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命运
3490200000052

第52章 酒逢知己(1)

曾源不仅调出了团,而且调出了师。新岗位是归军区管辖,驻临洮县东校场的一所干部文化学校,职务是一个班级的数学助理教员,也叫辅导员。这大概是与他曾在全团文化教员考试中数学成绩获得第一名有关,只是由于缺乏教学经验,先做老教员的助手。

从草地来到县城,从战斗团队来到一所正规化的军内院校,从以工农分子为主体的人文环境来到一个知识分子甚为集中的群众之中。初来乍到,曾源觉得有些不适应,一度产生无名的失落感和孤寂感,连买饭票这样的小事也碰过钉子。

当时部队上还实行供给制,不过这里就餐不像在团里那样几个人共打一盆菜围在一起吃,而是实行分餐制,凭票领菜取饭——要就餐先得在食堂那里买上饭票。

这天是个星期天,食堂开两顿饭。曾源在基层养成了早起的习惯,这天他起了床,看了一会儿书,肚子有点饿了,便拿着碗筷来到食堂,想买上饭票,早些吃点东西压压饥。

饭厅里静悄悄,空荡荡,不过厨房里倒是叮叮当当地忙碌起来,不时传来锅碗瓢盆交响曲。曾源心想:看来开饭时间快到了,我到外面转转,一会儿再来就差不多了。他走出食堂,发现食堂周围的地面上扫得挺干‘净,还洒了水,给人以整洁清爽的感觉。曾源信步走动,举目四望:这个当年作为校场如今成为校园的地方的确不小,一排排教室和宿舍,鳞次栉比,错落有致,青瓦粉墙,绿树红花。东西两侧的练兵场,在夏日早晨的艳阳里,更显得光亮平阔,坦坦荡荡。操场西南角上,有三三两两穿着白衬衣的军人在练单、双杠、投篮球、托排球。曾源本想也去投投篮球,后来一想,不认识人,又拿着碗筷,多有不便,再者肚内早就打饥荒,吃饭要紧,遂打消了去球场的念头,转身二次来到食堂门口,无意中发现左侧墙壁上贴着一张白纸黑字的《通知》,纸有点发黄,字有点褪色,看来风吹日晒已有多日了。《通知》写到本食堂一律凭票就餐。经上级批准,买饭票时间定为每周一、三、五下午其他时间恕不接待。”

笔锋遒劲、流畅,文字简明扼要,突出了“时间”二字。

“糟糕,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我咋老赶不上趟?”曾源自言自语,“哼!买饭票还要分个三、六、九,二、五、八,又不是赶集,穷讲究!”上次买饭票他是让同宿舍的一位同志代办的,昨天晚上发现这次买下的饭票已经花光了,他心想,明日赶早买了饭票再吃饭也来得及,故而未将此事放在心上。刚才一看墙上的《通知》,才知道选时不当,靖了位。自己又不知道买饭票的地方在何处?向谁买?我得找炊事员问个明白,速去办理饭票一事。不行就先餘欠一顿,饭后补交也未尝不可。

曾源进了食堂门,忽然发现有个人正猫着腰扫地’抹桌子,他连忙上前问了一声:“同志,请问买饭票在什么地方?”

“你没看通知吗?今天不是买饭票的日子。”那人头也没抬,依旧躬下身子扫地。听口音他好像丰谷县那边人,半个乡党哩!曾源满以为问题不难解决,遂以商量的口吻又问:“能不能先欠下账,改日再补交?”

“不行,不行,《通知》上定了的事都得照办,凭票吃饭,谁也不能例外。”他还是没抬头,继续干他手里的话,只不过声音变得有些生硬。

“同志,通融一次还不行吗?下不为例就是了。”曾源微笑着说,近乎有点乞求的味道。

“你这人咋这么难缠?再磨也没用。”那人呼的一声直起身来,阴着脸,很不耐烦。曾源这才看清楚,此人年约二十六七岁,穿开襟干部服,身板挺结实,一张国字脸庞上瞪着两只圆鼓鼓的眼睛,未戴帽子,剃了一个光光头,白里泛青,不言而喻,他是一位副排级干部。那年月实行肃军条例,正排级以下,不准蓄发,一些作为“兵头将尾”的副排级军官,被某种虚荣心所趋使,大热天也不肯摘掉帽子,义的是遮盖点,免得露焰,此君倒是爽快,不遮不掩,明明白白,露出本来面目。看来八成他就是食堂里的两名干部之——管理员或者是会计。掌勺的大师傅是雇请来的厨师,不像曾源原先所在的连队和团部食堂一炊事员们全是现役士兵。

曾源耐着性儿对他解释:“同志,我是新调来的,还不熟悉这里的规矩,你让我先欠下,吃完饭买上饭票马上补交总行了吧。”

“我就是卖饭票的,今天不卖饭票,要吃饭找别人借饭票去。”

“你!”曾源火了,他本想说你这个人为什么这么机械,这么不通理,话到嘴边被对方截住了:“我咋了?要我破例,那不是和尚带枷知法犯法吗?没门!”

