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中,评价嘉靖皇帝,说他将治国的事委托给下面人,一旦国家有事,就将大臣们拉来顶罪,认为自己是无罪的,都是下面人做错事。
海瑞奏疏中说了一句顺口溜:嘉靖嘉靖,家家皆净。此语犹如康熙康熙,吃糠喝稀一样,都是老百姓的呼声。
呼声多是有感而发,好比90年代的顺口溜一样。
袁腾飞说:上不起学,吃不起饭,今天停水明天停电,这样的日子怎么办,翻开邓选找答案,一看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再一看,一百年不变。
我印象中,90年代停水停电是常事,还有请客没请电力局局长,厂子被断电的事。
既押韵,又反映事实,所以流传很广,反映了百姓对政府的失望。
然而如今,上不起学的人少了,停水停电也少了,于是这种段子也就少了,这是常理。
嘉靖嘉靖,家家皆净,要不是流离失所的人多了,谁无聊到编这种段子。
所以,嘉靖在史书上的评价一向不高,但都有一个共识:此人很聪明。
他十五岁高一的水准,就和当朝首铺争权成功,而没有被老奸巨猾的首辅干掉换人,可见其极其早熟。后来他喜欢修道,可是朝政始终把持在手上,历任首辅张璁、夏言、严嵩、徐阶,都是人精,高拱、张居正、戚继光、俞大猷、胡宗宪等,人杰辈出。
然而,国家却不怎么振作,百姓以至于编顺口溜,大臣间你死我活,原因不在嘉靖身上就有鬼了。
《大明1566》里一句话:
徐阶对嘉靖说:陛下是君父,是公婆,大臣们是儿媳,百姓们是孩子。大臣们既要奉养公婆,又要拉扯孩子,可是好吃的就那么点,宁可屈了孩子,也不可委屈公婆(不然工作就没了)。
那嘉靖就是个厉害的婆婆,休了好几任儿媳,而且只图自身日子舒服,从孩子口中夺食。
这样的婆婆,无论是电视里,还是生活中,都是会被骂的。
那刘彻这个婆婆呢?
好厉害,给儿子娶了好几任儿媳,不满意就休,后面连续逼死好几任儿媳,以至于风评差到极点。
原本孩子们受了欺负,婆婆给孩子们出头,将对方教训了一顿,家里人了都很开心,夸婆婆能给家里长脸。
然而婆婆被一夸,喜上眉梢,动不动就去外面长脸,拉着孩子们去大家,大家就受不了了。
工作的工作不了,总得请假,学习的学习不好,老是回家,连个消停日子都没有。关键这婆婆太厉害,对外扬眉,对内吐气,好家伙,我在外出生入死,你在内骂我,看我不打死你。
一来二去,人心也就淡了。算了,由他去吧,咬咬牙,他还能活多少年啊,死了就干净了。
这是我个人理解,当时人对刘彻的看法。
公元前103年,丞相石庆去世。
不过,石庆的儿子就没那么好运气了。
他最喜欢二儿子石德,于是刘彻让石德继承了牧丘侯的爵位。石德后来犯法当死,花钱赎罪,爵位也没了。
石庆死后,家中子弟接连犯错,以至于石家没落了,再没有了孝顺的美名。
想来,还是关乎家教吧。
石庆小时候很老实,他给天子驾车,天子问他,驾车有几匹马。他详细的将马数了一遍,才说六匹。
这里,说明这人不自信,但是花花心思不多,跟人相处,占不了别人便宜,但是一般人也不愿意坑他。
石庆当内史时,喝醉了坐车回家,直入内门,毕竟自己家嘛。
他父亲万石君石奋很不开心,于是就不吃饭。
石庆孝顺,听后自责不已,去请罪,跟自己没吃饭一样。
石奋继续绝食。
全族知道了,都去请万石君吃饭,石奋的哥哥石建袒胸露背,说弟弟惹父亲生气,是做哥哥的没教好,你惩罚我吧,不要不吃饭啊。
石奋于是郑重的说,内史是陛下身边的臣子,负责规劝陛下做善事,为人尊敬。你石庆身为内史,自己都不按规矩来,怎么能劝诫陛下呢,我所以绝食,正是为了给你个教训,你以后要好自为之。
石庆得到了很深的教训,从此石家子弟坐车回家,到了门前就下马车快步走过。
石庆在这种家风下,养成谨小慎微的性格,想必是觉得太过憋屈,于是没有传给子孙的缘故。
刘彻用石庆当丞相,而且一用十年,本就是为了补足缺数。他属于年轻时挑花眼,不好凑合的人,如今石庆死后,满朝都没有合适的人选,备为郁闷。
为什么没人才呢?
