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语7
孙膑:@庞涓,要你当初害我,咱们俩合伙,谁能比得过呢。
张仪:哈哈,论有一个好师兄的重要性。
庞涓:@孙膑,哎,往事别提了,习武的就是没有学权谋的花花肠子多,我哪想到还有这种玩法。
苏秦:我之前也没想到,只不过那些君主一个个的看不起我,惹得我对谁都没好感,最后才想明白,男人,要对自己好一点。
庞涓:哎,要是我把孙膑送到齐国,那时候我们俩珠联璧合,都是一方大将,对垒的时候演得像点就好,是我的错,我对不起你。@孙膑
孙膑:@庞涓,你也算有点良心,没杀我。你死后我就想,咱们这样你死我活有什么好处呢,后来我回到鬼谷,继承了鬼谷子,于是引以为戒,就把这些交给了苏秦。
张仪:@苏秦,纳尼,你不是说是你自己想出来的吗?
苏秦:@孙膑,你怎么把实话说出来了。
孙膑:一时口快,说秃噜了。
张仪:@孙膑,反对无良老师开小灶,
孙膑:@张仪,我也是为你好嘛,怕你投奔师兄的时候,你师兄干掉你。
张仪:你就不怕我师兄投奔我被我干掉。
孙膑:嘿嘿。
苏秦:呵呵
张仪:就知道你们看不起我。
苏秦于是在齐国被人刺杀,同年,鬼谷销声匿迹。
————————————————————————————————————鬼谷论
赵国崛起的过程过于缓慢,还是先说秦国吧!
秦惠文王赢驷(si)在位时,秦国已经压过了魏国一头,进军中原,气势逼人。秦国崛起,开始与楚国、齐国争霸,并且成功的压过了他们一头,好笑的是,故事也要从一对师兄弟讲起。
苏秦出生年不详,生于在周朝国都雒(luo)阳(今河南洛阳),算是大户公子,跟吴起的背景类似,从小立有大志,向往着封侯拜相,于是成年后就去齐国,慕名而往鬼谷处求学。
鬼谷是百家之一,世代传承,孙膑、庞涓那一届出了名震天下的两个学生,自然一举成名,很可能上一届的鬼谷子已经去世,孙膑隐居回去担任老师也有可能。
如今《鬼谷子》一书流传下来,但大家都认为是后世托名伪作的,故而不怎么愿意看,内容也挺枯燥的,还是说故事吧。
苏秦入了学习班后,刻苦努力,不过跟庞涓、孙膑不是一个专业的,学习的是权谋之术,一人可兴国亡邦,听起来很高大上,吸引了各国有志青年,同班同学还有魏国人张仪。
苏秦学成后拜别老师,踌躇满志,去找工作,而且起点比较高,就先当当上卿国相吧,三年之内,保你强国。
年轻识浅,自然惹人讥笑,志大才疏的太多了,你以为你商鞅啊,刚来就相当国相,自然四处碰壁。眼看这钱囊见底,上流生活就是销金窟,自己再混下去就得当裤子了,苏秦只好回家。
回家吧,回到最初的美好!
可是现实并不总是这样。一事无成的苏秦灰头土脸的回去,颇有些“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出来的时候以为自己要做大事,同乡里数自己聪明、读的书多,拿了家里那么多钱出门,却赔的干净,不知道家里怎么看自己。
苏秦回去之后,发现家里面人都不看自己,打了招呼就不再理自己,以前从学校回来的时候,家里面总是嘘寒问暖,到家了可以安生睡个觉,醒来就有热腾腾的饭,那时候也以为是应该的,你对我好我心中记得,以后有钱当官了,给你们一些就好。
可是如今浪荡这么久,却一无所获,志气消磨不说,前途也一片灰暗,该面试的都面试了,基本上一面就涮了下来。当初天子骄子般,看不起的人多了去了,总以为都没出息,混吃等死,而如今天道好还,落魄还乡,也活该被人笑话。
苏秦饿了,想吃饭,妻子在织机前织布,爱答不理,深深地激怒了苏秦,可是一次次被拒绝也不是一无所获,起码知道克制怒气,如今这一切都怪谁?
