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萧后如歌
36156600000030

第30章 萧后掳手工业者 向辽移植宋文化

刚当上皇后的萧绰才十六岁,便当街路见不平,拔刀救了一位汉人奴隶的命。其实皇后萧绰可不只一次见到和听说契丹人残杀汉人奴隶的事,尤其表哥耶律贤的叔皇陛下,酒醉后残杀奴隶(汉人)多起,令她恨的牙根痒痒。她是个立志解放奴隶的伟人,这也是她梦想能当上皇后,掌握权力的善良的动机。

今天看着这些被掳掠的有技能的汉人俘虏,便想好了回辽国后她要从新安排。她很喜爱这些汉人,也寄托着重大的希望,便与他们搭话说:“你们这些汉人父老乡亲、兄弟姐妹们!你们到了辽国,还是原来干啥还干啥,想改行也可以,我们让你们成为自由民,与契丹人一样!”那些赶大车的、背包摞伞的汉人们将信将疑地回过脸来看着她。这是一位年轻貌美的少妇,是位让瞩目的皇后。汉人们有点头的,有摇头了,多数是沉默无语。

一位很自来熟的汉人小伙子,回应道:“知道了。你是大辽国的皇后,都说你是大辽国第一美女,名不虚传,我亲眼所见。还有人传讲,你心地善良、见义勇为,解放不少汉人奴隶,就如搭救林一虎、林一凤兄妹,都成了你和辽景宗皇帝的贴身护卫,很不简单,令人钦佩。可是我不敢相信你方才讲的,说把我们这一批掳掠来的俘虏都变成和契丹人一样的自由民,不受你们契丹人的奴役和压迫!”说着使劲摇了摇头。

萧绰皇后望过去,那汉人小伙子年龄不超过二十岁,手里握一支赶车鞭子,一辆拉满物资的大车,车上一位五旬的母亲,十七八岁的妹妹。母亲示意九妹,那九妹模样很俊,说:“哥!你可别乱说话呀!言多语失,祸从口出,别让咱娘为你担心!”

这边林一凤棱瞪秀目过去,说:“哎!你这位兄弟别不知好歹,皇后的话,你咋也不相信?”那小伙子不客气地说:“大姐,这一路上,我打听清楚了,你是汉家女,咋也不知皇后主管后宫,不得干涉国政?萧绰皇后说的话有点过,有点大,你不觉得吗?”林一凤嘴快:“这位兄弟,你可别对皇后不尊!”皇后萧绰挡阻说:“一凤妹妹,这位兄弟的担忧可以理解。我们大辽国述律平皇后就曾无理的干涉国政,紊乱朝纲,逼走当年太子耶律倍,就是本宫的爷公。我定不会那样干。但大辽国的皇后与南朝皇后不一样,没有皇后不得干涉国政的说法,洽洽相反,皇后要辅佐皇上打天下,有维护皇权的责任和义务。有资格向皇上进言,提出各种建议。尊重皇上,做皇上的贤内助。当今景宗皇帝耶律贤是位开明君主,对利国利民的意见,他定会采纳的。这一点我很有信心,因为我与皇上志同道合。”

皇后萧绰婉转地回答了那位汉人小伙子的担忧,大可不必。那汉人小伙子走过去,心里在揣摸萧绰皇后的话的真正含意。他赶的三驾大车走过去很远了,那汉人小伙子忽然茅塞顿开,回头感激地大声说道:“萧绰皇后,我杨八郎信服你啦!我甘愿做你的臣民!”

这时景宗耶律贤提马过来说:“怎么,皇后,那汉人小伙子怎么这么说?你对他说啥啦?”

卫队官林一虎全身披挂更显武士威风,他随辽景宗身后,见妹妹林一凤别说有多高兴,两人忙凑一起说话。

皇后萧绰对景宗莞尔一笑,回答说,她告诉那些汉人们到大辽国后原来干啥还干啥,是与契丹人一样的自由民。耶律贤摇了摇头,说:“有点难哪?”萧绰说她想出办法来了。景宗追问,她一语道出真谛说,皇上是怕那些王爷、部落酋长,参战的大王、将军们,计较多分些掳掠来的汉俘虏,且允许他们建立头下军州,使汉人成为他们的奴隶。他们壮大自己的武装势力范围,与朝廷分庭抗礼。这种分配办法对皇上来说如饮鸩止渴。皇上早就担心,痛恶欲绝。“别啰嗦,快揭谜底,让朕听听。”景宗耶律贤催道。萧绰说:“那我就一语道破天机,奴隶在辽国是私有财产,把分配奴隶变成赏金和封官代替。岂不妙哉?”景宗耶律贤思忖一下,说:“太妙了。这样我下份诏书,把掳来的有技能的汉人,分配给州县管理。杜绝设头下军州那条路,以防祸国之后患。有功者多封官,赏他们奖金。妙!妙!”

