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与孩子一起成长
3699700000044

第44章 心灵追问:神童是可以打造出来的(5)

再次是重思想教育。德国教育不是把思想教育抛到脑后勺,他们同样注重孩子们精神世界的打造,但他们与我们有所区别,不是把一些观念生硬地灌输给孩子,而是让孩子在生活中增强认识,从而获得更加活跃而本真的思想观念。这也是我所倡导的,生活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过程,理应也是科学思想的诞生过程。所以在德国,老师们很是懂得让孩子去分享成果,到了樱桃收获的时节,老师会带着孩子们去采摘樱桃;到了南瓜收获的时节,老师会和孩子们一起做南瓜汤;到了圣诞节,孩子们还会和老师一起,等待圣诞老人的来临以及那份神秘的礼物。德国就是这样教育孩子的,他们让孩子在分享劳动成果的过程中获得快乐,懂得参与劳动的意义,进而增强热爱劳动的情愫。我想这不应该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精神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思想观念得到了极大解放,这为培育一代具有开拓精神的合格人才走近了一步。

德国教育的“三重”思想,是我研而所得的结果,也是我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将要实践和推广的教育思想。说说我教育孩子吧,绝对没有把他作为一个完全的学生来对待,即进入学习阶段后,便完全圈养起来,使其成为名符其实的学生娃。我对孩子的教育,既希望他做一名好学生,又应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绝不要去读死书、死读书,反倒希望其亲近自然亲近生活亲近社会,在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增长见识,使书本知识与实践知识相得益彰。在这其中,难免与当下的教育有冲突,但在改进中适应、在适应中改进,或许对新一代青年的成长是有益的。

智慧点经:书上得来总觉浅,要知此事必躬行。读书要读出真知来,就不要仅仅局限于书本,更要懂得与同学互动、与社会共振,才能在实践中获取真知和才干。

英国文明的内核是什么

育儿是一件特别费神的事,学习上如何培养良好习惯要用功,生活上保证身体健康要用力,那一点儿都马虎不得。否则就容易出现跛脚式的教育结果。因而,我不得不恶补育儿知识,专门找来相关书籍进行研读,以弥补自身对教育常识的缺失,特别是在研究民主建设中的濡染,使我更是关注欧美的教育思想。

前不久,在阅读一本教育书籍时,我看到过这样一件事情:有位中国女孩到英国攻读博士学位,可她租住的房屋房东要收回,眼看就要到期了,她的房子还没有着落。一个人身在异乡,身边又没有亲人,最熟悉的莫过于博导了。她把博导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像是自己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拿起电话立即给他打了过去。

没想到的是,博导并没有她想象的那么热情,反倒很绅士地告诉她,我没负责该项工作,无法帮到你,对不起。中国留学生听后心里都凉了,觉得英国人真是没有人情味,可求助于人总不能勉强对方,好在博导接过话茬给她指了一条路,叫女孩找学校留学生管理处,并告诉女孩要强调自己的特殊情况,要是解决不好的话就向校方反映,没想到留学生管理处很快解决了她的难题。

就在拿到房子的当天,她着骑自行车到集市购买必用品,结果被小轿车给撞了个正着,好在人无大碍,但心里很是怕对方把责任推到自己身上。交警很快赶到了现场,就在她正忐忑不安的时候,围在事故现场的群众齐刷刷地站了出来,纷纷向交警反映是小轿车撞的人,责任不在骑自行车的女孩。女孩见了这个场景,不由得热泪盈眶,因为她这才知道,英国人办事讲究制度规矩,并不是没有人情味,反倒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这是我在书本上看到的小故事,其实在生活中我也有过小插曲。记得有一次,我们到郊区参加亲子互动活动回来时,两位教练要到金沙车站转乘公交到龙泉,等到了金沙车站时,由于行色匆匆,忘记了放在后备箱的行李,等到我把车开出一定距离后才发现,于是奔跑着追了上来。我正要朝前加速行驶时,突然看到两位外国朋友跟着我的车追了上来。当时我在心里想,是不是他们有急事需要搭乘一下,出于对异国友人的文明礼节,我当时把车停了下来,然而他们并没有上车的意思,而是手指向了后方。我通过后视镜发现,两位教练正上气不接下气地朝我们跑来,自然明白了两位外国朋友的意思。当时,我很感动,有意识地往后望了望,正看到街面上一个打着米字旗的旅游团,刚刚帮助两位教练追车的外国人,无疑是前来考察旅游的英国朋友。

