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媚影思想
35680900000110

第110章 深刻剖析:我们的幸福感何时丢失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乡下的农村老家上小学,那个时候,大家普遍都穷,物质匮乏。家里每个月会买一次1块钱的猪肉,当时的一块钱可以买一斤多猪肉。每到这一天,我们家里人都很高兴幸福,因为可以每个人都可以吃上一小块猪肉了,虽然现在看来不算什么,但在那个时候我们家里人都会心里满满的幸福感。

如今,我们可以餐餐吃上肉了,可是内心的愉悦感并没有了,更谈不上幸福感了。为什么我们被越来越多的物质充斥着,却越来越找不到当初的那份喜悦和幸福感呢?

有的人成家后,会与伴侣经常争吵,后来我们发现:一句话造成的伤害,至少需要5个行为去弥补。

于是,我们分析不幸福背后的心理机制到底是什么呢?

人们关于自身、他人和世界的信条可以使他们对自身经历的感知出现偏差,这种现象被称为心理滤除。什么意思呢?就是每个人都是有个性的,所以他们看待万事万物都打上自己独特的标签与有色眼镜,这样他们看问题就不会全面客观正确。

而科学同时研究发现:人们对于一件事情的看法变好了或是变坏了,他们所需要的证据支持是不对称的。什么意思呢?意思是我们对于消极的事情反应要比对积极的好事反应更快,更强烈,更持久。人们对事情变坏所需要的证据都小于对于变好所需要的证据。

同时,比如你今天感觉不舒服了,想要快乐,就在心理暗示:不要想不开心的事,但是你却做不到不想,于是你开始纠结。你越是压抑自己不想,结果想的时间更长。这就是心理学所说的负面偏好,正是这种负面偏好也是影响我们不幸福的原因之一。

好了,说到这里,我们了解了不幸福的心理机制,那么我们该如何破解呢?换句话说:该如何寻找幸福的方法呢?

我的世界一片黑暗

生活中有一类人,是心情沮丧,他们惯有的思维就是三种模式:“我这个人很糟糕”“我的世界一片黑暗”“我的未来毫无希望”。这些个想法只会让自己更加烦恼,更加产生失败感,更谈不上幸福感了。

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你的认知出现错误了。就是先前所讲的心理滤除出现了偏差。你需要改变自己的认知。如何改变了呢?这是要讲方法的:

比如,你认为自己很糟糕,就问问别人是不是也这样认为

你也可以想想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跳出原有的框架

你也可以让朋友帮你录像,学习观察自己的行为

有时对一件事的看法,试着想想,别人会怎么想。

2.别人更能让我们生命完整,让自己周围的世界充满爱与依恋。

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人们需要义务以及约束为自己的生命建立架构和意义。这里面包括哪些内容呢?你的生命有更多的义务,就有了更多的权利;你的生命中有符合自然、社会规矩的内容,那么你就会享有更具价值的自由。

你的生命有了更多的权利和自由,就会与他人产生更广泛更深远的的连接,而这种连接如果是爱与依恋,那么,你就会经常品尝生活的幸福感。

3.找到属于自己的愉悦体验

我们每个人应当从生活找寻适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如果你喜欢唱歌,那么就把唱歌当作自己的爱好,并与有同样兴趣爱好的别人多交流;同样如果你喜欢书法,那么就坚持这个兴趣爱好,并与同样爱书法的人互动。

兴趣爱好是能够让我们产生愉悦体验的,如果你深入其中,就会获得更持久更深入的快乐。

智慧之语、人生意义,每天充斥在我们生活中,但是除非我们用心欣赏,花时间去了解、质问、改进,把它和自己的生活紧密联结,否则他们依旧只是一种存在,与我们没有半毛钱的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