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破译神奇地理之谜(破译奥秘大世界丛书)
3463200000020

第20章 神奇的自然之谜(4)

1985年10月14日早晨7时许,在峨眉山金顶出现山市蜃景,一位目睹者事后记载道:“云彩铺着的台阶上,楼阁森森,参差不齐。一排排、一座座楼房,连绵数十里,中央清晰,四周虚糊。最清晰的正中部分是白玉砌成的宫殿,拉着长长的倒影。宫殿楼房飞檐翘角,上接天际,宏伟轩昂,有点像北京的故宫”。“一排宏伟的宝塔,最气派的一座我数了一下足足有十三层,每层都有一尊似像非像的菩萨,仿佛还有僧侣在那里忙着佛事”。

无独有偶。1992年7月3日上午,中新社记者在安徽滁县琅讶山观察到山市蜃景奇观,并作了如下报导:“是日上午8时50分,琅山顶会峰阁突被青灰色奇雾笼罩,继而又被乳白色雾帐代替,翻腾缭绕的雾帐之上,托起一座座当地从未见过的崇山峻岭,范围达百里之遥。其间的土石树木似伸手可触。会峰阁西南30里的石沛桥方向,六层雾帐,簇拥六层山峦,似争先恐后地向会峰阁朝拜;西10里英石坝方向,群山矗立在雾帐之上,山势整齐而陡峭,山体和雾帐景限分明;距会峰阁西部20余里的杨家饭店方向呈现出来的两座长形山体,青中藏黛,黛中含青,直立在会峰阁前;东南30里开外的乌衣镇方向,在雾帐中纷现出的群山群峰,位置显高,颜色显淡,距离拉得较远,但山景十分壮观。到10时,奇景退去,琅玡山顶又恢复了原来的景境。”

神灯奇观

“神灯”,又名“佛灯”、“圣灯”。到四川峨眉金顶,常有两种自然奇景:一日“佛光”,白天所见;二日“神灯”,晚上所见。皆名闻中外,传称古今。

神灯奇观是怎么产生的呢?可谓众说纷纭:或谓周围有磷矿,其磷在白天经阳光照射,晚上自燃而发光,如四川华蓥山晚上的“神灯”产生,就是周围有金河磷矿的缘故;有的说植物叶片含有磷质,由于地下磷矿蕴藏丰富,植物叶质含有磷的成分;有的说山中有大萤,长寸许,能发此光;有的说千年积雪,晶莹凝结,反射而成,等等,成了千古之谜。

20世纪40年代末期,许钦文在峨眉金顶经过仔细观察后,才揭开了神灯这一千古之谜:“睹灯在晚上,灯指‘佛灯’,也叫做‘万盏明灯朝普贤’。一知道我要去游峨眉山,就有许多朋友都来告诉我‘佛灯’这特殊的现象,说是黄昏时候,一盏盏的有无数灯光从山下出现,慢慢的升腾,渐渐的移向金顶,相传是许多菩萨各拿着一盏灯到金顶来拜见,所以叫做‘万盏明灯朝普贤’。我的朋友并不迷信传说,或者以为附近有着发光的矿物,或者以为山上枯树含磷质,或者以为有像萤的虫类在飞行,叫我留意考查。和尚把睹灯这件事看得很重,说是要福气大的人才看得到,福分小的,往往接连留住个把月,仍然看不到一回。我们第一个晚上就看到,样子确如朋友所告诉的。不过,细观察,我们三个人用两个望远镜轮流探望,认定现着光亮的区域恰巧是个秋海棠叶形;光亮虽在移动,却是所有光亮集合着整个的动荡,并非各个光亮各自的移动。譬如四点成着正方形的,始终是正方形,三点形成一直线的,始终一直线。第二天早晨一看,有着光亮的秋海棠叶范围以内,原来都是水田。正当春末夏初,田间积水满满的。一目了然,所谓万盏明灯,无非是天上星星的倒影:北斗星、扁担星,位置显得很清楚,确是天文的现象”。(《峨眉山上的海市蜃楼——万盏明灯朝普贤》,《旅行杂志》1949年1期)许钦文的观察和解释是十分可信的。

无独有偶。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在江西庐山考察期间,曾将“神灯”作为庐山大自然的三大谜题之一提出,希望科学工作者加以研究,以揭开这一千古疑案。庐山中国云雾气象研究所曾为此作了多年研究,但终揭不开其谜。1981年,该研究所收到一位海军航空兵老飞行员根据自己多年航空观察,对“神灯”这一神奇自然现象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解释,认为乃是“天上的星星反射在云层上的一种现象”:“夜间无月亮的天气,在云层上飞行时常可看到周围全是星辰,不靠仪表很难分出上下。这是因为有时云层湿度大,水分子多,像一面镜子。“镜子反射着星辰,星星也就飘闪不定,如同灯光在游。又由于云层高低不一,反射的星星也就高低不一,令人产生“高者天半,低者掠地”之感。这种解释正与许钦文的解释不谋而合。不过反射星星的物质,一是水田,一是云层,就此不同而已。

佛光奇观

佛光产生的条件是太阳光、云雾、地形。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佛光在西边出现,整个上午佛光均在西方,即“日东——佛光西”;下午,太阳移到西边,佛光则出现在东边,即“日西——佛光东”;中午,太阳垂直照射,则没有佛光。只有当太阳、人体与云雾处在一条倾斜的直线上时,才能产生佛光。它是太阳光与云雾中的水滴经过衍射作用而产生的。如果观看处是一个孤立的制高点,那么在相同的条件下,佛光出现的次数要多些。

