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与孩子一起成长
3699700000041

第41章 心灵追问:神童是可以打造出来的(2)

故事讲的是,有一群年轻人到处寻找快乐,却遇到许多烦恼、忧愁和痛苦。他们便去向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请教,问苏格拉底“快乐到底在哪里?”苏格拉底对他们讲:“你们不要急于去寻找快乐,还是先帮我造一条船吧!”年轻人把寻找快乐的事搁置起来,找来造船的工具,用了七七四十九天,锯倒了一颗又高又粗的大树,挖空树心,造出了一条独木船。他们把船放到水面,然后把苏格拉底请上船,一边荡桨,一边唱起歌来。苏格拉底便问:“孩子们,你们快乐吗?”大家不约而同地高呼:“快乐极了!”苏格拉底顺水推舟地概括道:“快乐就是这样,它往往在你为着一个明确的目标忙得无暇顾忌的时候悄悄来访。”

当我第一次读完这则故事的时候,我从心底深处觉得哲学家真的很伟大,他总能把难以表述的道理,用简单的语言生动地诠释明白,让你用不着思考就会知晓其中的意义。苏格拉底对快乐的诠释,我想就是明证。至少我是深有感触的,当我从组织部、宣传部再到政协的时候,就遇到了很多烦心的事。举个例子吧,有次去开家长会,遇见在街道工作的熟人,且是县级后备干部培训班的同学,她很是热情地问我,你现在在哪里工作啊?我说在政协,她立马回答我,你年纪轻轻的到政协干什么!而且最让我不能忘记的是,其对人的态度立刻就变了。但我对她并没有什么看法,这就是社会势利的必然,就在我选择到政协的时候,一位同学都曾经这样告诉过我“职级并不一定与岗位成正比”,所以心里早已有准备。

其实,回想自己的从业经历,在组织部门工作的时间最长,享受人情温暖的自然最多,后来到了宣传部门,就远远不如从前了,再到政协时,就更是境况愈下,根本不能与组织系统相提并论,熟人的态度就是一种常态,因为这是社会现象的映衬,任何人都改变不了的格局。可我只能把牙齿打掉往肚里吞,毕竟你无法去选择自我的工作环境,因此只有你努力地去适应环境来生存。于是,我便开始潜心撰写书稿,查阅资料,研读专著,收索信息,尽管工作强度让人感到疲惫,但劳动的目标却使我不得不去思考知识体系的架构,因而对诸如政协不政协的事情慢慢地淡化了,弱势部门带来的烦恼也慢慢消减了。同时,书稿出版了,尤其当书稿摆上文轩的书架时,作为读者的我站在书稿前的感觉,那是一种难以言表的快乐和幸福,好似整个身心都被幸福充盈得满满溢溢。

也缘于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孩子有所懈怠的时候,我常常会告诫他:“孩子,快乐不是一味地玩。快乐是在追求目标实现过程中获得的,假如你只知道漫无目标地玩耍,到头来没有学到应有的知识,你就会失去在社会上快乐生存的本领,尤其是当你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时,你就难以化解矛盾、克服问题。相反,假如你身怀知识和本领,或文或武皆能自主,你便能左右逢源、进退自如,因为你有可供你驰骋的天地。”

我尽管平时对孩子进行了灌输,但还是怕他理解不透其中的意思,不仅不能受益,反道影响成长。于是,我便告诉孩子,人的成长快乐与否,玩不是问题的核心,关键是有没有自我的追求目标。因此我不仅鼓励孩子出去玩,而且还要多出去玩,以便在玩中增长见识,这样才会享受到成长的快乐。

快乐是可以传染的,他会影响周边的人,并形成良性互动。还有,快乐的心情能使人打开思路,快乐的心境有利于身心健康,所以我常常提醒孩子,一定要做个快乐的人。

智慧点经:童年的快乐,是成长的快乐,但绝不是玩耍出来的。只有带着目的玩,才能带着收获归。否则,就会老大徒伤悲。

孩子,要科学与智慧同行

我的脑海里时常会浮现出这样的一句话:知识产生科学,哲学产生智慧。

要科学与智慧同行,这一目标是难以企及的,因为客观上要求人必须具备强大的内力。天下父母没有不希望孩子成功的,而成功人生所必须的条件,就是需要科学和智慧的搭桥,二者缺一不可。

为什么要科学与智慧同行呢?这是因为光有科学的话,只能证明你具备了解决现实问题的基本能力,但并不一定能够保证你把问题解决好,因为所有的问题都不像“1+1”这么简单,它是特别复杂的,主体与客体往往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需要你透过表象看本质,才能从中找到解题的方法和答案。同样,光有智慧的话也是不行的,懂得辩证地看待问题,能够穿透问题看到本质,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但会因为你的知识局限,导致你缺乏必需的行动力,也难以把问题很好地解决掉。总之,前者有能力但缺失方法,而后者有思想但缺少行动力。所以说,我们务必做到科学与智慧同行。

