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惊涛骇浪智慧多之宋真宗君臣篇
36825500000003

第3章

宋朝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四月一日,真宗皇帝即位后颁旨大赦天下,其诏制略云:

……创业垂统,于以贻后昆;嗣位承祧,于以绍前烈;为股肱之元首,俾亿兆之宅心.洪惟永图,属在明辟。夫何凉德,享是至休。先皇帝膺箓上元,受遗太皇,临驭迨踰于二纪,忧勤遂冠于百王,无一日不举皇纲,无一事不亲圣览。宵衣旰食,焦思劳神.禹迹混同,方致太平之运;尧心不倦,俄兴弗豫之灾。弃大宝以上仙,付冲人之神器。仰遵顾命,下迫推崇,若涉大川,罔知涯涘。黾勉负荷,兢畏交并,宜寻作解之恩,聊展奉先之意,可大赦天下。恭念先朝庶政,尽有成规;谨守奉行,不敢失坠。所宜开谏诤之路,拔茂异之材.鳏寡无告之民,悉令安泰,动植有生之类,冀获昭苏。庶几延宗社之鸿休,召天地之和气。更赖中外百执,左右荩臣,各罄乃诚,辅兹不逮。布告迩遐。咸使闻知。

宋真宗即位后,却是十分辛苦,每旦升座前殿,由中书、枢密院、三司、开封府、审刑院及请对官以次奏事。辰时后方入宫尚食,却又限定时间.时候一到,即出坐后殿阅武事,至日中罢操。夜晚则传侍读、侍讲学士,询问政事,常常至夜分还宫休息。时间稍长后,宋真宗这样的辛苦勤政竟然已是习以为常。

俗语云:形势比人强.

宋朝是在结束唐末五代割据纷争基础上重建的统一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定都汴梁;为了避免重蹈唐朝和五代的军阀割据和武将黄袍加身故辙,使用杯酒释兵权,却又重文轻武,使将不将兵.并且实行集中全国豪门显贵于首都,国家财富资源也就大部分集中于首都,主要的军事力量也大都部署于首都周边,这样就能在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地方的割据和叛乱。

当时可供考虑的定都地点分别有长安和汴梁.

但财富资源、军队、显贵集中于首都,为了满足他们的生活需要,就需要大量的粮食和其他物资供应。长安和汴梁的周边地域都没有这样的供应能力,所以只能依靠江南。这样,具有运河水运便利的汴梁就成了定都的第一选择。长安虽然安全,但毕竟无法适应这种形式的需求。

定都汴梁,也容易实现了宋王朝的发展经济的构想,百万禁军驻扎于东京汴梁,江南漕运源源不断地向首都输送着粮食和物资。并且带动了商业发展,汴梁空前繁荣。

而汴梁地处中原,连接华北江南,水运便利;但在北面失去燕云十六州的天然屏障,首都也就直接暴露在北方游牧民族的战蹄之下。

所以宋朝的国防形势其实很不乐观:在北方失去了燕云十六州的屏障,黄河北岸的平原地区就暴露在北方契丹的铁蹄之下。宋朝只能依托大清河水系布防,沿河和契丹对峙。过了大清河、白沟河防线,就是直抵黄河的一马平川的华北大平原。

原来自唐朝以前,燕云十六州都是中原属地,到了五代的后晋,其首领石敬瑭为了换取契丹的武力支持,竟然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还每年给契丹布帛30万匹.

这十六州是:幽(今北京市)、蓟(今天津蓟县)、瀛(今河北河间)、莫(今河北任丘)、涿(今河北涿县)、檀(今北京密云)、顺(今北京顺义)、新(今河北涿鹿)、妫(音归)(原属北京怀来,今已被官厅水库所淹)、儒(今北京延庆)、武(今河北宣化)、蔚(今山西灵丘)、云(今山西大同)、应(今山西应县)、寰(今山西朔县东马邑镇)、朔(今山西朔县)。

幽、蓟、瀛、莫、涿、檀、顺七州位于太行山北支的东南方,称为山前;其余九州在太行山的西北,称为山后.

石敬瑭死,他的儿子石重睿没能继位;石敬瑭侄儿石重贵继位。随后石重贵就与契丹争战几次,但没能夺回燕云十六州,后兵败降敌,死于契丹.

显德六年(959年),后周世宗柴荣率军攻契丹,水陆并进,一个多月内收复瀛、莫、宁(河北静海县南)三州,以及益津关(河北霸州)、瓦桥关(河北雄州)、淤口关三关。五月,欲攻取幽州(今北京)时,因病重班师,六月十九日,卒于东京.后来,宋太宗北伐契丹也告失败;不过,后周到宋,一直占着瀛、莫二州的十来个县;契丹实占燕云十四州.

宋朝还有一个麻烦在西北.

