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春秋英雄志
34447500000233

第233章 强中更有强中手

刘安,据说是豆腐的创始人,这项工艺直到唐朝鉴真东渡,才传到日本的,欧洲则没有豆腐,美洲也没有。欧美人无法理解亚洲人对豆腐的热情,就好比他们认为皮蛋是一种邪恶食物一样。

今天喝着豆浆、吃着豆腐脑、点着麻婆豆腐的人,都要感谢刘安。也许没有刘安,也会有其他人发明豆腐,不过什么时候才会,甚至究竟会不会有人会,都存疑。

当然,有鉴于中国一向喜欢拉名人下水,刘安发明豆腐的可能性存疑,不过还是送上一份问候——万一是真的呢!

刘安还很有探索精神,他是第一个尝试使用热气球升空的人,当然他的目的很搞笑——升天。

西汉时求仙问道之说很流行,大家都认为神仙应该住在天上,毕竟人可以挖地,却不可以登天,向来对自己上不去的地方好奇。

不过,从历代名人笔记来看,都有苏东坡、沈括等都有目睹天上有火球飞过,也有记录陨石坠落的场景。扯点远的,古人壁画里还有一个圆盘的飞行物从天而降,里面走出来了身穿太空服的外星人,成为了影视剧的原型。

现在都有那么多未解之谜,何况古代了。那时候无神论者凤毛麟角,大家都觉得是神仙法术。既然神仙都在天上,那么离神仙近一点总是好的。

所以寺庙、道观多半在山上,显得高高在上,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人们发明了风筝,又想着进一步能够升天。张良觉得那是外在的,凡事还要靠自己,于是辟谷不食,学习轻身之术,想着云游太虚。

成为神仙,就要脱胎换骨。因为道家认为,神仙能飞,是因为他们有清气,神仙都是由气体幻化而成,一气化三清。而人之所以飞不起来,因为你是血肉之躯,全身上下都是浊物,连思想都是功名利禄,财权女人,所以飞不起来。

所以道家炼丹,采饮露水,选取最纯净的东西。《梦溪笔谈》中,写王安石和下属聊天,那人说能炼制水丹,只需要用一翁清水,调节好火候,取水火之精华,自然能炼制成水丹,金莹透明。

听起来水丹有点像玻璃珠一样的东西,可能是当时道家骗人的法门。

沈括被称为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算是百科全书级别的人物,代表着当时士大夫的认知,号称凡事都喜欢探寻其理。他却对水丹深信不疑,还从阴阳观点论述对水丹的看法,可见一般人呢。

修道之人又心无杂念,闭关修炼,连身上都不要沾尘土。沈括说,他认识一个仙姑,曾经有神仙带着仙姑去飞,结果仙姑上不了云彩,神仙说你脚上有尘土,把鞋子脱了我带你飞。仙姑这才遨游太空。

聊斋里还有一则故事:

某大户人家有了儿子,算命的说很快就会有人带你儿子升仙的。大户自然不想,于是家中常备狗血等物,就等着神仙来,然后用这些东西将神仙赶走。

久而久之,修道的人就差餐风饮露了,不过还是升不了天。

于是道家就将愿望寄托在死后,羽化而登仙嘛。有些棺材中只有入殓的陪葬品,却没有尸身。道家就说,他死后脱离了低级趣味,于是尸解升天,其实一种精神寄托。

刘安很聪明,利用生活中的常识,想要登天。不过受制于当时的技术,刘安应该升不上去,就是上去了也见不到神仙,只能看见平流层、对流层,能不能下来都是问题。

不过,刘安除了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的歇后语,还留下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故事。

传闻他真的升天了,而且带着全家一起走,鸡犬不留,也算人才。

有一部国产动漫《豆福传》,写的就是刘安升仙后,连做豆腐的黄豆都有了意识,积极修仙的故事。

里面也挺讽刺的,豆福升天了,才知道刘安的法术原来是外星人的高科技。不过,最后刘安还是真正有了法术,蛮有意思的。

当然,神话有多丰满,现实就有多骨感。

刘安曾经去长安觐见过刘彻,刘彻很喜欢辞赋,说你既然名满天下,不如为我写一篇文章,让我看看。

刘安挥就一篇《离骚传》,讲了讲南方的特产——楚辞。

刘彻和刘安相处甚欢,至少表面上如此,而后刘安回家了。

公元前135年,太皇太后去世,天空中有了长长的彗星。

天生异像,刘安于是问人,这代表什么意思?

