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命运
3490200000011

第11章 遭遇空袭(1)

左公柳拂玉门晓,塞上风光好。

天山融雪灌田畴,大漠飞沙悬落照。

沙中水草堆,好似仙人岛。

过瓜田碧玉葱葱,望马群白浪滔滔。

想乘槎张骞,定远班超。

汉唐先烈经营早。

经营趁早,经营趁早,

莫让木屐儿射西域盘雕。

这是一道流行于2世纪3年代末期的歌曲,歌名《玉门出塞》,词曲的作者是当时的“边塞诗人”罗家伦。

5月的一个下午,师范附小音乐教师董敏给三年级同学教唱这首歌曲。在正式教唱之前,他讲解了歌词大意,介绍了边塞风光,追述了张骞、班超通西域的非凡业绩’饱含深情激励同学们效法先烈,团结御侮,绝不让东洋鬼子将其魔爪伸向中国的西部边疆。

歌词豪壮,旋律悠扬,童声朗朗,情感激昂,一堂音乐课唱出了真、善、美,激发了爱国情。

坐在课堂右侧前排的两个男孩一一曾源和鲁强国全神贯注,双目圆睁,完全进入“角色”。

说来凑巧,上周的国文课,学了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之焕的一首七言绝句: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

讲授这首诗的国文课老师正是曲健一一两年师范毕业后即分配附小任教。曾源放学回家见面时仍叫他“碎爸爸”,在学校里早已“正规”了一称呼“曲老师”。

曲健老师在描述了玉门关关隘的险要,塞外的荒凉,路途的遥远和征人们的乡愁的同时指出:那里土地辽阔,矿产丰富,尚待开发。由此引申到清光绪年间著名湘军将领左宗棠督办新疆军务,统兵讨伐民族分裂主义者阿古柏,收复迪化、和田等地,阻止和遏制了沙俄和英国殖民主义者对中国领土新疆的侵吞。左公率领湘军西进,从河西走廊到口外,沿途栽种了许多杨柳树,为荒凉的塞外疆土带来“春风”,披上了片片绿装。现在这些杨柳树早已成为行旅纳凉的绿荫。后人颂赞左公此举,步王之焕《出塞》诗原韵,新作一首七言绝句与原作相辉映:

大将征战犹未还,湖相子弟满天山。

遍载杨柳三千里,引来春风渡玉关。

春风拂柳玉门关,情调由悲凉变得豪放起来。

国文课的《出塞》与音乐课的“塞上曲”相映成趣,引发了同学们对遥远的边塞风光的浓厚兴趣和无限退想。就曾源而言,人生的大半辈子被置身于当年的边塞,固然有其相应的社会历史原因,但童年时期留下的这种塞外情结,无疑是他青年时代产生某种浪漫向往的一个诱惑。

那天上完音乐课,曾源和鲁强国因对歌词中“莫让木屐儿射西域盘雕”一句不甚明白,便一道去向他们的国文老师曲健请教。

曲健正在批改学生作文,问明来意,甚为赞赏两个孩子的求知精神,他笑了笑说:“‘射西域盘雕’,是指敌人盘马弯弓要侵占中国的新疆;‘木屐儿’是一种木板拖鞋,有点像我们这里下雨穿的踩泥板少了下面的爪爪。日本男女家居或近距离往来常穿这种木屐。这里歌词中的‘木屐’专指日本侵略者。”曲健看到两个天真无邪的小同学眨闪着稚气的目光,聚精会神听讲的样子,神情变得严肃起来,对这句歌词的来龙去脉做出进一步阐释这句歌词原为‘莫让碧眼儿射西域盘雕’,‘碧眼儿’指高鼻子,绿眼珠,红头发的沙俄侵略者,是他们勾结和支持阿古柏想把新疆从祖国分裂出去。”

“那么是因为日本侵略中国才改的歌词吗?”鲁强国已有所悟,为了证实而发问。

“是的,正是这样。如今俄国早已成为苏联,他们支持中国抗日,英国也成为我们的盟国,歌词的原意自然要改过来。”