怪自己啊,都怪没有取得功名,苏秦想,绝望的想自杀,可是自杀就了结了吗,女人受到侮辱想到的是一死了之,自己向来看不起那种妇人见识,只有活下去才能雪此奇耻大辱。
苏秦命里的性格,有仇必报,深深的贯穿了他的一生,在孤独和失落中一次次的激励着自己。
苏秦上有兄长,下有弟弟,只有自己如今是闲人。家里人于是劝他务实一些,不妨在家中营生,做生意也好,教书也好,也算正经的营生,养家糊口。
真的要这样吗?苏秦想,一旦接受了,那么自己一生就这样浪费了。
苏秦还是以前的苏秦,同样的壮志雄心,同样看不起那些没有前途的工作,依旧坚定地认为自己总能做成一番大事,只是自己还是差那么一点点,就差那么一点点。
什么一点点啊?他问自己。
苏洵(xun)在二十七岁的时候还是一事无成,科举无功,才名也不出众,于是将自己的文稿全都拿过来,看过之后说,“难怪我没有才名,总写这种文章,又有何用。”
苏洵于是焚烧干净,而后发愤读书,眼界开阔,文章格局大变。
苏秦也一样,他以读书人自居,聊起天来就是老子读了多少多少书,深深地自傲,可是书这些书并没有带来荣华富贵,想着读书多又有何用,于是拿出了一本姜子牙的《阴符》,仔细研读。
《阴符》又称《太公兵法》,主要是周武王跟姜太公的一些谈话,周武王提出疑惑后,通过姜太公的回答,阐述治兵治国的道理。古人写书一样讲求故事性,通过名臣与君主的对话来进行,比一味的将道理更生动写。
《吴起兵法》是魏武侯与吴起的问对,《孙膑兵法》是齐威王和孙膑,《尉缭子兵法》是秦始皇和尉缭子,《卫公兵法》是唐太宗与李靖的问对,都是延续这一叙述手法,可谓鼻祖级兵书。
可是每日里读书是辛苦的,而人总是会厌倦的,想着愿有所息,苏秦也不例外。苏秦也不例外,自己读书是件很枯燥的事,不会有考试一样的测验,自己每天读书,身在局中,着实感觉不到自己的进步,而且每天安排的日程着实太紧了,那就想着法偷懒。
我读初中时,每日里五点起床,真的很困,起来穿衣服的时候,闭着眼,能休息一会儿是一会儿,不经意间睡一小会儿,读书的时候,有时太累就躺在床上读,慢慢的睡着了,总是想着办法偷偷懒。
苏秦也不例外,读着读着睡着了,或是吃饭时磨蹭一会儿,读的时候心不在焉,可是每到晚间夜深人静时,想想自己籍籍无名,屈于人下,被乡人嘲笑,被家人看不起,刻骨铭心的怨恨发作。
他自己的偷懒自己何尝不知,于是一发狠,在房梁上搭了根绳子,系上自己的头发,一发困低头自然扯得生疼,两三次后就惊弓之鸟,不敢再瞌睡了。同时身边带着一把锥子,一旦心不在焉,看不进去书,就给大腿来几下,不一定要刺出血,只是让自己感受到疼痛,想起当初被笑话的滋味。
孔子常说的正襟危坐其实蛮有道理的,跟我们学习一样,若真的沉浸其中,自然会心无旁骛,而一旦在座椅上变换着坐姿,只能是太无聊。
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不要感慨都在同一间教室学习,怎么有的清华北大,有的北大青鸟,差距都在他的心思上。
后人还有囊萤映雪,并不一定真的有效,包括苏秦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传授下来只是让我们明白他们求学的决心。你说他们求学过程中,会不会偷懒,会不会厌学,都是有的,只是他们都能及时摆正态度,激励自己,长此以往,自然获益良多。
一天,苏秦发现书中的内容都已经烂熟于心,以前面试的时候,他们说的问题自己回答的磕磕绊绊,而今都可以旁征博引,将事情来龙去脉说的明明白白,知道自己大成了,于是收拾行囊出门求官。
苏秦在家刻苦读书还是感动了家中人的,之前想劝他安分守己,却发现他依旧没有变,便只好尊重他的想法。等到苏秦要走的时候,送些财物给他,不求你封侯拜相,但望你好自为之。
苏秦离开家门,心中立誓,没有千乘车马,誓不还乡。
在中原诸国游荡的久了,该面试的都面试过了,苏秦把目光移向了强大的秦国,那里我还没去过,我名字里就有个秦字,也许注定我要在那里建功立业。
