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狂人痴语——与虚空的对话
34581500000052

第52章 时来风送滕王阁,运去雷轰荐福碑

2016年1月29日,《2015中国成语大会》四强争夺战。

我:场上只剩下最后六组选手,比赛的精彩程度却一如既往。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注意,上一季的选手赵婕荃和徐源都在观众席上。

布丁:比赛是很精彩,不管是李剑章的“高阳酒徒”还是马善智的“风行草偃”,但是这场比赛我更想说说『灵赵菡芮』。

衣衣:本场最意外的毫无疑问是『灵赵菡芮』的失利,虽然她们的对手『秦汉思源』足够强大,而且也战胜过“邯郸四霸”的另外一对选手『白话灵犀』,但我还是完全没想到『灵赵菡芮』也会败下阵来。

布丁:我也有一种很不真实的感觉,表面上看似乎牛芮在第三轮的犯规是她们失利的直接原因,但实际上她犯规的时候时间只剩39秒,前面的51秒她们只答出了5个词,以此观之,即使答满90秒,也不一定能超过『秦汉思源』10个词的成绩。我的意思是说,这当然不是她们真正的实力,但并非因为牛芮的犯规,似乎冥冥中注定她们要折戟沉沙。

我:“此天之亡我也,非战之罪”。

布丁:我就是这种感觉。

衣衣:双音节对抗中“洁身自好”那道题也让我耿耿于怀,之前我们提到过“狗血淋头”答成“狗血喷头”算对,“夸父逐日”答成“夸父追日”算对,那这一次“洁身自好”答成“束身自好”应不应该算对呢?

布丁:“洁身自好”应该比“束身自好”更常用一些,万无不知前者只知后者之理,所以在牛芮答出“束身自好”没对时,我想到的不是判罚是否合理,而是有了那种冥冥之中鬼使神差的感觉,这种感觉在接下来第三轮牛芮双犯、最后夺位赛韩焕三犯的时候越来越强烈。

衣衣:就像90秒限时对抗『秦汉思源』时一样,夺位赛韩焕三犯的时候答出13个词,时间还剩19秒,即使没有这次犯规,也很难超过『PM2.5』17个词的成绩。

布丁:是的,所以我才觉得是命中注定她们只能走到这里,“束身自好”也罢,牛芮、韩焕的犯规也罢,只是为失败增加了悲郁的色彩,并非导致失败的主因。

衣衣:在赛点的时候主持人曾问她们“谁曾经置之死地而后生”,韩焕说“上一期是我”,其实当时我就有一种很不好的预感。

布丁:我也是。

我:为什么?如果我没记错的话,“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是韩信吧?

布丁:最有名的应该是韩信,但还有一个人也同样有名,只不过韩信是成功的典范,而那个人是失败的代表。

我:我想起来了,是马谡。

衣衣:对,是马谡。实际上张掌门问她们的原话是“谁曾经置之死地而后生,希望这么干过?”按当时的语气语境,很可能指的不是韩信而是马谡,意在提醒她们小心“大意失街亭”。

布丁: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我最喜欢的一对选手就这么中止了她们在《成语大会》的脚步。

衣衣:时来风送滕王阁,运去雷轰荐福碑。至少我是宁愿相信她们的失败只是因为运气。

【成语小知识】

雨雪霏霏:在节目中郦波、蒙曼两位老师曾经就“雨”字的读音有一个小小的辩论,不过大约是限于时间关系,并没有最终定论。那么“雨”字到底应该读几声呢?这个词又是什么意思呢?

实际上要想解释这个词的意思,必须要先解决“雨”字的读音,读三声的时候,“雨”是名词,“雨雪霏霏”就是雨雪交加的意思,而读四声的“雨”是动词,是“下(雨)”的意思,那么“雨雪霏霏”就是大雪下的纷纷扬扬的意思。

那么,“雨”字到底该读三声还是四声?

我们这知道这个词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中的名篇《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在节目中蒙曼老师从训诂学的角度理解,认为上句的“杨柳”都是名词,那么下句中的“雨雪”应该也都是名词,所以“雨”字应读作三声。而郦波老师则认为从语义的角度理解,“雨雪霏霏”是描述场景,即“我回来的时候,下着纷纷扬扬的大雪”,所以“雨”字应该读作四声,而且我们必须要指出,郦波老师的说法在学术界是主流。

但是学术界的主流是不是一定正确呢?我不敢妄言,但至少在这个词上我认为是不对的。

蒙曼老师提到的训诂当然是理由之一,但不是主要理由。而且我虽然不认同郦波老师的注音,但我同意郦波老师的观点,即“‘雨雪霏霏’是和‘杨柳依依’一样是在描写场景”,那么它描写的是怎样的场景呢?

结合上下文我们可以看出,“雨雪霏霏”描写的是和“杨柳依依”那种春和日丽恰恰相反的一种比较凄凉的场景。这几句诗是在描写“我”走的时候和归的时候两种截然相反的情景来衬托“我”的心情。

那么,哪一种场景更加凄凉呢?是“雨雪交加”还是“大雪纷飞”?

我们先从古诗文来看,在古人的诗文中“雪”的意象很少代表凄凉,更多的是一种纯洁、美丽,比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等等,而在古人的眼里冬天正宜“拥炉赏雪”,也不是最凄凉的季节,最凄凉的季节应该是“秋风秋雨愁煞人”的秋季,尤其是深秋、残秋,这个有刘禹锡的《秋词二首》为证:“自古逢秋悲寂寥”嘛。另外,“雨”字读四声作动词用的时候本身也有一种“美好”的倾向,比如“夏雨雨人”中的第二个“雨”字。

我们再从现实生活中来看,一年中温度最低的时候当然是隆冬,但最让你感觉寒冷的时候是何时?郦波老师是南方人,而南方冬天是不取暖的,所以冬天要比秋天阴冷,我猜测也正因如此,所以郦老师可能没有下面这种体会:在北方,一年中让人最“感觉”冷的时候正是秋将残冬未至的时节,这时候你还没有换上最厚的衣服,暖气也还没点起来,但是秋雨中夹杂着雪花洒落在你身上的时候,真的不只是身上冷,心里也莫名的会有凄凉之感。北方有句俗话,说“下雪不冷化雪冷”,实际上大雪纷飞的当时并不会给人以凄凉的感觉,何况还有“瑞雪兆丰年”呢?

我们再回到《采薇》本身,据考证《采薇》所描写的最可能是周宣王时代,那时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经常入侵中原,所以周天子派兵戍边,而此诗写的就是戍边役满时从北方回家的情景。作为一个纯粹的北方人,我可以负责的说,雨和雪同时下不是有没有可能的问题,它是绝对存在的,哪个北方人没遇到过雨加雪的天气?至于大雪纷飞和雨雪交加哪个场景更凄凉,我不敢过于武断,但是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不会选择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