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的结尾,郑山傲要去养老,卖了房子去南美种可可,廖凡前去送行,看见郑山傲老师傅的马车上,坐着一个青春美貌的白俄舞女。廖凡久在船上打拼,一眼看出白俄舞女心术不正,对郑山傲小声说,当心这个女人骗光你的钱。
郑山傲一笑,男人的钱不就是让女人骗的嘛。
廖凡见人家有心理准备,就不再多说了。
自从俄国十月革命后,大批的白俄人前来中国上海、天津、东北等地谋生,不少贵族女子因为别无生计,便混迹于舞台,当女侍应,靠美色赚点钱,也是生计所迫。
郑山傲又不年轻,又不帅气,又不幽默,白俄女子嫁给他只有一个原因——有钱。既然是为了钱嫁给郑山傲的,白俄女子想法骗钱自然是肯定的。
郑山傲也清楚,但是他年纪大了,以前顾全颜面,怕人说好色之徒,可是如今声名毁了,要去异国他乡生活,不愿意再委屈自己了。
我喜欢你漂亮、年轻,你喜欢我的钱,咱们换嘛。
那么白俄女人嫁过去后,想什么呢?
你啥时候死呗,我又不喜欢你,只是喜欢钱。你死后,没有别的亲属,遗产全是我的。所以嘛,趁着年轻身体好,拉着你求欢,争取用最短的时间把你身体拖垮、熬死。
《道士下山》中,范伟见妻子林志玲的美貌,欲求不满。林志玲惊呼一声,你不要命了。林志玲这是爱他。
《白鹿原》中,老地主娶了小妾,妻子规定十天同一次房,并且晚上还在房外偷听,见老地主还要勉强自己,就咳嗽几声。妻子也是爱自己的丈夫。
不得不说,对女人来说,如果想要图省事,这是不错的方法。
有的女子就说,愿意找个有钱,年纪又大的老公,自己一定全心全意对他好——反正他也活不了几年了,之后靠着遗产可以happy度日,想找小鲜肉就包养,想寻love可以满世界找,过自己的人生。
对一个精明的人的来说,他选了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孩,就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至于他为什么要选年轻漂亮的,只能说有钱人的本性——给谁不是给,既然如此,何不给个自己喜欢的。
做皇帝更是,除了明孝宗只有皇后一个妻子,其他的都远超三妻四妾的水准,而且皇宫里定期还补充新鲜血液,保证皇帝的新鲜感。
能嫁给皇帝的女人,多半是很开心的,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假如女人生了皇子,那可了不得,地方官要到女子家中,放鞭炮庆祝,比家中出个进士还要威风。
然而女人嫁给皇帝,其实嫁给的是一个身份罢了,换做其他人当皇帝,她们也会很高兴,因为得到的东西是一定的。
卫子夫嫁给了刘彻,实现了自己一家的飞黄腾达,可以说荣耀非常。后来刘彻又有了新宠,卫子夫难过归难过,可还是想得开的——她儿子是太子。
按照惯例,刘彻死后,太子即位,自己就是太后,那时候就没人管得了自己了。此时的卫子夫也五十多了,她不到四十就已经被认为人老珠黄了,自然对丈夫不抱什么幻想了,刘彻对她也彻底没兴趣了,反正水灵漂亮的姑娘一大把。
刘彻十六岁即位,至如今,也成为了黄土埋半截的人。年轻时精力旺盛,思维活跃,胆量很大,年老了,备不住有什么疾病,思维慢了,做事也不麻利了。
这时候,满朝上下都在想同一个问题——你啥时候死啊。
他们都是既得益者,既得益者最紧要的事,是如何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而不是报恩。
太子接班是早晚的事,何况刘彻还很不好伺候,太子就仁慈点,比较好混。
其实太子仁慈,要看怎么说。贵族犯了错,比如杀了无辜的老百姓,按律当斩的。搁刘彻手上,他连姐姐的宝贝儿儿子都杀了,何况你呢?但太子讲感情嘛,贵族找找太后,太后说说情,于是罚钱了事,贵族就脱罪了。
脱罪的贵族就感慨,太子真是仁慈啊。
死的百姓呢?