在西北面,困扰宋朝的安全的势力当首推西夏.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时任定难都知蕃落使的李继迁借故不入朝,前往夏州东北300里的地斤泽(今内蒙古鄂托克旗境内),纠集部众,反宋自立,并逐渐将散居塞外,互不统属的党项部落聚成一个整体。李继迁时年20岁,勇悍有智谋,时常率领军队占地掳掠,并和契丹结成犄角之势,共同对付宋朝.他对其亲信宣称:虎不可离于山,鱼不可脱于渊,若要发大财,需奔中原来.

宋雍熙三年(公元987年)李继迁为了进一步获得辽的支持,还亲自向契丹请婚,契丹以王子耶律襄之女封义成公主,下嫁李继迁并赠马3000匹.

宋至道二年(公元996年),李继迁截夺宋军粮草四十万,又出大军包围灵武城。宋太宗大怒,派五路军击夏,皆败北;李继迁所率诸部落日逐与宋朝各边境州县发生磨擦.

此外,在西面的吐蕃部落,在南方的交趾,在西南的南诏,态度暧昧不明.

国内形势也不妙,宋朝连年战争不断,经济上早已是入不敷出,光这一点就够令人头痛.何况历来新皇帝即位,首先要收买人心,要给大小官员升级,要让民众增加收入,可是这一大笔钱却从何处得来?

宋真宗能否制定出正确的国家策略,领导群臣兢兢业业地发奋图强,发扬光大宋朝,一时间谁也说不清楚.

却说龚美被契丹商队带到幽州(今北京)后,即由密探队派出一小队骑兵护送北上,队伍中每人携带马匹三到四头,采用中途换马的方式,一行人马疾驰塞外;径奔草原深处.

龚美虽说以前也曾练过骑马,毕竟时候极短,像这般长途奔驰,却是自打娘胎出来的第一次,屁股被马匹颠簸得十分难受;稍有落后,即被护送骑兵厉声呵斥.唯有强忍痛楚策马驰骤.

幸而沿途壮丽的草原风光,却是平生来所仅见,令人赞赏不已,已可稍稍减轻身体上的苦楚.

一路上起先还能看到村庄房舍,渐渐地房舍越来越少,草原越益宽阔.到了第二、三日后,已是很难见到人烟,往往奔驰百数十余里,方可间或看见数顶帐篷;偶然间一阵风吹来,草原上草浪起伏绵延数里,便可看到白云般的羊群,散落在或远或近的草丛中;珍珠般的骏马撒欢奔腾.这般境况,正如一首古诗所说:天如穹庐,笼罩四方;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约莫旬日后,他们才到达契丹的上京;这是因为龚美拖累的缘故,如若换了是在马背上长大的契丹骑兵,只需四五日便可跑完这段路程.

原来,契丹是契丹族建立的。契丹是唐、宋时期,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游牧民族,是中国早期著名的鲜卑族后裔。唐朝后期,中原战乱不休,契丹乘机兴起,成为漠北的强大势力。从耶律阿保机公元916年正式称帝建国起,契丹灭亡渤海国,相继征服了蒙古高原和东北地区的奚、室韦、女真等部落,屡次入侵中原,于公元937年趁石敬瑭叛乱之机,侵占了长城以南的燕云十六州。契丹人只用21年时间,就建立起一个强盛的草原帝国。辽太宗耶律德光继位(公元927年~947年)后,契丹帝国疆域幅员万里,空前辽阔:北方跨过北海(即今贝加尔湖)到达西伯利亚,西部抵达中亚大漠,东部濒临日本海,东北跨越外兴安岭后抵达西伯利亚,南部至长城以内,到达今天津市的海河、河北省霸县、山西省雁门关一线与宋朝交界,与当时统治中原的宋朝相对峙。

契丹人主要从事游牧业,过着逐水草而居的迁徙生活。契丹建国后,契丹皇帝每岁四时,周而复始,巡守于捺钵(注)。捺钵几乎成为契丹朝廷的常驻地.

捺钵按春、夏、秋、冬的时序安排,它既是皇帝钩鱼行猎、习武休闲的理想胜地,也是皇帝议政治军、号令天下的主要场所。契丹内政外交的方针大计,都

要在这里拍板决策。其中春捺钵、秋捺钵主要处理契丹与所属其他民族的关系夏捺钵、冬捺钵主要召开北、南臣僚会议。

春捺钵时间在每年的正月上旬,契丹皇帝从冬捺钵营地启程,到达春捺钵地约住60日,直到四月中旬“春尽”为止。捺钵的地点主要在长春州的鱼儿泺(今洮儿河下游之月亮泡)、混同江(指今松花江的鸭子河一段)一带。春捺钵的活动主要是钓鱼、捕天鹅并接受生女真“千里之内”诸酋长的朝贺。