为了达成这一愿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我坚持做到了“两手抓”:一方面,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觉把教学内容消化掉,并变成自己大脑里的思考物,同时根据其自身实际,积极参加兴趣班,从中获得更多知识,不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我会借送孩子上学的时间,或者回家休闲的时间,或者外出旅行的时间,主动给孩子讲解哲学小故事,使其在故事中学到知识,增强其应对问题的本领。

如在知识猎取上,除了学好语数英外,还鼓励其学习书画、围棋等技艺,使其掌握较多的科学知识;又如智慧养育方面,我爱给孩子讲故事,诸如印度佛学院侧门又窄又矮,很多游客包括军政要人,只要到佛学院的,工作人员都会引导游客体验一下,从中去获得人生感悟,使大家知道,任何人都要学会弯腰侧身的理念,才能正确面对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包括利用上学的机会,带着他走不同的路去学校,让他知道到达目的地的路径不止一条,以此破除惯性思维方式,从而增强孩子的创新意识。

每个孩子都是一样,要想得以健康成长,务必坚持科学与智慧同行,既要坚持不断猎取知识,以此提升自我的科学素养,同时要努力学习哲学知识,懂得辩证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进而增强自我应变时局的本领。有句古诗说得好:“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是绝妙词。”这就是一个最生动的说明,在夕阳、芳草这些寻常之物上,假如你大脑里没有智慧之光,也就会认为其不过如此,但如果有了智慧,你就会发现它的生命和魅力所在,寻常物在你的心中也能顿生绝妙诗,甚至于你还能用优美的诗词、磅礴的气势给人们带来生活的激情。所以,我们要科学与智慧同行,思想才能永葆活力、光芒四射。

智慧点经:只要你拥有了辩证的思考力和扎实的行动力,人生道路上的问题,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神童是可以打造出来的

神童的打造是可行的,它靠的是毅力,但会让孩子失去幸福的童年,因为父母提前让孩子过上了高段生活,以至于过早地进入了成人化的状态。

我以为,所谓的神童,不外乎超然于平凡而已,诸如一般孩子童年只能进行两位数加减,其可以和成人一样进行多位数乘除,普通的孩子要十七八岁读大学,他们在10岁左右就可以实现,凡此等等,其实这些并不神秘和值得称道,因为他们把本有的幸福时光都用在了学习上。用我教育孩子的话来讲,就是“时间在哪里财富就在哪里”。

关于孩子成长的问题,我是持价值教育理念的。换句话来讲,我从来都未曾想过把孩子培养成神童,自然也没有攀比的心理,多是顺其自然的思想。而家属虽然没说,但从其行为上可以窥见,她总希望孩子处处强于同年人,见到孩子的同学学习什么,她就会不加思考地叫孩子去学什么,因此孩子学什么轮滑、街舞、游泳、围棋、书画、黑管等等,算下来多得让我都感到头疼,因为在我们的孩提时代,这些学习内容是超然现实的。不过,时间没有白白浪费,孩子通过多方面的锻炼,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自然玩耍的时间少了很多。即便如此,她仍旧不满足于孩子的表现。

前段时间,东方卫视邀请了一位嘉宾,其还不到10岁,但已达到高中生的学习水平,因此其父母很想让孩子进少年大学。孩子在电视上的成熟表现,也足以证明其可以进入比同年人高段的学校。可是,孩子老成的思想,却没有使我产生幸福感,倒是觉得孩子童年的生活相当地枯燥乏味。

对于童年而言,我觉得应该让孩子自由挥洒,无拘无束地自由生活。作为孩子的父母,我们不应抹杀孩子的童年,使其失去人生一段美好的记忆,毕竟我们是人不是神,即使通过艰辛的炼狱成为了神,用这种巨大的牺牲换来的东西,也是没有多大价值和意义的。

犹如十岁孩子读大学的神童,只要多花点时间和精力,是可以打造出来的,但我们打造出来又有何用呢?其仍旧只能等到一定的阶段,才能利用所学知识为社会服务。因此说,父母最好不要去打造神童,因为让孩子成为孩子,在自由的生活中幸福成长,或许正是人成长的基本逻辑和正常轨迹。

我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不仅现在要严格督促其提升自我,而且也将继续一以贯之地抓下去,但我绝不会超越人的成长规律,用牺牲孩子童年的幸福生活来换取父母的自悦。