人说,吴王刘濞造反,也曾经有过彗星,不过数尺,却也天下动荡,而今彗星这么长,怕是有大乱子了。

刘安大为意动,他觉得自己机会来了,如今刘安都有这么大的名气,何况当时了。

诸侯王论贤能,无有过我者,一旦有变,我岂不是皇帝。

公元前126年,刘彻体恤刘安年纪大了,于是赐给了他手杖,表示你不用千里迢迢来京城看我了。

这算是一种恩德。

当初孝景帝打死吴王刘濞的儿子,孝文帝极为内疚,知道吴王刘濞一直装病不肯到长安,于是干脆赐给了他手杖,表示你年纪也大了,就不用来了,来了也尴尬不是。

这也是一种疏远。

刘彻不想见到刘安了,对刘安的行为他不可能一点没有察觉。以前他没有儿子,外人的胡思乱想无法压抑,于是干脆不理。如今既然有了儿子,你们也该死心了。

然而刘安并没放弃。

王太后的孙女嫁给了淮南王刘安的儿子刘迁为妻,辈分有点乱。

刘迁不喜欢这门婚事,三个月不同房。刘安大怒,将刘迁和新婚妻子锁在一起三个月,刘迁依旧不动心。妻子受不了了,此种侮辱铭记在心,向刘安请求离开。

刘安无奈,只好回信说管教无方,原璧奉还。

当然,王太后已经快过世了,自然无心找刘安的麻烦。

刘安此举,史书上说是生怕王太后的日夜再侧,知道了刘安父子的谋反举动,于是演的戏将人家撵走。

日子还在继续,刘安还在等,这是个好习惯,等到好时机再谋反,如果没有,那就继续等,总不能什么都不想都造反。

陈胜、吴广振臂一呼,看似威风,终须一死。

刘邦保命要紧,逃至山上躲避追捕,成就大业。

刘安想做刘邦,不想做陈胜。

然而秀才造反,十年不成,顾忌太多。就这样一等再等,没等刘彻哪里有变故,自己这边先出事了。

据说刘迁听说雷被的剑法高超,非要拉着人家比剑,偏偏又技不如人,被刺中了,怀恨在心。

自古以来,上层人物都喜欢搞这套,希望跟国手下棋,既让人家不要手下留情,自己还想赢。

国手为难了,只好绞尽脑汁,将功力用在输的不那么假上,实在要赢,也要装的很吃力。

国手吴清源小时候家贫,前辈把他举荐给段祺瑞,说段公好下棋,你跟他下下棋,让他高兴高兴。

段祺瑞一见吴清源,一个小娃娃,顿起轻视之心,下了一着无理手,不按套路出牌。

吴清源年轻气盛,几回合下来杀的段祺瑞溃不成军。

段祺瑞面子上挂不住了,哼了声离开。良久,有人给吴清源送来上百个大洋,表示段公给你的,你先拿着花,以后月月都给你。

段祺瑞丢了人,好在心胸开朗,不过此后只是给吴清源钱花,不愿意再跟他下棋。关系混到这份上,也蛮尴尬的。

后来吴清源留日归来,去拜访段祺瑞,又下了两盘棋。段祺瑞一输一赢,哈哈一笑,也不过多计较,从此和吴清源相交莫逆,经常来往,还劝中正兄人才难得,让他一定留住吴清源。吴清源加入日籍后,段祺瑞为此叹息良久,迁怒于中正兄,不愿见他,让中正很是无奈。