皇帝到达春捺钵地以后,就先在冰上搭起帐篷,凿冰钓鱼。由于鱼长期在

冰下缺氧,“遇可出水之处,亦必伸首吐气,故透水一眼,必可致鱼”。通常第一条鱼由皇帝亲手来钓,钓得第一条鱼谓之得头鱼。得头鱼后,即于大帐置酒设宴,皇帝命前来祝贺的女真各部酋长依次歌舞,上寿助兴。一般“头鱼”不是普通的鱼类,而是鳇鱼、鲟鱼之类,体重力大,不易捕取,皇帝得头鱼除了娱乐之外,更多的是以彰显其武功与威严。

待到冰雪消融、天鹅飞回的时候,春捺钵捕鹅的活动就开始了。侍从们都要穿墨绿色的衣服,每人准备连锤一柄,鹰食一器,刺鹅锥一枚,在水泊周围

―――――――――――――――

注:辽代 “捺钵”一词由行宫、行营、行帐的本义被引申来指称帝王的议政、渔猎活动。

每隔五、七步排立。皇帝冠巾,衣时服,系玉束带,于上风望之。如果谁发现了鹅,就高高举起旗帜,鹅受惊飞起后,侍从们敲起扁鼓,摇动旗帜。此时,专门饲养海东青的侍官将海东青呈给皇帝,皇帝放飞海冬青。海东青飞上天空,与鹅搏斗。待鹅与鹰坠地,距离最近的侍从立刻上前,拿起刺鹅锥将鹅杀死,取鹅脑子给海东青吃。皇帝得头鹅之后,先要祭祀祖庙,然后群臣们各献酒果,饮酒作乐。

春捺钵举行钓鱼、捕天鹅的活动,是契丹旧有打猎习俗的延续,同时也具有更为重要的政治目的。辽帝通过钓鱼、捕鹅等活动,加强同少数民族各部酋长们的联系,并借此检验女真等各部酋长对朝廷是否效忠。

夏捺钵的地点为吐儿山,位于黑山东北。四月中旬皇帝起牙帐,车驾到达夏捺钵所在,即将车马停驻山中,皇帝主持北、南臣僚会议,与北面、南面大臣会商决策军国大政。

北面、南面官制是契丹的体制创造:北面官制以契丹故有的官制为基础而有所发展,又称“国制”,主要管理同契丹人相关的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官制借鉴唐朝官制而加以变通,又称"汉制",主要任务是治理州县、掌管财赋、分领汉军。北、南臣僚会议是皇帝主持的北、南面官最高层的集会,会议结束以后皇帝拔牙帐前往行猎地点,游猎张鹰,讲习武艺。契丹官员和少量汉官扈从随行,这样有关契丹人的宫帐、部族、兵机、群牧之政即可由皇帝随时处理;大部分汉官则离开捺钵返回中京,按旨处理有关汉人的日常政务。

秋捺钵的时间约在七月上、中旬,皇帝的牙帐又转向秋捺钵地。秋捺钵多为庆州(内蒙古林县)一带群山之间,有黑山、赤山、馒头山等。秋捺钵主要是入山射鹿、虎,并召见各部落首领议政。伏虎林是辽代秋捺钵的主要活动地点,每年秋天皇帝都要入山射鹿及虎。契丹人猎鹿的方法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用食物作诱饵,鹿爱吃碱,契丹人将碱洒在地上诱鹿,鹿来后射之。另一种方法是模拟公鹿求偶的声音来引诱母鹿,在每年白露后三日,猎人穿着鹿衣,戴鹿头,天没亮就潜伏于草中,吹木筒作声,母鹿闻之,以为公鹿求偶,遂踊跃奔跑至,至则以利镞射击,无得脱者。

冬捺钵在永州东南30里的广平淀,为西拉木伦河西与老哈河合流之处的平原,东西20余里,南北10余里,地甚平坦,四望皆积沙,树木多榆柳。由于其地多沙,冬月稍暖,所以皇帝牙帐于此坐冬避寒,召开北、南臣僚会议,兼受宋及诸国贡礼,得暇时则外出校猎习武。

契丹诸皇帝捺钵出行时,均携带文武百官、皇妃宫女,威仪浩荡。捺钵同时临朝听政,接见外使,行宫牙帐堪称“移动的皇宫”,与皇都大内无别。

契丹人其俗却是:畜牧畋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徒随时,车马为家;其富以马,其强以兵.

契丹帝国是当年的天之骄子.