我觉得原因在他自己身上。
卫青三年前死了,霍去病骨头都快烂了,当年陪他的人,多半已经不在了,而刘彻,也已经54岁了。
刘彻所任用的丞相,都比他大,也确实不愿意用小的。
挑来挑去,刘彻看到了公孙贺。
公孙贺比刘彻还大,是太子党成员,卫青的把兄弟,取得还是卫青姐姐,和刘彻连襟,因军功封侯,又因为酎金失侯,风风雨雨,也混成算是朝中元老了。
不过公孙贺是比较点背的一个人,他有才能,刘彻也愿意用他,可就是建不了大功。
当年他和卫青、李广、公孙敖各自领军一万出发,没遇见匈奴人,而同期的卫青大放异彩。
之后公孙贺成为卫青的下级,随他作战建功封侯。
可是之后,霍去病强势崛起,卫青的战果小了,于是公孙贺三次担任卫青的左将军,三次无功而返。
后来酌金失侯,牵连人太多,刘彻不好对他手软。可是刘彻心中记着这件事,于是公元前111年,封了公孙贺个将军衔,让他领兵一万五千骑出征匈奴。
可惜匈奴人跑的十分彻底,公孙贺跑了两千里,没远见匈奴人,郁闷还军,不过好歹是复起了。
刘彻老朋友越来越少了,于是公孙贺当了太仆,陪伴左右,毕竟年老的人都念旧。
苏轼和苏辙两兄弟年轻时,在家里约定,说咱们以后当了官建功立业,就要学会古人功成而退,否则晚节不保。到时候咱们俩回家里,晚上外面下着雨,咱们还住在隔壁床上聊天,那这一辈子就知足了。
后来苏轼仕途不顺,也就当杭州府尹,后来发放地方,写了‘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辙字子由)’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皇帝起复时,在回程路上病死。苏辙倒是当上了高官高官,可是和老哥聚少离多。
如此想来,刘彻的想法也确实可以理解。
而且,太仆可是九卿的高官,并不仅仅是司机,地位很好。
等石庆死后,刘彻心想,按照惯例,丞相需要是侯爵,那么让公孙贺当了丞相,不就可以顺理成章封个侯爵嘛。
公孙贺听后,吓死了。他这一辈子,功名利禄都有了,年纪也大了,能多活几年,享享福,就是最大的幸福了,不想再蹚浑水了。
其实能当丞相,大多数人还是不会拒绝的,可也要看当谁的丞相。当刘彻的丞相,半只脚放在鬼门关,提心吊胆,一不小心还要一夜回到解放前,连累家人,鬼才愿意当。
公孙贺于是找到刘彻,说我自知没有独挡一面的本事,古人就说了,要量力而行,多大才能当多大官,我何德何能当丞相呢,陛下另选贤能吧,实在不行,我帮你推荐几个。
刘彻是什么人,哪里这么好糊弄,当场勃然变色,拂袖而去。
刘彻算盘打得很好,他其实想的很好,就是你丞相不犯错,我怎么会动你呢,何况咱俩的关系,犯点小错我也不会计较。你看人家石庆,什么事都不管,照样当了十年丞相,你当他这样的官不就行了。
你是朕的心腹,是朝廷大臣,要学会替朕分忧。你看,朕再封你个爵位,你又出将入相,也算光宗耀祖,怎么就不能体谅朕的苦心呢。你想想年轻时,咱们在一起,谈起匈奴,你也是敢打敢杀的好汉子,怎么人老了,就这么圆滑了呢?