苏秦于是踏向西方,心中怀着对中原诸国的抱怨,当初我一心求官,你们却有眼无珠,苍天有眼,我如今去秦国,若受重用,定然率军攻打你们,让你们后悔当初如此对我。
他依旧是那个有仇必报的人。
秦惠文王继位,刚刚处死了商鞅,不过还是蛮同意商鞅制定的国策的。无论是吴起当政,还是商鞅,他们都不欢迎那些四处游荡的说客,尽管自己也是他们中的一员。
秦惠文王也一样,那些人就是求财求官而来,无节操无下限。他对商鞅恨之入骨,自然觉得外国来的都不是好货,虽然礼节上接待了苏秦,不过还是谢绝了他。
苏秦来前还是下了一番苦功夫的,对天下形势琢磨的很透,认为如今秦国出出柙(xia)猛虎,东方诸国如待宰羔羊,应当连拉带打,挑拨诸国关系,自己出兵补刀。
秦惠文王说时机未到,一句就打发了苏秦。苏秦没想到刚出山就碰钉子,一气之下,离开秦国,去游说赵国君主。当时赵肃侯任命其弟赵成为国相,封为奉阳君。
而奉阳君不喜欢苏秦,当初苏秦还没学成的时候就见过他,志大才疏,不知自己几斤几两,成不了大事。
苏秦连赵肃侯面都没见到,算算囊中的钱不多了,齐国、魏国、韩国之前都去过,留下的记忆惨不忍睹,还是去一下没去过的国家吧,这样希望还大些,于是苏秦去了燕国。
公元前334年,苏秦来到燕国,当时燕国国君燕后文公在位二十八年了,对苏秦兴趣不大,自然不想见。
燕国是小国,苏秦来这里是没办法的事,虽然感觉受到了侮辱,但是自己没资本了,不然就只能回家了,我是宁愿在外饿死也不会回去了。
苏秦于是软磨硬泡,在燕国待了快一年,加上他确实口才了得,在外闯荡多年阅历也丰富,故而燕国贵族还是蛮喜欢他的,久而久之,燕后文公也听说了,觉得还蛮有意思的,不如见见。
一见钟情。
要知道苏秦都快山穷水尽了,听闻燕后文公见自己,喜不自禁,满腹才学恨不得一次说完,压箱底的妙计不要钱一样的乱扔,彻底的把燕后文公迷住了。
苏秦对他说,燕国是小国,却屡次受到齐国的攻打,为今之计,不如与魏国、赵国、韩国合作对抗秦国。秦国攻打他们正急,他们听说燕国愿意帮助他们,自然愿意。
之前齐国对燕国几次用兵,都是他们都帮燕国出兵,我们达成攻守同盟之后,他们出兵理由更充分,齐国就不敢轻易对燕国用兵了。我们再一鼓作气,把齐国拉近同盟中,共同对抗西边的秦国。如今天下强国,就是齐、楚、秦三国,齐国自然愿意,那样燕国就高枕无忧了。
燕后文公听后简直是久旱逢甘露啊,以前被齐国打的屡屡损兵折将,割地求和,可是又打不过,如今苏秦说的上兵伐交,果然是上策。燕后文公也是不见兔子不撒鹰,虽然听得很开心,不过毕竟为君多年,苏秦这样的人见的多了,出于信任,还是给了苏秦钱财和车马,资助他游说赵国。
苏秦辛苦多年,终于得到第一笔资助,自然喜不自禁,而且上天帮助一个人可谓是不遗余力,还没到赵国就听说奉阳君死了。苏秦信心大增,认为连老天都在帮自己,于是借助燕后文公的名义,得以见到赵肃侯。
那时候赵肃侯混得很不如意,虽然赵国已经强大了些,可是北方游牧民族兴起,加上中山国在旁边,烦心事很多。苏秦阐述了来意,说西方秦国强大,之所以赵国安宁,是魏国、韩国顶在前面,如今魏国、韩国步步退让,终有一天会打到赵国的。为今之计,不如合纵,这样魏国、韩国安心抵御秦国,赵国也能休养生息,暗中发展。
赵肃侯心中暗许,既然燕国有意合纵,对自己有益,于是表示大力支持,想起之前苏秦跟弟弟有仇,怕他背地里给赵国挖坑,于是给了他车子一百辆,载上黄金一千镒(yi),白璧一百双,绸缎一千匹,用来表示下心意,让他游说各诸侯国加盟。
古代一镒相当于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按照如今的汇率为六百六十万人民币,对个人来说确实是重金了。
苏秦一时间名声传遍了天下,颇为扬眉吐气。
张仪本是魏国人,此时在楚国,投奔在贵族门下当个门客,娶了妻子,还算安定。人穷志短,张仪家中没钱,不能像师兄一样外出求官,比较务实,可惜混的也是灰头土脸。
贵族门下丢了东西,自然认定是仆人偷得,于是四处搜查,最后查到了张仪的头上。张仪自然不认,于是被毒打一番,主人家出了气,想想算了,就放过了张仪。
张仪心中怨恨,问妻子说,“我的舌头还在吗?”