契丹的行政体系分为 5个道,每个道有一个政治中心,称为京,并以京的名称来命名道,分别为:

上京道  治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东南波罗城),辖以西拉木伦河流域为中心的契丹本土。

中京道  治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西大明城),辖原奚族本土。

东京道  治东京辽阳府(今辽宁省辽阳市),辖原东丹国地区。

南京道  治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市西南),辖今海河、大清河以北,及长城以南、河北、北京、天津部分地域。

西京道  治西京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辖今山西和内蒙古交界处。

道下设府、州、军、城4种政区,为同一级别。

五京各设“宰相府”,各有左右相、左右平章政事等官。各有“留守司”、“都总管府”等机构。

在军队管辖上,契丹设立如下机构:

天下兵马大元帅府,设天下兵马大元帅、副元帅。由太子、亲王总领军政。

大元帅府,设大元帅、副元帅,由大臣总军马之政。

都元帅府,设兵马都元帅、副元帅、同知元帅府事诸官,由大将总领军马之事。

东、西都省,分设东、西都省太师,掌军马之政。

大将军府,设大将军、上将军、将军、小将军,各统领所治军伍之政令。

此外,契丹采用宋制设立了南、北枢密院,北枢密管理兵部,作为最高军事决策机构,南枢密管理吏部.又设北院大王和南院大王,也就是皇帝自己的管家.北、南二王管理户部,夷离毕管理刑部,宣徽使管理工部,敌烈麻都管理礼部。北枢密院在契丹本土,是帝国最高军事行政机构,掌管着全国的军事。北枢密和南枢密又称为北衙和南衙。

契丹的南面官制大抵沿袭唐制,后来又兼采宋制而略有变通。中央亦有三省、六部、台、寺、院、监、诸卫、东宫之官。并特设汉人行宫都部署院及十二宫南面行宫都部署司,是汉人参加契丹本部组织的机构。地方官也仿唐宋之制,设节度、观察、防御、团练、统军、招讨等使,以及刺史、县令等官。

南面官不全是汉人,契丹人做南面官的也不少,并且也穿戴汉人衣冠。辽朝选派契丹大臣分任南京留守和西京留守,对当地的汉官起监督作用。南京留守通常由皇弟或皇叔充任,镇抚幽燕二州,南、北枢密院的最高长官是南、北枢密使,负责帝国南北地区的军政事务,直接向契丹皇帝负责。皇帝通过南、北枢密院对全国军队、官吏进行掌握。南、北枢密使完全由出自契丹皇族的皇亲贵胄担任。

契丹的军队对汉人采用募兵制,对部落人民则采用全民皆兵制,而以騎兵为主。军队的骨干是直属皇室的“御帐亲军”和“宫卫骑军”,还有由贵族将领统率的各部族军和州县军。

御帐亲军的成员全是契丹人,由直属皇帝的部族壮丁里千中挑一的精锐组成。军官完全由皇帝或太后亲自任命.

御帐亲军清一色全是重装钢甲骑兵,士兵有一顶钢制头盔,披挂的则是层叠的鱼鳞钢甲;在前、后胸则有两块厚达两毫米的、餐盘大的掩心镜。战马也披挂着马甲:马甲的里面是皮革,外面是一层铁制鱼鳞甲.马头上还戴着铁制护面。御帐亲军是契丹军队精兵中的精兵。

由于他们的如同钢铁般过硬的战斗力和奋不顾身杀敌的铁石心肠,或者是

因为这个部队的人马都是全身挂满铁片,所以又被称为铁林军.

在武器上,御帐亲军装备齐全,御帐亲军的战马不是契丹骑兵普遍使用的矮小的蒙古马,而是清一色武装了来自西域的天山纯血马。与矮小的蒙古马相比,天山纯血马高大强健,拥有极强的爆发力、耐力和负重力,在近千年来一直是最优良的战马.其他契丹骑兵大多穿普通军服骑矮小的蒙古马。御帐亲军在外观上就与其他辽军有极大差别。

契丹军队的一个士兵拥有多匹战马用于换乘,速度和机动性非常强大。

其时契丹的国王为辽圣宗耶律隆绪,但掌握军国大权的却是承天皇太后萧氏.那萧太后虽然是一介女流,却拥有一流的文韬武略,而且野心勃勃地构想吞并宋朝,进而一统天下.

数年来与宋朝的大大小小的战斗历程,契丹均为胜多负少,证明了实现这个构想的可能性很大.

现在萧太后觉得她的机会来了:宋朝那个历经沧桑的老皇帝死了,换上一个少不更事的年轻人,一个立足未稳的花花公子.契丹全国上下都在准备随时加上那根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话归正题.却说龚美一到上京,密探骑兵已将交割手续办妥,竟自回头.

这回接待的是一位小官,安顿龚美于上京南城汉人区中一处驿馆内住着,因未得上官意旨,这位小官一连数十天也就不来不问,任由龚美其自行其是.

