砧板上的鱼。
鱼:是不是所有的鱼,都将被杀。
刀:并不是,有许多鱼自由自在的活了一生。
……
鱼:我以为我能善始善终的。
刀:你长得这么肥硕,不应该有这种天真的念头。
……
鱼:回顾这一生,碌碌无为,好可惜。
刀:把你放回去,你就有作为了?
……
鱼:回顾这一生,依旧碌碌无为。
刀:幸亏你被抓了,否则你连这份愧疚心都没有。
常言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在长安的太子,可谓是日日担惊受怕,谨小慎微,生怕江充这人掉转刀口向自己。
太子怕的不是江充,而是刘彻。
但在太子眼中,江充就是刘彻的代表,他的举动多半是刘彻授意的。
从性格上讲,太子是老实性格,不喜欢生事,没刘彻那么霸气和绝情,从历史上找原型的话,大致就是晋国太子申生,秦国公子扶苏。
当然,太子刘据本人是想当重耳的,厚德载物嘛。
他和老爹的关系,可谓复杂。
公元前128年,他出生,刘彻高兴地要死,我有儿子了。
公元前122年,他七岁,刘彻点点头,可以当太子了。
当了太子,就是国之储君,意义非同一般。
当初秦国法律严格吧,商鞅酷吏吧,可太子犯了错,怎么着也不能给太子上刑啊,于是太子太傅等人挨个躺枪。
刘据当了太子,刘彻选太傅,选中了前丞相石奋的小儿子石庆,后来又选了庄青翟、石庆儿子石德、赵周、周勃子孙周建德,还有商人出身的投机商人卜式。
庄青翟、赵周等人都当过丞相,下场却不好,不过算得上全明星阵容。
刘据成年后,刘彻为儿子建了博望苑,希望他能子承父志,多多锻炼自己学识本事。
刘彻十六岁当天子,一路走过来,对年轻人的心思门清。他年轻时总想着打匈奴,所以和卫青等人骑射,操练战法,算是很有进取心,所以也想儿子和自己一样。
可是形势转变了。
刘据还没出生时,舅舅卫青已经扬威域外了,所以感受不到匈奴的压迫,反而觉得老爹太喜欢打仗了。
刘据相当于军委大院里出身的,大表哥霍去病,大司马,舅舅大将军,姨夫公孙贺将军,这种熏陶下,依旧没有将刘据改变成好战的人,可见此人本性是有侠义之心的。
强了就去抢,这是匈奴。
强却去主持公道,维护弱者,这是仁德。
刘据从小被教育的,就是当一个仁君。
随着刘据的成长,刘彻也对刘据的喜爱也少了,子不类父,你能怎么办?
有本事的父亲,都希望儿子像自己。李世民夸蜀王李恪,说英果类我,哎呀,跟尼玛我年轻时候一模一样,这绝对是帝王对儿子最高的赞誉了。
不过,刘彻对刘据,还是很有感情的,长子就不说了,人家孝顺啊。
学做仁君的,能不孝顺吗?
刘彻是人精,玩惯了心眼,可太子对自己一片赤诚,虽然不会说话,可是贵在心好,有自己。
刘彻知道,这个儿子会一直孝顺自己,你说能不关心太子嘛。
刘彻喜欢巡游,又是登泰山封禅又是如何,于是就留太子监国,有事你先看着办,大事向我请教。
这大致是试运行了。儿子学骑自行车,总看我骑是不行的,你自己试试,老爹在旁看着,快倒了扶一把。
刘据做的不能说让刘彻很满意。
刘据这人能体谅别人的痛苦,遇见《我不是药神》这种法不容情的事情时,总是生恻隐之心,刑法比较轻。
刘彻回来后,不少人偷偷告状,说太子在位,就知道卖好,他自己量刑从宽,不就显得陛下严苛嘛。
是啊,你自己想仁德可以,可是拉朕做垫背的,怎么行呢?