好了,多余的话朕也不说了,你自己回去思量吧。
刘彻久在帝位,自有一股威严在,他说出来的话,下属就得好好掂量,细细揣摩,这是自然的。
何况,刘彻和公孙贺还有交情,算是康熙、韦小宝一样的交情了。康熙对韦小宝说,我当六十年的皇帝,你就当六十年的大官,咱们君臣有始有终。
两人合伙擒鳌拜、摔跤的感情,总是很真挚的。康熙宠着韦小宝,韦小宝也屡次救过康熙。
后来知道韦小宝是天地会香主,康熙跟他摊牌,让他杀天地会的人。
韦小宝说,天地会让我杀你,我不杀,那是讲义气,你让我杀天地会,我也不杀,也是讲义气。
康熙不忍杀他,将他困在宫中。后来台湾发大水,康熙因为没有赈灾款,发愁。韦小宝一下子拿出一百五十万两银子,为的就是朋友有难,我做兄弟的,义不容辞。
康熙也很领他的情,知道他不是爱百姓,而是跟自己讲义气。
可是随着两人年纪渐长,康熙和韦小宝关系越来越疏远,这也是必然的。若是韦小宝不走,恐怕真有康熙容不下他,杀他的一天。
公孙贺和刘彻,就是老年版的韦小宝和康熙,关系也疏远了,可是感情还在。
刘彻作为朋友有难题了,公孙贺于心不忍,于是一咬牙,不就丞相嘛,多少次领兵作战,出生入死,鬼门关那是常来常熟,再多闯一次罢了。
公孙贺被封为葛绎侯,担任丞相。
第十一任丞相:公孙贺,公元前103年——公元前92年。
公孙贺当了丞相,刘彻也想善始善终,可这种事,毕竟不是想想就能做到的。
朱元璋当皇帝,对贪官剥皮实草,惩治极严。他认为,当官的读圣贤书,应该安贫乐道,怎么会贪污呢?
官员则想,老板太混蛋,给那么点工资,把人当畜生一样用,还要收违约金——抵命,离职都不行——圣明天子在位,你为什么离职,是不是心怀不满,杀。
当然,最开始一切都是不错的。
公孙贺讲义气,刘彻也够大方,让公孙贺的儿子公孙敬声担任太仆,为自己驾车,可见信任。
按照关系(卫子夫、卫君儒是姐妹),公孙敬声应该叫刘彻姨夫,刘彻叫他侄子。
当丞相,最怕有小人在皇帝面前进谗言,可是公孙贺不怕。他本就是刘彻亲信(班固:公孙贺内宠),儿子又给刘彻驾车,那是身边的人,什么谗言能避开自己儿子。
于是公孙贺干的还算勉强,反正也不用什么政绩,做好本分就好了。
不过历史告诉我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着实不假。
贵公子们,自然有贵公子的派头。霍去病打仗,不喜欢风餐露宿,刘彻很开心。
年少即为的皇帝最喜欢贵公子,尤其是骄横又有本事的,既能从中看到自己年轻的影子,又因为这类人平日里得罪人多,全靠自己罩着,不怕他们造反。
刘彻于是给霍去病送去了御厨,想来两人常在一起吃饭,你觉得这道菜怎么样,好吃吧,好吃朕就把厨子送给你好了。
霍去病也不推辞。
霍去病名言:匈奴未灭,何以为家?
要知道他死的时候,才二十三岁,真是放飞青春的时候,世界那么大,走都没走就想着岁月静好的是少数,所以年少狂傲,口出狂言。
换种场景:
刘彻:你年纪也不小了,又成了大将军,该成家了。朕为你盖好了房子,再为你寻个大家闺秀,人生也就美满了。
霍去病:不要。
而公孙敬声,年龄和霍去病相仿,老爹又是高官,最容易骄横了。当时要有长安十三少什么的,肯定榜上有名。
如今当了太仆,公孙敬声更加大胆。
其实贵公子捞钱的法门,有很多,有时候根本不用自己掏钱。
现在有一种说法,叫“过桥费”,大致是某家公司资金紧张,急需要上亿的资金,有时候就是用几天罢了。
银行的负责人于是就打时间差,将银行的存款借个七天,而后再收回来。
这种资金拆解,手续费很好,七天大致有上百万之多,利益自然是银行负责人的。
而且都是圈子里的,人家也是没法了才借的,也没什么人敢贪了一亿跑路,所以干的多了,也就不以为意,只要没出事就好。
后来玩法就多了,最简单的,赌球。
巴西对中国队,我赌巴西赢,赔率也就1.01吧,可是我用公款,赌个一千万,一进一出,不到两天,那么到手十万,够我花了。
可要是爆了冷门,中国队赢了。
老天,一千万我怎么还得起,这太点背了。银行负责人只能跑路,被抓的时候都骂,没想到巴西队堕落到这种地步,要不就是赌球太黑。
公孙敬声也遇到了类似的事,挪用公款达一千九百多万贯,而且这笔钱还是北军的军饷,这可就是大丑闻了。
按照一文钱换算一块钱,公孙敬声挪用了一百九十多亿,搁在今天,够枪毙一百多回了。
公孙贺是军中元老级别,手下都给面子,所以公孙敬声挪用的时候,大家都睁只眼闭只眼。可一旦事发,士兵们就炸锅了,用我们的军费捞钱,你可真行,这不就是喝兵血嘛?