年轻人心急气盛,两个人你来我去,顶起来了,火气越来越大,嗓门越来越高。就餐者零散进人餐厅,发现有人吵架,齐向两人注目。曾源自讨没趣,想抽身退让,对方却满不在乎,一心要占个上风。

正在这时,突然有人在曾源背上拍了一把,曾源一怔,瞬间他以为是对方向他发动攻击,心想:听人说丰谷县那边的人会武术的多,鸡娃子也会腾挪个翅膀。这家伙出手真快,我得认真对付,连忙后转身,紧攥两只拳头,拉开迎战的架势,没想到站在他面前的竟是一位熟人一一两年前在军区理论教员训练班学习的同学梁益民。

“你你不是在天水步校吗?啥时候调来这里?”他乡遇故,曾源又惊又喜。梁益民笑说比你早来一年,本人现在是本校史地组的历史教员。”他觉得此地不是叙旧的场合,遂拉了曾源一把说:“走,咱俩进城去,我做东,为你接风洗尘,咱想吃啥买啥,反正今天是星期天,就算是打牙祭。”

曾源早就憋了一肚子气,离开这个不愉快的地方倒也罢了。离去时他还没忘瞪了那位“半个乡党”一眼。

两人相伴离去。从东校场到城里大约一公里多,说话间就到。梁益民领着曾源来到位于南关什字的一家饭馆,倒还整洁、清爽。梁益民当即吩咐掌柜的,我们的这位同志饿了,请先沏两杯茶,来两个烧饼,要热的,待会儿再炒菜。”

掌柜的应声而去,不大工夫,沏了两杯青茶,碟子里盛了两张才出锅的热烧饼,上面露着星星点点的芝麻,香喷喷诱人。曾源抓过一张饼,三槌两柳子吃去大半,肚子里踏实多了。

梁益民唤来掌柜的点菜,他要了一条红烧鲤鱼(此处傍洮河,河中鲤鱼甚是鲜美),一盘青椒肉丝,一盘醋溜白菜,一盘凉拌三丝,外加半斤装西凤酒一瓶。他征求曾源的意见:“怎么样?还想吃啥,你再点几个。”

曾源说足够了,挺对胃口,就这样吧。”

酒菜上齐,又添了两张烧饼,两人边吃边叙。话题先从今天早上发生的口角说起,曾源余气犹存,埋怨道:“没见过这么个人,生头生脑,说话那么冲,啥态度?”

梁益民说跟你干架的那个同志叫吉子实,是食堂会计,全校有名的杠头子,脾气倔’待人处事除了死板,还有点机械,缺少灵活性,招人误解。但他倒是个实在人,心直口快,办事公正,账目清楚他打一手好算盘,做账快又精确,日清月结,按时公布。另外这位同志劳动好,很能吃苦,食堂里里外外的清洁卫生都由他包下来,风雨无阻,这个你早上去大概看到了,天天如此。”

曾源额首,方知自己有点冤枉好人,谁人没个性格脾气?以貌取人失却体统,况且自己的要求与人家的“规定”有违,还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吧。这么一想,怨气顿消。

梁益民向曾源询问剿匪情况。曾源先是东鳞西爪地介绍了清真寺、喇嘛庙、八坊小吃、草地风情等回藏西地的风情特色,然后简要讲述了剿匪中亲身经历的一些故事,和难忘的日日夜夜。

梁益民听得津津有味,不乏赞誉之言,他说你真不简单哩,吃了那么多苦,走了那么多路,经受了艰苦环境的锻炼和战斗的考验,难能可贵,也难得,真不枉在人生道路上走了光彩的一程。足下真是年龄不大,阅历不浅!”

曾源说这也是机会使然,谁遇上了都得面对现实。说真的,这一段生活也是苦中有甜,我还真有点怀念哩!”一瞬间,他仿佛又回到了已经流逝了的草地生活之中。

谈到当前的新环境,曾源向梁益民讨教说我从基层调到这里没有几天,觉得咱们这所学校挺大,自己有点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真摸不着方向哩,您不妨介绍一二,让我长长见识如何?”