可刘彻能够体谅儿子的不容易。
他十六岁即位,也做错过事,也和奶奶窦太后、母亲王太后等人斗争过,知道年轻人都是有自尊的,不能任意摆布。
当初别人教自己做事,自己何尝不反感呢。
于是刘彻自己不看,只要没有大问题,一切就按照太子说的办。
刘彻维护了太子尊严,没有打击他的积极性,这是做父亲的体贴。
然而卫子夫却害怕了,教导儿子说,你爹还在,随时可能废了你,你不应该显得太有主张,要学你爹。
坦白说,卫子夫怕的就是刘彻,要是刘彻死了,儿子想减免一些刑法,这是好事,卫子夫也不会阻拦。
伴君如伴虎,卫子夫生活在刘彻身边,最了解他,也最怕他。
刘彻听后,叫来太子,夸他说你做的好,朕六七岁的时候,在你爷爷面前,敢说廷尉判错案子。年纪轻轻的,应该有点主见,你认为对,那就做好了,别听你妈的。
刘据很受鼓舞,结交了很多朋友,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政方案,对国家前途有了新的看法。
其实匈奴和汉朝,并不是不能和平相处,但是双方都放不下面子。匈奴以前很横,欺负汉朝欺负惯了,定期还能收点孝敬——和亲,胃口养刁了,被汉朝打跑了,人跑架子不倒,还想着和亲的好事,只要你肯和亲,咱们和平共处,顶多我不再打你了好不好?
汉朝WTF,以前打不过你,这才让着你,如今老子任督二脉都通了,还想着让我和亲,咱们再练练。
刘彻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刘据没感受到匈奴的咄咄逼人,算的是经济账,你看国家连年打仗,民生凋敝,地里面耕种的都是女人,这怎么能行,不能再打了。和亲的话,不过是给点钱,还不够军费的零头,何苦劳师远征呢?
你看陛下让李广利攻打大宛,军队活下来的,十不留二,只取回了几匹汗血马放在上林苑,值吗?
刘彻后期,民生凋敝,流民五十万众,社会问题极其严重。可刘彻依旧为面子着想,不肯在外人前丢人,只能挖空心思的发动国家的战争潜力。
没有兵员了怎么办?
刘彻说,把入赘的男人征招起来,这群上门女婿没有势力,让他们去打仗。
《大唐双龙传》中,杨广留在扬州,禁军将士思乡,军心不稳。
杨广说,那就让扬州的寡妇们嫁给禁军将士,这样他们就在扬州有了家,自然不会思乡了。
坦白说,国家都到了这个地步,刘据要是还坚持着一味打下去,那就真是没良心了,二世而亡不是虚言。
刘据和班底们聊天,也是忧心忡忡,可是毫无办法,刘彻还活着,又有自己的道理,说要替儿子把仗都打完了。眼见匈奴只剩一口气,要是死灰复燃,岂不是汉朝的大患?
可是汉朝也只剩一口气了啊。
刘彻:朕心里有数,还能打。
刘据推荐一个儒家的朋友为官,让他劝刘彻。
刘彻对此十分不耐烦,直截了当的问儒家的人,给你一个郡,你能管好吗?
不当自己不能胜任的官,儒家的也是理论派,没当过郡守,心虚,于是摇头说,不能。
县令?
不能。
那哨长总行了了吧?
儒家的人无奈,挥剑就任边境哨长,没多久匈奴人来攻,被杀。
这是理论派的无奈,说的道理头头是道,可事情往往不是那么发生的。
马克思、恩格斯说,无产阶级革命最先成功的地方,是大城市,因为那里工人最多,无产阶级嘛。
然而英法美等国,工人阶级并没有闹出事端。
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后,中共的精力主要放在上海、武汉等大城市,因为那里有工人,成立了工人纠察队。可这种组织,极其松散,无产阶级还不够壮大,顿时一筹莫展。
然而真正壮大的,是农民,或者说佃户,贫下中农。他们数量最多,地不多,甚至没有地,最有革命热情。最终,工农红兵结合,这才插遍红旗。
儒家研究理论,他铁了心认为,就要在大城市搞暴动,固执己见的多了,你说刘彻能不烦吗?