说到这里,其实还是提醒臣下之道。

雷被如果懂谦退之节,就只要刘迁和自己比剑,是为了兴趣,双方必须表现得旗鼓相当,才让刘迁感觉高兴。要是自己太差劲,或是太厉害,刘迁就不会跟自己玩了。

雷被赢了之后,也是很后悔,主动向刘安提出,要去参军打匈奴。说来也是,刘安招贤纳士,可是士人也是有抱负的。

跟随你淮南王,了不起写几本书,可要是去参军打匈奴,那就是建功立业,封侯拜相。

君不见霍去病,年方十六已封侯;

君不见卫长卿,长驱千里灭匈奴;

当时汉朝打匈奴是主流活动,刘彻下诏希望各地的豪杰、剑客都来参军,不允许各地诸侯阻拦。

雷被就是借此想要北上,倒不一定是出卖刘安,只是避祸而已。

刘安不答应,他常和雷被讨论军机大事,怎么敢放他走,将雷被的官职罢免了。雷被作为淮南第一剑客,岂是易于之辈,于是私下里跑到了长安。

这种套路已经再明显不过了,刘彻将此事交付给廷尉,廷尉下令要刘迁进京来受审,其实也是传唤的意思。

这一年是公元前124年,正是卫青、霍去病建功的时候。

刘安那边天都要塌了,王后不愿意儿子走,刘安打算拼一把,可是他犹豫不决,因为没有胜算。

犹豫了十多天,刘彻下令,让在淮南审讯刘迁就好,不必传唤过来。

刘安心放下没多久,淮南相又站出来了。

这是位机灵人,他忠心朝廷,却又对刘安的举动不管不问,原因很简单,他在观望。

七国之乱时,他需要站队,明知道淮南王战后成不了赢家,自然站在朝廷一方,得到表彰。

而后刘安招贤纳士,收买人心,淮南相保持了沉默。

这很明智,当初袁盎作为吴国刘濞的国相,明知道刘濞要造反,可是他日夜饮酒,不理政务,刘濞给他赏赐照收不误,为得就是保命。

袁盎都如此,淮南相自然也是安全第一。

不仅安全第一,淮南相和刘安的关系不错,而且之前刘彻确实无子,刘安有合法继位的可能性,自己就能一步登天,当上丞相,他干嘛要反对。

可如今形势不同了,淮南相也是泥足深陷,不能轻易脱身。他为了撇清关系,极力坚持让刘迁去受审,为此事还将寿春县令告了,认为他不听令于朝廷命令,将刘迁带走,而是迁延时日。