回到家里,我专门找来相关书籍,就英国教育进行了研读,才从中发现,社会责任感是英国教育的核心内容,他们对人的教育,无论是牙牙学语的幼儿教育还是小学教育,无论是中学教育还是大学教育,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无不高度重视培养社会责任感,因此我常把这个鲜活的例子拿来教育孩子,要其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并告诉他,社会责任感不仅体现了一个人的基本素养,也展示着一个国家或城市的文明程度。而且只有人人都有了社会责任感,社会才能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和谐。英国在这个方面是走在前面的,自然值得我们去虚心学习。

智慧点经:社会责任感不仅仅是一个人必备的修养,而且还是一个文明国家最基本的构成元素。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年,当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犹太人的教育优在哪里

富可敌国的犹太人永远有一种近乎病态的不安全感,其源于对自己生存状况的深刻透视与思考,因为犹太民族历经过坎坷,他们为了不被吞没,往往聚敛巨大的物质财富,以此掌握居住国的经济命脉。但他们却不是重视金钱的民族,因为他们认为,金钱可以被带走、被剥夺,惟有知识才是一旦拥有永不流失的东西。

叫人没有第二种选择,这是犹太人对知识的敬仰。

要穿破谜雾,顽强地生存下去,最大的“护身符”就是知识和智慧,这是犹太人颠扑不破的真理。因此,犹太人从幼小教育、职业教育到成人教育,都形成了浓厚的氛围,似乎只有学到了知识,才是一个人在社会得以生存的不二选择。在教育孩子时,也很讲究方法,不是惟精神的,而是尊重人性的特点,注重物质的激励,比如为让孩子尝到知识也是甜蜜的。在儿童时期,他们便把蜂蜜滴在圣经上,让略谙世事的孩子去舔,以此尝到“知识”的甜蜜。这种风俗是一种非常正式的仪式,当孩子第一次走进教室上课时,都要得到一块干净的石板,石板上有用蜂蜜写成的希伯来字母和简单的《圣经》文句,孩子们一边诵读字母,一边舔掉石板上的蜂蜜。随后,拉比们分给他们蜜糕、苹果和核桃——所有这一切旨在使他们在学习上一开始就能尝到甜头。

到了成年的时候,父母就特别重视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要其以“忍冻学习的西勒尔”为榜样。西勒尔年轻时,很想专心致志地研究《犹太教则》。可是,他没有足够的时间,也没有充裕的金钱,他的愿望显得遥不可及,因为他实在太穷了。后来,他发现一个可以完成心愿的办法,就是先拼命地工作,然后用工钱的一半过活,另一半送给学校的看门人。前几天,西勒尔靠这种办法听了不少课,可是他的钱实在太少了,到最后他连一片面包也买不起。这时候,看门人坚决地拦住了他,不再让他走进学校一步。咋办?他便沿着学校的墙壁爬上去,然后躺在天窗边,静静地听教师讲课。安息日前夕,天寒地冻,冷风刺骨。第二天,学生们照常到学校去上课,屋外阳光灿烂,可是屋里却漆黑一片。学生们很纳闷,为什么那么暗。原来西勒尔躺在天窗上,身上积了一层白雪,已经被冻得半死了。从此,犹太人教育孩子都以西勒尔为榜样。

在犹太人的生活里,有知识的人同样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读了这个故事后,你就能感受其中的含义。在一条船上,客人们都是腰缠万贯的大富翁,惟独其中夹杂着一名拉比。富翁们聚在一起彼此炫耀财富。拉比见后说道:“我认为我才是最富有的人,不过现在暂时不向各位展示我的财富。”后来客船遭到海盗抢劫,富翁们金银珠宝被搜刮一空,客船好不容易抵达港口。拉比的高深学问立即受到民众赏识,他便在学校里开班授徒。不久,这位拉比遇到先前同船而来的富翁们,一个个处境凄惨落魄。这时他们看到拉比受人尊敬的样子,一下子明白了当初他所说的“财富”,感慨地说:“您的确说得对,受过教育的人拥有无尽财富。”在犹太人的生活里,知识胜过钱财,教育才是人类的主要资产,因而人们有了投资教育就是投资未来、投资经济的理念。

