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大国水情:中国水问题报告
3496000000013

第13章 长江,三峡(1)

长江——也曾肆虐

1998年长江洪水很多人仍记忆犹新!

1998年,受厄尔尼诺厄尔尼诺是太平洋低纬带东部水温异常偏高的现象。因为海洋的热量是驱动大气环流的主要动力,因此海洋温度的异常往往预示着气候的异常。的影响,自6月份起,长江流域出现3次持续大范围强降雨过程。第一次是6月12日至27日:江南大部分地区暴雨频降,江西、湖南、安徽等地区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多1倍以上,江西北部多2倍以上。第二次是7月4日至25日。长江三峡地区、江西中北部、湖南西北部和其他沿长江地区,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偏多5成至2倍。第三次是7月末至8月末,长江上游、汉水流域,四川东部、重庆、湖北西南部、湖南西北部降雨量比常年偏多2至3倍。受降雨影响,长江发生了自1954年以来第二次全流域大洪水。长江上游一共出现了8次洪峰。

8月25日,时任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就迎战长江第七次洪峰向抗洪部队作出最新指示,要求抗洪抢险部队高度警惕,充分准备,全力以赴,军民团结,以洪湖地区为重点,严防死守,坚决夺取长江抗洪决战全面胜利。“严防死守”成为当年抗洪的标志性语言。

同年,除了长江发生大洪水外,松花江也发生有记录以来的第一大洪水,嫩江发生有记录以来的第二大洪水。98抗洪的统计数据显示:这次是新中国成立后最大规模的救援用兵,全军和武警部队先后调动30余万名官兵投入三江抗洪,出动飞机2 200多架次,车辆1.2万余台,舟艇1 170余艘,抢救转移受灾群众423万人,抢堵决口和排除险情1.3万多处。

1998年8月7日13时左右,长江大堤九江段4号闸与5号闸之间发生决口,决堤30米左右,后又扩张至60米。洪水滔滔,向九江市区蔓延。经军民三昼夜的奋战,10日堵口围堰合龙。

正是在这里,朱镕基总理看到崩塌的大堤里只有铁丝,没有钢筋,愤然涕下,大骂地方官腐敗,骂出了让老百姓解气的“豆腐渣工程”、“王八蛋工程”。

据各省上报数据统计,农作物受灾1 080.7公顷,成灾728.1万公顷,绝收251.5万公顷;受灾10 169.2万人,成灾7 094.7万人,死亡人口2 140人,伤病人口1 522 436人,紧急转移1 044.7万人;倒塌房屋350万间,损坏房屋732万间;死亡大牲畜175.7万头。直接经济损失1 450.9亿元。根据卫星和航空遥感对长江中游地区所进行的多期和系统的监测与分析:湘、鄂、赣三省最大受淹面积约为100万公顷,由于统计口径不同等原因,这个数据比三省的统计数据小很多。

而发生在长江流域的这种程度的洪涝灾害,在我国的历史上并不鲜见。

历史上并不遥远的大洪水。

1931年大水。1931年6、7月开始,长江上游开始连降大雨。当川江洪水东下时,又与中下游洪水相遇,造成全江型洪水。沿江堤防多处溃决,洪灾遍及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河南等省,中下游淹没农田5 000多万亩,淹死14.5万人。其中两湖灾情最重,湖北70个县中就有50个县受灾。南京、武汉两大城市均被水淹,武汉最高水位达20.20米,创1865年建站以来最高纪录。武汉市区大部分街区水深数尺至丈余,许多街道均可行船。

1935年大水。7月3日至7日的5天内,三峡区间南部以五峰为中心,北部以兴山为中心,发生了紧相衔接的两次特大暴雨。五日暴雨量实测值以五峰1 281.8毫米为最大,是我国著名的“357”暴雨(即1935年7月暴雨)的最大暴雨中心。兴山暴雨中心的五日暴雨量也达1 084毫米。由于暴雨急骤,致使三峡地区、清江、澧水、汉江洪水陡涨,来势凶猛,荆江大堤沙市以上得胜寺、横店子,沙市以下麻布拐相继溃口,江汉平原荆州、沙市、监利、沔阳、枝江、松滋、石首等53个县市均成泽国,“纵横千里,一片汪洋,田禾牲畜,荡然无存,十室十空,骨肉离散,为状之惨,目不忍睹”,受灾农田151万公顷,受灾人口1 003万人,因灾死亡14.2万人,损毁房屋40.6万间。

1954年大水。因雨带长时间在长江流域徘徊,形成全流域的大洪水,也是20世纪长江最大洪水。经百万军民奋战百天,并相继运用荆江分洪区和一大批平原分蓄洪区,才保住了武汉、黄石等重点城市免遭水淹,保住了荆江大堤安然未决。但洪灾造成的损失仍然十分严重。受灾农田317万公顷,受灾人口1 888万人,因灾死亡3.3万人,损毁房屋427.6万间。武昌、汉口被洪水围困百日之久,京广铁路一百天不能正常通车。

