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语5
民国证婚词:
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衬。
看今日桃花烁(shuo)烁,宜室宜家;
卜他年瓜瓞(die)绵绵,而昌尔炽。
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
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
此证~!
————————————————————————————————————————民国
2017年8月17日,26~33℃,小雨转阴,西南风微风,空气优(45)
宜:嫁娶、纳采、订盟、祭祀、祈福
忌:开市、立券、置产、作灶、造桥
秦国以人头论战功,运气好的话,斩获敌方一个“甲士”,就能成为一级爵位的公士。要知道当时能披甲的,代表正规军,而一个正规军身边带着4个没有披甲的小兵,平常帮披甲人抗装备,照顾他饮食起居,作战的时候跟在旁边,披甲人杀了人,还要作战,小兵就帮披甲人割了死人的人头,从尸体上搜索战利品,将来算作战功。
小兵好杀,但经验少,杀小怪才能升级。
二十级军功中,公士一年的俸禄是50石(dan)粮食,以后每升一级,增加50石俸禄,到彻侯为1000石粮食。
。古代统计粮食的单位有:升、斗、斛(石)、钟,全部为十进制,十升一斗,十斗一石,十石一钟。故而孟子说的千钟粟,相当于十个秦国的彻侯,可知那时候各国为招揽俊才下的血本。
历朝历代度量衡不一,在宋代,一石为97公斤,在唐朝,一石为53公斤,在清代,一石为28公斤,而在秦代,一石为109公斤。
那时候一个成年人一年吃的粮食为100~125公斤,也即是秦国的成年男子参军的话,当最低级的公士(大致等于班长),得到的俸禄够50人吃一年。
当然,考虑其他花销的话肯定没有这么多,但当时秦国都是大家族,三代人不分家生活在一起,而且那时候成活率低,故而每家每户孩子特别多,故而首重女子是否能生养,而不是长得漂亮。
以32口之家算的话,即父亲母亲,四个兄弟和四个弟媳,外加自己的妻子,每个兄弟再有四个未成年子女的话,一共32人,小孩子口粮占大人的一半,一年吃的粮食是22石左右。
只要一个在军中有爵位,那么举家都奔小康了。由此可见,秦国是重爵位的,由此导致秦国重武轻文,即便是身为文官,出谋划策,也要想办法外出参军领兵,做个军师也好,文书也好,打仗获得军功,这才能站稳脚跟。
而更疯狂的是,参军立了军功,你可以为自己的亲人赎罪赎身。
秦军在战场上斩获两个敌人“甲士”首级,他可以放弃升级,而选择官府释放自己做囚犯的父母,或是妻子是奴隶,也可以转为平民,而杀敌人五个“甲士”可拥有五户人的仆人。
要知道那时候还是奴隶社会,奴隶也是人,他们随同出站,渴望着换回自由,自己得到自由,还要为妻儿、父母兄弟赎身,他们渴望战争,用命去拼杀,不会如我一样感慨“鸟鸷(zhi)啄人肠,衔挂枯枝上。然后知兵者乃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杀人立功是他们的希望。
印象中看过一个片段,民国时一个学生卖血筹钱为喜欢的**赎身,为自己关心的人做事,更让人一往无前。
而且父亲战死之后,他的军功可以由儿子继承,鼓励代代从军,于是当兵打仗成了世袭专业,便于传承,父亲打仗,身子素质自然没得说,战斗意识也有,儿子出生后,从小教导,等长大后不必参加训练就是一名合格的将士,真是划算。
但也不能都参军吧,军队打仗需要吃粮食,没粮食吃再怎么热情都撑不住,何况爵位俸禄这么丰厚,需要大量粮食支撑,不然成了口头支票,得不到实惠,谁还会参军。
当时国家的税收主要来源就是百姓种地纳税,要是提高农民的赋税,那么农民就会逃,孔子就说“苛政猛于虎”,那样土地荒芜,得不偿失,可是不提高赋税,怎么能增加国家的粮食产量呢?