至于儒家的人不敢当郡守,主要是没当过官,心里虚。何况他当了官,刘彻就要按期责功,你按照你的那套,怀柔之策也好,兼怀天下也好,将匈奴人赶走。
我不过是一个出主意的,太为难人了吧。
而刘彻最讨厌,光说不做的。
此事,算是刘彻的小宇宙爆发,让刘据很惶恐,终于体会到母亲的苦心。
刘彻早就有新宠了,卫子夫被冷落多时。朝廷一看,刘彻这么不给太子面子,怕不是要换人吧,于是议论纷纷。
卫青坐不住了,他疾病缠身,却强撑着去见刘彻。卫青是很谨慎的人,当初他为大侠郭解求情,被刘彻揶揄回去,可见他来求情,未必能成功,反而会让刘彻反感。
卫青也清楚,但他退无可退了,在此出山,希望刘彻能看在自己多年的功劳上,不要对太子太过绝情。
卫家这是逼到绝路了。
刘彻见到卫青后,感慨非常,聊了些往事。谈到太子的时候,刘彻让卫青放宽心,朕的儿子中,没有比太子更合适的人了。
那你为何杀儒家的人呢?
刘彻解释说,这些人徒好虚言,我是想让太子知道,这群人沽名钓誉,不可深交。父子之间,难免有些小别扭,无碍大局。朕是好色,冷落了你姐姐,可是朕还是很尊重你姐姐的,你就放宽心吧。
卫青得到承诺,算是此行的最好结果,不然还能造反不成。
卫子夫和刘据心这才稍稍放下来。
卫子夫摘下身上的装饰,面见刘彻请罪,说臣妾妄自揣度,让陛下烦心了。
刘彻宽慰了她,涛声依旧。
然而卫青死后,刘据朝中最大的靠山也没了,攻讦刘据的也有了。
有人说,刘据入宫时调戏宫女。
刘彻虽然不开心,但想想,自己年轻时何尝不喜欢漂亮女人,于是给太子府送去两百个宫女。
据说,克格勃头目贝利亚向斯大林抱怨,说某某斯基实在过分,到处拈花惹草,连国宝级的芭蕾舞女演员都上手了,国宝还是有夫之妇,该怎么办?
斯大林酸溜溜的说,羡慕呗,还能怎么办。
贝利亚听后,识趣的不说话了。
斯大林叫来某某斯基,说国宝真漂亮,是谁老婆啊?
斯基说,某某某的(战争英雄)。
斯大林说,哦,原来如此,那小子真幸福啊,咱们得祝贺人家不是。
斯基连连点头,回去之后就写了封绝交信,和国宝断绝来往。
既不闹大,又不动声色的解决问题,这是一种政治智慧。
当然,还有一个更有趣。
朱可夫跟斯大林聊完后,气冲冲的离开,骂了句“该死的小胡子”。
有人就把这件事告诉斯大林了,斯大林就把朱可夫叫来,问他,该死的小胡子是谁?
朱可夫说,希特勒呗,还能有谁?
斯大林于是问打报告的,你以为“该死的小胡子”是谁?
凑巧的是,也有人告太子,说他听说陛下病了,很开心。
刘彻怒了,就派人把太子叫来,一看他竟然有泪痕,顿时了然,知道是身边的人诬告,于是就将诬告的人杀了。
但是,怎么说呢,人都是复杂的,刘据钓鱼执法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
也许有人向刘据告密,说陛下听说你很开心,很生气。
刘据大惊失色,问左右,这可怎么办?