龚美既然闲散无聊,便每日在城内闲荡解闷.不数日,已将上京南、北城

行走一遍;上京建筑,分南北相接的两城。北城为皇城,呈六边形,周长6公里,分外城和内城(大内)两部分,是契丹帝王理政和居住的地方。南城为汉城,为正方形,周长近6公里,是汉族及其他民族居住之地。汉城内还设有驿馆,专门接待宋、西夏及西方各国使者。汉城南门有回鹘营,是回鹘商贩的驻地。

辽上京的布局,采用契丹人与汉人分居的形式。其皇城虽然仿效中原都城,但不对称,内城中还有大片空地,专门用来搭架毡帐,以适应游牧生活方式。

至道三年四月下旬,地处华北大平原北部的幽州,气温日渐炎热,已是到了该穿绸衣的时候.但城内为数不少的居民因为经济不富裕,却还是穿着布衣出门在外.热得受不了的时候,便解除纽扣,用手提着衣襟煽风.更有甚者,一些老头、老太甚至于托着一个破碗沿街乞讨度日.面对着这些贫困潦倒的人,一般的幽州人都是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幽州人不相信眼泪,他们的天性是嫌贫爱富.

赁住幽州城东棉布巷子北首的王老太,便属于那种越穷越老,又穷又老,越老越穷的人.她早年曾育有数个儿子,不幸都夭折于战乱中,几年前老伴谢世,断绝了经济来源,迫不得已迈进讨饭维生的行列,邻居们看她的眼光便渐渐变成异样.王老太不甘心堕落下去,几次三番宣布她还有发达机会,无奈熟人、亲戚之中没有那个相信.

但王老太终于被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砸中了;这一日她正在街道边乞讨,不大工夫,一个穿着华丽时髦衣服的壮年汉子仔细观察她一会儿,忽然跪在她面前连连叩头.

壮年汉子高兴极了:"娘! ……娘,我是你的三官儿啊,孩儿终于找到你老人家啦! ……自从二十年前与娘离散后,三官儿由一个好心人带到杭州学做绸缎生意;积攒下一些银两.孩儿这十几年来天天烧香拜佛,祈求菩萨显灵,让孩儿能找到亲娘.阿弥陀佛,孩儿终于心愿得偿.……上天可怜,让孩儿以后可以孝敬你老人家哪."

壮年汉子站起来挽扶王老太,动作温柔,深情款款.

王老太虽然老眼昏花,但心眼还挺灵活.她眨巴眨巴眼睛,仿佛在提醒对方认错了人.但她的辛酸生活让她的话儿说不出来.

这时候周围已经围聚了一圈人,其中以王老太的熟人居多.大多数人都在心中纳闷:这壮年汉子长得高大威猛,一表人才,看样子像是很有钱,王老太身材矮小猥琐,比对相貌神情,两人没有一点相像之处;但从来没有听说过她有这么一个儿子?

壮年汉子挽扶王老太步伐坚定地向前迈进,那神情似乎是告诉众人:这事儿错不了.

不出半天,这条爆炸性的新闻就传遍了棉布巷子.但更令人惊奇的是王老太本身,傍晚时分她再出现在棉布巷子的时候,身上穿着剪裁得体的华丽绸缎衣服,头插鲜花,浑身上下散发出一股华贵气息.

她轻描淡写地告诉房东:她赁住的房子里的东西全部不要了,房东爱给谁给谁.

她不但还清所有欠倩,并且还要额外给予房东一笔钱.

直到这个时候房东才忽然醒悟过来,连连对着王老太躬身施礼,一叠连声地表示决不能收.

王老太用贵妇人的口吻从容地说:"请不妨收款.……我家三官多的是钱:他预备在闹市中租房做生意;他还说要买一个丫环供我使唤."

"尚请王老太以后多多给予关照.……"房东低声下气地谄笑着说.

晚饭时分,王老太已经成为棉布巷子家喻户晓的人物,几乎是可以用众望所归这个词来形容了.

果不其然,几天之后,在离棉布巷子不远的东二街新开张了一家专卖中原绸缎的商铺,一溜三间门面.就在祥云帽鞋老店的对面.由于是众所周知的王老太儿子当东家,所以在诸如请伙计,办理衙门治安凭条等杂事都十分顺利.

中原绸缎店的商品丰富,而且货真价实,不欺生客.甫一开张便生意兴隆,客流络绎不绝.

王老太由于有了个儿子会做生意,短短时间就由以前街坊间敬而远之的人物,一跃成为人人争相巴结的对象;王老太平日常常带着新买的丫环到处闲逛,有时来了兴趣,便到寺庙烧香;遇到需要周济的对象,出手阔绰毫不拖泥带水.

王老太的日子过得就是这样的滋润.

俗话说: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自打王老太出名后,熟人们到访就不必说了,连数载甚至十数载来已经断绝来往的远亲,也很有些人到来拜访.

