侵了,他一定忘不掉儿时看到的那些说着外族语言挥舞着弯刀骑着战马的狰狞面孔,他也忘不掉深受战争痛苦流血牺牲的战友和被屠杀的老百姓,我们的民族依旧在水深火热之中,柴荣已经开启了统一中国的序幕,赵匡胤也跟柴荣一样有着远大的报复,他也希望有朝一日能够看到中国的统一和老百姓的幸福生活。

还有一个问题,柴荣的统一中国路线不是“先南后北”吗?这个时候就北伐不是没有按计划进行吗,这战争倒是打了几年可是后周可是一个国家都还没有灭掉啊。而且契丹人可不是好惹的,你还记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吗?呸,说错了,你还记得契丹人曾两次灭掉中原政权吗,后唐、后晋的下场不可能就忘了把。

虽然统一战争的策略被柴荣调整了,但是在柴荣看来进攻契丹的机会来了。

第一,南方诸国虽然一个都没有灭掉,但是南方的国家全都被后周打怕了。攻后蜀赢了得了四个州,攻南唐赢了得了十四个州,作为十国第一强国的南唐皇帝已经去帝号称臣于后周了,其他还有南平、吴越等都臣服于后周了。如果再跟南方的国家打仗反而会起到负面效果,因为他们臣服了再打的话就相当于把兔子逼急了也会咬人是一个道理,但要是保持现状至少这些国家不敢轻举妄动来骚扰后周。后周国内也是一片太平,柴荣的统治让四海诚服,至少表面上的确如此。这样后周要是进攻契丹,起码后方是安全的,自己的没有后顾之忧。而契丹身后也未必是安全的,契丹内部的权力斗争相当激烈,耶律璟也已经是多次镇压过了,而且契丹在东北亚还有一个叫高丽的敌人,高丽此时还是后周的附属国,年号都是使用的后周的。从双方战争的国内外环境来看,后周占据优势。

第二,幽云十六州虽然现在是契丹人控制区域,但是这里生活的人主要还是汉人,这些汉人从内心来讲是向着后周而不是契丹人的。契丹人对当地汉人的压迫也会有很多人希望脱离契丹回归中原。契丹统治这些地方使用的是汉人的制度,而契丹人自己却使用的自己的制度,汉人的文化、习俗甚至归属感是没有脱离的,如果可以像现在一样的搞公投估计这些地区的人会把票投给柴荣而不是契丹的“睡王”耶律璟。自古有言道得民心者的天下,失民心这是天下。从民心上来看,后周也占据优势。

第三,后周和契丹战斗力来看看,后周这边是连年征战,后周将士是靠真刀真枪的历练过,活下来的都是精英。幽云十六州的守军是以汉人为主,契丹人都忙着回去争权了,剩下为数不多的契丹军队只是在幽州城(今北京市区)驻扎着。幽云十六州的汉人战斗力如何呢?高平之战的杨衮带领的逃兵就是代表,这些地区的汉人军队长期没有经历过大战,战斗力方面肯定不如骁勇的后周军队强,而且士气上也是输给后周军队。从将士的战斗力来看,后周占据优势。

第四,统帅做比较。后周这边柴荣是准备御驾亲征的,作为五代第一明君的柴荣赏罚分明,战术指挥眼光过人,还敢亲自上前线激烈将士勇猛作战,这简直就是三百六十度无死角(你说柴荣为什么就不能安安静静的做一个美男子呢?)。契丹方面,皇帝是辽朝两百多年历史上最昏庸的暴君,著名的“睡王”耶律璟,要是开战他会亲征吗?他应该会亲征,不过不是亲征幽云十六州而是亲征外出打猎。而且耶律璟治国简直一塌糊涂,胡乱赏罚,胡乱杀人,有功的人可能得不到奖赏而无功的人可能都鸡犬升天了。统帅的比较简直是柴荣完爆耶律璟十条街。

这么一来还有什么理由说不该进攻幽云十六州了呢!

