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齐桓公的身后,有很多仰慕他的人,支持他的人。宋襄公就是佼佼者,他参与了齐桓公的多次会盟,最后齐桓公死后,他成为了扛起尊王攘夷大旗的人。
宋国是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国都商丘(今HN省SQ市ZY区西南)。宋国国君子姓,而爵位是公爵,第一等,比齐桓公之类的都要高很多,原因很简单,宋国是商朝的后裔。
周朝灭了商朝之后,遵循“兴灭继绝”的传统,封殷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商朝故地,建立宋国,以奉商朝祖先的宗祀,毕竟商朝曾经是君,周朝曾经是臣。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传统,可惜没流传下来。
宋襄公,子姓,叫兹甫,他的父亲谥号是宋桓公。辟土服远曰桓,克敬动民曰桓,辟土兼国曰桓,立志及众曰公。如此看来,他父亲也是宋国了不得人物。
父亲病重,宋襄公是嫡子,对自己的父亲说,自己的哥哥更贤能,希望能够传为给自己的哥哥。宋国是商朝的后裔,商朝讲究兄终弟及,算起来也算符合他们的规矩。
宋桓公便问长子,是否有意当君主。
长子回复说,“兹甫把宋国让给我,哪有比他更贤能的人。况且不立嫡子,而立长子,不合规矩啊!”
毕竟周朝天下,周朝讲究父终子及,而且周公定下的周礼就说,嫡子即位。
哥哥跑到了卫国,宋襄公便在公元前651年即位。
可以想见他们兄弟关系非常好,而且春秋的时候,往往领兵大将和上卿都是国君的兄弟叔叔之类,宋襄公封兄长目夷为相,主管军政大权,辅佐自己处理朝政。
还没等宋桓公下葬,齐桓公就约各路诸侯王在葵丘相会结盟,宋襄公前去相会。
在葵丘之会上,宋襄公接受了盟约。其主要内容类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准把水祸引向别国;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不准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代妻;不准让妇女参与国家大事。
最后一条,可见妇女在当时的地位。
由于之前宋襄公和哥哥相亲相爱,所以各国都知道宋襄公是一个有仁义的人。
葵丘之会上,宋襄公接受了齐桓公委托他照顾齐国太子昭(后来的齐孝公)的嘱托,答应将来对太子昭予以照应。当时齐桓公已经老之将至,看到英姿勃勃的宋襄公的时候,便把他当作了武林盟第二代的传人,事实证明,宋襄公确实没让他失望。
齐桓公病死后,齐国内乱,齐国太子昭逃到宋国,向宋襄公求救。尽管当时宋国十分弱小,但因齐桓公死前曾委托他照顾太子,宋襄公出兵全力帮助太子昭回齐国即位。
公元前642年,各国诸侯接到宋襄公通知,请他们共同护送公子昭到齐国去接替君位。但是宋襄公的号召力不大,多数诸侯把宋国的通知搁在一边,只有卫国、曹国、邾国三个小国派了一些人马来。宋襄公率领四国军队向齐国进发,齐国的贵族对公子昭怀有同情之心,再加上不清楚宋军实力,就把无亏与竖刁杀了,赶走了易牙,在国都临淄迎接公子昭回国。公子昭回国后当上了国君,是为齐孝公。
做成了这件事,让宋襄公大喜过望,他开始幻想自己能够广施仁义他不仅想做齐桓公,他还想复兴商朝,等到百年之后,子孙取周朝而代之。