百姓和太子有感情吗,有人给他说话吗?或者说,本身就是贱民,死就死了,一了百了。
不要被史书上的仁慈所迷惑。
但是刘彻活的很健朗,公元前94年,62岁高龄还和钩弋夫人生了一个儿子刘弗陵,私生活开心的一匹啊。
可是自古以来(汉朝之前),君王活到后面的没有几个有好下场的,尤其是明君。
之前看到一个说法,史书中有一段,晋文公死后,人们运送棺材的时候,棺材忽然发出了牛叫声音。
巫师于是解释说,文公是在提醒我们,秦国人要打来了,让我们注意。
于是牛叫声消失了。
从唯物主义观点来看,神鬼都是虚的,了不起是托梦,怎么可能忽然有牛叫声呢?
于是一种惊悚的说法出现了——晋文公还活着,被封在了棺材里。
一种是假死,醒来后发现自己在棺材里,关键君王用的还是棺椁,两层的不说,还比较厚(诸侯棺过厚6寸),所以敲打棺材,没人救他,活活死在了里面。
另一种则是,他被儿子扔在了棺材里,打晕后,手脚被绑住,口里塞了布。晋文公发出声音,想要求救,于是传出了牛叫声。
送殡队伍吓得要死,都奇怪,有不少想打开看看。
晋国太子大惊,于是巫师向前,解释了一番,将众人疑虑打消后,就下葬了。
还有英明神武的赵武灵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想换太子的楚成王……
如今,危机也降临到了刘彻身上。
然而人越活越精明,除非老年痴呆,而且威望也高。所以可以看到,历代的大家族,或是朝廷宰相之类,很多都六七十岁了,但是人们都很尊敬他,也成为家族维系的核心。
老太爷在的时候,家族还能一团和气。老太爷去世,家族分崩离析的也不在少数。
刘彻很聪明,他不可能不知道下面人的想法,可是他也是权利欲极强的人。他会这样的人,会将部分权利移交给太子,作为试探,甚至会因为太子的意见,而改变自己的初衷,但是最终的决策权,50%以上的股份,一言决定权,一定要握在手中,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你说把权利给儿子,帝位给儿子,自己享福。
呵呵,历史白读了,主父当年也是很傻很天真。
这时候,下面人就有想法了。
公孙敬声就是最典型的的那个,他给刘彻驾车,算是核心人物,可是早就不满意了。换做你给人驾了十年车,你试试?
公孙敬声有志向,想做事,入朝当卿大夫,可是刘彻不死,太子不上位,他就离开不了,所以抱怨很多。
然而,公孙敬声这贵公子,还泡到了刘彻的女儿——阳石公主。没有说这阳石公主生母是谁,多半不是卫子夫。阳石公主虽然嫁人了,可汉朝公主一向开放,皇帝也不反对,何况公孙敬声也不是等闲人,也算门当户对吧。
从身份上讲,阳石公主虽然是公主,可是母亲不是卫子夫,皇帝的公主可是十位数起的,虽然尊贵,可也是面子上的,并算不得多重要的人物。
可公孙敬声不一样,有钱(挪用一百多亿做生意,怎么会没钱),有地位(为皇帝驾车,卿),有家世(父亲是丞相)。所以公孙敬声还要比阳石公主重要的多。
两人私通,应该很多人知道,可是没人告状,毕竟刘彻在这方面很不讲究。
可私通之余,公孙敬声和阳石公主还诅咒刘彻早死,甚至在驰道上埋设木偶,那就有问题了。
大侠朱安世都一清二楚,算是自保的手段。他被抓后,就向廷尉坦白了,希望能依靠这些立功。
果然,史书上没有写这位大侠的最终结果,不过我个人认为,是逍遥法外,从此隐匿藏行了。
刘彻极为愤怒,愤怒指数远超当年对阿娇的。
