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春秋英雄志
34447500000231

第231章 一往无前

公元前124年,车骑将军卫青再次领兵三万出征,兵出高阙。

汉王朝在和匈奴人多次作战中,已经摸索出了一整套与之对敌的方案。

其实中原王朝和草原民族对抗中,主动进取的一方,永远是占据优势的。

以前汉军守长城,想着将匈奴人挡在墙外边就好了,想法比较保守。匈奴人则比较轻松,有心情、状态好时,带着一帮人突然打过来,就算攻不下来长城,也能放放箭,将在塞外的零星据点给端了,将牛羊带回去。

匈奴人走后,汉军在后面追一下,说不定匈奴人还会故意丢下点什么给边军,达成默契。汉军当天去当天回,上报朝廷说,匈奴人来攻,我们奋勇杀敌,赶走匈奴人,缴获多少,损伤多少。

朝廷派人核实功绩。兵部的长官到了,长城的守将好吃好喝的招待,一车车的送礼,你好我也好,于是功绩就被核实了。

当然,明白人很多,可这是难得糊涂的世道。说真话得罪人,说假话得罪自己,只能当笑话说说了。

汉军防守的区域实在太长,匈奴人可以寻隙而进,将汉朝人当成固定的肥羊,不时地来抢抢。

当然,事情都是两方面的。汉军有优势啊,他们有长城,算是固定据点,稍微有进取心的将领率军出征,一下子虏获了不少匈奴人,带回了不少牛羊。

毕竟匈奴人也不是人人都是战士,会打仗的去打仗,剩下的该放牧还是放牧,战斗水平低下,自然不是正规军的对手。卫青的第一场战功,一万汉军斩获七百首级,强弱如此悬殊,打不赢才有问题。

久而久之,汉军也觉得这活轻松,又能报功,又能捞一笔。于是汉匈双方在边境上你来我往,挑没反抗力的下手,博取资本,成为惯例。

不过,汉军依旧处于被动局面,因为草原人游牧的,知道汉军的大致活动范围,汉军后勤能力有限,出征距离不超过两百公里,也有当天去当天回的。所以草原人远离长城,让汉军的收获少了。

可长城是固定的啊,百姓们生活在城内,定期出来放牧。草原人来长城内做生意,暗中留心,对城内的守备人数、士气了如指掌,将消息传回去。一旦汉军人数少了,或是马匹死的多了,战斗力下降,草原人就大着胆子来抢一把。

宋朝时有一个太守驻守边关,一次抓获了一个奸细,从他身上搜到了守军某营寨的详细信息。按律要处死这个奸细,可太守却打了二十军棍,将他放走。原来奸细调查的营寨,兵员充足、士气很好,可以震慑想要抢一把的人,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说来说去,主动权都是在草原人手上。草原人闹事了怎么办——招抚。

草原是多个部落组成的,有的想要和气生财,有的则非要抢一把。有胆气抢一把的人,自然非等闲之辈,抢完就跑,完了再抢,非常讨厌。

于是朝廷的大臣们派使者招抚他们,告诉他们既往不咎,朝廷封你们官位,同你们做生意,不要再闹了。

久而久之,草原部落们也学会争多论少了。某个被招安的人,对朝廷给的待遇很不满,跟守将评理说:某某杀了你们五个人,你们封他为将军,我杀了二十个人,怎么只是校尉,欺负人不是。

