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581年-618年,一说619年或630年)是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大一统王朝。
大定元年(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即隋文帝,定国号为“隋”,定都大兴城,北周覆亡。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令宇文恺营建东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并于次年(606年)迁都洛阳。隋朝是五胡乱华后汉族在北方重新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但是这样的一个朝代却只存在了区区数十年,很长时间以来,人们都将隋朝的灭亡归因于隋炀帝的荒淫无度,其实这是很大的误区。
不可否认,隋炀帝的好大喜功、滥用民力是隋朝灭亡的一大因素,但这仅仅是一个原因,并非根本原因。隋朝社会矛盾的激化,有一个积累过程。“迹其衰怠之源,稽其乱亡之兆,起自高祖,成于炀帝,所由来远矣,非一朝一夕”,《隋书》中的这句话还是比较公道的。鄙人细细分析,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科举制度的出现。隋王朝的建立是通过宫廷政变实现的,这次改朝换代仅仅是士族集团内部权力的转移,旧有的统治秩序没有被打乱,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格局并没有改变,杨坚集团本来就是关陇士族集团的主要成员,而各级政权的官僚成员大都仍是北周旧贵族官僚。而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但同样的,中下层的人升官的机会增加,那么相对应的上层的人升官的机会就减少了,而且在隋朝之前是沿用的是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但自河阴之变后,此制亦流于形式。这样的制度说到底就是世家的一个制度,是专门让世家的子弟去做官的,现在变成了科举制,侵犯到了世家的利益,这样就造成了一定的社会矛盾。
二、外部矛盾。当时的隋朝周围也是存在着许多的外族,如突厥,吐谷浑,高句丽等等。北周权臣杨坚系出华阴杨氏,是世族中的高门,杨坚女儿杨丽华是北周宣帝的正后。北周宣帝去世后,于581年二月代周称帝,建国隋朝。隋文帝建国后冷落突厥,进贡礼数微薄,使得突厥各部怨恨隋朝。而嫁给沙钵略可汗的北周千金公主,因为不甘心北周被隋文帝杨坚篡位,屡次劝沙钵略可汗出兵,为周室复仇。这战争从581年一直到602年才算是结束,虽然是以隋朝的胜利而结束,但是隋朝在此也是有所损失的,南方方面,南中地区由隋廷派兵驻守南宁州(即南朝时期的宁州),但实际上由当地豪族爨氏管辖,爨氏也发展成民族。不久爨族反隋,597年隋文帝遣史万岁率兵征讨,至西洱河、滇池一带击败。爨族主要人物爨震、爨玩入朝,被隋文帝所杀。东北亚有高句丽、新罗、百济、倭国与流求。高句丽是东北亚的强国,国都长安城(今平壤)。隋灭南朝陈后,高句丽平原王即备战防御隋军来犯。598年高句丽婴阳王率众万余人攻辽西。隋文帝借此发动大军三十万,分水陆两路进攻高句丽。然而路徒险恶,死伤惨重,隋文帝只好退兵。可见当时的隋朝外部也是非常的不安定的。
三、大运河的修建。具史料记载“大业元年(605年)三月,征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人开通济渠,自洛阳西苑引谷、洛之水达于黄河;又自板诸(河南荥阳东北)引黄河水历荥泽入汴水;复自开封之东引汴入泗,达于淮水。同年发淮南民十余万整修邗沟(山阳渎),自山阳(今江苏淮安)引淮水经江都(扬州)至扬子入江。大业四年(608年)正月,征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大业六年(610年),下令开江南河,从京口(江苏镇江)到达余杭。”隋朝大运河是世界上伟大工程之一。如此浩大的工程,利于千功万代。大运河的长度在世界上首屈一指,而且河道的水深和宽度及通航能力也是最大的。它的完成,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和我国古老的长城一样,大运河千百年来饮誉世界。运河开通以后,“商旅往返,船乘不绝”。唐朝文学家皮日休说,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皮子文薮?汴河铭》)他还在《汴河怀古》一诗里赞颂这条大运河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运河的开通,还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的发展,江都、余杭、涿郡等城市很快繁荣起来。另外,运河的开通,对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也起了促进作用。但是同样的开凿大运河,的确是过度役使了民力,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主要也是隋炀帝的急功近利,这样浩大的工程,如果可以慢慢来,多分几次,多给数十年时间来完成的话就可以减少很大的徭役负担。