宋国是小国,齐桓公之所以称霸,根源在于管仲的治理下,齐国国力大盛,有其实然后据其名。宋襄公虽然国小,但是心很大。
既然自己力量不够,那就多拉拢小国,让他们为我所用。这是宋襄公的初衷,而且确实做到了。当时的小国很没安全感,晋国、楚国都在疯狂吞并他们,他们之所以推举齐桓公,主要是齐桓公推崇不灭人国,连仇视的蔡国都放过了。
现如今盟主死了,围在宋国周围报团取暖未尝不是好办法,所以宋襄公的号召力在小国确实是一呼百应。
公元前641年,宋襄公扣押了滕宣公,又邀曹、邾两国在曹南会盟,而后,又命邾文公把鄫国国君当作祭品押到睢水郊外去祭祀,想借此来威胁东夷臣服。同年秋天,宋襄公又因为曹国不服,发兵包围了曹国。
见宋襄公搞得风生水起,很多国家都不满意,同年冬天,陈穆公邀诸侯重修齐桓公之好,于是陈、蔡、楚、郑等国在齐国结盟。这样,在诸侯中变形成了两大集团,楚、齐、郑、陈、蔡等国为一大集团,而图谋称霸的宋襄公一党只有卫、邾、曹、滑等几个小国。
公元前639年春天,宋襄公在鹿地首次会合诸侯,齐国,楚国国君相聚在一起,襄公以盟主之位自居,引起齐君和楚王的不满,宋襄公又自做主张,没有经过齐国,楚国的同意就约定当年的秋天再次在盂地会合诸侯。
宋襄公的哥哥公子目夷劝他说,宋是小国,小国要争当霸主会招来灾祸的,但襄公不听,不过说来,成大事者哪有目光短浅的,即便是安守本分,以后也会被其他国家吞并,左右是死,何不奋力一搏。
在到盂地前,公子夷目又劝他要带上军队,以防有变,楚国人是不讲信用的。
宋襄公说:“是我自己提出来不带军队的,与楚人已约好,怎能不守信用呢?”
何曾相似,当年齐桓公也是这么做的。
于是,宋襄公不带军队赴会。
到了约定之日,楚、陈、蔡、许、曹、郑等六国之君都来了,楚国早埋伏好了军队。宋襄公和楚成王因为争当诸侯霸主而发生争议,楚成王突然命人抓住了宋襄公,把他带回楚国囚禁起来,想借以攻取宋国,直到同年冬季,诸侯在薄地会见时,在鲁僖公的调停下,襄公才被释放。
宋襄公出征宋襄公回国后,听说郑国支持楚成王做诸侯霸主,就决定攻打郑国。目夷劝阻他,襄公不听。
公元前638年初冬,宋襄公领兵攻打郑国,郑国自然向楚国求救。楚国派能大将成得臣率兵向宋国国都发起攻击。宋襄公担心国内有失,只好从郑国撤退,双方的军队在泓水(约在今HN省ZC县西北)相遇。
楚军开始渡泓水河,向宋军冲杀过来。
目夷说:“楚兵多,我军少,趁他们渡河之机消灭他们。”
宋襄公说,“我们号称仁义之师,怎么能趁人家渡河攻打呢?”
楚军过了河,开始在岸边布阵。
目夷说,“趁他们还没布好阵,赶紧进攻。”
宋襄公说:“这不符合打仗的规矩。”
等楚军布好军阵,楚兵一冲而上,大败宋军,宋襄公也被楚兵射伤了大腿。
宋军吃了败仗,损失惨重,都埋怨宋襄公不听公子目夷的意见。
宋襄公说,“作战时不攻击已经受伤的敌人,同时也不攻打头发已经斑白的老年人。我一举一动都按照礼节来,哪里做错了!”
我曾经以为,如果宋襄公赢了,也许倒是一位不错的君主,也能扛起这面大旗,事后大家都会交口称赞他讲仁义又有本事,可惜的是宋国是小国,若是也有齐国一样的资本,我想他也可以成就一番事业。
其实在春秋战国,有两个很难打破的准则:
一、取决你的地位的是你的出身;
二、这是大国博弈的舞台,小国永无出头之日。
宋国作为商朝的后裔,没有忘记复国的志向,宋襄公的子孙也出了一位野心勃勃的国君,只因为宋国是小国,最后含恨去世。
生为小国最是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