据考证,自1153年以来,宜昌站洪峰流量超过8万立方米每秒的有8次,其中1860和1870年的洪峰流量分别达到9.25万和10.5万立方米每秒。

事实上,与历史上的大洪水相比,1998年为6.36万立方米每秒,1954年为6.68万立方米每秒,并不算很大。

长江也有悬河:荆江大堤

万里长江,最险在荆江。

中国长江流经湖北省荆州地区,上起枝城下至湖南城陵矶约340千米的河段称为荆江。荆江左岸江堤,上起江陵县枣林岗,下抵监利县城南,长182.35千米,称为荆江大堤。荆江大堤是荆北平原的重要屏障,保护着1 000万人口、1 100万亩耕地,以及江汉油田、武汉市等重要城镇和设施。

荆江右岸江堤则被称为荆江南大堤,直接保护洞庭湖平原的安全。

现存记载中,荆州地区最早的堤防是筑于东晋的金堤。永和元年(345年)至兴宁三年(365年),桓温任荆州刺史时曾令陈遵修金堤。《水经注?江水注》载:“江陵城地东南倾,故缘以金堤,自灵溪始,桓温令陈遵造。”以后各代陆续修建,至南宋形成雏形,而上起枣林岗,下至监利城南的现代荆江大堤是在清嘉庆元年才连成整体。

荆江大堤位于长江三峡出峡口不远,江水在枝城以上受山区地形约束,水流湍急,进入江汉平原以后,地势平坦,流速降低,下泄缓慢。目前荆江大堤堤身高度一般为10米~12米,最高达16米。每至汛期,江水水面高于堤外平地10米甚至15米。“人在水下走,舟从楼上过”,荆江因而被称为悬河。

正因为荆江大堤为悬河,所以很容易发生决口。据有关史志记载,自1560—1949年大堤溃决36次。

不过荆江之悬与黄河之悬还是有差别的。黄河之悬,是连河床都悬在地面之上;而荆江之悬,只是汛期水位高于地面,河床并没有高于地面。实际上荆江大堤内河床的深泓线——河床中最低位置沿河流纵剖面的连接线——的海拔,在一些地方低于海平面20余米,就是说比海平面还低。

三峡大坝的设想与规划

长江三峡位于长江上游渝鄂交界处,跨重庆市的奉节、巫山和湖北省的巴东、秭归、宜昌五县和宜昌市。西起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南津关,全长192千米。两岸高耸的巫山、黄陵庙和八面山山地,由于长江切穿,形成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大峡及大宁河宽谷、香溪宽谷,总称为长江三峡。

三峡之雄奇,不仅在于其旷世之美,也在于其优异的地理位置。从长江流域图可以看出,宜昌以上长江上游流域的形状,就像一把有两个壶身的连体茶壶,长长的壶把装饰着鹰嘴,而三峡就位于壶嘴的位置,通过这个壶嘴长江上游的满壶水,倾倒在广袤的长江中游平原。如果在三峡修大坝,可以牢牢控制长江上游洪水,就可以保护广大平原地区免受洪水之灾。

2008年5月4日,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参观三峡大坝,感叹百年以前孙中山的梦想已经实现。确实,早在1919年,孙中山先生就写成了《建国方略》,它由“孙文学说”——行易知难(心理建设)、实业计划(物资建设)和民权初步(社会建设)三部分组成,这是孙中山建设国家的总体规划和设想,其中就有三峡工程的论述:“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以逆流而行,而又可资其水力。”这是中国人首次提出三峡水力开发的设想。

在抗日战争后期,民国政府开始三峡工程。1944年4月,经济部资源委员会副委员长钱昌照邀请美国权威水电专家、美国垦务局总工程师萨凡奇来华考察。根据考察结果,萨凡奇提出了《扬子江三峡计划初步报告》,详细论证了工程方案、工程造价、综合效益、中美技术合作等问题。1945年5月,三峡水力发电计划技术研究委员会正式成立,钱昌照任主任委员,三峡工程的勘察设计进入实际运作阶段。由资源委员会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对三峡工程的前期工作进行了分工:工程勘测由资委会所属全国水力发电工程总处负责,工程设计由美国垦务局负责,坝址钻探由地质调查所负责,水文调查由扬子江水利委员会负责,社会和经济调查由资源委员会负责。据钱昌照回忆,到1947年4月,“各种拦河坝、电厂、船闸的比较布置,各部门工程的比较设计已经做出;洪水量、水库容量、航道深度等也有初步计算,估计全部工程的主要设计图纸和施工规范可于1948年底完成”智效民.往事知多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可惜民国政府的时间不多了,民国政府的三峡工程的设计未能完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三峡工程的设想继续升温。