雄才伟略的柴荣曾经说过:“假如我能再有三十年生命,一定要用十年统一天下,十年休养生息,十年致太平。”看似柴荣已经即为有五年出头了还一个国家没有平定,十年统一天下的壮志只是在时间完成了一半,但事实上柴荣正在以最快的速度加速统一中国,而这个加速的方式就是北伐契丹。

959年夏四月,柴荣御驾亲征幽云十六州,后周北伐契丹之战正式拉开序幕。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后周动员的兵力史书上都没有提到,但是后周有二十万禁军,以进攻南唐所动员的兵力推算此次后周应该派出了约十万兵力。

前面已经说过建都开封最大的好处就是交通发达,开封的水路和陆路都是四通八达,后周大军路上自开封向沧州进发而水路自大运河北上。后周浩浩荡荡的大军水路并进,军队延绵几十里长。

真可谓,黑云蔽日似盘龙飞天,气吞山河如猛虎下山。

后周大将韩通为先锋,他的第一个任务是疏通沧州的河道,打完南唐后还有几百艘战船终于再次派上用场了。这韩通是什么人物,怎么前文一次也没提到过,为什么一出来他就是担任先锋身居要职呢?其实这个韩通也是跟赵匡胤类似,他也是高平之战还有后周攻后蜀之战立下许多功勋的大人物,而且韩通还会在故事中扮演重要角色。

随后柴荣带着数万步兵骑兵离开开封,向进发沧州,后周军纪严明,除非是柴荣的御驾经过的地方否则当地百姓还不知道后周军队开过来了。

后周大军北伐,契丹的第一道屏障是宁州(今天津静海),这是契丹新置的一个州。刺史王洪表示鸭梨很大,王洪可以想象:“要是卖命死守不仅活命都难,况且契丹睡王皇帝可能还不会嘉奖自己,还不如主动回归‘祖国’,这样说不定还能在后周继续当官。”那么为什么还要跟后周打呢。柴荣的军队还没到宁州,王洪就直接向柴荣投降。

柴荣乘龙舟率军继续北上,同时柴荣任命韩通为路上的军队统帅,赵匡胤为水路的军队统帅。

第二站是益津关(今河北霸州)。这也是我们熟悉的杨家将杨延昭所防御辽国的地方,《杨家将》里有很多故事发生在这里。

到了益津关,契丹守将终延辉看到柴荣的军队多得已经连接到地平线以外了,他内心肯定在狂叫:“要死了,要死了。”这仗没法打,于是终延辉也献关向柴荣投降。

这益津关的道路狭窄,一般关隘都是道路狭窄所以才利于防守,到了益津关水路越来越窄开始行不通了,由于水路太窄而船太大无法通航后周的战船已经在幽州(今北京)的“七环路”运河上塞船了,看来首都的交通拥挤不是现在的问题,要怪古代就没弄好,没错一定是这么回事!

于是,柴荣只好弃船改为从路上行军。柴荣也是艺高人胆大,到了夜晚柴荣都把营帐扎在旷野,负责保卫柴荣的侍卫也只有一旅的人(约为五百人)。周围经常有契丹骑兵出没,这让随从官员吓得提心吊胆,还好这些契丹人并未不敢冒然进攻而只是保持危险距离。我说是双方的人都害怕对方,后周的人是因为人数少而害怕,而契丹人又觉得:“御营的防守肯定不止这点人,这分明是埋伏。”

赵匡胤的部队率先抵达瓦桥关(今河北雄县),瓦桥关守将姚内斌也懂了:“大家都不敢抵抗后周,要是靠自己去抵抗也只能是死路一条。”于是瓦桥关守将姚内斌向赵匡胤投降。

莫州(今河北任丘市北)的守将刘楚信也向后周投降。

瀛洲(今河北河间市)守将高彦晖也向后周大将李重进投降。

后周尚未损一兵一卒,至此瓦桥关以南的失地以全部收回。

前面我们讲过后周以前为了抵御契丹,将胡卢河挖深形成人造的超级“护国河”。但是这胡卢河以北到瓦桥关的广大地区还是暴露在契丹的铁骑之下,现在瓦桥关已成功收回这不得不说是造福百姓保家卫国的大喜事。