说来其中有蹊跷:每次亲友到访,总是由王老太独自跑前跑后的接待,他的儿子从不出面.

亲友们将前因后果思量一遍,心中也就释然:他儿子毕竟是二十年来与家庭不通音信,况且还要忙着打理生意,疏忽人情往来也不奇怪.

就这样不知不觉间,一个多月的时间倏忽而逝.王老太悬着的心情终于放回实地;她经过仔细观察,发现儿子品性敦厚孝顺,从不做出不端举止,而且对她关怀备至,每日嘘寒问暖.儿子做生意也精通商情,处事勤勤恳恳.

儿子的一切都是无可挑剔.

儿子喜欢养鸽子,而且从不让旁人接触他的养鸽笼子;王老太将这些都看在眼里.

王老太对能够过上这样的日子很满意.

她有时会这样问自己:莫非这就是俗语所说:有福之人终归福.

忽一日,王老太的二舅的侄子的连襟的外甥到来探亲,骑着一匹体质强健的天山纯血马, 外观高大、俊美、生性机警;这个远亲将马拴在拴马桩上.照例由王老太出面打招呼,引进房中款待.

在当时的幽州,这种骏马在民间尚属稀罕之物.当即引来前后围观之人,对着马匹评头品足.那王老太的儿子听得门前人声嘈杂,出来看视,心中早已打定了主意.

却说王老太于房内正与远亲品茗闲聊,却见儿子掀起帘子走进来,手中还提着数樽美酒;见到有客人在座,神色微微吃惊.

"娘啊,既然来了客人,"儿子不无抱怨地说:"为何也不跟孩儿打招呼?"

王老太知道儿子素性不喜见客,甚喜他今日竟有兴趣招呼客人;当下笑逐颜开地走上前来,将二人相互介绍.原来那个远亲在铁林军中当兵吃粮,户籍却是隶属于契丹皇族之内.契丹的习俗崇尚武力,喜欢豪饮,尤其喜欢美酒.所以当丫环端上菜肴,打开酒樽,美酒的香味飘荡出来,大兵的双眼放射出异样的光彩.

"美酒啊……!"大兵不由得发出赞美的叫喊.

"是美酒."

"美酒要有足够多才过瘾哟!……海喝个够?"

"海喝!美酒有足够多."

王老太虽然不会喝酒,但她隐约感觉得到:这些美酒的价钱也许抵得上十匹八匹绸缎的价钱.

当下二人于斟酒上菜,不由分说地豪喝起来.

"我此次来探访姑奶奶,"三杯酒下肚,大兵显露出酒客说话多的特点:"本来只希望和姑奶奶及表叔赊账几丈绸布,让婆娘和孩子穿上绸缎衣服;现在喝上这么好的美酒,价值不菲.我赊账的事情就不要提起哇."

"喝酒归喝酒,绸缎归绸缎;"王老太的儿子十分慷慨:"我送两匹绸布,两匹缎子,马上给你.我们既然是亲戚,就别说赊账."

大兵从口中发出啧啧称奇的声音.

王老太觉得有些心疼,但不好说出口来.

大兵似乎发觉了王老太的情绪,被迫吐露一些秘密:"不瞒你们,我很快就能发达起来;已有诏令征伐南朝;征战可获取得无数的财帛粮食,朝廷必然给予我们重奖:财物、牧场、奴隶的什么样的都有.表叔的绸缎这点钱,算不了什么的.这可是国家秘密.千万别泄露出去哇."

"这算那门子秘密?"王老太的儿子是不上当的:"以前是打了几年仗.现在是太平盛世,不会打仗的,军士立功无门;朝廷无故不会给予重奖."

王老太对儿子的说法也是一样同意.

"哎哟!你们这是井蛙之见,"大兵的舌头已经不受控制,说话越来越多:"真是鼠目寸光;你们不懂国情,无法预知朝廷和萧太后的吞并南朝的称霸大计.我再透露一个军事秘密,希望不会吓着你们:南院大王已经制订新的铁林军战法,由萧太后直接发文给驻扎幽州的铁林军,不必要经过知府,已定于五天后在滨湖训马场正式开始操练.新的铁林军战法可以说天下无敌.东滨训马场周围环境在后天酉时起全面封闭,闲杂人员一律不得进入,严防南朝间谍哪!"

王老太和她的儿子听得一声不吭,仿佛真是吓着了.

"手握镔铁刀,拍马行天下……!"大兵忽然冒出这么一句,然后神色亢奋地紧盯着王老太的儿子.

"饮宴松漠府,吹牛不上税."王老太的儿子不自觉地接上一句,总算挽回一点儿面子.

"发财了;征伐南朝,不出三个月,即获财帛粮食,朝廷重奖财物、牧场、奴隶都有.契丹铁骑纵横世界,铁林军天下无敌.新的铁林军战法严格保密,就连知府也不能知道……!"