要知道,刘彻最痛恨的就是这类事,当初张汤就是因此死的。别说刘彻,就是百姓听说,某某的儿子这么多,他管你什么元老、功臣,一个字,杀,或者从上到下都该杀。
儿子这种德行,他老子还能好?
公孙贺也知道刘彻生气了,但是刘彻不想下狠手。我个人认为,这种挪用案,亏空已经补上了。
但是,要是没捅出来,这么完结就算了。可是捅出来了,影响极其恶劣,要是不惩处,以后上行下效,那么公款都挪用做生意了,那还了得。
于是公孙贺向刘彻提出了一个方案:将功赎罪。
那么功劳从何而来呢?
这要从另一位传奇大侠开始——朱安世。
要说这位老哥,多数人不清楚,可在当时,绝对是杜月笙一样的角色,跟郭解郭大侠,那是一路货色。
《谍影重重》里,伯恩一个人,将CIA搞得焦头烂额,怎么杀都杀不死,还总是坏事,让CIA上层很头痛。
朱安世名声更为响亮,名声传到了刘彻耳中。
刘彻对这样的人,那是绝不手软的,当即要干掉他。
可刘彻再愤怒,也抓不到这位朱安世,只能将他挂在黑名单里。
于是公孙贺说,我为陛下抓了朱安世,这样有了功劳,陛下再从轻处置我儿子,大臣们也没的说了。
刘彻同意了。
为了儿子,公孙贺动用了极大地能量,将朱安世一举擒拿。
朱安世被捉拿后,对公孙贺怀恨在心,于是终于祭出了自己的杀手锏——罪证。
当初宁成在家的时候,收集乡中官吏的罪证,于是无人敢得罪他。
所以,朱安世这样的百姓,要想不被当官的整,就要为自己打算。
郭解的事让朱安世知道,名声再大,在朝廷看来,都是一介挑梁小丑,丞相一句话,说抓就抓,说杀就杀,认识卫青都不管用。
所以,朱安世利用自己的身份,掌握了权贵中不少的罪证。
要想收集在手,其实很容易,首先你要融入这个圈子里。
朱安世能够发迹,是从给权贵做私活开始的。富商们争生意,要是斗起来,自然不可能自己上,要靠自己认识的山大王。
关键是,朱安世收了钱,自然不会以此要挟你,可不免记上两笔,要是你小子那天不仗义了,我就都抖出来,将来谁也没有好日子过。
后来升级到权贵,灭口等事干的不少。朱安世从此成为中间人,价格公道,于是榜上有名,犯的事越来越多,最后闹到了刘彻哪里。
你是刘彻,看见一个人肆无忌惮,当街杀人,杀害朝廷官员,抢劫官车,你会怎么做?
刘彻自然要干掉他,可总不能刘彻去做吧,他还要打匈奴呢。
自然是廷尉去找人了。
可是朱安世的保护伞极多,自然是一无所获,公然逍遥。
朝廷里的人其实都清楚,只是不想惹祸上身。
如今不一样了,公孙贺军中部下极多,完全可以撇开司法部门,让地方军队抓人。
抓了人,关进军中,闲杂人不许进来,而后押送进京。
保护伞们没辙了,人家是丞相,是亲信,又为了儿子的事,那是拼了老命,你怎么斗。
看到这里,你就会明白,为何皇帝要制衡下属,因为没有一个靠得住,两个还会合作。
但到了生死关头,那就是死道友不死贫道了。
然而,公孙贺低估了朱安世。
刘彻低估了公孙敬声。
朱安世圈子极大,他知道了公孙敬声一件惊天大案,触动了刘彻最忌讳的防线——巫蛊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