皇后萧绰见景宗耶律贤表哥如此高兴,心里也觉甜滋滋的,追话说:“难得皇上这么高兴,回上京后,这些掳掠来的有技能的汉人,反正也不太多,得先可上京汉人城安置,府县也不宜太远。便于集中起发挥汉人手工业者们振兴大辽技术经济的先导先锋作用。”“就依皇后的意见向下安置。”景宗这话出口也就成定论了。

返回上京皇城,皇后萧绰这边安排就绪,她把杨八郎一家安置在上京汉人城。杨八郎家祖辈男人种棉,女人纺线,织布,男女合作染织,一条龙作业。家织土布,蓝、红、绿、黄多单色,加上染花被面很耐用,价格便宜。集市、布店铺子很兴旺。因为漠北种棉花,可是首垦首创。萧后让林一凤从中联系,杨八郎很积极,组织开垦种棉,九妹母女抓纺线和织布,还建起染坊,搞得红火。又很快把属辽兵的护卫军的军衣、军服制做任务交给杨八郎,还在北院宰相府为他谋了份差使,当上了官差,类似农业部门和军工部门的专业官员,起着更大范围的业务领导、指挥作用。也就是说种棉、采摘、纺织、印染、缝纫加工,分流销售与军需供给,这种从农业生产到手工业制作,到商业流转,得到系统地传承和推广发扬。杨八郎也从手工业者,升格到专家、专业指导、专业领导的岗位,在大辽国的经济发展中起到更大的作用。连同他的妹妹杨九妹的名气也都逐渐大了起来。

当然与历史上的杨业、杨延昭、杨文广同姓,但却没有任何亲族关系,五百年前是一家的说法而已。只是北汉杨家将在大辽国当今皇后萧绰的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还起着某种留恋的作用。那是皇后萧绰十三岁那年她们萧家三姐妹,由母亲妍国公主带领,加上萧绰的表哥义皇子耶律贤一起,随同舅皇陛下穆宗皇帝去北汉国会盟,她们熟悉了雁门关守关大将杨业和他的儿子们,大郎延玉、四郎延贵、六郎延昭,且留下友谊和青年男女那种说不清的情素滋生的垠迹在心头骚痒。此时的四郎杨延贵没有后来四郎探母之说,也没有投降大辽说,而是老将杨业皆大郎、六郎等家眷随主归宋,四郎杨延贵恨怨宋太主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残害北汉军民的可恶行为,决心投奔北汉友邦大辽国。杨业也与北汉存在友谊。并不阻拦儿子延贵的选择,故而分道扬镳。皇后萧绰的主意,把林一凤让景宗耶律贤先认为义妹,然后以御妹的身份招四郎杨延贵为附马,并任在上京领兵副留守官,自可领一支兵马,有职有权。这无疑表明皇后萧绰的广筑联盟的政策思想的一种更聪慧的体现。并保持藩汉兵官并举的人事构架。这对平衡朝中努力是有效的办法。

杨姓汉家在大辽国常被爱屋及乌地得到认可和无名的高看,甚至重用,确实如此,是否因为皇后萧绰与杨家将父子有过北汉那层友情有些关联,虽无从考证,但也流传着那种说法是无可否认的。否则种棉、纺织、印染手工业者杨八郎杨九妹为啥被皇后那么重视?甚至升官发财。

其实杨家将在大宋国也因一门忠良而被传颂,杨姓人家也沾光了,有着不成文的优惠待遇。后来杨家将、杨门女将的小说,戏剧创作出杨潘两家忠奸如水火不容,这种人文传承的文艺作用,让历史学家都感到无可奈何,对此,文艺作家也只好兼容兼收,给读者一个恰当的说法。

回过头来说,杨姓汉族人家在大辽国不仅吃香,得到重用的民间传议,传到了大辽宫中,细心的女官林一凤了解了一番,借机对皇后萧绰说:“皇后姐姐,民间传讲,说你对杨姓汉人偏爱,而且重用,是因为你十三岁那年去过北汉国与杨家将结了缘。还说……”“还说什么?”皇后萧绰追问,她脸色平淡,目光平和,让别人看不出她心中是喜是愠怒,是何态度?林一凤虽了解皇后萧绰的脾气性格,但见皇后萧绰采取很中性的态度,确猜不透。不敢贸然地再往下说。她缄口不语。