佛光显现时,由外到里,按红、橙、黄、绿、青、蓝、紫的次序排列,其直径约2米左右。有时阳光强烈,云雾浓且弥漫较宽时,则会在小佛光外面形成一个同心大半圆佛光,直径达20~80米,虽然色彩不明显,但光环却分外显现,此即古县志上所说:“径百丈,晕数重。”

佛光中的人景,是太阳光照射人体在云层上的投影。观看佛光的人举手、挥手,人影也会举手、挥手,此即“云成五彩奇光,人人影在蓖中藏”,神奇而瑰丽。

佛光出现时间的长短,取决于阳光是否被云雾遮盖和云雾是否稳定,如果出现浮云蔽日或云雾流走,佛光即会消失。一般佛光出现的时间为半小时至一小时。而云雾的流动,促使佛光改变位置;阳光的强弱,使佛光时有时无、明明灭灭。佛光彩环的大小则同水滴雾珠的大小有关:水滴越小,环越大;反之,环越小。

佛光这种自然界中的光学现象,以峨眉山金顶最为多见,因为峨眉山的气象条件最容易产生佛光,所以气象学上索性将这种佛光现象称之为“峨眉光”。

金顶佛光早为古人发现,并多有记载。其中要数南宋范成大的记载,最为详细。时在孝宗淳熙四年(1177年:“复诣岩殿致祷。俄氛雾四起,混然一白。僧云:‘银色世界也。’有顷,大雨倾注,氛雾辟易。僧云:‘洗岩雨也,佛将大现!’兜罗云锦复布岩下,纷郁而上,将至岩数丈石匈止,云平如玉地,时雨点有余飞。俯视岩腹,有大圆光偃卧平云之上,外晕三重,每重有青、黄、红、绿之色。光之正中,虚明凝湛,观者各自见其形现于虚明之处,毫厘无隐,一如对镜,举手动足,影皆随形,而不见旁人,僧云:‘摄身光也。’此光既没,前山风起云驰。风云之间,复出大圆相光,横亘数山,尽诸异色,合集成采,峰峦草木,皆鲜妍绚蓓,不可正视。云雾既散,而此光独明,人谓之‘清现’。凡佛光欲现,必先布云,所谓兜罗锦世界,光相依云而出;其不依云,则谓之‘清现’,极难得。食顷,光渐移,过山而西。左顾雷洞山上复出一光,如前而稍小。须臾,亦飞行过山外,至平野间转徙,得得与岩正相值,色状俱变,遂为金桥,大略如吴江垂虹,而两圮各有紫云捧之。凡自午至未,云物净尽,谓之‘收岩’,独金桥现,至西后始没。”(《吴船录》)

实际上,佛光是一种十分普遍的自然现象,说穿了并不神秘。只要具备产生佛光的气象条件,随时随地都可产生。例如泰山在岱顶碧霞祠一带,经常出现佛光,当地人称为“碧霞宝光”。相传,泰山佛光的出现是碧霞祠中的泰山女神显灵,接引那些“幸运儿”到极乐世界去。世间的凡夫俗子有幸见到泰山佛光,就会被超度为神仙。吕洞宾在泰山修炼成仙,就是因为见到了泰山佛光。这些美丽的神话传说,更为泰山佛光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自古以来,它吸引着无数旅人游客怀着虔诚的希冀,攀登泰山,乞求佛光的福佑。事实上,在泰山看佛光,主要是在夏、秋两季,因为这时候的泰山,最具备产生佛光的气象条件。据记载,我国和国际极年委员会有关组织,早在1932年8月到1933年8月的一年时间内,在泰山共观测到六次佛光。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佛光现象的加深了解,登峨眉山、泰山、黄山等观看佛光,已不是象征神灵的福佑,而是同观泰山日出一样,是一种大自然的赐予,从中得到自然美的享受。凡是云多雾重的山峦,在特定的气象、地理环境下,都能看到。

高亭避风探原委

山东省蓬莱县的丹崖山顶上有个蓬莱阁,蓬莱阁的西侧有座避风亭。这个避风亭始建于明朝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当初建这个亭主要是为了观看海市蜃楼,所以这个亭又叫“海市亭”。

避风亭是一座非常奇特的建筑物。它坐南朝北,面对苍茫大海,立于陡峭的悬崖绝壁之上,三面没有窗户,而面对大海的北面门窗却全敞着。不管外面刮什么风,风力有多大,在亭内只闻“风声满楼”,却丝毫感觉不到有风。许多好奇的游客来到这里,都要兴致勃勃地当众试验一番:用火柴或打火机点燃一张小纸条,只见缕缕细烟直上屋顶,却不见纸条有一丝晃动。人们为此而赞不绝口,但并不解其中原委。

避风亭为啥能避风呢?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巧妙地利用地势,造成强大的上升气流,阻挡外面的气流进入亭内。

由于避风亭东、南、西三面无窗,唯有刮北风时,气流才可能人亭。但是,在亭前10米左右建有高1米的城墙遮护,而城墙与天然石壁紧密相连,浑然一体呈一弧形,正好对着亭门。因此,当风从北边的海上吹过来,碰到天然屏障似的崖壁时,就被迫提升,形成一股很强的上升气流,越亭而过。风力越大,上升气流越强,风离亭就越高。因而,尽管外面北风很大,亭内却没有一丝风。

当初建亭本来是为了便于人们观看海市蜃楼的,由于建造者独出心裁地利用山形地势和流体力学原理,使这个亭成为避风亭,这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