商鞅发动“容我三思”,不能对农民下手,士农工商,官员阶级反弹太大,而铁匠、木匠、医生在哪里都是稀缺人才,不能撵走,商人,嗯,和气生财。
商鞅于是提高商业税,要么交钱,要么滚蛋。
商人来往四方,获利丰盈,故而当时秦国很多小商小贩,如此一来纷纷破产,不如回家种地去,巨商大贾只好忍痛出血。
经过压榨,商鞅获得第一桶金,而且成功扭转了当时秦国的风气,将一大批从土地里解放出来的自由职业者又撵回田里,这样农民数目增加,可是现有的田地是有限的,于是只好开山种地,围湖造田,吃苦受罪,叫天天不应,只好每天骂骂商鞅过瘾。
从历史的进程来看,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会有大量的人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从事手工业,制造大量的商品,满足国内需求之后,商家就需要往外倾销,开拓市场,这是符合商品经济发展模式的。
可是商鞅偏偏逆潮流而行,都知道棍棒打不倒经济规律,为什么秦国在他手上反而强盛吞,最终吞并六国呢?
其实秦国在秦始皇手上时,只是军事上的强大,论政治开明和繁荣程度,齐国甩开秦国很多。齐国军队一向战斗力不强,便是商品经济发达,年轻人不必火中取栗,秦国将官的一年的俸禄,我经商就可以赚回来了,干嘛要做那么危险的事。
何况商品经济发达,那就可以养很多闲人,市民就算不务正业也饿不死,享受了生命的美好,知道珍惜自己的小命,自然看不起外出打仗的苦大兵,实在不行舍得一刀割,去宫廷侍奉齐王或是相国、权贵,还有机会走向人生巅峰。
明朝中后期,由于去当太监着实有前途,混得好还可以收一大批进士做干儿子,连阁老都得给自己面子,所以京城里专业手术,一次两百两银子,成为家传绝活,风气大概类似。
秦国被称为耕战国家,国家的大事只有耕种和打仗,论幸福指数的话肯定排名垫底,其他国家做的都没它这么彻底,故而秦国以战养战,只能通过不断地对外战争获取利益,终于吞并六国,可是统一后转型的困难,也是导致秦国短命的原因。
商鞅说难以比德殷周,原因也在此,急功近利,一旦开始,就再也停不下来了。
商鞅本身在魏国多年,魏国那套精耕细作的本事了解颇多,提高耕地产量的同时,也在提高单位产量,重金请来一些魏国的老农,让他们挨家挨户传授经验,再通过法令规划耕种的时节。那时候的秦国,也就是陕甘宁,国家小,便于统一指挥,自然可行。
商鞅来之前,亩产大约100斤,采用魏国的耕种策略后,为了提高农民积极性,凡是亩产最高的,奖励两头耕牛,一台织布机。想想蛮有意思的,给的都是劳动产品,而不是消费品,意思只有一个,玩命干,富的会更富。
有一户人家悉心耕种,产量达到亩产250斤,翻了一番,于是按照秦法,得到奖励,一头牛如今的价格大致在15000千元左右,而织布机一台5000元,按照物价,相当于3两黄金。
后来都江堰建成后,巴蜀地区的农田得到很好的浇灌,亩产达到317斤。到吕不韦为相时,都江堰地区还是用六国商家的土化肥,土壤肥沃,平均产量达到300~400斤,大喜,要知道粮食足够,意味着更多的青壮年可以参军,朝廷的税收多了,奖励也可以按时发放,拖欠的工资可以补发,于是将化肥推广到各地。
上有所好,于是出现了一个最高亩产545斤,而后查明是县令为得上级青睐而虚报的,只是当时已经闹得沸沸扬扬。吕不韦认为虚报是县令的事,农户无关,况且农民耕种不易,于是惩处了县令,自己掏钱给农户买了耕牛和织布机。
我高中的时候,曾经看到一个人书桌上刻着一句话,大意是:人一生就是不断地和别人比。
其实想起来,我们一生何尝不是如此,就是你不想比,身边的人难道不会那你跟别人比吗?
