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命运
3490200000076

第76章 农场内外(1)

4月上旬,省国营农(牧)场工作会议由省农垦局会同省农业厅负责筹划、组织,在乐德地委第一招待所举行。当时,由省直机关下放干部办的几个农场,已明确定性为全民所有制的国营农场,纳入国家计划和地方财政。曾源他们所在的农场,供给关系仍在军区,农场的人员尚未正式办理退役和复员、转业手续。农场的定性、定位仍很模糊,故而农场场长何仁是作为“特约代表”出席这次会议的。

出席会议在即,农场场长何仁指定曾源作为随行“秘书”,又命曾源再物色一名随员,条件是:懂一点农业技术,原单位在廊中市并在那里有家。曾源翻遍人员花名册,终于筛选出一名符合要求的人员,他叫李崇让,陕西关中道人,参军前上过两年职业学校,来农场前任预备师某团副指导员,现其家属仍在廊中市。

不知因何缘故,农场场长何仁要求曾、李二随员皆着军装,佩戴军衔,还让曾源肩挎“五四式”手枪,而首长仍旧是“关中老农”的打扮,只差手里没拿旱烟袋。此举令曾、李二人茫然又不情愿一一巳经解甲归田了还来这一套干啥?帐篷里乱糟糟的,原先压在枕头底下的肩章只找到一只,另一只不翼而飞,急得李崇让满头大汗,农场场长在帐篷外直吼怎么磨磨蹭蹭老半天不出来?还像个军人吗?”李崇让后来终于在铺草里找到了另一块肩章,总算赶上了趟。曾源也对着军装、扛肩章不大乐意,加之近日因天干上火,嘴角生了疮,着军装有损军人仪表,更不自在,心中有“抵触情绪”,只是不敢吭气罢了。这情景自然被首长看在眼里,心中老大不快,觉得这小子不善于领会领导意图,又不听招呼,有失所望,只是尚未形于颜色。

这次农垦会议的中心议题是传达中央农垦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全省国营农(牧)场的建设和发展问题。会议确定了铺摊子,上规模,大干快上的激进方针。鉴于农场的性质、隶属关系当时尚未明确,省上没有给其下达具体任务,作为农场代表的何仁也有自知之明,在会上伸耳朵不开口,虚心向内行们学习。

会议后期安排与会人员参观位于距本市东郊约二十公里的“国营东寺农场”,重点是学习该场认真贯彻执行农垦王部长提出的“五边方针”和因陋就简建设职工宿舍的经验。据该场负责人介绍,他们修建的这种土木结构、一面出水的简易住房,每平方米只有八元左右,一间房子的造价不足百元。何仁对此很感兴趣,他对曾、李二随员:“这种房子省工省料,简便易行,我看咱们回去后,可以照此办理。”

令曾源始料不及的是时隔数年之后,自己也被调到这个农场工作长达14年之久,经历了诸多煎熬和磨炼,付出了人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年华,此是后话。会上的伙食由招待所承办,副食供应、烹调技术都还可以,唯主食按当时的机关干部标准定量供应,每人每天八两粮,这对于曾源和李崇让这些过惯了军营里“尽饱吃”日子的年轻人来说,不仅不习惯,而且还有点打饥荒。农场场长何仁,地道的关中口味:早餐离不了“油泼辣子夹蒸馍”,晚饭没有二两烧酒下肚,心里不自在。好在李崇让也是三秦子弟,又在本市有家,每晚备有可口的夜宵,三人在一起各吃一碗汤面,再喝上几杯,也就补偿了招待所食堂留下的空缺。

会议共开了四天,按预定时间结束。散会后,农场场长给李崇让准假两天,料理料理家务急需,他便带着曾源搭乘东去的火车直抵凉城,想去看一下农场家属在那里的安置情况。

原文化干校兰州留守处的工作本月初已结束。滞留人员视不同情况,分别做调(动)、转(业)、复(处)处理,原文化干校的全部家底包括大门口立了多年的“停车检查”的牌子在内全部搬到了农场。营房将移交军区后勤,韩杰政委在完成最后的监交工作后将于近期来农场赴任。