妻子为他疗伤,不满地说,“你舌头自然还在。”
张仪说,“舌头在就好,我一身本事全在三寸不烂之舌上了。”
被一顿打之后,张仪认识到了这样下去是没有前途的,反而打出了雄心,听闻师兄如今在赵国得到重用,收拾行李就过去投奔了。
鬼谷门下,师弟投奔师兄还真是传统啊!
张仪满以为苏秦会对自己另眼相看,说不定以前求学的时候还说过苟富贵勿相忘的话,没想到到了之后先是被晾了好一段时间,而后苏秦说话不冷不热的,没说几句就说自己忙,于是先走了。
自己住的屋子也是比较差的,伙食也不好,看来师兄真把自己当要饭的打发了,张仪越想越气,却只好忍气吞声。
倒是苏秦府中有人对自己颇为赏识,聊了一会天,愿意资助他去秦国闯荡一番。张仪大喜,大丈夫岂能寄人篱下,可惜就是自己没钱,有钱的话就可以打通关节,直接游说君主,功名财富还不是任我取之。
张仪于是和恩公一同乘车出发,到了秦国边境,恩公帮他打通关节,送他见到了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听说苏秦搞合纵,联合东方诸国对抗秦国,心中正烦闷呢,想起苏秦来的时候自己态度不好,自然有些悔意,如今听说有一个苏秦一样的人才来秦国,而且来人还是苏秦的师弟,跟苏秦闹翻了过来的,自然大喜,简直天助我也,于是立刻接见,交谈一番后再不敢说时机未到,而是任命他为客卿,专门对抗合纵。
秦惠文王心中想的就是孙膑、庞涓的旧事,如今孙膑来到了自己这里,看来老天是帮我的。
张仪一举成功,自然喜不自胜,他给秦惠文王说的就是用连横对抗合纵,合纵国家过多,多则易乱,自己只要趁机出手,拉拢关系好的,打击关系差的,挑拨离间,自然功成。
坦白说苏秦也是这么说的,只是秦惠文王不采纳,即便你再有才华,没成功前就是这待遇,那里都碰壁,成功后自然不同,自古皆然。
张仪找到自己恩人,说了今天的事,如今自己得到重用,必定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恩公笑笑,对张仪说,“先生不须谢我,若真的要谢,就谢你师兄苏秦吧!”
张仪自然一头雾水。
恩公解惑道,“我本是苏先生手下,受他命帮助先生在秦国得到重用。如今天下诸国,都在你们师兄弟手中,合纵也好,连横也罢,斗来斗去的都是那些大国,只要它们一天兵革不休,那么你们师兄弟在哪里都如今天这般风光,一言不合即可亡人邦国,不正是你们鬼谷一门所学的真谛嘛!”
张仪自然如五雷轰顶,“你是说这一切都是师兄安排好的?”
恩人笑道,“正是。昔日庞涓、孙膑学于鬼谷门下,旗鼓相当,两人相争,一死一伤。正为合则两利,分则两败,苏先生是以定下此计,如今功成,我幸不辱命,正好告辞,向苏先生回禀。”
张仪起身拜道,“请回去告诉师兄,秦国有我,但凡有命,张仪唯师兄马首是瞻。”
张仪送走了恩公之后,静言思之,对师兄佩服的五体投地。他们作为门客,没有封地兵马,也没有钱粮,却能在四方得到重用,只是因为各国需要他们,一旦不需要,就可以揣到一边。
商鞅、吴起算是冠绝一时的人了,可是下场都不好,要想在乱世中立于不败之地,长盛无绝衰,那就要处处为自己考虑了。师兄高瞻远瞩,看透了这世间的纷争,从容布局,如今他有了合纵,秦王就得依靠自己连横,没有需求也可以制造需求。
他们俩个只要心中有默契,你来我往,互通音讯,那么天下就在他们掌控之中,哪还有比这更一本万利的事。
张仪由衷的想,师兄大才,我不如他啊!
天下可运于掌,敢不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