“是董老师改得吗?”曾源问。

“对’是董老师改的,我认为他改的理直气壮。”曲健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深情地说’“董老师的学问、人品,堪称楷模。他治学严谨,精益求精,又是个关心国家兴亡的有志者。”曲健以董敏老师的身世和锲而不舍的顽强精神启迪晚辈:“你们知道吗?董老师幼年丧父’家境贫寒,靠祖母、母亲给富家做佣人为生,肚子常吃不饱,念书的学费多时掏不起,不得不綴学多次,多亏亲朋接济帮忙,好不容易才把师范上出来……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董老师在你们的这般年纪时,就给家里挑水吃,一条竹扁担挑两只小瓦罐,小心翼翼来到井上,摇不动辘轳,好心的大叔、大哥们看到小孩可怜,众人凑点灌满他的瓦罐。那时他又瘦又小,一路上要歇好几次才能把水挑回家。他又干家务又上学,学习成绩还那么好,每学期考试都是全班第一名。这就叫穷且益坚,不坠凌云之志。

曲健与董敏是上南安师范时的同窗好友,又同为班上品学兼优的佼佼者。董敏比曲健大两岁,生于忧患之家,经受的磨难多,又兼他生性聪慧,好学上进,才华出众,对学问、对社会常有独到见解,故曲健尊之似兄长,两人志趣相投,常在一起切磋学问,指点江山,议论国是,共论人生。在那个年代,曲、董二人都是难得的有抱负、有理想的热血青年,同为同学们的良师益友。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董敏可谓“全才”、“多面手”:国文、算术,他的功底深,自不在话下,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也都有相当的造诣。他是个讷言锦心,情感世界非常丰富的人。他之所以选教音乐课,出于他对音乐课功能的独到见解。他认为音乐课是“战鼓”,是“号角”,当此民族危难关头,应当用催人奋进的歌曲激励同学们关心国家兴亡大事,进而唤起民众,拯救国魂,团结御侮,把侵略者赶出去。但是自民国二十八年以来,国民政府偏居西南,粉饰太平,似乎已将民族存亡之事置之脑后。抗战初期那一首首慷慨激昂、饱含民族血泪的救亡歌曲似乎被冷落了,遗忘了,而以逃避现实,追求享乐的靡靡之音大肆泛滥,腐蚀着同学们幼小而纯真的心灵。他在外地报考某大学争取深造的数月中,一位代课教师先后向同学们教唱了《毛毛雨》、《可怜的秋香》,甚至还有《桃花江是美人窗》等消极颓废歌曲。董敏知道,此举也怪不得代课老师,大气候如此,区区一名小学教师,人微言轻,无力回天,但是可以利用合法的渠道,在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内,选择格调高雅健康、旋律流畅的歌曲来教唱。同是抒情歌曲,他摒弃那些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的“轻歌”,而代之以纯朴、向上而又适合儿童特点的歌曲,如《小放牛》、《卖报歌》等等。

董敏老师教唱完《出塞曲》之后,正值春光明媚的季节,他与体育老师协商,临时调整了课程,他带领同学们到城郊南山寺一带感受自然,寻找春天。

郊外的景色多么美丽,春风艳阳,花红柳绿,近树笼烟,远山如黛,麦苗青青,流水欢唱,鸟儿在枝头唱歌,蜂蝶在花间飞舞,原野上一片盎然生机。

董敏老师带领同学们辨认哪是桃花,哪是梨花,哪是麦苗,哪是豆苗。同学们一个个像欢快的小鸟儿叽叽喳喳,在田间地头嬉笑追逐,陶醉在春天里,也没有去想董老师为何有今日之举。

第二天下午上音乐课,董敏老师一进教室,同学们仿佛又回到了春天的原野。董敏老师给同学们教唱了一支新歌春天——

春深如海,春山如黛,

春天到了万花开。

白云,快飞开,

一朵红球现出来:

现出一个光明的,

美丽的世界。

风儿小心一点吹,

不要把花吹坏

现在桃花正开,

梨花也正开,

园里园外万紫千红一齐开。

桃花红,红艳艳,

梨花白,白绝绝,

谁人不爱?蜂飞来。

蝶飞来把花儿采,

若长若短使人爱,

那儿更开怀!