原暂住校内的家属,除少数有公职者由其所在单位安排外,其余随军家属(包括住在校外的),一律暂迁凉城军分区家属院,一俟农场房建竣工后再搬到农场。

曾源这次跟农场场长出来开会之前,曾接到妻子许如蕙来信告知:她巳搬到学校集体宿舍居住,“妊娠正常,望勿挂念”。如今有此机会来凉城看望新迁来的家属们,多了解一些留守处那边的情况也好。说实在的,他是多么期盼早日能在妻子身边尽一份做丈夫的责任,给孕期的妻子以应有的关照,直到婴儿哭着、叫着闯进这奇妙的世界。

农场场长何仁带着秘书曾源在凉城逗留了两天,对二十几户家属逐户访问了一遍,看到各家都已安顿停当。令她们最满意的是,这里的肉、蛋、蔬菜等副食的价格比省城里便宜,上市场采购也很是方便。大家最关心的是农场的生产、生活情况!

里都牵挂着自己的男人。农场场长有问必答,报喜不报忧,听得家属们心里热乎乎,没有孩子的年轻媳妇们纷纷要求去参加农场建设,何仁当场表示:“各位主动请缨’有花木兰的风格,本场长表示欢迎,不过我还要同韩政委研究一下,尽快做出安排。”行将组建一个直属场部的“女子排”的方案他已成竹在胸。

来凉城家属队巡视,给曾源留下一个悬念:这位农场场长在他心目中是位“工农化”了的知识分子,其妻也是一位老干部,在省直一个幼儿园任园长,夫妇相敬如宾,膝下二子皆已上学,品学兼优,讨人喜欢。如此家属多为外人所称道,他本人也以称其妻为“老基本”而自诩,给人以正人君子的印象,然而这次前来看望家属和同她们拉家常中,却使曾源有了另类感受。农场场长对于长得好看一点的女人,总是格外垂青,刻意搭讪,甚至说些荤话、酸话,臊得人家羞红上脸,他则大大咧咧哈哈一笑。曾源看在眼里,虽觉有点过分,却又暗自思忖:这大概也是人家“工农化”的一种表现吧!

最后到达的这家却是另有一番风景。农场场长抬脚跨进门,便一迭连声地喊:“小张,小张,张月娥”那声音既亲切又随便,好像到了自己的家。

“哟!是一是校长大驾光临,有失远迎,快上炕坐呀。”女主人从厨房里出来,一面解去围在腰里的蓝底白花小围裙,一面热情地招呼客人。

农场场长说:“我来给你们俩介绍,这位是咱们农场一大队教导员李玉发同志的爱人,这位是咱农场的秘书曾源同志。”

两人行注目礼,相互点点头。

女主人年约三十出头,粉面细腰,眉眼儿甚是整齐,颇有几分姿色,她原是一位国民党起义军官的妻子,其夫经过一段时间的思想改造,表现不错,被留任军教导团副大队长,当时何仁任教导团政委。因为两家是近邻,低头不见抬头见,张月娥夫妇对何仁夫妇毕恭毕敬,殷情备至,时不时地给何家的孩子送点小衣服。张月娥还亲手给何的小孩子缝制过几件衣服,裁剪得体,做工精细,深得何仁夫妇的欢欣。后来教导团改为文化干校,何仁任校长,张月娥的丈夫继续留任副大队长。

不幸的是文化干校迁省城后不久,其夫突患心肌炎医治无效而亡故,张月娥年纪轻轻守了寡,好在丈夫为她留下了一个5岁的儿子,少了一点孤独却实在耐不了长久的寂寞,终日郁郁寡欢。这般情景,使何仁夫妇动了恻隐之心,经过一番周折,吸收张月娥在何妻所在的幼儿园当了一名保育员。张月娥上过两年初中,心灵手巧,能歌善舞,会哄孩子,模样儿长得又俊,深得园内上下和孩子家长们的好评。张月娥自然对何仁夫妇感激不尽,恩同再造,做上一点好吃的,都要给恩人送去一些,当着众人的面称何仁夫妇为叔叔、阿姨,没有外人时便甜甜地叫“干大”、“干妈”。何仁夫妇未拒绝,默认了这个“干闺女”。

