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天水麒麟儿
36107600000016

第16章 沈岭之战

都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是,司马氏想真正地取代曹氏还真不那么容易。先有夏侯霸降蜀,后有夏侯玄等人闹事、李简献城。这不,在公元257年(蜀汉延熙十九年)的时候,连曾经帮助司马师讨伐毌丘俭等人叛乱的征东大将军诸葛诞,也快要坐不住了,密谋着联合东吴,起兵反叛。

原来,诸葛诞一直都是忠于大魏朝廷的,之前之所以帮助司马师讨伐毌丘俭,并不是因为他与司马师关系有多好,或者多么拥护他,而是诸葛诞本身就与毌丘俭不和,正想趁此机会除掉他。结果,在诸葛诞的帮助下,司马师成功地平定了毌丘俭与文钦的反叛,而诸葛诞也因此功被封为高平侯,升征东大将军。

虽然此战诸葛诞帮了司马师,但他在心底还是不满司马师专权的,特别是在公元254年,与诸葛诞交好的夏侯玄等人以谋反之名被司马师诛杀,使得他对司马师更加愤恨和畏惧,只是慑于司马师的权势而敢怒不敢言,于是,他开始在辖地收买人心,又于私下蓄养数千死士,以图自保。

公元256年,司马师之弟司马昭初任大将军之位,怕诸将有异议,即遣部下慰劳征东、征西、征南、征北四将军,以考察和监视他们的动向。右长史贾充抵达淮南,见到诸葛诞后,就坐在一起说话,贾充说道:“诸葛兄,你看啊,这自古以来都有尧禅位于舜,舜禅让于禹的做法,甚至我们的世祖文皇帝的皇位也是禅让得来的嘛,在特殊时刻实行禅让,则有利于国家安定呐。现在洛阳城中很多贤明、有远见的人,都希望当今圣上能实行禅让,把帝位禅让于有德之人(就差说出大将军司马昭的名讳了),您对此事是怎么看的?”

从语气中可以看出,贾充是非常客气、非常委婉地跟诸葛诞说话的,言语之中也多有试探之意,谁知诸葛诞听罢后,火冒三丈,差点跳了起来,异常严厉地说:“你和你的家族世世代代受到魏朝的恩惠,现在不思忠君报国,反倒想把国家转送他人,你是何居心?我今天把话撂在这里,如果洛阳城中发生危难,我宁愿为国而死,也不会屈身事贼!”

贾充听毕,默然无语,在碰了一鼻子灰后匆匆回到洛阳。

《晋书》:后为文帝大将军司马,转右长史。帝新执朝权,恐方镇有异议,使充诣诸葛诞,图欲伐吴,阴察其变。充既论说时事,因谓诞曰:“天下皆愿禅代,君以为如何?”诞历声曰:“卿非贾豫州子乎,世受魏恩,岂可欲以社稷输人乎!若洛中有难,吾当死之。”充默然。

贾充回到洛阳后,便对司马昭说:“这诸葛诞有点死心眼儿,一时半会儿想不开,恐怕不太会支持您上位。而诸葛诞在淮南很得民心,所以建议您先把他召回朝廷,封个大官,即使他不听从(现在反叛),也远比以后他积蓄力量聚众反叛要强得多。”

《魏晋世语》:司马文王既秉朝政,长史贾充以为宜遣参佐慰劳四征,于是遣充至寿春。充还启文王:“诞再在扬州,有威名,民望所归。今征,必不来,祸小事浅;不征,事迟祸大。”

司马昭听从了贾充的建议,于257年下诏升诸葛诞为司空,并让其入朝任职。诸葛诞接得诏命后非常震惊,怕步夏侯玄之后尘,于是在淮南发动叛变,杀魏扬州刺史乐綝,并让儿子诸葛靓去东吴请求援兵。东吴闻讯后,派文钦与全怿等人领兵北进,进入寿春城与诸葛诞会军,同时,遣吴将朱异率军在寿春外围进军,策应诸葛诞。于是,轰轰烈烈的寿春之战就此爆发。

《魏晋世语》:(司马昭)乃以(诸葛诞)为司空。书至,诞曰:“我作公当在王文舒后,今便为司空!不遣使者,健步赍书,使以兵付乐綝,此必綝所为。”

当然,这等绝好时机我们的姜维是绝对不会错过的。同年十二月,蜀汉后将军姜维率兵数万出骆谷,至沈岭,袭击长城。当时,魏国大军大都被司马昭带走征讨诸葛诞了,只在西部留守了一少部分兵马,而姜维所要袭击的长城正是魏国的屯粮之地,当地守军闻姜维兵至,都非常恐惧。魏征西将军司马望和安西将军邓艾闻讯后,立即合军据守。姜维军进至芒水,依山扎寨,就地为营,而邓艾呐,也跟着姜维近水筑寨,模仿当年司马懿苦熬诸葛亮的方法,深沟高垒,据守不出,任蜀军屡次挑战都视而不见。姜维急攻不得,遂于芒水与邓艾长期对峙。

景耀元年(公元258年)四月,与邓艾熬了四个月的姜维听闻诸葛诞兵败被诛,感觉自己再这么对峙下去也没什么意义了,所以就引军退回蜀都。

《三国志·蒋琬费祎姜维传》:维欲乘虚向秦川,复率数万人出骆谷,径至沈岭……魏大将军司马望拒之,邓艾亦自陇右,皆军于长城。维前住芒水,皆倚山为营。望、艾傍渭坚围,维数下挑战,望、艾不应。景耀元年,维闻诞破败,乃还蜀都(原词是四川省会,这上面无法显示,故改为蜀都),复拜大将军。

此次北伐亦是无功而返。唯一的值得一提的就是,姜维官复原职,再任大将军了。

此战过后,姜维自己也已经意识到自己常年出兵,劳师无功,对国家不利,所以开始静下心来认真研究汉中的防御措施(也就是我们下一章要讲的“敛兵聚谷”)。其实,我们放眼史书就可以看到,自姜维独掌大权以来,其北伐到目前一共是五次:

第一次:配合吴太傅诸葛恪伐魏,攻南安不克,闻恪兵败后撤军。

第二次:司马师杀李丰、夏侯玄,魏廷动荡,狄道长李简投降,姜维趁机伐魏,斩杀徐质,攻破河关、临洮、狄道三县,迁三县之民入川。

第三次:司马师病亡,姜维趁机出兵,大破王经,斩首万计,垒尸数里。

第四次:姜维出祁山,至段谷,与邓艾激战,蜀将胡济失誓未至,姜维大败,损兵近万,退回汉中。

第五次:也就是这一次,对峙数月后退兵。

(两胜一负两平)

观以上信息,我们可以得出个结论,每逢姜维用兵,必是天下有变——或是魏廷不稳,或是东吴伐魏,不管怎么说,都不失为伐魏的上好时机(段谷之战是姜维想携洮西之战之势,乘胜进军)。姜维选择在彼时出军,确是对大魏的有力打击,而非空穴来风,肆意用兵,徒耗粮草。换言之,如果在魏廷动荡的情况下不攻打魏国,那等到司马氏掌握了魏廷的绝对权力,兵力正盛之际,偏安一隅的西蜀又岂能是大魏的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