这支歌歌词通俗,节奏明快、活泼,给人以回归自然,拥抱大地的抒情,唤起人们生的渴望,美的享受。同学们如此感受春天,歌唱春天,在情感世界里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以致半个世纪之后,曾源和鲁强国在历经几度沧桑后重逢,追忆往事,共谈当年,犹情不自禁唱起这支春天的歌宁静、美好的日子,没有过上几个月。突然,有一天,一场恶梦般的灾难从天而降。

那是民国三十年八月的一天,学校放暑假还不到半月,一个赤日炎炎的普通日子,突然祸从天降,血染南安城头。

前些年放了寒暑假,曾源与表弟李平善在一起玩的时候多,后来因两人不在同级同班,两家住地相距较远,各自的亲密伙伴便逐渐被身边的朋友所取代。

曾源家住仓院巷,鲁强国家住对面的春生巷,两家隔个大什字,相距不远,上学同路,在校同桌,放了假,多在一起玩,早都习以为常。他俩是一对快乐而调皮的小伙伴。

一天上午9时多,天空晴朗,趁早晨天气凉爽,曾源约了鲁强国到位于城西南角的公园里玩耍。盛夏季节,公园里绿树成荫,百花竞开,姹紫嫣红,满园飘香。两个孩子在公园里扑蝴蝶,捉青蛙,逗小鸟,玩得十分开心。

忽然间,天空中传来轰隆隆之声,由东向西滚滚而来。公园里的游人以为是“雷声”一此地夏季向来雷雨、冰雹甚多,片云即雨,大雨总是伴着雷鸣而来,响雷是“家常便饭”,人们并不介意。

蓦地,有人呼喊:“飞机,快来看,有好多架哩!”

有人证实:“我数过了,共有27架。”

这么多的飞机出现在南安县上空,是破天荒的事。身处西北大后方小县城的人们都以为是本国飞机远航调动,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是日本侵略者的飞机——不是说日本人不会打进潼关吗?哪会是日本人的飞机?然而瞬间而来的现实粉碎了人们不设防的头脑与不设防的生存空间。

从南安县城上空掠过向西飞去的机群,没过多远,调头返航而归。顷刻间,盘旋在县城上空的9架飞机轮番投掷炸弹,从地面仰望,只见机身下火光闪处一颗颗重磅炸弹呈斜线向下坠落,继之而来的是炸雷似的轰鸣和腾空而起的一团团气浪和浓烟。硝烟弥漫,哭声四起。

公园西南的城墙拐角处,县城第一名胜古迹“威远楼鼓楼)周围,南安中学图书馆和操场等地多处中弹。

躲伏在公园里一个高坎下面的曾源和鲁强国,被不远处落下的一颗炸弹的强大气流旋起,“扔”到水池边上的一个深坑内,幸好坑内无水才免于丧命。

两个孩子被一位好心的中年男子救了上来,一时间晕头转向,稀里糊涂,不明白这个世界忽然间发生了什么?他俩被吓呆了,既不哭也不叫,只是痴卜愣登站在一旁发怔。

公园门口一带,人声嘈杂,不时传来女人们尖利的哭叫声和男人们急促的呼喊声,甚至不知何处飞来的弹片炸死、炸伤多人。曾源和鲁强国看到死伤者血流如注。缺胳膊少腿的惨状,不禁哇哇两声哭了出来,过才灵魂归窍,回到现实之中,下意识地摸摸脸,踢踢腿,觉得自己完好无缺。继而想到的是各自的父母——亲爱的爸爸妈妈历经此劫还在不在人世。

曾源和鲁强国出了公园门,匆匆走过体育场,直奔鼓楼什字而来。沿途所见所闻是多处房倒屋塌和死难者亲人们的悲痛和哭泣。一位本校高中男生介绍他亲眼所见校图书馆和理化仪器室被炸弹夷为平地。警察局的安警长告诉行人据初步统计,日本强盗的飞机共投弹五十余枚,炸死居民六十余人,炸伤十余人,炸毁房屋二百余间。”有个白胡子老汉独有见解地说:“咱们南安府的鼓楼有真神坐镇,邪气远离,要不然曰本鬼子的飞机在鼓楼周围丢了那么多炸弹,鼓楼咋会安然无恙呢?”