事情很明显。

刘迁不愿意去,拖了十几天,刘彻心如明镜,知道僵持下去刘安就会造反,于是果断下令,既然不来就不来,你在淮南受审就好。

明显这是刘彻的缓兵之计啊。

淮南相弹劾寿春县令,说他“大不敬”,也就是不听刘彻的命令,此计一举两得,既为刘安不送儿子送审的行为做了解释,也表达了自己的忠心。

然而刘安不满意了,前来说情,在他看来,淮南相的行为并非为自己开脱,主要是为了撇清自己。

刘安和淮南相不欢而散。

一气之下,刘安于是状告淮南相,刘彻将此事交由廷尉处理。

此时的卫青、霍去病都随时待命,在解决刘安之前,是不会发兵匈奴了。

朝廷廷议认为,淮南王该杀。

刘安得知之后,想要起兵,被刘迁拦住。刘迁向父亲建议,刘彻派了中尉过来,如果是坏消息,再起兵不迟。

中尉来后,问刘安为何阻挠雷被从军。

刘安大松口气,敷衍几句送走了中尉。

中尉会朝廷,据实禀告。刘彻于是让朝廷卿大夫裁决。

廷论认为,淮南王违法,应当诛杀。

刘彻不许,那样淮南王必反。

廷论认为,不杀也要废了他王位。

刘彻不许,那跟杀了他没区别。

廷论认为,那就削除封地吧,削五个县,以示惩戒。

刘彻不许,说太多了,不如削两个县。

廷论认为,大哥你说了算。

中尉再次来到淮南,向刘安报喜,说只削除两个封县。

刘安松口气,送走了使者,随即叹道,我一生积攒的声名,毁于一旦。

刘彻其实并没有放过刘安的意思,任何君主都不可能放任一个随时可能造反的诸侯王不理。

刘彻手腕很高明,臣子也出色。他和臣子为了匈奴大计,是绝不会允许国家再出现七国之乱那样的动荡的。

可想而知,一旦有变故,就算卫青、霍去病能够代替周亚夫、窦婴,可是国家实力大损,不得不休养生息,怎么和匈奴人打。

匈奴人可不会如七国之乱一样,在一旁看热闹了。

刘彻如同钓鱼,觉得鱼松了呢,就收鱼线,如果鱼使劲挣扎,就放鱼线,一紧一松,可是他终究还是要钓那条鱼的。

关键时候,审食(yi)其(ji)的孙子审卿出来为祖父报仇,向廷尉告发淮南王谋反一事。

这件事扯得就远了,要从上一辈的恩怨说起。

审食其是刘邦老乡,为刘邦照顾妻儿,后来深得吕后赏识。

赵王张敖曾经献给刘邦美人赵姬,这个就搞笑了,张敖是吕后的女婿,女婿给老丈人送美人,听起来挺别扭,可谁让人家是皇帝呢。

后来张敖手下国相要杀刘邦,此事案发后,张敖受到牵连,王位被罢免了,后来经过吕后的积极营救,又因为父亲是刘邦知己,这才躲过一劫。

所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张敖送进来的美人也一并被拘押。

当然,你是张敖送上来的,万一是他安排的刺客呢,所以小心一点无大错。

美人的弟弟于是花钱找到了审食其,因为审食其很有门路,希望通过他将姐姐捞出来。

赵美人当时身怀六甲,应该说前途看涨,蒙受了不白之冤,在狱中确实蛮惨的。

审食其也通过吕后去说情了,可吕后对于这类事相当痛恨,一个戚夫人、赵如意已经够头疼了,哪有心去理怀孕的赵姬,不想办。

吕后这么想没错,审食其也不好强迫,就没有坚持。

赵美人生下了孩子后,心理压力极大,就自杀了。

随着张敖的事情水落石出,赵美人的案子也清了,事到如今,刘邦也挺内疚,将儿子取名刘长,估计是希望他长命百岁,封为淮南王。

刘长能怨谁呢,只能怨审食其和吕后,你们有能力为何不救我母亲。

不过吕后当权,光赵王就死了两个,审食其又和吕后有些瓜田李下,刘长自然小心做人,低调做事,把一切埋在心中。

吕后死后,审食其由于投诚有功,躲过了一劫,自此低调做人。刘长却不想低调了。

而孝文帝在位时,刘长进京拜见,顺道去审食其府上求见审食其。

审食其不想见刘长,但人家是诸侯王,大庭广众之下,又是在自己家,那就勉强见见吧。

刘长峨冠博带,袖子中藏着锤子,效法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在审食其家里杀死了审食其。

审食其也是侯爵,当年也很威风,面对此种奇耻大辱,却不能当庭报复,甚至不能扣下刘长。

刘长很有觉悟,亲自到长安请罪,历数审食其三条大罪,说他害了自己母亲,助纣为虐,刘氏有难又不能诛除吕氏,我为国家杀此贼。

孝文帝于是宽赦刘长,无罪释放。

还有王法吗?