阿娇为了能生下太子,就诅咒自己和其他女人生不了孩子,还情有可原,可公孙敬声就过分了,直接要朕的命。
刘彻是很信巫蛊的。
刘彻身体应该没有毛病,可前期一直生不了儿子,自己都纳闷,后来归结于阿娇的巫蛊,这是其一。
《史记》记载,田蚡是因为被窦婴、灌夫鬼魂日夜拷打,最后死去的。
要知道《史记》在当时不属于正史,但是史料价值极高,可见司马迁确实是很忠实的记述了当时发生的事,也没有屏蔽字、审核等问题。
田蚡的事,当时绝对是灵异事件,对年轻的刘彻造成了很深远的影响。就算年轻时,仗着自己老天保佑,刘彻不信,可是一旦年老,想到死后的事,不由得不多想。
所以,刘彻对公孙敬声极为愤怒。
我对你父亲推心置腹,我对你恩宠备至,没想到你个小王八蛋这么混账,诅咒我死,我岂能容你。
愤怒之余,就是后怕。公孙贺虽然忠于自己,可更加疼爱自己的儿子。公孙敬声这么做,公孙贺能不参与吗?公孙敬声还为自己驾车,算是身边人,要是有了歹心,自己不知道要死在哪里了。
那么经典问题来了:
刘彻和公孙敬声同时落水,公孙贺会救谁?
反正刘彻认为不会救自己。
关键,公孙敬声还是太子的大表哥,叫皇后卫子夫叫姨,他爹还是丞相,还在军中极有势力。
卫家人已经一手遮天了,只要自己一死。
此时的刘彻,就如同生活在恐怖片中一样,身边的亲人,表面上和和气气,可是给自己饭菜里下毒,水里下药,半夜时拿着枕头出现在自己房间中……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刘彻知道,自己的命几乎不属于自己了,一定要改变。否则,自己就要成为下一个齐桓公了,他不想死,尤其是被亲人杀死。
应该说,此时汉朝,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刘彻死。
刘彻死后,太子羽翼已成,政权平稳过渡,然后皆大欢喜。
刘彻意识到了这是死局,更可气的是,这还是他一手造成的。
他年轻时偏宠卫子夫,册封太子,又重用卫青。
他娶了卫子夫,卫青娶了他姐姐平阳公主,公孙贺娶了卫子夫姐姐,卫子夫的一个姐姐生下霍去病。
刘彻的圈子太集中了,太子地位太稳固了。
当初刘邦想废太子,可是忽然发现太子羽翼已成,颓然放弃。因为他知道,争下去,太子死、吕后死、樊哙死,很多人都要死。
天下得来的多不容易,自己还活着,各地的诸侯王都敢造反,要是朝廷内斗这么厉害,天下还姓刘吗?
可刘彻不同,刘彻性格很倔强,这世上只有他杀人,别人为他奉献,或者他劝人顾全大局。
你让他顾全大局,呵呵,他是极为自私的。
于是他将公孙贺、公孙敬声抓起来,论罪。
阳石公主,赐死。
公元前92年,两父子死在了狱中。
一开始,刘彻说的很清楚,他是渴望善始善终的,叮嘱公孙贺,你只要忠于我,不会有事。
公孙贺也确实这么想的。
可是事情总是出人意表,所以千万不要太过想当然。
最后,刘彻选择了刘屈氂(mao)当丞相。
这刘屈氂,乃是大名鼎鼎的中山靖王之后——儿子,获封彭城侯,是刘彻的侄子,自家人。
第十二任丞相:刘屈氂,公元前92年——公元前90年。
刘彻选择这个人,是很有考量的。此人不是太子的班底,他的上位,代表着刘彻权利的收拢。
刘彻不想死,又不想做绝,唯一的办法就是敲打太子,将他的羽翼剪除一部分,控制好力度,这样自己能安稳活到死。
刘彻敏锐的发现,公孙敬声只是冰山一角,诺大的大汉王朝,什么都缺,就是不缺想自己死的人。
阳石公主是刘彻的女儿,女儿诅咒父亲,所以刘彻杀了她。
但真的只有阳石公主一个人吗?
