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陋室疯语
34564100000058

第58章 《孟子》名言心得分享(一)

《孟子》名言心得分享

(一)

作者:王泽仁

对我来说,孔子如祖,孟子如父,孔子始终循循善诱,谆谆教导;孟子时而和颜悦色,时而威严呵斥。

孟子是雄辩家,他的口才很好,语言很有个性,读完整部《孟子》,会觉得这位先生很可爱。

下面我就摘录一些我个人比较喜欢的孟子语录,和大家分享分享: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心得分享:儒家讲“道不远人”,“道不可离,可离非道也”。一个人的修身一定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开始。我们遇到的事情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我不能”;一种是“我不为”。对于“我不能”的事情,儒家不会给予道德上的批评,因为这种事情超出了我们自身的能力范围。而对于“我不为”的事情,儒家是给予道德上的评判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儒家“仁义礼智信”推而广之的结果,这种仁爱的推广和墨家有所不同,墨家的推广包括精神和形式上的一致性:你对自己的家人如何,在精神上和形式上都得一致性的推广到其他的社会成员。所以难怪孟子会骂墨家“无父”。不过我个人认为这个批评有点过了。

儒家仁爱的推广在精神上和形式上都是有前后顺序的,大概儒家认为:只要每个人都做到“老吾老”、“幼吾幼”;天下就和谐了。如果还存在“老无所养,幼无所依”的现象,儒家的门徒就应该把仁爱推广出去,尽自己所能救济“鳏寡孤独”四种社会弱势群体了。当然,即使非我们血亲老幼,当他们不便时,也得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做到“老有所安,少有所怀”了。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心得分享:孔夫子也讲过:“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检测一个人的品质,须在两种极端的人生境遇下:一是富贵之时;二是贫寒之日。贫而不谄,富而不骄这是儒家的基本要求;但孔圣人的要求还要更高:贫而乐道,富而好礼。他弟子中颜渊做到了前四个字:“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孟子说的就更直接了,想想历史上的造反派都是些什么类型的人?基本上都是“无恒产”者。诸如:刘邦,张角,朱元璋等。孟子认为:只有“士”可能做到贫穷时,还能坚持操守道义。一般的老百姓,没吃没喝没穿,基本上只有一条路:造反。正所谓:“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基于此,孟子提出了“三民主义”:保民,养民,教民。老百姓只有吃得饱、穿得暖才会安居乐业。

你穷过吗?假如你穷过,你就真的能明白孟子这句话的内涵了:当一个人身上一分钱都没有,吃了上顿没下顿,看到ATM机就想砸,看到别人钱包里面一大堆现金,就有流口水想抢过来的冲动。。。。假如你体会过这种生活境遇,你就知道“衣食无忧,内无怨女,外无旷夫”是社会稳定的最根本方法。

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为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横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心得分享:在一个企业里面,领导者能不能发火,能不能发脾气,能不能批评下属?答案很明显:当然能。发火是领导者的特权,在任何组织都是如此。但“发火”是很有艺术讲究的。有的领导一发火,下属离职了;一发火,抱怨升起来了;一发火,团队涣散了;一发火,绩效下降了。。。。那么发火的意义何在呢?

究竟该怎么发火呢?什么时候发火呢?孟子提供了两个榜样:周文王,周武王。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依然对商朝忠心耿耿。且周文王始终是一位温厚长者的形象,有子夏形容的:“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的领导者风范。可是周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他一发火,收拾旧山河,天下安定了,老百姓过上幸福的日子了。他的儿子周武王亦如是,他一发火,推翻了商纣王暴政,开创了800年的周朝。

孟子已经非常明显的告诉了我们领导者发火的标准:一发火,下属更忠诚公司;一发火,下属更佩服你;一发火,团队凝聚力更强;一发火,工作绩效提升了。。。那么你就尽情的发火吧。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心得分享:“与民同乐,与民同忧”一向是儒家的为政标准。为政者也是人,也会有一般人的需求,诸如:好财、好勇、好色等等,但前提是你有的,老百姓也得有。所以“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老百姓不以为大,反以为小;因为周文王的私家花园和老百姓共享。周文王要建灵台时,让老百姓不要太累,慢慢建;老百姓却加班加点加快建造完成,因为老百姓认为不是给文王建而是给自己建。周文王出去打猎,老百姓跟着欢呼,并高兴的说:看来我们的领导身体很健康啊。

基于这个思想,就出现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警训了。时时刻刻告诫执政者,要“以民为本”。孟子的这个思想,后世读书人,发挥到了极致,如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个思想就是孟子思想的升级版本。范仲淹不仅仅是“与民同忧乐”,而是“先民忧后民乐”了。有意思的是,佛家也有一位这样的忧民者,这位菩萨就是地藏王。他发过一个宏大誓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心得分享:孟子思想之所以可贵,很大原因就是提供了“造反有理”的理论堡垒。比如他另一句著名的话:“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彻底的“民本思想”了,距离“民主思想”其实已经不远了。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是老百姓,其次才是国家利益,最后才是执政者利益。所以我们经常会误解儒家只是忠君爱国、尽忠守节、为统治者服务的奴才学说。那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原始儒家和政治儒家的区别。

