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军事汉朝旧事
364000000013

贵人

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古代中国,一个人要纯白手起家,很难。

难在哪里?难在要有贵人相助,而且要是合适的贵人,既然是贵人,就不可能是普通老百姓。之所以叫合适的贵人,是有原因的,人这一生,劳碌奔波,可能会碰到很多的贵人,可是他们并不会对你有实质性的帮助。所谓合适的贵人,就是这个贵人能真真正正的改变你的人生轨迹,让你的人生真正有了转机。

一个人要成功了,可能要感谢很多人。但是一定会有那么一个人,你回过头来想想,他给你带来了转机。

对刘邦来说,张良就是这么一个合适的贵人。虽然汉初三杰萧何功劳排第一,那是因为他工作做得多,做得细,做得好。而张良,他给刘邦带来得是方向,是战略,行军打仗,建功立业,争霸天下最需要的就是战略。

战略是什么?它是理想,它是目标,它是方向。我描述的比较简单,还是举例来说吧,比如三国诸葛亮的隆中对,让刘备有了奋斗目标,不用四处寄人篱下,它就是战略。比如宋初赵匡胤定的先南后北统一天下策略。又比如朱升给朱元璋提出的‘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九字诀。再比如***的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论持久战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等等,这些都是战略。

一个人,有了理想,会飞得更高更远更坚定。

一支部队,有了战略,会更有斗志更有精神更有胜算。

此时此刻,打算投靠秦嘉的刘邦恰恰最缺的就是这个方向,推翻秦朝,怎么个推翻法?推翻之后应该干什么?投靠秦嘉对吗?真的就一直寄人篱下?怎么跟诸侯处好关系?

这些问题估计是深深困扰着刘邦,别以为刘邦整天游手好闲不干活,手脚不动并不代表他脑子不动,试想一下不动脑不动手脚的人怎么能取天下?我相信他其实没有史书写的那么懒散,而恰恰相反他愿意动脑,才能善于纳谏,善于分辨,善于将将。

相逢不如偶遇。

刘邦和张良实实在在是偶遇。刘邦在去投秦嘉的路上看到前面一队人马,为首的更是相貌不俗。张良也看刘邦人数不少,刘邦更是额宽鼻挺,颇为神气。

互相打量一番,便搭起话来。

在下是城父县的张良,要去投楚王景驹,您是哪位?

在下是丰邑的刘季,早就听说你的大名,可不可以下马聊聊?

看出来了吧,刘邦四十几年虽然游手好闲,可真不只是吃喝拉撒睡,他能结交张耳,更听说了张良,还能跟萧何,曹参打成一片。请问流氓能做到么?

真是流氓,可能结交的就是斧头帮的李老大,庙街的十八少,村东头的小霸王等等之流。

两人下马找了个安静的地方便细谈。萍水相逢,就促膝长谈,到底谈了什么,没有记载,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不妨猜猜。

汉书,史记,都有‘遂属焉’的记载,资治通鉴上是:道遇沛公,遂属焉。

关键是这个属字,很明显,就是归附,归顺的意思。别忘了张良是要投景驹的,而刘邦也是去投景驹的,一个要投景驹的韩国贵族后裔在途中遇到另外一个投景驹的落魄头领,前者竟然改变主意投了后者。

他们能谈什么呢?能让张良改变主意。读书不多的刘邦当时对于未来是没有什么概念的,他有的就是先混口饭吃,偶尔做做“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梦,而熟读兵法的张良却素有贤名,胸中颇有韬略,对未来肯定有长远的打算,这样地两个人是不会谈些市井八卦,家常琐事的。

一个人愿意跟随另外一个人,必定是后者对前者很肯定,很重视。如果你的老板对你毫不重视,你还会为他打一辈子工么?老板有自己的抱负,打工者同样有自己的抱负,那时候的张良,做良臣能臣辅佐明君就是他的抱负。

这番谈话只有一个可能,张良说出了他心中的抱负,说出了做良臣的理想,说出了起义发展的方向,天下的形势等等之类很有见地的话,而刘邦大悦,认为他说的很对,认为自己就应该这么办,这让祖上五代辅佐韩国君王的张良来说,真是良禽遇到了明主,所以便毫不犹豫转投刘邦,尽管刘邦现在还很弱小。

也就是刘邦与张良的这次谈话,以后刘邦对张良几乎是言听计从,而且张良有个感叹,“沛公殆天授也!”

张良是刘邦的贵人。那张良是何方神圣呢?

张良,字子房,祖居韩地,祖父开地,曾做过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的相;父张平,也曾扶佐釐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张平去世。死后二十年,韩为秦所灭。韩国被秦国灭亡后,张良就散尽家财找人谋刺秦始皇,得到一个身长九尺的大力士,便为他打造了一百二十斤重的铁椎,在平武县博浪沙这个地方,张良与大力士埋伏正来东巡的秦始皇,没想到击中了秦始皇的副车,惹得始皇帝大怒,在全国严查刺客十天,没有追查到,秦始皇只好把博浪沙附近的村民全都杀了,以泄心头之恨。

张良改名躲到了下邳,身为逃犯,却依然仗义,经常藏匿朝廷的重犯,也是当时的豪杰。而项羽的另一个叔叔项伯便是其中之一。

所以项伯与张良的关系非常好,才会有后来鸿门宴前一晚的一幕。

张良之所以这么神奇,据说是得到了黄石公赠与的兵书《太公兵法》,这书得来的可不容易。张良去邳桥闲逛之时,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故意将鞋子扔到桥下河滩里,叫张良下去取回来,张良见是老人家,不便拒绝,跑下去拿了上来,那老人又叫张良帮忙穿上。张良果真毕恭毕敬的帮他穿上,老人很高兴,叫他过五天来桥上详谈。过了五天,张良去了,却发现老人先到。老人不高兴了,又叫他等五日,结果张良又迟到。第三次了,张良干脆半夜就爬起来,老人才满意,送他一本《太公兵法》,叮嘱他读懂就能纵横天下了。

张良日夜攻读,终有所成。

看到这里,我悟出个道理,去某某桥的时候,如果有老人家叫你提鞋,你就提吧,说不定也能获赠什么<商界兵法>,<挣钱秘籍>,要没有就当孝敬老人家了。

一部兵书就能让张良满腹韬略,我想不是兵书神奇,还是跟张良自身的聪慧,融会贯通有关吧。

所以,不要以为得到一部九阴真经就能练成九阴真经,还有可能练成九阴白骨爪。看各人的慧根了,绕来绕去,我的意思就是不要迷信于一部书就能学到真本领,还是要学习跟实践相结合,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