四、世家被大出血。前文也说了,隋文帝杨坚是依靠关陇贵族夺取了北周的江山,所以给与了关陇贵族很大的权力,但是杨坚也想对其有所限制,开皇六年,隋文帝杨坚废除自北魏以来的家兵制,命各大门阀的数万家兵都改回本姓,家兵制便渐渐消失,但旧习难改,关陇贵族中又兴盛起了认假子,就是将一些家丁认为自己的儿子,这样少则几百,多则上千,蓄养为家丁,成为了从前家兵制的一种变形,只不过数量不多,也不像家兵那样用兵甲武装,杨坚也就睁只眼闭只眼,没有管这件事。但这些假子并不是被门阀们收养在府中,很多都已经深入军队,控制住军权,这就是关陇贵族的根基,想动他们很难,杨坚也奈何不得。相对于关陇贵族在隋王朝的鼎盛,山东士族在中央朝廷的势力却相对辏弱,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方面是隋王朝轻视儒学,废除山东士族赖以生存的九品中正制度,使山东士族普遍心怀不满,大都专注教育而不愿从政。
另一步面,发生在数十年前的河阴之变,尔朱荣将北魏朝廷中的山东士族屠杀殆尽,使山东士族各大名望世家都遭受重创,数十年都未能恢复元气。但最关键的原因却是隋王朝是北周的延续,由宇文泰的关陇势力建立,而山东士族主要效力于高欢的北齐,杨坚得位不正,他需要关陇贵族的支持,因此中央朝廷中九成以上的官员都来自于关陇势力,尤其军队几乎都被关陇势力所控制。皇帝杨坚的不信任,关陇贵族的排挤,几乎使山东士族在朝廷中无立锥之地,只能通过九品中正的延续,广泛分方官府中。尽管杨广即位后大力扶持山东士族对抗关陇贵族,不惜让内阁宰相出现了两个闻喜裴氏,但杨广登基毕竟只有数年,山东士族在朝中的势力还是很微弱,像太原王氏、范阳卢氏、博陵崔氏,基本上都没有出任朝廷高官。
历史上隋炀帝杨广三征高句丽,间接导致的隋王朝的灭亡。先前隋炀帝杨广打突厥、打吐谷浑,都打得很漂亮,但打一个小国高句丽却连连失败。打强大的突厥、吐谷浑都没有用倾国之兵,一个人口数百万,兵力十余万的高句丽,用得着动用军队一百二十万,几乎就是倾国之兵,还有无数的后勤民夫,这需要多少粮食与财力?
一征高句丽,山东已经有人造反,或许这时可以说,是杨广没有把这些小人物造反放在心上。
可二征高句丽,杨玄感造反,跟着他造反的重臣高官不计其数,甚至皇族也参与了,整个统治阶层的基础开始动摇,全国造反之火越演越烈,突厥数十万大军屯于边境,虎视眈眈,隋朝面临非常严重的内忧外困。
可就在这种内忧外患的严重局势下,杨广居然还要三征高句丽,为一个根本谈不上隋王朝核心利益的东北小国,不惜毁掉自己父亲创建的帝国,他是愚蠢吗?
以杨广的雄才大略,他心里比谁都清楚,而且隋军在征高句丽之前百战百胜,亲征灭掉吐谷浑,也几乎将突厥打得灭亡,可征高句丽,死伤了上百万军队,最后却连一个小国的根基都未伤到,是杨广不懂军事吗?平南之战是他指挥,开皇二十年的突厥之战是他指挥,灭掉吐谷浑都是他指挥,他怎么可能不懂军事?!
说得底,杨广想把关陇贵族控制的整个北方的军队全部葬送,然后调南方之军北上,将关陇贵族势力彻底打残,另外也能拖死高句丽,把两个威胁都解除。事实证明,杨广通过三征高句丽,极大的削弱了关陇贵族与士族的力量,可以看看隋唐演变中,没有一个领袖是原有的世家大族,李唐夺位后欲与五姓联姻,数次不成就可以看出,李唐根本就算不上大族。也因此才能逃过三征高句丽的磨盘。
而至于杨广为什么那么急切的要打击关陇贵族?看一下当时杨广面对的局面就知道,外有关陇贵族把持朝政,内部宗室孤弱,杨广子嗣单薄,三个儿子,大儿子杨昭早死、二儿子杨暕不争气、三儿子杨杲年幼,孙子都一样年幼,他是怕子孙年幼懦弱,镇不住关陇贵族,隋朝最后被关陇贵族们所篡。所以他才急于在自己手中彻底废掉关陇贵族,他就是在用高句丽之战进行一次豪赌,用大隋帝国做赌注,将大隋最大的威胁,关陇贵族彻底铲除,抽去他们的脊梁,将他们改变为关陇士族,和山东士族及南方士族对抗,这样,大隋的三大利益集团便牢牢掌握在他的手中,大隋王朝才能长治久安。而反隋朝的起义最先是从齐郡、清河郡、平原郡等地爆发,这绝不是简单的农民起义,而是有着极其深刻历史背景,这些地区是北齐的核心统治区域,民风骁勇彪悍,北齐遗臣极多,对隋朝普遍不满,像刘霸道、孟让等人都是,所谓农民起义,农民不过是炮灰而已。
也正是因为以上的种种原因,才导致大隋帝国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