以我为例,我写春秋英雄志,总结四大名将、四大名君、四大名相,也是在拿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做对比,而后给他们一个名分。
那时的秦国青年,听父母说邻家的小子参军当上了军官,你也参军吧!不参军,在家中种地,妻子会说,你看邻居,早早的起来务农了,人家年年都是劳动模范,家中八头牛,四台织布机,妻子都不用干活了,雇人做事,而你就知道睡。
真有父母宽容,妻子不争,自己恬淡的,别以为会在秦国多幸福。
有些人不在乎,不在乎升官发财,只想安安生生过日子,就这么胸无大志,就喜欢飞鹰走狗,喝喝酒聊聊天,闲来听听小曲唱唱歌。
商鞅在上层混迹多年,自然见过不少富家子弟,于是颁布了有赏有罚的条令:土地亩产最低的,男子罚为奴隶,老婆孩子给别人家做佣人。
晴天霹雳,不干活连老婆孩子都保不住,你还能怎么办?只能死道友不死贫道了,倒数第一太危险,就算不想当第一也得努力干活了,大家都在努力做事,于是只好随大流。
我高中的时候,努力读书,做卷子做一天,上午四节课,下午四节课,晚上三节课,一个月放两天半的假,却依旧能做下去,因为身边的人都是这么过的,都在安静的写卷子,没人说话。
风气最能改变一个人,因为人都想融入一个社会,而不是被社会抛弃。如此一来,淡泊名利的也不能幸免,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听闻谁家年产量最高,就得请喝喝酒,百般盘问下是否有什么秘方,到了这份上,还耕不好地,难道还能是智商问题?
商鞅为了让秦国的运行轨迹不偏离自己的规划,还颁布了最严格的管理条例:
鞭打,最轻的处罚,看情况处置。
肉刑,伤残四肢,使人残废。
刖(yue)刑,把罪犯的脚砍下来。
黥(qing)刑,在罪犯脸上刻字。
劓(yi)刑,把罪犯的鼻子割下来。
宫刑,当太监.
【死刑--种类很多】
赐死,惩处高级官员。
生埋,活埋,秦军对战俘常使用。
车裂,把人四肢分别绑在几辆车上,撕裂。
弃市,在闹市斩首,还要陈尸数日,不准罪犯家属收尸。
腰斩,把罪犯拦腰砍成两半,短时间人死不了。
株连,士兵几人一组。一人犯法,一起惩处。军人犯罪,家属连同处罚。
处理刑法的官员是廷尉,管监察的官员是御史。军队外出打仗,御史随行进行监视。
比起来,贬职、夺禄都算是轻的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动不动挨上两刀,谁也受不了。
而且禁止私斗,要知道乡野间械斗很常见,为了争一个水井,争桑树林,经常出现斗殴。秦国那时候又是大家族,一人受欺负,几十口子就打了起来,而且长年累月,有时导致两个大家族长达数十年的对抗。
贵族们尚武习气浓厚,游侠一言不合,当街拼杀,贵族们争夺美人,或是为荣誉而决战,也是常事。
商鞅就很不满意,有本事冲敌军撒野去,人家不会因为你是贵族而退让,反而更有兴致,而家族斗殴的,为了那么点破事,成年累月的械斗,死伤好几人,各个犹如猛士一般,一听说征兵为国打仗,都把头缩回去,真是丢人现眼到家了。
于是,但凡私自斗殴的,轻者罚款充军,重则杀头,造成极其恶劣影响的,牵连家人。
贵族们自然不爽,不过不是因为不能打架,而是他们的子弟,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到了年龄加了冠礼就去当官了。商鞅宣布,没有军功,没有军功,背景再硬也不能继承官位。
子弟们当然不愿意,我家祖上全是卿大夫,轮到我,让我参军去,这跟谁说理去啊,祖宗成法何在啊?
看电视上,总是说着祖宗成法的,一般都是受益者,好比家里年年都有点铁杆庄稼,你说取消就取消,让我们家喝西北风啊!
商鞅说,没说不让你继承啊,只是你的满足条件吧,起码得满足一定爵位吧,你说你是大夫,什么爵位都没有,人家一步步军功升到了五大夫爵位,也不服你是吧!