张月娥改嫁做了李玉发的妻子还不到一年。说来也是机缘凑巧:文化干校“审干”中李玉发从学员兼干部一跃成为其所在大队的教导员,大队长正是张月娥的丈夫。军、政两搭挡,自然交往较多。当时李玉发已与山西老家的农家女离了婚,3岁的女儿判给女方,孤身一人颇感寂寞,业余时间和节假日常去大队长家串门,一来二去,逐渐与大队长夫妇熟悉、亲近起来。作为非党干部的大队长,自是对老干部的“一把手”谦恭有加,张月娥也觉得这位教导员没架子,谈吐随和,待人热情,长得也还可以,总的印象不错。茶余饭后三人常在一起聊天、玩扑克,嬉笑取闹,互不介意。张月娥的绰约丰姿,一颦一笑,令李玉发倾倒,无奈美娟有主,可望而不可即,只能暗自单相思而已。

张月娥的丈夫暴病身亡,李玉发梦想成真。旷男怨女两相望,自有月老牵线来。李玉发主动出击,表明心意,何校长从中撮合,两人“二婚头”结成一对新夫妻,好在李玉发的女儿判归前妻,张月娥的原婆家怜惜本家根苗,儿子被极力要回去收养。尽管骨肉之情,难以割舍,免不了要发生一些情感纠葛,但事已至此,只能顾一头不顾一头,还是重组家庭要紧。

对再婚的李玉发夫妇来说,何仁校长自是半个岳父,囫囵一个大媒,双双感恩不尽。何仁对此结局,也颇为得意,舒心,“一俊遮百丑”,几个方面都堵严了、抹平了,何惧别人说三道四?但是闲言碎语还是不胫而走。

对于李玉发其人曾源有过两次接触:一次是在文化干校“审干”期间,曾源受命查证一个学员的历史问题,当时李玉发任该学员所在班的支部书记,高强任支部委员。在支委会讨论该学员的问题时,曾源列席了会议。会上李玉发与高强意见分歧较大,高认为该学员与已定为“富农分子”的舅父虽有往来’但仍属于一般社会关系问题,李则认为属于“立场问题”。给曾源的印象是李的观点有点偏“左”一似有小题大做,但他工作还是很负责任,对校部机关下来了解情况的干部很尊重,也很热情,显得挺有修养。

另一次是在来农场之后。起先全体人员分编为五个独立的生产队直属场部,李玉发只是一个生产队的兼职支部书记。后来随着人员数量的不断增加,为了加强管理,遂产生了三级管理机构,将全农场分为两个大队,每个大队下辖三个生产队。李玉发被提升为一大队总支书记,成为农场领导层位、是何、韩之后的第三号人物。李并未因此而盛气凌人,反而更加谦虚谨慎,对上温顺,对下谦和,对场部领导身边的工作人员则更是喜欢套近乎。有天下午,曾源浇水换班回来,路过大队部帐篷门口碰到李玉发,李招手请曾源进来,帐篷内再无别人,他从办公桌柜子里取出半瓶汾酒,一包牛肉干说:“曾秘书,这些日子你们浇水很辛苦,今天我来慰劳你,请不要客气,咱俩今天把它干掉,回去别让校长知道了,影响不好,往后你要是馋酒了,就来找我。”曾源心想,农场里的生活这么艰苦,难得有人请你喝酒,不喝白不喝。至于农场场长那头,我心里有数,他几乎天天少不了二两白酒,没有个自个半身不遂还给旁人治风瘫的道理。

曾源早就听说,李玉发的老婆原是国民党一个军官的太太,长得很漂亮,直到今天才算对上了号,又见她见了农场场长,两人那副亲昵、暧昧劲儿,他意识到农场场长与李玉发夫妻的关系非比寻常,至于何以如此?当时在曾源心中虽有困惑,但不敢妄加猜测。

