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大国水情:中国水问题报告
3496000000007

第7章 南水北调必要吗?(3)

所谓“开弓没有回头箭”,南水北调工程已经开工,并且完成了大部分,那么目前最紧要的事情就是建好,尽量规避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且能让南水北调的工程起到预期的效果。而不是因噎废食,让大量的投资都打了水漂。

另外,对这样大型工程的评价,必须要有全局观、系统观,不能片面、一叶障目。

西线:最有可能的转机

2008年1月,国务院曾决定集中力量加强南水北调东、中线的建设,暂缓西线的论证工作。但随着第二轮西部大开发的启动,随着西北地区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实施,尤其是晋、陕、蒙、宁、甘新能源基地和化工基地的大规模开发建设,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对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日益显现出来。由于发展态势的变化,西北地区的水资源矛盾将会比南水北调东、中线的受水区更尖锐。鉴于大规模调水工程论证、设计、建设的长周期性和复杂性,鉴于目前研究程度的明显不足,为了不耽误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决策和建设进而影响西北地区的跨越式发展,也许迅速开展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前期深入研究将真正实现南水北调的最大效益。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人均GDP已经超过6 000美元,迎来了我国从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向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转变的机遇期。包括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和内蒙古西部的西北地区,是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最为依赖的能源基地,又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和边疆区。西北地区的发展对我国的伟大复兴和长治久安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从近些年全国各地区的发展速度来看,西北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尤其是内蒙古连续多年经济增长速度居全国第一,人均GDP已经进入全国前八。但总体而言,目前西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相比东部地区仍落后很多。甘肃、青海、新疆、宁夏、陕西的人均GDP都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更大。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分配制度不公平等原因,西北地区的一些社会不稳定因素已经威胁到我国的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为了尽快改变西北地区相对落后的面貌,建成民族团结、社会和谐、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现代化新西北,实施西北跨越式发展战略,非常必要而紧迫。

更何况,西北地区得天独厚的能源优势和我国的能源安全形势,为西北地区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提供了必要的资源基础和极佳的历史机遇。

从目前全国能源现有储量来看,我国陆地上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以东的东部地区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已经基本开发殆尽;海洋石油、天然气虽有探明和开采,但其供给潜力相对于我国巨大的能量需求而言只是杯水车薪。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北地区煤炭资源储量约4万亿吨,约占全国的75%左右,探明煤炭储量约占全国的80%左右,其中内蒙古的煤炭探明储量达7 323亿吨,居全国第一。除了煤炭资源,西北地区的石油、天然气以及风能、太阳能、水电资源也十分丰富。无可否认,西北地区以及山西省的能源资源将是我国未来几十年能源供给的别无选择的主要来源。为了我国的能源安全,大规模开发西北地区的能源资源是必然选择。因此,西北地区的大规模能源开发,不仅是西北地区的能源资源优势的发挥,也是全国能源安全的战略要求。

其次,由于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和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运输格局将长期难以改变,为了减少煤炭运输的交通压力,为了减少对国外石油的依赖,国家的宏观战略布局要求西北地区除了大力发展煤炭、石油和天然气采掘业之外,还需要大力发展火力、电力产业、煤制气产业、煤制油产业、风能发电产业、太阳能利用产业和水力发电产业。

此外,西北地区还拥有以煤炭、石油、天然气为原料的化工产业、农牧产品及其加工等具有优势的特色产业。加上国家在新兴产业布局方面对西北地区的支持,西北地区具备了跨越式发展的产业基础。

但是,西北地区的缺水困境却可能成为西北地区跨越式发展战略顺利实施的阻碍。华北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量只有300立方米左右,是水资源最紧缺的地区,但西北地区将是水资源供需矛盾比华北地区更尖锐的地区,却往往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

从流域来看,西北地区主要属于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以及西北内流区。虽然西北地区的人均水资源量比海河流域要高,但黄河中上游地区是我国人均水资源量第二少的地区,山西省黄河流域只有340立方米每人,陕西关中地区只有360立方米每人,宁夏算上分配的黄河客水也只有600立方米/人,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不足1 000立方米每人,甘肃省不足全国平均的一半。

同时,由于西北地区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因此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的依赖性更大、人均需水量更多。