刘长自此骄横起来,杀人无罪,好厉害。薄太后、太子和公卿大夫都害怕刘长,他自己也将自己发布的命令称为“制”,野心也不小。

后来刘长被发配蜀地,死了,儿子刘安继承了淮南王的王位。

审食其的后人将仇恨埋藏到今天,着实不易。

刘安家中也有了内斗,庶长子刘不害的不受宠爱,孙子刘建于是心怀不满,非常配合朝廷的调查。

刘安觉得不能再拖了,于是决定造反,下令招国相、内史和中尉过来,想要将他们一并除去。

国相来了,他没有理由不来,要是自己死了,也能追认个名分。

内史出差在外,不肯回来。

中尉称病在家,不肯过来。

刘安为难了,想了想杀之无益,于是让国相回去了,至此一败涂地。

刘迁主动请命去长安,接受调查,得到刘安的许可。

刘迁其实是想牺牲自己,保全父亲,于是自刎,偏偏没死成,可能怕疼吧。

刘彻秘密安排人,将王府包围,将太子抓走,刘安也被软禁。

淮南王谋反一事,因为找到了造反工具,而得以确凿。

其实,说实在的。诸侯王都都类似的造反工具,平日里藏起来,关键时候预防不测,算是防身之术,并不一定要造反。

刘安一案,将淮南国的豪强、官员们全部扯了下来。刘安谋求皇位,自然也结交诸侯,让他们认可自己的继承权,免不了暗箱操作,划分天下等等。

见得人见不得人的,全都抖了出来,放在了阳光下。人一生难免做错事,有的知错能改,有的一错再错,淮南王密谋多年,树大根深,造反他不精通,拉人却是他的本行。

此事调查的干干净净,连已故的丞相田蚡,都罪该灭族,何况活着的人了。

有关部门认为衡山王刘赐是刘安的弟弟,刘安造反,他也有份,应当一起抓起来处理。

刘彻挥挥手,不查了,大家都是诸侯王,谁没点见不得人的事,拔出萝卜带出泥,总不能一网打尽吧,就此打住。

此举相当高明,欲擒故众,刘彻不是不想干掉他们,只不过不想此事扩大化,不然鬼知道那个诸侯王心虚起兵,要是群起而殴之,汉朝天下又是一场浩劫。

刘彻为此事下了定调——诸侯王一个不牵连。

刘安的亲弟弟都没事,诸侯王们放下心来了。

赵王刘彭祖当即发表通电,对刘安反政府集团施以强烈谴责,希望有关部门严惩刘安及其党羽。

胶西王刘端也通电支持,认为刘安心术不正,还引经据典的说,臣子不可作乱,作乱就要被平定,坚决拥护中央。

有可能越心虚的越要表明态度,发表通电的都是军阀,有自己的地盘势力,能够造反。听说过,大一统王朝,有地方发表通电拥护中央的吗?

既然是刘家的事,刘彻派遣刘氏宗族宗正对刘安进行宣判。

刘安提前自杀,我是高皇帝的孙子,誓不受辱。

太子、王后全家皆被株连,列侯、二千石、地方豪强有几千人,一律按罪刑轻重惩处,多被判处死刑。

最后还有一个雷被。

刘彻认为雷被曾经劝阻刘安不要叛变,言辞中对自己多有褒奖,又因为他告发有功,不想杀他。

廷尉张汤说,刘安谋反,雷被最先参与,是主要谋士,不杀不足以告慰天下。

雷被终于还是死了,作为侠客,也作为有谋略的人,他真该去参军打匈奴的,也许能建功封侯,可惜未能如愿,辜负了一生才学。

翁主刘陵身死,死前将立功的岸头侯张次公拉下水。

张次公因为与刘陵有奸情,又收受她的贿赂,被夺去侯爵,至此销声匿迹。

公元前122年,刘安谋反案终于落下帷幕。

刘彻巧妙的运用帝王之术,将刘安玩弄于股掌之间,成功的瓦解了敌对势力,将战乱消匿于无形,可见其权谋水准,已经超过其父,显出了一代雄主的心机和手腕。

电视中,刘安感慨地说:难怪连匈奴人都斗不过他。刘安输的一点也不冤。

刘彻将用更巧妙的方法对付诸侯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