大兵终于喝得酩酊大醉,说的话语无伦次,渐渐地声音越来越低.

王老太的儿子也喝醉了,伏倒桌子上呼呼大睡,鼻鼾声不绝于耳.

第二天卯时许,王老太的儿子便携带一个大包袱匆匆忙忙出门,他告别王老太的时候说是到郊外收款去;归期不定.

王老太本想叮嘱他几句话,想了想还是没有说出来.

送别儿子出门后,王老太把心思放在了寺庙中,整日在菩萨之前烧香礼佛.

滨湖训马场座落于幽州东南约莫八十余里.据说,在汉、唐时,为了巩固疆土,发展壮大军事力量,抵御北方游牧部落的入侵,各个朝廷先后在此设置牧区,从西域引入宝马良驹,繁衍驯养,使牧场养马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后晋石敬瑭叛乱,割让长城以南的燕云十六州给予契丹人后,契丹朝廷在此设有训马牧马监,负责国家军队所需战马的驯养与操练,这里的训马业极为发达.

滨湖训马场真的是得天独厚的天然马场,周围群山环绕着宽阔百余万亩的以高山草甸为主体的平原谷地,其内镶了一汪蓝蓝的湖泊,周边原始森林生长茂密,草地上的草长得像铺了绿色的地毯一样.牧场终年气温较低,春秋相连,冬长无夏,虽然是在盛夏,但感觉非常凉爽。常年与马打交道的契丹人深深懂得:只有在辽阔的水草丰美的高寒地域,才能养育出类拔萃的骏马,才能训练出矫健机警、行走如飞的出色战马.

从昨天酉时起,滨湖训马场已实行全面封闭,群山中便于观察的高处均设置观察哨位,所有路口均由军队专人把守断绝交通;闲杂人员一律清除出去,就连长年累月在山中打猎、采药、伐薪、烧炭的人也被限令离境,不许潜伏逗留,违者严惩不贷.

今日辰时起,进入滨湖训马场的数条通道上陆续出现穿着铁甲的契丹骑兵队伍,骑在披着马甲的高大的天山马上,马甲分面帘、后搭、鸡项、荡胸、马身甲等,制作为吊腿、拕泥遴作二段,名曰摘吊,由于需要便于去取,故截为两段,上安结项四枚。遇敌则挂上吊腿,用以避矢石,退师则解入搭袋,而免被牵制.

按照军事界的定义,古代兵种主要分成4类:第一类是重骑兵,定义是重装贯甲,采用冲击方式作战的骑兵;第二类是重步兵,定义是穿着重甲,采用冲击方式或反冲击方式作战的步兵;第三类是轻骑兵,定义是使用弓箭和投射武器作战的骑兵;第四类是轻步兵,定义是使用投射武器作战的步兵.

骑兵对步兵的作战优势最重要的一点,是在战争中人员的快速移动,就是利用骑马,把自己的军队快速投放到想要到达的地方.

却说大草原上的民族的最大一项成就是驯服马匹;从此以后,游牧民族再也离不开马,游牧民们要在马背上度过一生中的很多时间,在驯服马匹这一过程中,他们成了天然的骑兵,骑马使他们能够在宽广辽阔的大地上驰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已经把马当作自己身体的延伸。

这种生活方式使他们的部落或国家有可能成为世界征服者。

现在契丹铁林军的新战法演练正式开始.

黑压压的骑兵队伍集中列阵于演练场的中心地域;面对他们的是预设为假想敌的数百个草人,排列成宋军常用的四门斗底阵.随着吹响起来的阵阵胡笳声震长空,骑兵的战斗队形速速移动成五排。重骑兵组成头两排,旨在进行主要的打击;这些是马穿着装甲,兵士们头戴铁盔,身穿牛皮胸甲,胸甲上面带有铁制鳞片,拿着二丈长矛、弓、战斧或狼牙棒的铁林军.其余身穿轻盔甲或根本不穿盔甲;携带短剑、投枪和弓箭的轻骑兵组成最后三排。

只见轻装部队分成三个小分队——即先锋和两翼——在主力部队前边很远的位置分散开来开展小规模战斗。假如敌人攻其一翼,与他相遇的轻骑兵便自动成为先锋,其他散兵部队转向两翼,主力部队正面迎敌。

一俟先锋与敌人交战,主力部队后三排中的轻骑兵便穿过重骑兵行列来参加战斗。假如铁林军正在挺进,轻装部队便把箭和投枪雨点般地射向敌人。倘若敌人正在挺进,轻装部队便赶在他前面一边撤退,一边向后放箭。在这两种情况下,目的都是打乱敌人的阵脚,不论它是骑兵还是步兵。当敌人阵营果然乱了时,轻骑兵便脱离战斗,转移到两翼,从而给重骑兵留出畅通的道路,以便其冲上来进行决定性的打击。

倘若轻骑兵未能在敌人防线上造成必要的空隙,指挥官便会命令一翼上的轻骑兵从侧面攻击敌人的侧翼。与此同时,重骑兵包抄到攻击的这一侧翼后面,从其后方发动决定性攻击。

契丹铁骑新的战法是靠轻骑兵拖垮敌人的步兵,让步兵难以动弹,然后围城缺一,再用重骑兵冲破敌阵,追杀溃逃的步兵.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行家看门道.