晚饭后,农场场长告诉曾源:“我准备明天去省城一趟,有几件大事要向军区和省委汇报、请示,还有些具体问题要与韩政委商量,你先回去,至多三五日我就回来了。”

何仁场长自省城返回农场的第二天下午,向全体人员做了一次精彩的报告。

农场场长外出这么长时间,人们期待着他带回来事关农场大局和农场全体人员利益的好消息。他很善于捕捉群众的思想脉搏,用他那幽默、风趣的语言回答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而且巧妙地将会谈精神、领导谈话融化于自己的讲话之中,既言之有据,又不拾人牙慧,憨憨厚厚,绘声绘色,尽是实话实说。不论能否实现,都能让你着实乐和一阵子,从而把思想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

何仁场长两手插腰,站在新梁地西面的一个土台子上,面对数月来战风沙、斗严寒,烈日暴晒下辛勤劳动,灰尘扑面,皮肤变黑的人们,尽讲大家最关心的热门话题:

“咱们这个农场,生下来都快半岁了,还没有名字哩,这次我专门请示了军区和省委,首长们一致同意取名4红星农场’,我看很好,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传统代代传。让我们的子孙永远记住这个名字的来历。

“……修房子的事,我知道大家等得不耐烦了。这一次我们在参加省上在廊中地区召开的农垦工作会议期间,参观了‘东寺农场’本着因陋就简的精神修建的职工宿舍,每平米造价只有八元,人家的精神,我们要学习,我们还应当多、快、好、省。我跟韩政委商量过了,咱们修干打垒住房’留下少量劳力负责田间管理,主力向营建工程上转移,分脱胚、烧砖、筑墙三摊子一齐开工。咱们得说话算数,‘八一大团圆’的目标一定要如期实现。你们表个态:谁不愿早日把老婆孩子接来的请举手——没有,那就用我们的双手去创造幸福吧!”

台下报以热烈的掌声。

何仁接着说有不少同志反映,大伙在这荒滩上苦干了三个多月,还没看过一场电影,要求把咱们原来文化干校的35毫米放影机拿出来,从军区借几部片子放放。按说同志们的这个要求不高嘛,可是同志们呀,这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你们知道文化干校的全部家当包括大门口的‘停车检查’牌子在内统统搬到了农场,电影机还能不拿?早就拿来了,藏在库房里。你们不知道这电影机按规定是军区文化部要收回去的,我们舍不得,你去借片子,我怕人家想起机子来。再等一段时间吧,等人家把机子的事忘掉了,我们再放也不迟……”

想“吃”的东西没吃到口,不过从长远看这个主意也很“解馋”,台下的人们立时将怨气化作笑声。

“我再告诉大家一个喜讯,”何仁故意吊大家的胃口,“你们说咱们农场眼下最缺的是什么?”台下听众翘首以待。“咱们的农场生活,就要变得丰富多彩了。好事成双,一个是农场马上就要成立女子排,欢迎身体好,没有孩子缠身的年轻媳妇们到农场来。另外据可靠消息,西安、扬州、兰州、凉城等地有一批青年女学生志愿报名到农场来。这么一来,农场里有男有女,热热闹闹,还不好吗?男子筑高墙,女子种杂粮,田园诗一般的生活哩。女同志们来了,当然正当地谈恋爱、娶媳妇,都是允许的,不过你们都得规矩点,现时条件还男女有别,各住各的帐篷,不能乱了阵脚。第二个好消息是,咱们农场准备成立业余演出队,原有的人员中说拉弹唱,能歌善舞,来自各部队的文艺骨干不少,最近军区决定有几位文工团的团员要来农场安家落户。建立一支业余演出队’咱不缺乏人才,我看必定很棒。这两件事我跟韩政委研究决定,女子排的排长由原文化干校教员、高强同志的爱人何静担任;业余演出队的队长由二大队教导员李玉发同志兼任,他当过军分区文化科副科长,干这事很内行哩。这事情马上就办,指日可待。”

台下又一次响起热烈的—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