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我的春秋我做主
3487500000011

第11章 天堂往左,郑国往右(一)

公元前701年恶曹盟会后,五十七岁的郑庄公突然病倒了,而且病得很厉害。自公元前743年即位以来,郑庄公已经做了整整四十三年的国君。在他的治下,郑国开疆僻壤,纵横捭阖,中原群雄为之束手。

然而,英雄毕竟也有韶华老去的那一天,年复一年的争斗已悄然耗尽了他的心血与精力,如今他只能静静地躺在病榻之上,仰望着窗外无垠的蓝天,回首前尘。

共叔段、公孙子都,你们都是宗室贵胄,却早早地就赶赴地府去打了前哨,眼下都在张开怀抱等我吗?

周平王、周桓王,我寤生忝居左卿士之位,却桀骜不驯、离经叛道,把周王君临天下的威严破坏无遗,你们不是早就想一把捏死我么?

宋国、虢国、郐国、许国、胡国(指姬姓胡国),还有那些我已忘记叫什么名字的弹丸小国,在我的欺凌下,你们或丧权辱国、或国破身死,只怕现在都在地平线上下弹冠相庆、祝我早死早投胎吧?

还有公子吕和颍考叔,昔年我们出生入死、肝胆相照,一起打下这片江山,如今事业未竟,我却也要投奔你们而来,你们是否会悲喜交集呢?

罢了罢了,正所谓兴亡顷刻过手,郑国的将来,已不是我寤生所能逆料,且看小子们的手段吧!当年夏,郑庄公阖然长辞,在卿士祭足的主持下,世子忽继位,史称郑昭公。

世子忽备位郑国世子,由他继任国君正是理所应当,为什么老师要强调是“在卿士祭足的主持下”呢?这有两个用意。

一是为了凸显祭足在郑国举足轻重的政治地位。郑庄公在世时,非常倚重足智多谋的祭足,将祭足封为百官之首,可以说祭足就是郑庄公的影子。郑庄公去世后,祭足在郑国的影响力进一步放大,是当时朝政的实际把控者,世子忽即位的各项仪程必然由他组织实施。

二是为了凸显祭足和世子忽的特殊关系。世子忽的母亲来自邓国,当年出嫁时是祭足去迎的亲,所以祭足对世子忽有天然的亲近感,支持世子忽继位。公元前705年,祭足以巩固世子之位为由劝说世子忽迎娶齐女,也是祭足支持世子忽的一个例证。

可是年轻气盛的世子忽把祭足关于公子突和公子亹都是君位有力竞争者的警告当作耳边风,一意孤行拒绝迎娶齐女,违背了郑庄公和祭足一直推行的联齐以制中原的基本国策,不经意间主动断绝了日后获取齐国援助的希望,这让祭足对世子忽很失望。

中国有句俗语叫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祭足五年前被世子忽看作是杞人忧天般的预言,很快就成为了活生生血淋淋的现实。

话说公子突的母亲是宋国大夫雍氏的女儿,雍大夫平日里民望很高,是宋庄公的心腹大臣。看到郑国新遭国丧,权力秩序即将重筑,爱国心切的雍大夫总觉得应该可以伺机做点什么来为宋国谋取福利。

没过多久,他想明白了,自己的外孙突是郑国公子,假如能够创造条件使公子突成为郑国国君,那对于扭转长期以来由郑国主导宋、郑关系的不利局面,绝对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雍大夫赶紧把自己的想法禀告给了宋庄公,宋庄公对雍大夫的思路不但非常认同,而且看着很眼熟,因为他自己即位前就曾被郑庄公如此这般利用过。

君臣二人密密商讨,很快就拿出了一个颇具创意的行动方案。

写到这里,我忽然对“春秋无义战”这个术语有了很深的感触。想当年,你宋庄公不过是个流亡公子,全靠郑庄公的鼎力支持,才得以回国继任为君。如今郑庄公尸骨未寒,你宋庄公就翻脸不认旧情,一门心思要搞大哥家的孀妻弱子,这让人情何以堪?

不知道宋庄公用了什么计策,或许是邀请进行国事访问之类的由头,把祭足骗到宋国,然后就地逮捕,径直投入黑牢,不管三七二十关了起来。

祭足有点犯晕,他以郑国正卿的尊荣身份前来拜访,想必故人宋庄公会鸣19响礼炮,出城20里相迎,美酒佳肴吃到天昏地暗,洗脚按摩搞到不省人事。不料客套话都没说上一句就直接进了黑牢,这算是怎么回事?

祭足狂怒,可狱卒不理不睬,只是执住片刀冷冰冰地看着他,如同看一只死狗。一天、两天、三天……祭足折腾得筋疲力尽后,求生的欲望开始暗暗滋生。莫非?难道这群贱人要……不会吧?会吧?一股凉意渐渐袭上心头,于是开始胡思乱想,越想越怕,恍惚中宛若自己真的变成了一条没有人格没有尊严的狗。

就在祭足魂不守舍之际,雍大夫终于传来口信,想与祭足里应外合,帮公子突取代郑昭公做郑国的君主,事成之日,荣华富贵如何如何;要是祭足不从,那就立马给他放血。

祭足长长地舒了口气,原来宋国是为了这点破事。略一定神,祭足立刻恢复了一个老牌政治家的职业素养。他并没有为到底应该舍生取义还是应该苟且偷生之类的无聊选择而纠结,他第一时间考虑的问题是,拥立谁为国君对郑国最有利。