“好!酒逢知己,尽其所知相告就是了。”梁益民呷了一口酒,抹了一把嘴说道,“现在的这所学校是由好几个单位合并而成,规模相当可观,可谓家底丰厚,人才济济,设备齐全。图书馆、理化仪器室、文体设施等方面基础不错,在全军也算数得上的,恐怕有的大学也未必能赶上。”

曾源了解到校图书馆藏书甚多,仅就文学方面而言,古今中外的名著都收藏,全国报刊应有尽有。如此丰厚的图书馆,曾源有生以来还是第一次遇到,能在知识的海洋里泛舟,实为生平第一乐事。

梁益民接着又说各教研室都订有专业刊物,外加军队系统内部发行的有关资料,备课参考挺多。”他一仰脖子又干了一杯。

曾源又提出一个话题你能不能把咱们学校的机构、人员状况做个介绍,让我从总体概貌有个了解。”

大概是酒后话多吧,梁益民拍拍脑门,打开了话匣子:“这问题看怎么说,说复杂的确够复杂,三言两语说不明白;说简单也够简单,我看只要你记住‘四个四’,就能提纲挈领,把握全局。”

“哪四个是?是非的是?”

“此言差矣,不是是非的是,而是一二三四的四。”

“四四一十六,莫非是十六个机构或者十六个要点?”

“非也,非也。”梁益民直摇头。

“愿闻其详。”

“你叫我慢慢说一一”梁益民接过曾源给他递过来的烟,曾源划根火柴给两人点着。梁益民吸一口烟,又抿了一口茶,侃侃而谈这‘四个四’是大伙儿茶余饭后瞎凑的,不能登大雅之堂,不过,概括得倒也挺全。”

“那你就快快讲来。”曾源有点迫不及待。

“第一个‘四’是指本校有四位校长,一正三副。正校长姓何名仁字三义,大概是附意于桃园三结义吧。‘三八式抗大生’,陕西临潼人氏,四十出头年岁,相貌威严,乍一接触,让你望而生畏,其实熟悉了,倒也平易近人。何校长最为吸引人的特长是讲演、作报告,他讲话声音洪亮,能言善辩,时而引经据典,时而俚语诙谐,时而慷慨激昂,时而谈笑风生,生动、幽默、妙语连珠,极富煽动性和感染力。有人说他那张嘴能把死人说活,活人说死,一样的话到他嘴里就成了评书段子,三九天坐在露天里听他讲话,能使你把寒冷二字忘掉。

“何校长有两大嗜好:一是吃辣椒;二是喝烧酒。油泼辣子夹蒸馍,是他的首选快餐,用他的话说离了辣子活不成。他喝酒也与别人不同,一般人喝酒,喜欢配几碟花生米、胡萝卜丝、猪耳朵之类的凉盘就酒喝,慢慢地品味儿,他喝酒都干喝,但饮之有度,每次不超过三两,也从不在部门领导和教学员面前喝,而常与勤杂人员为伍,坎事员和澡堂子的工人中都有他的酒友。他从这些人口中听到会议上和日常生活中听不到的东西,常能收到见微知著,未雨绸缪之效。

“他在生活作风上给人的印象是:清静无为,安分守己。在为数不少的老干部进城后喜新厌旧,改弦更张的形势下,他遣责这些人是‘陈世美’’他与来自农村的发妻依旧相敬如宾,恩爱有加,因此缘故,口碑颇佳。本校有位副校长的妻子是位知识分子,年轻貌美,他的一位老战友有次将二位校长的妻子相提并论,他则以言戏之,别看他那边是‘洋包子’,拿他的媳妇换我的‘老基本’,咱还不换哩!是真心话,还是假做作,有意说给人听,那就不得而知了……”

梁益民简要介绍了分管行政、政治、后勤的几位副校长和部门领导的情况,接着便介绍“第二个四”:校部机构分训练处、政治处、后勤处和办公室四个部门;“第三个四”:全校学员共分四个大队,大队下面是班级。他省去了一般情况,着重讲了教员和学员两方面的特色。

“教员的组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部分来自起义军官一一由原军教导团学员中选调;一部分来自‘西北军大’;另一部分来自‘湖南招聘团’,其中有的原来就是中小学教师。此外还有少数像你这样从基层选调来的。

“教员中,高中生居多,也有上过大学的。家庭出身一般偏高,社会关系也较复杂。毋容讳言,旧社会贫家子弟能上大学吗?听说有几位教员当年上大学时还带着媳妇,有家仆们料理他们的生活。说实在的,这些同志能够报名参军来到大西北,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你我都是教师队伍中的一员,时间长了,自知深浅。”

“那学员们的情况呢?”作为教员,曾源对学员们的情况尤为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