于是一大批贵族就从军了,无论是后勤也好,中军也罢,参与不参与战事不重要,太子到军中挂名锻炼,图的就是这个名分,为的就是告诉百姓,从上到下都是重视军功的,从军资历很重要,决定了你以后的仕途。
商鞅没有消灭天下不公的决心,也没有为穷人出头的愿望,只是想所有的事情按照他规划的路线走。
不公平始终存在,我曾经想,就算我是最了不起的圣人,可不可以让世上没有罪犯,让人与人没有争斗,自然是不可能的,起码我做不到。
了解了自己极限后,便更现实一些,为政处世,不是发泄私人恩怨,打造一尘不染的理想国,而是尽可能让一切都有秩序,贤者有依归,而不肖者犹知忌惮。
商鞅先是颁布了《垦草令》,里面大致规划了以上的变法内容,虽然阻碍很多,但是渐渐的走向正轨,财政收入提高,军队战斗力增强。说不好听的,以前提起打仗,谁都不愿意上,如今各个奋勇争先,抢着立功,而且农民数量增加,新开垦的田地增多,赋税年年都以很高的百分比递增,前途一片大好。
朝野内服不服的,都说商鞅为人且不说,起码能力是有的。赢渠梁信心十足,于是正式任命商鞅为左庶长,掌管秦国政令。
商鞅似乎跟庶子很有缘,不过庶长不同于庶子,古代以左为尊,左庶长是秦国的官吏,意思是众列之长,相当于将军。那时候秦国是以左庶长、右庶长来主导政务的,算是国家特色。
商鞅在这个最高官职之上,又增加了侯爵,是为了让人都有再进一步的空间,不然无可再升,人也就产生权势到顶的念头,在往上就是造反了,还立什么功,做好事积德行善,等着活到退休就功德圆满了。
商鞅在魏国的专业就是法学。李悝(kui)集各国法令所长,颁布了《法经》,里面的内容大致是列了一些条文,而后有一些具体的事例,教导官员应如何处理。
商鞅于是也颁布了秦法,后来还出土了一本秦国《法律问答》,里面内容蛮有趣的,姑且列几条:
1.[害盗背着游徼(jiao)去盗窃,应当加罪。]
五人共同行盗,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黥为城旦;不满五人,所盗超过六百六十钱,黥劓为城旦;不满六百六十钱而在二百二十钱以上,黥为城旦;不满二百二十钱而在一钱以上,加以流放。
这是详细解释法律条文,让县令好有判决的依据,剩下的是自由裁量权了。
2.甲主谋派乙去盗窃,一天,乙去行盗,还没有走到,就被拿获,甲乙都应判处赎黥。
这是对犯罪未遂的惩处,以及主谋和实施人同罪的规定。
3.还有个蛮逗的,甲偷牛的时候,牛高六尺(1.4米),偷走一年以后被抓,此时牛长到了六尺七寸(1.5米),那么怎么处罚甲呢?答复是,由县令自己看着办。
那时候法令详细到,偷牛按照牛的身高判刑,可见细无巨细。
4.甲偷东西不满一钱,而后投奔乙家被抓,乙并不知情,怎么处置?
乙不论罪,但如果乙知情,却不把甲送交官府,应判处他上交一个盾牌。
5.夜间行盗,赃值一百一十钱,其妻、子知情,与他一起用钱买肉吃,其妻、子应同样论罪。
6.家务事也管,老婆凶悍,跟丈夫打架,被丈夫撕裂耳朵,打残四肢,那么丈夫就要被剃掉胡须作为惩戒。
7.什么叫旅人?寄居和外来作客的人,称为旅人。
8.甲、乙都和女子丙**,甲、乙因此互相刺伤,丙不知情,丙应如何论处?不予论处。
当然《法律问答》应该是商鞅之后的事了,但是基础是他定的,很多条文及条文解释都是他编订,并且下发给各级官吏,有了这些作准则,官员算是有法可依,百姓也知道了什么不能做,碰上懂点法律的还可以跟官员辩论,不服气的还可以告状,还算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