左右教他先哭,留有泪痕,而后再在刘彻面前强颜欢笑,这样刘彻自然会认为是诬告。
要知道,可能一下午,我就写了刘彻二十年的历史,自然是挑重要的些,故事也只有梗概。
可刘据生活在刘彻身边,日子一天天过,有夸他的,有骂他的,事情多得很,怎么可能一言以蔽之。
还是那句话,刘彻很懂得体谅太子的心情,知道维护他的面子和进取心,前期是一个很合格的父亲,将儿子教成了一个合格的继承人。
可是明明继承人已经合格了,可还要无限期的等下去。
盼着刘彻早死吧,刘据又不忍心,可是就这么等着,想做的事又做不了,左右为难。
刘彻还对羽翼已成的刘据,产生了怀疑,想着制衡一下,不至于让自己死于非命。
从历史上看,刘彻是为数不多的成功者,善终了,可是代价不可谓不惨痛。
刘彻虽然重用江充,可也是给他留了限制的,皇后、太子你不能动,动公主、侯爵要跟我打个招呼。
可江充越查越深,种种矛头直指太子刘据。
这是必然的,刘据是继承人,刘彻死后的获益者,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圈子。刘据是圈子的首脑,他虽然不想动刘彻,可是管不了手下啊。
江充于是派手下去搜查太子府,掘地三尺。
故事发展到这里,就出现了巫蛊案最大的谜团——搜查太子府,刘彻是否知情。
没有刘彻首肯,江充一般不可能去太子府搜查,可形势已到了如此境地,太子的党羽抓了不少,得罪到家了,拼一把的可能性,也不小。
我个人认为,刘彻是知情的,也是默许的。
因为太子和太子府,其实是两个概念,就好比刘彻和未央宫一样。
刘彻离开未央宫,然后让江充将未央宫搜查个低掉,是觉得里面太多污秽了,要打扫一下。
而刘彻让江充去太子府,则是想将太子府见不得人的事,一并料理一下,落个清爽,岂不美哉。
当然,刘彻也有敲打刘据的意思,好比他杀那个儒生一样。
本质上,刘彻并不认同刘据的做法,可是他觉得一个帝王,最主要的是有自己的主见,没有主见,就会被身边人利用,要么卫子夫大权独揽。
然而,刘彻培养了刘据的主见,压抑自己,也会心烦,时不时的提醒一下刘据,朕才是拿主意的人,你先不要急,到时间,朕自然会把江山给你的。
然而刘据这边,恍若大难临头。
江充杀了那么多人,其中不乏刘据的师友亲戚,刘据早就不满了,可他得忍。
终于,江充的刀挥向了刘据。
这一天终于还是来了。
刘据还是有一线希望的,派遣亲信太监去甘泉宫,一定要见到陛下,将这里的事说给陛下听。
报信的去了,又回来了。
人家不让我见陛下啊。
刘据心凉了,是陛下的意思,他放弃我了嘛。
这时,太子太傅石德说,太子忘了沙丘之谋的事了吗?
刘据吓出一身冷汗。
灯火阑珊,他蓦然回首,而我却隐藏在灯影里。
一个在明处,一个在暗处。
那,彼时彼刻……
恰如此时此刻。
竟能如此相似。
想,不过他比你少一样东西?
什么?
他不是太子,你是。
赵高,对应太监苏文。
李斯,对应刘屈氂。
刘彻,对应秦始皇。
胡亥,对应的人——齐怀王刘闳、燕刺王刘旦、广陵厉王刘胥,昌邑哀王刘髆。
蒙恬,对应卫青、霍去病。
蒙毅,对应霍光。
刘据,对应扶苏。
父亲要杀儿子,刘据能怎么办,他也不知道。
可是父亲不在了,一群人借着父亲的名义,想要对自己下手,那刘据就知道怎么办了。
忍无可忍,无须再忍。
刘据不是扶苏,当他摆脱了父亲的阴影后,刘彻对他多年的培养,终于展现在他身上。
刘据没有轻举妄动,他让手下悄悄准备,等着一个确切的消息。
终于,消息传来。
江充挖到了木偶。
是时候给这场闹剧,画上终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