假如场中站立有富有经验的战略家观看现场,很长一段时间内也会是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新的战法使人大惑不解之处在于:最没法料到的是对手会将契丹铁骑主力军置于何处决胜位置?

确乎是一种用兵如神的法子,是一场出敌不意和施展诡计的演练。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的是:有一个不明身份的人从头至尾一直观看了演练;他选择了一个视野良好的小山头,在临时挖掘的半人深的坑洞中潜藏,坑洞上方复盖了野草编织的盖子.不走到跟前决不会发现.

从身形、动作上看他像极了王老太的儿子.

看情形他是预先知道了这次契丹铁骑演练的时间和地点,在军队戒严前到达现场,选择好地点并挖掘潜藏坑洞,神不知鬼不觉的潜伏下来打探军情;可以预料的是:他必然会一直躲藏到演练结束,等待到所有人都撤走干净,然后乘夜色茫茫的机会悄悄地溜之大吉.

但接下来的演练大出潜藏探子的意料之外.

午时末.数名重要官员来到演练场上,潜藏探子目光锐利,很快就辨识出其中有被契丹皇帝拜为"于越"的耶律休哥,和南院大王耶律斜轸,"于越"是契丹国最高的荣誉勋衔,位在南、北院大王之上:这两人都是契丹赫赫有名的超级名将,尤为宋军所畏惧.这使人觉得重头戏就要上演了.

潜藏探子聚精会神仔细观察,只看到手持各式各样武器,头戴宋军范阳斗笠的轻装步兵列队进入演练场中心,人数约莫三百余;这些人员身着囚徒服装,显然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半盏茶工夫便排列出一个中规中矩的四门斗底阵.

契丹铁骑恰在此时发动攻势,骑在马上的弓箭手迅速地冲到敌军队伍面前一阵放箭,箭矢如同暴风骤雨般地从四面八方袭击敌人;弓箭手然后遁去,自始至终都不同敌人步兵的剑或矛交锋。

潜藏探子凝神思索,细瞧全局:契丹铁骑于敌阵四面,列骑为队,每队百人以上,以十队当一面,各有主将。最先一队走马大喊大噪,冲突敌阵。得利,则各队齐进;若不得利,引退,第二队继续冲突敌阵。退后的人马暂且息马饮水。各队更退迭进,敌阵不动,亦不力战,只待敌人困惫;铁骑更互往来,可以乱敌取胜。

列阵的囚徒毕竟不是久经战阵之人,一看到敌骑疾驰而过,惊惶失措者有之,撒腿奔逃者有之;囚徒甫一离散,即被敌骑追上,或被马蹄践踏倒下,或被骑兵劈刺伤亡.伤者倒卧地上号啕呼痛,闻之令人鼻酸流泪.

经过约莫半个时辰,列阵的囚徒十成中已倒了六成.四门斗底阵也慢慢地收缩为方阵,囚徒中手持长枪、大斧的人列队于前,短刀及弓箭手排列阵后,希冀在非死不可的困境中求得一条生路.

胡笳声又吹得震天价响,蓄势已久的重骑兵如狂风暴雨般冲阵而来,方阵内发箭如雨,重骑兵的人和马能够经得起箭雨袭击,冲锋速度并不稍减.

潜藏探子心知方阵即将覆灭,不由得发出一声叹息.

说时迟,那时快,前队重骑兵采用的是佯攻,即把马的快速奔驰同巧妙的控制和择时相结合,就在双方即将发生接触时,前队重骑兵已分为两路绕阵而过,让出空间由后面紧接而来的重骑兵主力军发动猛烈的攻击;此时方阵前列的守护者所持长枪、大斧已然奋力劈刺出手,尚未有来得及收回而形成空挡,刹那间每一个重骑兵已撞翻七八个步兵,尚未断气的也禁不起刀劈枪刺一命呜呼.

方阵转眼之间竟被歼灭殆尽,阵中血流成河,场面惨不忍睹.

潜藏探子目睹现场,忍不住由心底发出一声悲叹:"……力不透重甲!"

两天后,这个重要的讯息便以飞鸽传书的方式送到宋朝京城.

正是:世事洞晓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欲知道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