此语引发朝廷轩然大波,于是也不招安了,派了个狠角色去边关,将那批闹事的草原人,全都砍了脑袋,于是才安稳一时。

刘彻烦透了和亲的行径,匈奴人太不要脸了,和亲之后就抢,抢完了再要求和亲,对这帮人,厚德载物是不管用的,要自强不息。

既然自强不息,就不能老是你攻我守,要我攻你守才快意。

可是今时不同往日,汉军习惯了占据地理优势——长城,他们对茫茫塞外很有恐惧感,不习惯兵出漠北的战法。

刘彻的第一步,就是克服将领、士兵的畏惧感。

他于是大胆提拔年轻有锐气的将领,卫青、公孙贺、公孙敖都是常年在刘彻身边的近臣,李广则本身是少数敢于出征塞外的将领,所以私人光荣中标。

然而,出兵塞外是很危险的事。汉朝在匈奴也有密探,可是马邑之围后,谍报系统损失惨重,而匈奴人的密探却不少。

汉军不清楚匈奴人在哪里,只知道一些可能活动的范围。抱团在一起自然安全点,可是建功立业的可能性少了,还有可能被匈奴人一网打尽。

刘彻的第二步,分散出击。

四路大军,总有一路能建功立业,那就足够了。匈奴人在塞外,三两个射雕手就敢和几十人的汉军周旋,为什么上万的汉军在外面战战兢兢的,还要抱团取暖呢?

汉军习惯了营寨,习惯了老地方,害怕陌生的地方,这不行,得告诉他们,你们是军队,无论到哪里,只有别人怕你的份,用不着怕别人。

李广全军覆没,公孙敖损失七千人。

他们两人已经是惊弓之鸟了,再难有一往无前的勇气,于是刘彻将二人闲置。

公孙贺过失没有,功劳也没有。

刘彻哭笑不得,又是一个马邑之围,不过好歹胆子大了些,下次也敢于出去了,于是不赏不罚。

卫青攻其不备,小有所获。

刘彻大喜,大赢小赢都是赢,都可以鼓励士气。

于是刘彻将卫青封侯,大加赏赐,告诉将军们,打仗就要想卫青这样,敢于出去,敢于进攻匈奴人薄弱的地方。匈奴人也不是那么可怕的,只要运气好,一样能建功立业。

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不用程不识将军呢,他和李广齐名?

李广是未央宫的卫尉,是刘彻的人;程不识是长乐宫的卫尉,是太皇太后的人。

当然,明君在位,不能仅仅看派系,还要看用兵的方略。

李广很大胆,军队一切从简,有进取心,擅长在外征战;程不识将军呢,成熟稳重,行军做事一板一眼,先立于不败之地,而后可胜在敌。

程将军太稳妥了,没有大胜,也没有大败,不合刘彻的胃口,也不符合刘彻对塞外之战的看法,所以被闲置。

刘彻第二次启用卫青为主帅,为的就是有了上次战功之后,卫青对匈奴人畏惧心理少了很多,敢于打,敢于闯。卫青不负所望,再建大功,成为刘彻心中的王牌。

在王太后丧礼过后,迫不及待的刘彻再次启用卫青,同时还增加了一个军种——强弩军。

马上交锋,由于没有马镫,所以奔驰中射箭很难,骑兵会选择相对容易的弩机,可以单手操作,利于近战。

汉军将弩箭细化成了一个单独的军种,证明当时的弩机射程已经超过了弓箭,成为步兵攻击匈奴骑兵的主要手段。宋代的神臂弓,就是强弩的一种,可在300米外洞穿重甲。据说秦朝还有一种脚弓,士兵仰躺在地上,以脚蹬弓,射的箭力道很足,也有300米左右。

