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城
大将军夏启回来的消息瞬间传遍了城中。
本蠢蠢欲动的反对势力,顿时就安静了下来。开玩笑,与夏启一同回来的,可还有冉闵领着的数万大军。
岳飞被夏启击退,曹操也接受了朝廷的封赏退兵而去。剩下囤聚长安的杨氏,根本就闹腾不了。
这杨素手下人马,乃是被的派去攻打长安的洛阳大军,军人可很多都土生土长的洛阳人,这如今家中父老皆生活在洛阳城中,谁又能愿意去洛阳与‘自己人’为敌。
杨氏一门,吕布家人,皇甫嵩族人,可是被夏启一网打尽,如今安然奉养在洛阳城中,他们也不得不顾及家人的安危。一时间长安军中拒战的声音高涨。
大将军府
如今算是人人满为患。
夏启之下,文武分列左右。
文以房玄龄为首位,紧接接着是长孙无忌、李儒、李善长,王守仁、陈群这次也随着夏启入了洛阳,赫然在座。
武将这边,冉闵当之无愧的居为首位,张宪、童渊、李彦、王彦章、裴元庆裴行俨兄弟、慕容垂、可谓是人才济济。
“这段时间,辛苦多亏了有无忌、文优坐镇洛阳,让吾出征在外无后顾之忧。”夏启拱手对着二人称赞道。
忙起身,口称“不敢当大将军之言,一切皆是靠着大将军的威名行事”。
不得不说,李儒在这洛阳城中的雷霆手段却是恰如其分,让这顽固份子不敢轻取妄动。
李儒是何人,曾经董卓的智囊,对付洛阳这帮子保皇派,有的是手段。便是长孙无忌自举才识也不等不甘拜下风。
一人用强,一人怀柔。没有武力的支撑,不管是杨氏余孽,朝中清流,皇室外戚,皆不敢有什么大动作。
洛阳城中,各行其是,总算是成功的安定了下来。
吾欲行九品中正取仕之策,不知诸位觉得可行否?
能招揽陈群与颍川诸人的关键便是这个“九品中正制”,自己可不能食言,要知道在这汉末,“主择臣,臣亦择主”一个德行不好人,大家可都是敬而远之。
九品中正制,在明白了大概之后,以房玄龄为首的文官们一面极力赞叹陈群的年轻有智,另一面纷纷表达了自己对这‘九品中正制’的前景的看好。
见文官这边的一致赞同,夏启微笑着看向陈群,二人目光交接,会心一笑。至于武将一方,夏启大家对这改革‘取士’之事不热心了,很是理解,武将升迁自成一体,在夏启麾下想要他们升官唯一的途径便是服从命令,多立战功;与他们关系其实不大。
况且这具体的执行最后也只有落在文官身上。有了大家的支持,实现‘九品中正’取士便算是成了一大半。
改革,势在必行;
“既然诸位也赞同,那这试行起来,就得大家多多费心了。”
“吾欲奏请设立大中正一职,掌管天下人物评鉴,不知诸位以为何人可为这大中正之职?”
“郑玄郑康成可为之!”
这大中正之职可非同小可,关乎为国取士关键,关乎夏启入洛阳的第一大政策的落实情况,天下人都等着看自己的笑话,可得找一个德高望重的人物前来给自己把这关把好了。
郑康成,肯定是一个好人选,这位东汉末年的著名经学大师,他可是遍注儒家经典,以毕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遗产,使经学进入了一个“小统一时代“。
他聚徒授课,弟子达数千人。
郑玄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说,遍注群经,著有《天文七政论》、《中侯》等书,共百万余言,世称“郑学“,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
后世列郑玄于二十二“先师“之列,配享孔庙。
这样一位天下敬仰的大儒,想要让他为自己效力,可是非同寻常。
“既然提到了郑玄,那你们有什么好主意,将郑玄给我召来洛阳?”
这一问倒是让大家无言以对了。
郑玄作为‘党锢之祸’的受害者,在他45岁时,被朝廷禁锢后,便绝了仕进之路,使杜门不出,隐修经业,对于这种对当官之事没什么心思的人,想要他来洛阳为官谈何容易。
见大家沉默不语。
倒是让夏启想到了一个办法,见他莫名其妙的大笑,继而大声唱道:“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出至红楼梦的《好了歌》,本是要提醒人要活得洒脱,可到了夏启这里,却又品出了其他的东西。
在大家迷惑不解之时,听夏启将心中的计划娓娓道来。
这郑玄作为大儒,心中自然想着要发扬儒学,这其实也是一种欲望。而且据闻他是老来得子,宝贝的紧,历史上,因去救援孔融而死,让他老年丧子,好不悲痛。
或许这两个方面便是他的软肋,用好了,顽石亦能点头。
投其所好,后世瓦解高官们不二法宝。
教育,尤其在汉末的教育不能让个人来做;
开办‘官学’,这便是夏启为争取郑玄前来的诱饵。
汉末的太学的性质只能算是私人性质,只要是招收皇室子弟和名门、功勋之后。而地方的办学只是按照当权者的心意。
而夏启想要的是‘有教无类’的真正官学体制。村有村学,乡有乡学,县有县学、州郡国有国学,中央有太学。
夏启心中所谓的‘官学’,可不是什么创新。自古有之,按照古籍的记载,夏代早就有了学校,名叫‘校’,校者教也;
先秦的学校分为国学和乡学。国学是周王或者诸侯王设立在王城和诸侯国的学校,包括太学和乡学,教学皆以‘六艺’为主。乡学乃是与国学相对力,是设立在地方的学校。
朝廷提倡什么?正是因为朝廷缺少什么?
如今的天下动乱,天下人皆在为生命奔波不断的时候,哪有这个心来关注教育;
这也是如今的家学兴盛的原因。
一个名族的兴盛,只有不遗余力的注重教育。这句话不知是何人说的,但身为上位者的夏启却明白这句话能给自己带来的好处。
能够让更多的人读书习字,提高整天的民族的素质,夏启觉得还是很有必要,毕竟自己穿越而来,总该给这汉末天下留下一点功绩,让世人把自己记住。
打算办官学,这事可不是轻易可以做成。
”君侯,这官学耗费的资源可是非同小可?“房玄龄虽也知道这官学的威力巨大,可其中的消耗惊人,由不得他不出言相劝。
”无妨,这学必须得办。我们又不是一下子就要做成,慢慢铺设便是,假以时日,这官学林立之世,便是我儒学在兴之时。”
“这开办学院之事就先拜托守仁兄了。还请不要推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