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陋室疯语
34564100000045

第45章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分享(三)

《世说新语.赏誉第八》

62、王蓝田为人晚成,时人乃谓之痴。王丞相以其东海子,辟为掾。常集聚,王公每发言,众人竞赞之。述于末坐曰:“主非尧、舜,何得事事皆是?”丞相甚相叹赏。

读书笔记:王羲之向来对王述(王蓝田)不感冒,且结恶于王述。他对王述的坏脾气尤其不能忍受。但从此则故事可以看出,王羲之对王述是有偏见的。此故事中的王述不阿谀、不奉承、不附和众人牙慧,独立思考,敢于辩驳,且一言即可道出委曲。

《世说新语.品藻第九》

4、诸葛瑾弟亮及从弟诞,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诞在魏与夏侯玄齐名;瑾在吴,吴朝服其弘量。

读书笔记:诸葛亮自号“卧龙”,辅佐蜀汉政权27年,鞠躬尽瘁,死后而已。成为智慧化身,忠义代表,武侯祠至今犹在,供后世凭吊缅怀。诸葛谨一生侍东吴,也是兢兢业业,得享福禄保全。诸葛诞也颇有高才,与夏侯玄齐名。后被司马氏所杀,未得善终。真乃一龙一虎一狗也。

74、王黄门兄弟三人俱诣谢公,子猷、子重多说俗事,子敬寒温而已。既出,坐客问谢公:“向三贤孰愈?”谢公曰:“小者最胜。”客曰:“何以知之?”谢公曰:“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推此知之。”

读书笔记:王氏一门,可谓人才济济,父子诸人,皆工书法,但“龙生九子,子子不同”,王羲之诸子中,子敬最佳,子猷次之,子重、涣之又次,凝之最末。才女谢道韫嫁予王凝之,一生委屈,曾对自己的叔叔谢安说: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王凝之)!此故事从人的言语观人,可谓至理名言: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据说很多天才都木讷。老子言: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86、桓玄为太傅,大会,朝臣毕集。坐裁竟,问王桢之曰:“我何如卿第七叔?”于时宾客为之咽气。王徐徐答曰:“亡叔是一时之标,公是千载之英。”一坐欢然。

读书笔记:王桢之,王羲之之孙,王徽之之子,王献之之侄,可谓名门之后。一个人夸奖别人很容易,难得是夸奖别人时,不折损了自家威风。从王桢之之语,可见一斑了。我们很多人为了投人所好,不惜卑躬屈膝,曲意奉承,毫无人格可言!

《世说新语.规箴第十》

2、京房与汉元帝共论,因问帝:“幽、厉之君何以亡?所任何人?”答曰:“其任人不忠。”房曰:“知不忠而任之,何邪?”曰:“亡国之君,各贤其臣,岂知不忠而任之?”房稽首曰:“将恐今之视古,亦犹后之视今也。”

读书笔记:人啊,几乎都是凭其所好而好之,凭其所恶而恶之。一个领导难的不是怎么选人和用人,难的是首先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因为不自知,所以不知人。由此可见修身养性多么重要,否则自取灭亡却不知道因何而亡。如项羽: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

5、孙皓问丞相陆凯曰:“卿一宗在朝有几人?”陆曰:“二相、五侯、将军十余人。”皓曰:“盛哉!”陆曰:“君贤臣忠,国之盛也。父慈子孝,家之盛也。今政荒民弊,覆亡是惧,臣何敢言盛!”

读书笔记:国家国家,有国才有家,没有国,哪有家。家再兴旺,国将亡,家安在?这就是所谓的: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7、晋武帝既不悟太子之愚,必有传后意。诸名臣亦多献直言。帝尝在陵云台上坐,卫瓘在侧,欲申其怀,因如醉跪帝前,以手抚床曰:“此坐可惜。”帝虽悟,因笑曰:“公醉邪?”

读书笔记:我始终认为中国人是一个既精明又糊涂的民族。说话做事都漏七分,留三分。中国人最高的智慧就是暗示含蓄,一语双关,让你自己去猜,去思考,去领悟。领悟了就是智者,摸不透就是愚夫。据说汉景帝就是一个话少意深的人,如哪个大臣猜不透他的意思,他就认为此人不可大用。可是在中央集权的社会,如果事事都猜透了上司的旨意,岂不是死的更快?看来还是郑板桥说的好:难得糊涂!

19、罗君章为桓宣武从事,谢镇西作江夏,往检校之。罗既至,初不问郡事;径就谢数日,饮酒而还。桓公问有何事?君章云:“不审公谓谢尚何似人?”桓公曰:“仁祖是胜我许人。”君章云:“岂有胜公人而行非者,故一无所问。”桓公奇其意而不责也。

读书笔记:观人品类,必从其大体而舍其小枝。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既然谢尚乃胜过我等之人,岂有胜公人而行非者?即使行非,也非不到哪里去。如胜我等之人尚且为非,试问我等之人该如何自处呢?我们好时常对他人评头论足,却忘了我们是否拥有这个资格?中国人有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再坏也坏不到哪去。一个不孝顺父母的人,再好也好不到哪去。

《世说新语.捷悟第十一》

1、杨德祖为魏武主簿,时作相国门,始构榱桷,魏武自出看,使人题门作“活”字,便去。杨见,即令坏之。既竟,曰:“门中‘活’,‘阔’字。王正嫌门大也。”

2、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众莫能解。次至杨脩,脩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

读书笔记:杨修此人乃口辩机巧之人,不过小才耳。然他不自知,好卖弄,终为曹操所忌,杀之。自古口辩者皆不得善终,由此可知,祸从口出。人最难管住的一个是嘴,一个是性,一个是手。

6、郗司空在北府,桓宣武恶其居兵权。郗于事机素暗,遣笺诣桓:“方欲共奖王室,脩复园陵。”世子嘉宾出行,于道上闻信至,急取笺,视竟,寸寸毁裂,便回。还更作笺,自陈老病,不堪人闲,欲乞闲地自养。宣武得笺大喜,即诏转公督五郡,会稽太守。

读书笔记:郗超乃郗愔之子,郗鉴之孙。典型的子不类父,不肖之子的代表。郗超可谓有勇有谋,且天性豁达,但后与桓温谋逆,晚节不保。而其父则不然,为人至孝,但稍显糊涂,且贪财吝啬。

《世说新语.夙惠第十二》

3、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读书笔记:在中国偏安一隅的王朝,如东晋,如南宋。刚开始,还有些山河残破,潸然流涕的历史厚重感,且有些士大夫们拥有北踏黄河,收拾旧山河的气概!可是越到后来,整个就歌舞升平,只把杭州做汴州了。“举目见日,不见长安”,道出了东晋初期多少人的家国仇恨而又仰天徒唤奈何啊!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