汉军并非兵发一路,而是三面出击。

游击将军苏建、强弩将军李沮、骑将军公孙贺、轻车将军李蔡均隶属卫青,兵出朔方。

大行李息、岸头侯张次公,兵出右北平。

当时和卫青对垒的是匈奴右贤王,他很有大将之风,听闻卫青率军前来,沉稳有度,谈笑自若,和部下饮酒取乐。

他的自信在于,以他对汉军的了解,汉军绝不会冒险超出后勤补给线,因为一旦被切断后勤,汉军动辄就有覆灭之险。自古以来,这里都没有汉军的影子,何必担心。

卫青孤注一掷,甘冒大险挺进汉军从未到过的远处。相当于买了一张单程车票,能不能凑齐回程车票,全靠运气。

卫青的运气一向很好,勇将不如智将,智将不如福将。

卫青连夜进攻右贤王所部,营寨乱成一团。右贤王大惊,带着爱姬和精锐的数百骑兵向北而逃。

立大功的时候到了,轻骑校尉郭成带着手下追赶了几百里,一定要拿到右贤王,马都快累死了,终究还是没赶上,只好懊恼的回来。

右贤王是部落首领,他跑了,可是手下部众跑不了。此役,卫青抓获匈奴男女1.5万人,光是部落王子就几十个,牛羊牲畜百万头之多。

卫青拿到了回程车票,凯旋而回。

问题是,他攻击右贤王部,为何匈奴人毫无反抗能力,事后也没有派遣人来追击?

因为进攻的月份是春天。

当初韩安国上书给朝廷说,希望让士兵回家种地,不然误了春耕,那么来年就没粮食吃了。

汉武帝这才同意的,毕竟打匈奴是为了过日子,过日子可不仅仅是打匈奴,还要吃饭。

然后匈奴人得知消息后,来韩安国哪里抢了一把,让安国兄背了一个大锅,抑郁而终。

如今天道好还。

刚刚过了冬天,牛羊马都瘦下来了,过冬的积蓄也不多了。草原部落需要好好放牧,让牲畜长长膘,又要接生育种,又要掏狼窝,事情迢迢不断如春水。

右贤王得知卫青来了,可总不能不让下面人过日子吧,把男人都召集起来打仗,家务事全靠女人、孩子不成。

当初安国兄抓到了匈奴俘虏,得知匈奴人不会攻击自己,这才放心让下面人回去耕种。

右贤王判断卫青攻击不了这么远,于是也不想兴师动众将士兵们召集起来。无知之辈,做不了右贤王的位置,只能说他是另一个安国兄,临了栽了个大跟头。

至于其他部落的援兵,那更是搞笑。

汉军攻击的是右贤王,你手下都在家里操持家务,他们就不需要操持家务了嘛。

草原地广人稀,冒顿单于时,匈奴极盛的队伍,号称能拉弓射箭的人有三十万众。

号称是水分很大的词汇,估计将部落里能拉弓的都算上了。实际上,匈奴集合各部落进攻汉朝,主力在10万~20万之间,论人口的话,草原人的数量大致在100万~200万左右。

既然汉军是主攻方,匈奴人部落四散,能够聚拢的人数并不多,何况就算强制征集起来,需要花费多少时间。

等匈奴人好不容易聚拢起来,卫青早就将战利品打包带回长城内了,你只能干着急。

此时的匈奴单于叫伊稚斜,是军臣单于的弟弟。

公元前126年,军臣单于身死,伊稚斜自立为单于。军臣的儿子于单不满,于是投奔了汉朝,被封为涉安侯,可惜没几个月就死了。

伊稚斜只好安慰右贤王,你先回去把你散落的部众召集起来吧,明年我们兵出汉朝,为你报仇雪恨。

刘彻得知卫青战胜的消息,兴奋至极,来不及等卫青回朝封赏,派遣使者到军中,封卫青为大将军,增加8700户封邑,连带着卫青的三个儿子都封侯了,食邑全为1300户,恩宠备至。