使教育拥有活的灵魂,这是犹太人的宗教传统。

犹太人重视教育和知识,但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重视,而是注重给知识赋予活的灵魂。因为犹太人认为,学习知识的目的是增长智慧。犹太人在很长一段历史中,不断地受到迫害,房子、财产犹如昙花一现,所有的犹太人都并不以此为重。一般来说,在犹太儿童还没有长大成人之前,其父母就会教育他们,智慧比财富和地位更重要,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只要你还活着,智慧就永远跟随着你,无论逃到什么地方你都不会失去它。而珠宝与金钱都是可能失去的。所以,关于智慧的观念深深地扎根在犹太人的心中。在犹太人的社会中,几乎每个人都崇拜学者,因而学者远比国王伟大,也远比富翁有地位。

犹太人重视学问,但要与智慧相比,学问也略低一筹,犹太人把仅有知识而没有智慧的人,比喻为“背着很多书本的驴子”。因为在犹太人看来,即使拥有再多的知识,也因缺乏智慧而派不上用场。而且犹太人强调,知识必须为善,用知识做坏事,知识反而有害了。犹太人认为,知识是磨炼智慧而存在的。假如只是收集很多知识而不消化,就等于堆积许多书本而不用,不仅没有多大意义,反而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知识具有崇高的价值,尤其当知识转化为智慧后,更是为人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因此,犹太人认为:“没有人是贫穷的,除非他没有知识。”在犹太人的眼里,肯学的人比知识丰富的人更伟大,因为知识都是通过学习获取的,也是通过学习能够获取的,至今犹太人都秉持着这种信念,所以犹太人中的学习氛围很浓。

让孩子走自己的路,这是犹太人教育的宝典。

犹太人很讲究教育的艺术,他们有句非常至理的名言:要按照孩子该走的路来充分地训练他。因为犹太人认为,一个孩子在学习《圣经》上有进步,而在《犹太法典》上没有进步,那么就不能试图通过教他《犹太法典》来推动他进步。如果他看得懂《犹太法典》,就不要逼他学《圣经》,而应在他知道的事情上训练他。

在教育孩子时,如果老师教的课学生不理解,那么老师不应对学生发火,而应该反复重复课程,直到学生完全理解并掌握为止。作为家长来讲,他们在教育孩子上也是如此;在学习过程中,犹太人认为一个学生在听了好几遍课之后才能掌握所学的,他不应该在那些只听一两遍课就能掌握的同学面前感到羞愧。但如果学生在学习时粗心大意和懒惰,那么老师就应该用责备的话羞辱他们,并由此而激励他们,这是老师的责任。与此同时,老师不应强行给孩子们上课,因为指令只有在轻松愉悦的环境里传达才有效率。最好的方法就是给孩子们小小的奖励来让他们高兴,因为一个专心的学生会自己阅读,如果一个学生不专心,即便坐在那里学习了,可结果并不会理想。

也许是犹太人重视孩子个性教育,使犹太人养成了很多良好的习惯,比如他们心中永远只有第一次,即使他与你合作很愉快,但当这次合作结束后,他们绝不会有因为熟知就放松的态度,假如下一次需要继续合作的话,他们又会像第一次与你合作一样,用心地与你沟通。又如发展思路上,犹太人不像中国人有竞底情结,在做产业上比的是价廉,而犹太人强调的是互补,且往往不会把价廉作为推动发展的手段,因此犹太人的产业是越做越大越做越强,因而成功特别地垂青他们,这些实际都是犹太人教育结出的硕果。

智慧点经:教育是遗忘掉所有东西的过程,教育也是获取更多知识的过程。要忘记的是具体的知识,要获取的是学习的方法、本领与能力,因为这才是教育的根本和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