智慧点经:要成长但一定是快乐地成长,绝不能违背客观规律、脱离自身实际。只有这样,孩子的成长才是健康的。

物束与人治的随想

因想撰写一部育儿方面的专著,便有意识阅读了相关书籍。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讲的是中国人育儿与美国人不同,想想我们东西方的育儿之别,也从中可以窥见东西方文化之异。在美国,婴儿从医院出来,必须有安全椅、婴儿篮等安全工具;小孩子在家玩,父母会把有棱角的地方进行包装,使其钝化不至于伤及孩子;孩子坐车一定要有安全椅,这是从法律上给予了强制性要求。在中国,我们的婴儿是父母手抱;小孩在家里游玩时,多是保姆或者父母负责看管,以防止孩子被桌椅等棱角伤及;孩子坐车根本没有措施。

比较两国的育儿方法,不难发现中国人强调的是“人治”,而美国人强调的则是“物束”。再往更深的层面思考,不难发现我们育儿的成本更高,效果并非更好,而美国人成本相对较低,效果更佳。为什么呢?除却安全隐患,让孩子自由活动,父母少了劳神之事,还拥有了更多时间,更利于孩子自由发展,特别是创新意识和能力更强。相反,用人管理孩子,让其在固定场域活动,看似保障了孩子安全,但却抑制了孩子行为自由,自然思想会因行动受限而影响。

育儿看似简单,但不同的方法,就会有不同的结果。不过,我在实践中明显感觉到,父母们在育儿的过程中,“人治”的做法较多,而“物束”的观念不足,倘若能学习美国的育儿思想,或许我们培养孩子的成本会更低,或许我们的孩子成长更健康。

智慧点经:要开拓视野、自由想象,不断提升自我的创新才能。

营造家庭文化太重要

兄长算是位有点名气的学者,经常在省内外讲学,特别是为特级教师讲课,给侄子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因此侄子的成绩特别棒,保持了名校年级前五的成绩,家兄的操心自然很少。可我在育儿过程中,总感觉累不说,还很辛苦。我对比后发现,其可以借鉴的当是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

哥年年都要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数十篇论文,这在学术界当是高产的,上半年就有两篇文章被《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可谁又知道他是怎么换来的?是勤奋,就连春节期间,他都没把书放进过抽屉里。可以这么说,一年365天,天天是手不离书。就是这种学习劲头,给了孩子榜样的力量,侄子在读书上不用父母管,只要家中有适合的书籍,就会自觉地拿来看,自然所读的书籍很多,底子也就夯实得极牢。而我呢?也不是不爱读书,同样规定了每月的读书任务,但由于职业有别,常常因应酬事务,就两天打渔三天晒网,自然难以为孩子树立榜样,因为有件事我至今记忆犹新。前段时间,为了新书的出版发行,我每天都坐在床上,认真研读书籍,精心修改书稿内容,其情其景对孩子影响甚深,孩子便常提出到书店逛逛,自然培育起了较好的阅读习惯。

在教育孩子的观念上,我也曾有过抛锚,因为我总爱固执于一个模式去实践,而真正的教育,却是没有模式可言的。就说孩子的生活习惯,不同的家庭,自然有不同的行为习惯,其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程度不同的。譬如我是从事脑力工作的,白天上班回家后,总有一种疲惫感,尤其是白天在办公室里那种正经危坐的姿态,使我的颈椎和腰间时常感到酸疼或不适,每每回到家中,就想散漫一点、自由一点、轻松一点,于是爱盘腿而踞,让身子靠在沙发背垫上,以一种轻松悠闲的状态看看电视。没想到的事儿发生了,小子做完作业,也跟我一起靠在沙发上看电视。家属发现问题后,弄得我只好把家庭当单位,什么都得规规矩矩起来,以便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这自然就累了我的身苦了我的心。

其实,家庭文化不仅仅这些,也富有价值观等内容。为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我不光是嘴巴上要给他讲解,而且行动上要努力实践,以便使正确的观念深入其脑海。比如送他到棋院学习,一次开车途中,遇到两辆轿车发生擦挂,也不知什么原因,刚好一边两人,相互大打出手,致使一方头上血流不止,为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我当即拿起手机拨打了110,因为我想以实际行动,告诉孩子要有社会责任感。

总而言之,家庭文化的内涵极其丰富,诸如读书、站坐行为、家庭成员互动以及评判对错的价值取向等,都是需要努力的。不过,这些仍旧只是其中的九牛一毛。尽管如此,但我们绝不能忽视这九牛一毛的作用,而应始终以积极的心态,把它们一根根地凝聚起来,努力为孩子营造出健康的文化,那时必将对孩子的成长终身受益。

智慧点经: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我们要成为社会的栋梁,首先必须在家庭中做到最好。

矛盾教育论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与妻子的观点有很多矛盾,或许这就是性格使然。不过,我绝不是一位刚愎自用的人,比较乐于吸纳对方的意见建议,但又绝不是笼统的吸收,而是坚持扬弃的观点,反倒使我的教育行为更科学合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