此时的刘彻30岁,他娶得卫子夫是卫青的姐姐,卫青充其量才二十五岁,竟然混到这份上,不服都不行。岳飞二十五岁,也不过是统制,管辖不过一个军罢了。

卫青回朝之后,更进一步,娶了刘彻的姐姐平阳公主。

平阳公主将卫子夫推荐给弟弟,卫子夫成为皇后,弟弟卫青从家中一介骑奴,成为了汉朝的大将军,风水旺的不行。

但平阳公主就不行了,先嫁给曹参的曾孙曹寿,曹寿死后,又嫁给夏侯婴的曾孙夏侯颇,夏侯颇又死了。

平阳公主从列侯中选丈夫,大家众口一词推举卫青。

平阳公主笑笑,他不过是我家一介奴才,我嫁给他岂不惹人笑话。

人说,卫青如今都当大将军,三个儿子都封侯了,当今之世,配得上公主的就只有他了。

电视中,刘彻很想得开,还宽慰卫青,朕能娶你的姐姐,你为何不能娶朕的姐姐。

真是神逻辑。

当初,平阳公主送卫子夫入宫,对卫子夫说,以后富贵了别忘了我。卫子夫谨记在心。

平阳公主的儿子曹襄娶了卫子夫的大女儿——卫长公主。曹襄后来还随卫青征战沙场,建立功勋。

很乱的一家子。

不过按照司马迁《史记》的说法,平阳公主下嫁卫青的事要到霍去病去世之后了,以上只是史料的一种说法,因为剧情挺不错的,姑且列在这里。

公元前123年,卫青在春、夏两季,两次带兵十万出征漠北,累计斩获一万多人,愿意跟随卫青作战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年仅十七岁的霍去病,率领八百骑兵,抛弃辎重,孤军深入,大出匈奴人的意料之外。霍去病军斩获敌人2028个,其中不乏匈奴人的贵族成员,还俘虏了伊稚斜的叔父。

刘彻封霍去病为冠军侯,食邑一千六百户,对他大为褒扬。

不过也出了意外。

前将军赵信,以前是匈奴王子,被封为翕侯,和右将军苏建共同进军,这一队的汉军全军覆没,赵信也投降匈奴人。

赵信久在汉军,熟知汉军的战法。伊稚斜大喜,将赵信封为自次王,也就是除自己以外,地位最高,还把姐姐嫁给了他,以示恩宠。

自次王赵信大为感动,他不过是降将,却有如此待遇,至此肝脑涂地。

赵信告诉伊稚斜,汉军非常强大,卫青非常能打仗。

卫青这个人,对士大夫非常有礼,对将士有恩,人人都愿意为他效力。他治军严明,作战时常身先士卒,喝水总是等将士们喝完才喝,过河总是等将士们过河之后,自己才过河。

而且,卫青非常受刘彻的宠幸,他自己呢,又不恃宠而骄。

赵信告诉伊稚斜单于,这样的对手是非常可怕的,他认为匈奴没有可能和他较量。

但是,这样的人也不是无法战胜的。

赵信说,以前和卫青讨论的作战的时候,汉军都不怕和匈奴主力交战,速战速决对汉军非常有利,因为他们的后勤压力非常大,在规定的时间内如果找不到匈奴主力,就只能率军而回。

既然打不过,那么我们就躲。

躲到阴山以西,躲到漠北。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汉军再过来,茫茫沙漠之中找不到我们,他们也就无计可施了。

伊稚斜深以为然,他也觉察出,汉军的实力迅速提高。以前匈奴人可能一个人打五个汉军,可是慢慢的实力差距越来越少,到现在,同等数量的骑兵作战,匈奴人都未必占有优势,着实不可小觑。

不过,放弃阴山地区着实难以下决断,因为那是水草丰美之所。

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部落们能有自己的牧场,那是多少年的战争才固定下来的,犹如中原人迷恋土地一样,他们也有故土之情。

忽然让出去,匈奴人非常不愿意。

伊稚斜出于考虑,未采纳赵信的建议。不过赵信依旧有很大用途,因为他熟知汉朝的军队编制,也接触过不少汉军的将领。当外面有汉军旗帜的时候,他就可以推断出那是谁的部队,战斗力如何,将领水平如何,非常有价值的参谋型人才。

种种努力,刘彻终于扭转了汉匈格局,汉朝军队变得主动起来。

秦武王问甘茂:楚使常说我不讲信用,该怎么办?

甘茂:碰见使者强悍的,就不要理;碰见使者温和的,就多接触。如此一来,楚国的使者自然都会变得温和。

汉武帝想要汉军主动,该怎么办?

碰见主动进取的,就提拔,碰见立功的,就重赏。如此,军中将士都会勇于立功,羞于不思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