后周军队已经离幽州(今北京)不远了,估计老百姓巴不得唱首《北京欢迎您》来迎接后周大军了。

但是幽州可不会再像这些州县一样攻取了,幽州城深池广,幽州城北还有大量契丹骑兵。幽州是契丹的边塞重镇,是契丹的陪都,更是契丹在长城以南的核心地区,契丹是不会轻易拱手让人的。

柴荣一路兵不血刃夺取契丹在幽云十六州的三个州县,这让契丹朝廷上下大为震惊,契丹的“睡王”估计也在梦中惊醒了。

契丹也做出了让人哭笑不得决定,这个时候的契丹想到了被自己多次放鸽子的北汉了。“睡王”耶律璟派出使节以每天七百里的速度前往晋阳,请北汉立即发兵攻打后周。以前都是北汉请契丹压场帮忙,这次大哥契丹居然让小弟来帮忙了,估计北汉皇帝刘承佑看到契丹的诏书倒吸了几口凉气。

契丹这边也一路调兵遣将准备发起幽州保卫战,一旦幽州失手,契丹肯定会完全撤出长城,柴荣也能完成收复长城的夙愿。

就在决定中国人民命运的大战之前,一个噩耗传来了。

柴荣在前线突然暴病,皇帝生病可是国家大事,这可能引起国家权力交接的大事,相比把契丹人赶出长城而言显然皇帝的安危更加重要。“攘外必先安内”是自春秋时期就被政治家所熟悉的名言,皇帝要是病故会引起国家政局的动荡,为了当皇帝会产生一系列权力斗争。如果这样后周不用跟契丹打仗就自己瓦解了,盛极一时的契丹之所以不能抵御后周的进攻也是因为内部出了问题。

于是面对这种情况前线的大臣们纷纷提起了退兵的念头。此时的柴荣还在召集大臣商议进攻幽州一事,这种情况下还想进攻幽州的恐怕只有柴荣一人了。大臣一致的说:“陛下出京已有四十二天,已兵不血刃夺得三州,完全平定瓦桥关以南,取得了举世难得的辉煌战果。契丹现已调遣精锐骑兵聚集在幽州以北,我军切不可冒然继续深入敌境。”

就当时的情况而言见好就收不失为当时最佳的选择。

柴荣也自知身体很不舒适,退兵势在必行,当天柴荣返回瓦桥关驻扎。

就在这个时候还发生了一件有名的历史事件。

大病中的柴荣在翻阅文件时莫名其妙的发现了一个锦囊,柴荣打开一看发现这个锦囊里还有一块木牌,这块木牌上还赫然写着“点检作天子”五个大字。大病中的柴荣突然警觉起来,这可不是一般的事情,这可是谋逆的大罪。

点检这个官职是谁在担任呢?是禁军殿前司的张永德,此时他的职位是殿前都点检。

张永德立时成了重点怀疑对象。这预示着后周政权结构很快会发生巨大变化,“点检作天子”这块木牌就是此次事件的引线,现在引线已经点燃,爆炸性的大事件即将到来。

柴荣此时不得不选择班师回都,因为有许多大事需要安排,现在刻不容缓。北伐契丹之事只好戛然而止,自此加上几天后后周军队攻克的易州(今河北易县)一共收回了四州。

这次北伐契丹后周一共收回四州、三关、十七县的广袤领土,史称河北之战。此次战争为将来北宋北拒契丹打下了基础。

北伐契丹之战本来是一场辉煌的胜利,但柴荣突然发病让高奏凯歌的后周大军不得不班师回朝,一场伟大的胜利就此黯然失色。

人有旦夕祸福,天有不测风云。

开封城的权力核心就要开始重新洗牌了,五代十国的乱世还没有结束,还是那句话:“天子宁有种乎,兵强马壮者为之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