从数字上看,好像西北地区的水资源紧缺状况从人均拥有量来看,确实不如华北海河流域,但需要注意的是,地处东部沿海的海河流域其实已经越过了用水高峰。由于节水技术的推广,更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海河流域农业用水量、工业用水量和总用水量都已处于下降过程中,这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结果。而西北地区由于所处发展阶段的不同,用水量还将有一上升的过程,尤其是火力发电、煤化工等重工业的发展,将需要较多的水资源。

另外,正在修建的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通水在即,而且东部沿海地区可以利用海水代替一部分淡水资源,因此海河流域的水资源紧张局势将得到很大缓解。因此比起现阶段看起来水资源最紧缺的海河流域,西北地区的供需态势将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态势,西北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在未来一段时期会比海河流域更为紧张。

西北一些地区工业企业支付的农业水权向工业转换的25年水权费用已经达到了15元每立方米,并且一些地方政府提出可以承担一部分初始投资来积极呼吁南水北调西线的尽快开工,都反映出西北一些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已经到了很尖锐的地步。

为了应对未来西北地区的水资源紧张局势、保障西北地区跨越式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迅速开展南水北调西线的前期研究工作,已经势在必行。

解决西北地区的水资源问题,其实是在为未来的发展未雨绸缪。

南水北调西线规划为西北地区供水,2006年规划第一期工程调水80亿立方米,主题工程投资1 445亿元。但目前的研究深度还不足以支撑决策,还需要做大量的前期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研究。

未来20到30年西北地区在全国政治经济中如何定位?

未来30年西北地区人口、经济的规模、结构与布局将是怎样的?

未来30年西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究竟需要多少水?能承受的水价是多少?如果水价在5、10、15元每立方米以上,还会有多少用户需要南水北调西线的水,或者说,有多少用户能用得起这些水?

西线调水对调出区的影响究竟有多大?需要对不同的调水规模的影响进行深入的定性定量研究。

南水北调采用怎样的投资体制好?为了吸取以前地方政府多报需水量、造成工程设计规模偏大、工程利用率达不到设计目标的经验教训,需要积极研究让需水方按需水量分担投资的制度安排,并保证地方承诺的投资落到实处。

怎样的制度安排可以协调调水区和受水区的利益?举例来说,西线水量的调出会直接减少长江流域的发电量,但也会增加黄河流域的发电量,建立怎样的机制可以让黄河流域的发电收益补偿长江流域的电量损失?显然,好的制度安排可以减少调水区的阻力,为工程建设和运行创造更好的环境。

如何在综合考虑需水量、环境影响、投资意向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合适的调水规模?

更重要的是,如何根据西线多个水源相对独立的特点和比较确切的用户需求,确定可以尽早开工的一期工程的合理规模,既可及时满足西北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水资源需要又可避免工程规模过大的风险?

可以采用怎样的价格机制和工程运行机制来保证工程的顺利运行?一般而言,采用容量水价和水量水价相结合的两部制水价可以有效提高工程的运行效率。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运行更为复杂。西线调来的水会直接进入黄河而跟黄河水混合,所以用户用的水难以分清有多少水是西线调的、有多少是黄河本身的。因此,如何处理外调水和黄河水的关系是值得研究的问题。选择之一是把黄河本身的水和外调水统一核算、同样对待,好处是可以把南水北调成本在更多水量之中分摊,从而拉低平均供水成本,有利于照顾用户的水价承受水平、扩大用户规模。

中东线有较大风险,但西线反而有优势。为什么?时势异也!西线有支付能力很强的能源产业作为用户,而且可以从小规模分步实施,风险较小。

总之,西北地区的跨越式发展既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又具备了现实可能性,但却面临水资源短缺的困境。西北地区的水资源矛盾将比我国人均水资量最少的海河流域更为突出。规划的南水北调西线专为西北地区供水,但目前的研究深度还很不够。根据西北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战略要求和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的新形势,我们建议尽快深入开展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前期研究。

当然,西线是否需要,取决于国家的长远战略需要。如果2030年以后中国人口转为减少,加上用水效率的提高,由人口压力推动的水资源压力缓和,或许就不需要再建西线工程了。但这样重大的战略工程,兴建周期长,为避免需要的时候来不及,需要早作研究,包括2030年以后的中国用水的长期趋势,也需要仔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