作为一个追随郑庄公打拼多年的核心决策层人物,祭足对于郑国的运势应该是了然于胸的。郑庄公执政末期,郑国表面上风光无限,荣耀的背后已然隐藏着深深的危机。

周王朝是一个分封建制的国家,众诸侯国都是周王室的藩属和财赋源泉。郑国四面出击,拓展本国的生存空间,却冲击了周王朝的统治基础,丧失了道义上的制高点。

更为关键的是,中原乃四战之地,郑国一家独大,无疑将加剧与周边国家的摩擦并陷入旷日持久的纷争,不利于郑国的持续发展。

与之相较的是,北方的晋国、西方的秦国,南方的楚国和东方的齐国,因为周边不存在足够多或足够强的竞争对手,享有更加优越的地缘安全环境,尽可以从容不迫地整合区域势力,最终达到实力远超郑国的境界。一旦这四个边缘强国向中原进军,那就意味着郑国好日子的终结。

而事实上,齐国已经在郑国的接引下,不动声色地成为了中原事务的主要领导者,隐隐有全面超越郑国之势;楚国也在蠢蠢欲动,以至于公元前710年的时候,郑庄公曾经和蔡桓侯在邓地会晤,协商关于防范楚国北进的事宜。

所以,郑国现在亟需的就是能与之保持稳定关系的强大盟友,尽量避免郑国独力承担国际政治格局转变带来的风险。

在可供选择的结盟对象里,齐国一直是郑庄公的外交优先方向,郑、齐同盟是郑庄公能够驰骋中原的政治保障。

可是,这个保障正随着郑庄公故去以及世子忽一而再再而三的拒婚开始慢慢瓦解。故而在可以预期的将来,齐国不会再是郑国的全天候战友。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寻求良好的郑、宋关系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也就是说,以公子突取代郑昭公为君,从大战略的角度衡量,说不定反而是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何况还顺带还救了他祭足一命。

然而,祭足并没有急着对宋庄公表态,多年积累的政治经验使他敏锐地发现另一个极易被忽视的问题。那就是,即将被阴谋推举为郑国新君的公子突,他本人有没有做好思想准备,愿不愿意加入宋庄公的革命团队。

毕竟,政变这种游戏的风险系数太高,即便搞成了也要背负乱臣贼子之名,如果没搞成那就连“牵犬逐兔”亦不可得了。

要是公子突胆小怕事,或者不思进取,只想一辈子当个衣食无忧的公子了事,那推翻郑昭公的计划就会无形之中增加很多的不确定性。

宋国方面觉得祭足的担心不无道理,于是又计议了一番,决定由雍大夫出面,想办法把公子突召到宋国来,当面问个究竟。

公子突也是到了宋国后才得知自己被缺席推荐为郑国未来的国君,他表现出近乎癫狂的欢喜,指天发誓愿为郑、宋两国世代友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遵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秘密……这让宋庄公和祭足心中的石头都落了地。

不过,公子突的反应似乎过了度,也许是他对宋庄公表达感恩戴德之意时的表情和动作太卑微,太夸张,太恶心,导致宋庄公不知不觉产生了整个计划是在为公子突作嫁衣裳的想法,进而心理失衡,提出了公子突上台后须向宋国进献巨额财货作为回报的要求。

公子突沉浸在天上掉馅饼的幸福中,此刻别说只是签订个卖国条约,就算让他卖血卖身卖爹卖妈卖老婆,只怕也会不假思索、毅然签之。

本来是个宋国提议的等价交换,事先一方出人一方出力,事后一方享国一方收个小弟,现在变成了好像是公子突哭着喊着求宋庄公帮他夺取政权一样。

这个不经意的重大转折,为日后郑、宋两国关系的畸形发展埋下了伏笔。

祭足虽然对宋庄公的漫天要价感到非常不满,但事已至此,不可能再和宋国讨价还价,只好以个人名义和宋国结盟。

归国后,祭足立即张开在国内培植多年的势力网,迅速占领机场、电台、政府机关和军营等各处要害,然后把一封早已拟就的文书送给郑昭公,将目前的局势稍作介绍,并设身处地地奉劝郑昭公下野,出国旅游个四五十年,有缘以后再回来继续当国君。

郑昭公四下一打量,内有祭足起哄,外有宋国围逼,唯独没有人出来替他讲句公道话,当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迫不得已于9月13日买了张去往卫国的单程机票,抛下还没坐热的君位匆匆跑了。

9月25日,公子突继立君位,史称郑厉公。

郑厉公上一秒宣誓就职,宋国下一秒就发来了外交信函,打开一看,不是贺电,而是账款催缴通知书。

郑厉公很扫兴,新公司刚开张就遇上讨债鬼,细细回想之前和宋庄公达成的交易,自己也后悔当时太没有原则,口子开得太大。你说还债吧,心有不甘况且难以筹措,可要是不还债吧,白纸黑字的也不好抵赖。

逡巡良久,郑厉公捣鼓出一条折衷的方案,宋国索要的巨额财货,郑国即行支付,但是不给全,打个五折再送过去。

宋庄公验货后大怒,敢情你公子突要言而无信、过河拆桥是吧?当初若非我大发慈悲助你一臂之力,今日郑国的一文一毫都是郑昭公的,又哪轮到你来享受这泼天的富贵?连慷他人之慨都不会,我说你他娘的到底给还是不给?

郑厉公心虚,只得勉力又多多少少送去一些。

当然,宋庄公绝不就此满足,口口声声要祭足站出来给个说法。

祭足却没把宋庄公的要挟太当回事,郑国和宋国的陈年旧账他一清二楚,当年宋庄公同样受过郑庄公大恩,可逢年过节也没见宋国给郑国猛送红包,大家彼此彼此嘛,何必催迫得那么厉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