《康熙大帝》里有一幕,康熙想要知道下面人做了什么,李光地给他出主意,让官员可以闻风上奏,就是听说了什么,可以没有真凭实据,就直接上奏,还是密奏,相当于匿名信,说错了事后也不受处分,但是说对了,那就会得到封赏。
于是官员纷纷互相检举。
康熙得知大儿子征讨准葛尔丹的时候,当过俘虏,气得大骂丢人啊,给了大儿子一个耳光不够,又扇了自己一耳光。
李光地说,太子、四阿哥、八阿哥等王子府上,都在烧过往的信笺。
人人都有见不得人的事,假如康熙不是皇帝,康熙也会有很多。
所以康熙挥挥手,对李光地说,不查了,一个也不查了。
袁腾飞说,在动荡的年代过后,所有的检举信都被一把火烧了。因为你没法公开,有检举朋友的,有检举家人的,还有妻子检举丈夫,一旦公开,非得大乱不可。
《亮剑》中,小偷从劳改营中逃出来后,见到李云龙,对他说了他岳父田墨轩在里面的故事。小偷说,最看不起读书的,在里面每天打了鸡血一样写检举信、自我批评,把自己的骂的狗血淋头,写别人坏话,可田墨轩老爷子不一样,有骨气,从不揭发别人,最脏最差的活没人做,总是他去做,拿人当人,就连救命的窝头都舍得分给自己。
说这些,只是说,很多人都有自己见不得光的一面。
于是,刘彻也想知道,巫蛊案到底牵扯到谁。
不过,刘彻也清楚,权贵们牵扯很深,冰山一角就把丞相、公主牵扯进去了,一般人办不了这种案子,压力太大,只有一种人行——酷吏。
当然,刘彻并不想把事情闹太大,从事后的结果看,确实如此,就好像他十年前不想杀公孙贺一样。
刘彻何尝不想和丞相和平共处,可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必然爆发,因为刘彻不是惯你毛病的人。
有句话:不聋不哑,不做当家翁。
因为人人皆有私心,明刀暗箭的事,当家翁知道不少,可是不能太较真。水至清则无鱼,谁不希望家庭和谐、子孙孝顺、事业兴旺,可是求全苛责,往往得不到好结果。
刘彻却不想如此,他凡事较真,认死理,当然他自己也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可是认识了,但不改,因为朕的脾性就是这样,做人不能没了棱角。
比方说,他姐姐的儿子犯罪,罪当死。刘彻不忍心,却还是下手杀了。
百姓难道不拍手叫好,反而说他绝情吗?
刘彻不想做一个糊里糊涂的皇帝,处处卖好,他还是有良知的。
不过,他也知道,太子仁慈,士大夫亲附,也能做好皇帝。
其实做帝王的,跟普通人一样。他们对自己亲近的人很好,对父亲孝顺,对兄弟友爱,所以能够宽容身边的人犯错。
知子莫如父,何况是慧眼识珠的刘彻。太子对刘彻孝顺,刘彻对太子也很有感情,毕竟是自己第一个儿子,也确实想把江山交给他。
阳石公主伤了刘彻的心,让刘彻想要开杀戒,可刘彻知道,太子是绝对不知情的,这点他还是有信心的。
刘彻于是将屠刀对准了别人,只是没想到,巫蛊之案牵扯之广,已经让自己退无可退了。
此时的刘彻寻寻觅觅,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人,去处理巫蛊案——江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