听说鼓楼一带被炸死炸伤的人甚多,鲁强国心中不禁一战,哇的一声,撒腿就往鼓楼什字跑他的父亲在鼓楼什宇摆书摊年多以前,他的父亲不再卖油茶了,改卖书籍文具,现已初具规模,大有进益。

曾源也急欲赶到新街口看看他的阿大是否平安无事。

两人匆匆穿过鼓楼底座下的城门洞,来到鼓楼什字,只见一片混乱,四处狼藉,大失往日的繁华。

一群人在一具男子尸体前诉说着什么。

忽然传来一个男子的号啕大哭声音:“郭大哥呀,俺的患难朋友,你死得好惨呀……”地道的鲁西南一带的口音与当地人的口音形成明显的差异。

“爹一”鲁强国扑了过去。

“董老师,曲老师,呀!阿大,你也来了!”曾源发现人群里有他的父亲和两位最亲近的老师。

“啊!是郭大伯?郭大伯被日本鬼子炸死了!哇、哇……”鲁强国惊叫一声,放声大哭。

死者正是每天在仓院巷口和鼓楼什字一带推着独轮车卖晶糕的老郭,在日机的狂轰烂炸下,他和他的独轮车同归于尽。

老敦的惨死使鲁强国的父亲悲痛欲绝。多么忠厚的一位兄长,千里流亡中的相依为命,来南安后的相互关照,依然历历在目:他每天早起晚睡做晶糕,推车出来卖晶糕,凭物美价廉,童叟无欺,招徕顾客;靠省吃俭用,苦度时日,盼望有朝一日能回到故乡吃上一口安生饭。他为了躲避日本鬼子的欺凌,背井离乡,千里迢迢来到西北大后方,到了大后方,却没有躲过日本鬼子制造的灾难而惨死他乡。鲁大个子恨透了十恶不赦的东洋鬼子。

曲健和董敏原本在曲健家中下棋、聊天。轰炸过后听说鼓楼什字一带损失惨重,两人都是忧国忧民之士,匆匆赶到现场查看,碰到的第一个罹难者正是卖晶糕的老郭一一曲、董二人常在他的摊位上吃早点。可谓低头不见抬头见的熟人,见此惨状,恻隐之心油然而生。

曾源的父亲因为新街口那边没有被炸,一场虚惊过后,最为焦虑不安的是儿子曾源的下落与安全。他想到曾源常与鲁强国一起玩,便草草收起货摊,快步赶到鼓楼什字找鲁大个子问讯,与曲、董两位老师不期而遇。大家都为郭大哥的惨死悲痛不已,好在两个孩子安全回来了,也算不幸中的万幸。

郭大哥尸体周围聚拢来十数名致哀者其中多是常吃老郭晶糕的老顾客,老郭生前为人忠厚、和善,人缘甚好。人们的眼睛里充满了对死者的同情和对敌人的仇恨。

曲健激愤难抑,站出来说话了:“乡亲们,大家都看到了,郭师傅这么个老实本分的好人,是东洋鬼子逼得他妻离子散,背井离乡,从中原大地来到我们这里,今天又惨死在日本鬼子的炸弹之下,这不仅仅是欠了他个人一笔血债,而是又一次向我们全民族播下了仇恨的种子呀!同胞们,我们要为郭师傅报仇。”

董敏老师怒火满腔,目光炯炯,紧紧攥住两只拳头,唱起一支唤起民众的歌同胞们,向前走,别退后,

用我们的血和肉,去拼掉敌人的头,

牺牲已到最后关头,牺牲已到最后关头,

同胞被屠杀,土地被抢占,

我们再也不能忍受,

我们再也不能忍受。

群情激愤,壮怀激烈。

人们在悲壮的歌声中,自发地为这位在日寇飞机轰炸下毙命、惨死他乡的好人举行隆重的葬礼。

然而此举却招来官府的非难和查究,以所谓“危言耸听,聚众闹事”问罪,将曲、董二位老师拘留。后经地方有识之士和校方多次交涉、营救,始得“具保释放”。

此事不了了之。

民国三十年是农历辛巳年一蛇年。当地民间有个说法蛇年灾难多。”传说当年“火烧连营八百生,刘皇叔晏驾”、水漫金山等,都是出自“蛇精作怪”。这当然是妄言瞎猜,无稽之谈,不过也有某种巧合:就在日机轰炸县城过后不到两个月,发生了当地历史上罕见的日全食。清平世界,朗朗乾坤,霎时间暗无天日,一片混沌。凡是经历过这出奇妙变幻的人都会永生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