原始儒家有很多可贵的思想,比如孟子的另一句话:“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很明显,孟子认为所谓禅让和世袭不过是一种形式,关键是继承人有没有这个德行和能力来治理国家,如果没有这个资格治理天下,百姓就可以让他下台,换一个合理的君王来治理。那么怎么证明此君王是否适合做君王呢?只有一条标准:老百姓的支持与否。因为老百姓就是天,天就是老百姓。

孟子还有很重要的一段话:“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这个意思就很明白了,孟子认为老百姓对待君王的态度,完全可以参照君王对待老百姓的态度来调整。放在当今企业组织中,这条标准同样可以适用:下属对待领导的态度,完全可以参照领导如何对待下属来调整。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读了《孟子》后非常生气,想要把孟子搬出孔庙,认为孟子不配享受帝王祭祀。结果选定黄道吉日要搬出来的那一天,天象异常,士大夫们以“天象示警,不宜亵渎圣人”为由劝阻了朱元璋。这还得感谢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了,这个学说即是为帝王服务,同时也可以用来限制帝王权力。又据说朱元璋一看搬出孟子没有实现,就把《孟子》书中凡是论述“造反有理”的文字删减了。

其实我认为明太祖是多此一举的,想想自己是如何得到的政权,道理就很明白了。

统治者经常将自己比喻成“孤家寡人”;孤家寡人不好做,高处不胜寒,做得好流芳百世,做得不好遗臭万年。身死国灭的君王比比皆是啊。

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依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心得分享:人各有所长,每个人都有别人值得学习和尊敬的地方。所以人无须妄自菲薄,也不可妄自尊大。孟子说世间有三种达尊:一种是爵位,一种是年龄,一种是德行。组织中职位级别很重要;社会上年龄资历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德行。有德不在年高,有才不在位高。“德”是通行的货币。

我有时候读《孟子》,会被他的自信所触动,孟子讲:“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孟子为何在权贵面前那么自信呢?因为他认为自己的品德修养远胜很多在高位者,所以藐视他们。他认为在自己所处的乱世,要拯救这个社会,唯有自己。遂发出响彻千古的豪言壮志: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我想只有孟子这种具有“浩然之气”的大丈夫才能有舍我其谁的救世使命感。他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

孟子是一位有骨气的知识分子。他的“天子有不召之臣”思想,前有姜太公,后又张良,诸葛亮。都是这个思想执行的典范。中国的读书人最高的理想就是成为“王者师”。有骨气的读书人是不会主动去投靠某个主子的。都是贤圣之君主动找上门,求贤如渴,三请四求才猛虎下山的。文王渭水访贤,刘备三顾茅庐,都是中国人喜欢津津乐道的典故,也是读书人的毕生向往。

但大多数情况下的现实是,天子都喜欢:“好臣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这就是人之常情,也是人性劣根之所在。没有几个人有这样的包容心,大多数领导者都喜欢任用能力比自己差的人。因为这样下属好管理,好控制,会听话。大企业病就是这么来的,每一层的能力都比上一层差,整个组织就几个上层精英在疲于操劳。可想而知这样的企业效率何在?刘邦就很聪明,用的人基本比自己都厉害。尤其是“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三人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都属于顶级人才。

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心得分享:儒家有四句话我一直用来作为自我修身、完善人格的标准:一: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四: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虽然时时刻刻拿这四句话不断要求自己,但做到确实很难。我认为儒家最难的学问就是:“知行合一”了。

一个人之所以被人侮辱,首先是自己侮辱自己;一个家庭被人毁掉,首先是自己先毁掉的;一个国家被人侵略,首先是自己内部先乱了。换个角度可以这样理解:一个人自信自尊,别人就会尊敬你;一个家庭和谐稳固,别人就拆散不了;一个国家内部强大,敌人就不敢来侵略。

人最忌讳的是遇到问题只找外部原因,而不去向内反思;“内省”是最重要的修身智慧。当然儒家并没有说不要向外寻找原因,只不过儒家向来主张“先内后外”的步骤。所以儒家有如下的句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孟子也讲过类似的话:“当一个人对我们蛮横无理,我们就要反思:我对他不仁吗?我对他不礼吗?我对他不忠吗?如果这些我都没有,那么这个人就是个“妄人”了,与禽兽无异。”这个寻求原因的过程就是典型的“由内而外”的方法。

所以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但儒家也反复强调:要去爱别人,先学会爱自己。过自尊自信自强的人生。只有这样,我们的爱才有力量,才有感染力。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