“说呀!我知道你想说啥?”停了一会儿萧绰耐不住了说。

“那你说说给我听听,你咋知道我想说啥?”林一凤反而发起攻势,还挑皮地笑着。

萧绰忽然回忆起她十三岁那年随舅皇陛下去北汉国会盟,在雁门关,在代州府衙与杨家将父子相聚的那些日子一幕一幕令人难以忘怀的故事。大姐萧雅十七岁,二姐萧婷十五岁,自属情窦初开。大姐从小喜练武,自与十九岁的杨家大郎延玉相近乎。二姐貌美,她与大郎延玉十五六岁的四郎延贵、六郎延昭都搭得上话去,甚至十三岁的她与表哥耶律贤并排走着,二姐都能把她挤到一边去,自己去贴上表哥说悄悄话儿,弄得她挺生气的。只是那时她才十三岁,只不过是个黄毛丫头,不敢跟二姐计较。令她觉得奇怪的是四郎杨延贵偏愿往她跟前凑,说这说那,表哥耶律贤非要挤过来搅局,两男生互不想让。后来,她长大了,明白表哥耶律贤时常丈他是义皇子之势去排斥她志同道合的学长,两人也是互不相让,这她明白清清楚楚的知道是青年男女之间那种情愫滋长着爱的元素。

此时,身边对此发问的是好姐妹林一凤,她哪能如实去讲?给人家心里罩上阴影?她只能含糊其词地说:“那时候我十三岁,你也有过十三岁,不也是黄毛丫头吗,懂啥呀?不过我看出来了,我大姐萧雅,明显喜欢上大郎杨延玉了,大郎也挺喜欢我大姐的。我私下里对我母亲说了这事。可我母亲叹然地说,你大姐也露话了,我倒好说,那大郎杨延玉确实很忠厚,又是北汉将门之子,可你爹他眼光高,非要把你大姐嫁个王爷不可。我大姐没戏了。我二姐无拘无束,东一头,西一头,没人知道她是咋事?现在想起来真有点后悔,我大姐嫁给齐王罨撒葛,结果参加叛乱。我二姐嫁给宋王耶律喜隐,这个宋王左次三番搞叛乱,非要夺权篡位,与景宗皇帝为敌。真还不如把我大姐、二姐嫁杨家大郎延玉、四郎延贵,不,哪怕嫁给你的附马延贵他堂兄弟二郎、三郎什么的,至少人家杨家将兄弟之间不会争夺王位,相互厮杀!”

萧绰这番言词真把林一凤给说得笑个不停,说:“杨大郎、杨六郎可都随他们的父亲杨业、随北汉主归降了大宋,独四郎杨延贵投奔大辽,如今各为其主,更加敌对,水火不容。皇后姐姐,这你咋说?”

“咋说?你别忘了四郎杨延贵投奔大辽,他父亲杨业可没有阻拦,这说明杨业心中对我大辽国也是有好感,心存友谊的。否则,杨业大刀一横,就不会放四郎杨延贵走,不是嘛?”

林一凤点头说:“驸马杨延贵也常这么说,他们父子是好说好散,各奔东西。皇后姐姐,你还没有回答我的问题,你对杨姓汉人是否有种偏爱?”

萧绰先摇头后点头,说:“其实没有什么偏爱姓杨的汉人那种事,但每每当汉人奴隶或掳掠来的汉人里有姓杨的时候,我确实会立即想到杨业和杨家大郎、四郎、六郎等兄弟们,无论他们是随主归降了大宋,还是四郎杨延贵那样投奔了大辽,杨业父子在我心目中的印象是极为深刻的,他们是忠良的榜样,闪耀光辉的一家人。可谓满门忠烈!也可以说杨家将的光辉产生于北汉雁门关,但影响了我大辽和大宋,在我大辽,一定要让杨家将的忠勇精神弘扬光大。”萧绰停顿一下,话锋一转继续说,有些事,林一凤,我请你要会反向思考,也就是反过来看,有人说我这个皇后偏喜杨姓汉人。无非是说重用了会种棉、纺织、印染的杨八郎、杨九妹,还有从奴隶主巴龙手下救出了汉人奴隶杨五成,为什么?不是因为他们姓杨,而是因为他们是有手艺的手工业者,有大辽的契丹人不具有的技能。契丹人是马背上的民族,擅长守猎和侵扰掳掠,不擅长自力更生、自己动手去种植,去制作。我们大辽的契丹人处于落后的奴隶社会,而大宋已进入先进的封建社会。要让社会先进,技术经济发展只靠掳掠、抢劫是不行的。得有文化,在幽州地界我从小就学“四书五经”,在大辽上京学得到吗?没有文化的民族一定是落后的民族,不承认不行!手工业发不发达是一国技术经济发不发达的重要标志,这就是我为什么从大宋国掳掠手工业者的用意,我把这归纳为称做‘向辽移植宋文化’,你明白吗?这是走捷径,没办法的办法。

林一凤惊讶不已,皇后萧绰激动不已,当起教书先生来了。这可不只是教育她林一凤,而是向技术文化相对比较落后的契丹王国全民发出的呼号呀!难怪驸马,她的夫君杨延贵多次提醒她,不要在皇后萧绰面前老是提问去北汉国会盟的事,特别是少提雁门关、代州之事。“为啥呀?”她问。延贵说,伤心事多呗!他自不愿意细讲。今天让林一凤真领略了,她惹得皇后萧绰情绪异常激化。哇啦,哇啦地说个没完没了。我得天哪!让林一凤叫起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