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天水麒麟儿
36107600000002

第2章 背魏降蜀

关于姜维幼年的经历,《三国志》上记载很少,《三国演义》更是一笔带过,只知道他幼年丧父,与寡母一起生活,而因其父在羌人之乱中没于王事,故被赐官为中郎,任天水郡参军。

陇右天水,离洛阳甚远,属边陲之地,多山缺水,交通不便,加之又靠近西凉,常为羌人骚扰,所以人烟稀少。因此,在这个地方任职的,大多都是在朝犯错,被贬黜至此,几无再晋升的可能。如无异常,姜维恐怕一辈子都要困守于此,任一个小小的参军了。若是如此,那他一身的传世奇才可能也会因此而惨遭埋没。可是,历史是公平的,就像刘备不会让卧龙一直卧居隆中一样,被后人誉为智绝的诸葛亮,也不会让麒麟儿一辈子屈居天水。建兴五年春,诸葛亮挥军北伐,击败夏侯驸马,连克南安、安定等地,姜维被疑有异心,为马遵、郭淮所弃,无奈,投降诸葛亮——这是姜维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从那以后,这位年轻的天水俊杰,开始逐步地崭露头角,直至最后,位极人臣。

姜维的发展,几乎是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他在诸葛亮北伐时,屡出奇计,助魏守城,甚至在天水城下差点拿下诸葛亮。对于如此大功,魏不但不赏,反而怀疑他,抛弃他,令他进退不得。而最后赏识他,提拔他,给予他知遇之恩的,却是侵犯他家乡的敌人——蜀汉丞相诸葛亮。

至于他投降的过程,《三国志》里只有寥寥几句话,翻译过来就是——“马遵得知蜀汉大军到来,各县都响应蜀军,怀疑姜维等人异心,于是扔下姜维等人,连夜随郭淮逃往上邽。姜维等人追之不及,回城时城门已闭,于是率领所部前往冀县,而冀县也不放姜维入城,姜维不得已,投降诸葛亮。”

而《三国演义》由于褒扬诸葛亮的原则,则是把这里描述的绘声绘色——诸葛大丞相在天水、安定、冀县等地施尽谋略,把姜维搞的晕头转向的,最后甚至把姜维的老母都请出来了,才把姜维招降。

至于姜维具体是怎么投降的,这个没有准确记载,也并不重要,我们看重的是他背魏降蜀的既成事实。若按《三国演义》的说法,蜀汉丞相机关算尽将姜维收入麾下,则姜维降蜀后,如果知道之中的一切都是诸葛亮的计谋,自己及周围发生的一连串事情,都是孔明的套路,那么,他又会作何想法?

其实,姜维降蜀,无论是被逼迫,还是被算计,造成的结果对姜维而言都是非常正确的,因为诸葛亮确实非常器重他,归降之初就已经把他当作大任继承者来对待了。“吾自出茅庐以来,遍求贤者,欲传授平生之学,恨未得其人。今遇伯约,吾愿足矣。”——这是诸葛亮在收留姜维时所说的话,从中可以看出姜维在其心中的地位,不亚于刘备当年的一句——“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的确,跟随着诸葛亮,姜维的官职一路飙升,可谓是平步青云。在诸葛亮死后,姜维已是辅汉将军、平襄侯了。这和在魏国做一个小小的参军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高下立判。一个英才,最看重的莫不过自己的才能能够充分显现,既然魏国给不了他发挥才能的空间,那么,投诚蜀国,也无可厚非。

当然,降将是很容易受到偏见的,即使诸葛亮看中他,蜀中其他将领也多少会有些轻蔑。所以,自古以来的降将倒戈以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功——表明忠心。我们的姜维自然也不例外。顺从诸葛亮后,他连致信件给好友尹赏、梁绪,助蜀汉取得天水。

天水即失,魏廷震动,魏明帝曹睿亲镇长安,谴张郃率军出战诸葛亮。当时姜维初降,战功不多,于是,诸葛亮派马谡引军出征,与张颌战于街亭。可惜马谡违背诸葛亮的节度,欲效仿韩信做法——置之死地而后生,所以引军至孤山抗敌,结果为张颌所败。街亭失守后,蜀军大势将去。无奈,诸葛亮拔西县百姓千余户,回到汉中,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北伐宣告失败。关于这里,《三国志》的记载如下——“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邰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邰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至于所谓的骂死王朗,空城计什么的,史书没有记载,故我在这里不作描述。

当然,我们的姜维作为降将,也随诸葛亮回到汉中,在这个过程中,与其母失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