1953年,毛泽东主席在听取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修建水库规划的介绍时,希望在三峡修建水库,以“毕其功于一役”。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这是毛泽东1956年三次畅游长江之后写下的诗篇,现在常常被人拿来当成三峡工程史上的里程碑式的事件。

但因为时任燃料工业部水电建设总局局长李锐等人的反对,也因为“大跃进”后的经济困难,三峡工程被搁置了,这一搁置就是将近20年。

1979年,水利部向国务院报告关于三峡水利枢纽的建议。三峡工程的新一轮论证开始。

1982年11月,邓小平在听取国家计委关于修建三峡工程汇报时表示:“赞成低坝方案,希望看准了就下决心,不要动摇。”

1984年4月,国务院原则批准由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组织编制的《三峡水利枢纽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确定三峡工程实施蓄水位为150米的低坝方案。该方案原拟1986年正式开工,开工在即却遭遇两面夹击。

1984年底,重庆市对三峡工程实施低坝方案提出异议,认为这一方案会让重庆以下较长一段川江航道得不到改善,万吨级船队不能直抵重庆。建议将正常蓄水位提高到180米。

1985年3月,全国政协六届三次会议上,167位委员或联名或单独提案,对三峡工程的投资、移民、生态、防洪等问题发表意见,建议三峡工程“慎重审议”,“不要匆忙上马”。

1986年6月,中央和国务院决定进一步扩大论证,以钱正英为组长的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成立了14个专家组,412位专家参与,进行了长达两年八个月的论证。最终,14个专题论证报告有9个一致签字通过,有5个专题报告分别有1—3位专家组成员(共9位专家10人次)未签字。著名水利专家黄万里未能获邀参与论证,被许多反对派视为缺陷,黄一直反复强调砾卵石之危害,称三峡高坝“若修成,终将被迫炸掉”。

1989年,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重新编制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实施方案确定坝高为185米,蓄水位为175米。当年7月,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考察了三斗坪坝址。

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以1 767票赞成、177票反对、664票弃权、25人未按表决器通过《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全国人大所通过的得票率最低的议案。

三峡功过任评说

作为现今已建成的世界第一大的水电工程的三峡水利枢纽,位于西陵峡中段的湖北省宜昌市境内的三斗坪,距下游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38千米。三峡大坝工程包括主体建筑物工程及导流工程两部分,工程总投资为954.6亿元人民币。于1994年12月14日正式动工修建。2006年5月,全长2 309米的三峡大坝全线建成,全线浇筑达到设计高程185米,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混凝土重力坝。

从三峡大坝开始蓄水后,正巧赶上长江中下游干旱,湘江百年一遇低水位、赣江百年一遇低水位,三峡是否加剧了长江流域的干旱?另外,河滩崩塌的现象时有发生,历史未遇的地震的出现,这些情况不由人再次想起围绕三峡大坝建设的那些是是非非。

三峡的有利之处在于:具有防洪、发电、运输、抗旱、旅游五大功能,其主要功能是前三项。

防洪

三峡工程可以防洪,能有效控制洪水。中国是非常典型的东南季风气候,降雨分布非常不均匀,长江从宜宾到武汉也是地上河,据过去2000年的统计,每不到十年发一次洪灾,1998年洪灾大家仍记忆犹新。三峡工程修建以后,巨大的调节库容,可以有效提高下游的防洪能力,而且还可以有效地延缓河流淤积。第一位是防洪,防洪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非常必要的措施。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工农业重要地区。但地面普遍低于洪水6至17米,全靠总长33 000多千米的堤防保护。而长江洪灾频繁到约10年一次,洪水威力强劲。三峡建坝后,能控制百年一遇洪水,确保中下游安全。遇千年一遇洪水,配合分洪区分洪,可避免发生毁坝的危害。

但是,有几个关键点我们必须弄清楚,三峡大坝可以防御千年一遇洪水,指的是对千年一遇的洪水,三峡大坝可以把洪水洪峰调减到下游堤防、分洪区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三峡大坝按万年一遇洪水校核,是指当遇到万年一遇洪水时,大坝的泄洪设施可以及时把洪水下泄、保证洪水不会冲毁大坝,从而保证大坝本身的安全,而不是说可以保证下游河道的防洪安全。

世界最大的水电站

三峡工程是迄今世界上综合效益最大的水利枢纽,三峡大坝将安装32台单机容量为70万千瓦时的水轮发电机组(其中地下厂房装有6台水轮发电机组),外加两台5万千瓦时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2 250万千瓦时,年发电量达1 000亿度,将是世界最大水电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