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春秋英雄志
34447500000220

第220章 晁错之死

公元前157年,刘桓去世,年四十六岁,谥号孝文帝,年号后元。

文的谥号不是那么容易得的,就算是你好皇帝,也要掌权二十年以上才够资格。

孝文帝的嫡子刘启即位,母亲是窦太后。

这是位狠人。

孝文帝还是代王的时候,是有原配的。后来吕后将包括窦太后在内的一帮宫女赐给了孝文帝,孝文帝非常喜欢窦太后——独幸。原配夫人很快就死了,连同她的三个儿子。

于是窦太后的儿子刘启成为了长子。

刘启公元前188年腊月初五出生,此时三十一岁,年富力强,有其母必有其子,也是个狠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

吴王刘濞的太子刘贤进长安,那时候刘启还是太子,两人在一起喝酒下棋。大家都是同宗,何况刘贤在封国横行惯了,一来二去两人产生了争执。

争执的结果是刘启大怒,操起棋盘将刘贤打死了。

一言不合就能下死手,对方还是诸侯王太子,可见刘启脾气多暴烈。

打死人后,刘启知道事情闹到了,于是告诉了父亲。孝文帝很生气,也很内疚,于是命人将刘贤的棺椁送到吴国。

吴王刘濞很生气,命人又把棺椁送回来:天下都是刘家的,死哪里就葬那里好了。

吴王刘濞是刘邦哥哥刘仲的儿子,不算是高皇帝的嫡系,算是旁枝,本来就受歧视。经此事后,刘濞称病不朝。

大家都心知肚明,孝文帝自知理亏,于是赐了手杖给他,表示你年纪也不少了,以后可以不来朝见了。

刘启这种性格,有恩不一定报恩,有仇是一定要报的。他即位后,第一件事就是把邓通抓起来,饿死。

邓通,汉文帝的宠臣,擅长划船。根据朝廷时的政令,家产在十万钱以上的人家,子孙可以准备车马服饰到京城求官,会被任命为郎。

这是战国时沿袭下来的一种风俗,门客们坐着马车到各地求官,都是食宿自费的。那时又没有科举,又需要有人当官,所以用了这种毛遂自荐的方法。

邓通到了之后,被任命为黄门郎。黄门郎是近侍,归少府掌管。

一日孝文帝梦见自己登天,怎么都上不去,忽然后面有一个黄门郎推了自己一把,将自己推上了天。一般人梦醒了也就忘了,可是孝文帝却记得很清楚,毕竟登天的事谁能不留心,然后看见了邓通,与梦境中黄门郎一样。

这着实很玄奥。

孝文帝一听名字,邓是登,通是到,那不就是登天嘛。

对这份上天注定的缘分,孝文帝自然很看重,对邓通礼遇优渥,毕竟还指望着靠人家升天。

爱人,就希望人富贵,这是常理。

当时有一个著名的相术大师——许负。许负曾经为孝文帝的母亲薄太后相面,说她将为天子母亲。

那时候薄太后还是魏王豹的姬妾,魏王豹很高兴,认为自己就是天命所归的天子。后来魏王豹身死,刘邦接受薄太后,生了刘桓,封他为代王。

虽然富贵了,可是许负依旧是骗子。

没想到平定诸吕后,周勃等人请代王刘桓即位。这场长达二十三年的预言将许负的名望推到了顶点,众人纷纷前来请教。

孝文帝于是就让许负给邓通相面,问他将来会如何?

许负看后说,当饿死。

孝文帝大为不忿,虽然知道许负卦准入神,还是难以相信。孝文帝本人赐给邓通钱财亿万,于是又把铜山赐给他,允许他造钱。

邓通自此家资巨万,富可敌国。

不过邓通和刘启结仇的经过很搞笑,只能说是无妄之灾。

孝文帝生了痈(yong),就是背上长了疮开始流脓。邓通为孝文帝吸吮脓血,让孝文帝特别心暖。

孝文帝本人就是至孝之人,他自然知道什么人才能面无难色的为别人吸吮脓血,很是感慨地说,世上最爱我的人莫过于你啊。

邓通很懂人情世故,知道这种事情传出去非惹太子嫉恨不可,于是说,太子才是最爱你的人。

孝文帝听后,觉得有道理,于是将刘启叫过来,说我背上长了痈,你把我把脓血吸出来。

刘启当即懵了,他养尊处优惯了怎么会做这种事,一般人都做不来。刘启扭扭捏捏的还是照做了,不过面有难色——可以理解。

孝文帝看在眼里,自然很失望。

刘启离开后,自然打听来龙去脉,然后将怒火指向邓通,当即决定将这人干掉。

邓通只能无语对苍天。

等刘启继位后,于是将邓通抓走,将他的家产查封,最后邓通贫困而死,算是兑现了许负的卦象。

许负的卦象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结局非常准,过程非常曲折,很有传奇性。

周亚夫请许负为他算卦。

许负这一次展现了此生的最高水平。以前只说结果,这次竟然还设定了年限、过程。

许负说,你三年后将被封侯,八年后将出将入相,九年之后又将饿死。

周亚夫哈哈一笑,我是家中次子,我父亲的爵位自然是哥哥继承,哥哥死了,还有哥哥的儿子,哪里轮得着我呢。何况我既然出将入相,又怎么会饿死呢?

周亚夫是周勃的次子,周勃的长子娶了公主,然后两人失和,长子杀人后侯爵被废。一年后,孝文帝封周亚夫为条侯,继承周勃的爵位。

我想此时的周亚夫一定既惊且喜且怕——世事难说得很啊!

刘启即位之后,立刻任用自己的心腹大臣——晁错。

晁错,和贾谊同年出生,都比汉文帝小三岁。不过贾谊锋芒太盛,处处得罪人,以至于在朝廷上混不下去,只能教导诸侯王,最后还因为失职,心生幽怨而死,比屈原还不如。

相对而言,晁错则顺风顺水。他也是以文章扬名的,主张重农抑商,提倡守边驻防,对汉朝的军事、内政都有独到的见解——宰相才也。

其实看晁错的升迁历程,你就知道朝廷某些规律。

晁错,以文章扬名后,先为太常掌故。

太常是九卿之一,太常掌故是太常二十多个属官其中之一。一般举行祭祀典礼,就要查找以前是如何举办相关大典的,需要多少人,次序是什么,一一查找清楚。

然而古代的礼仪也多,产生了纠纷,就需要掌故评判那种礼仪更对。祭祀乃是国家大事,担任太常掌故的人,一定要博学多识,对礼仪学有精辟的看法。

晁错此时相当于七品官,做了一段时间后,当了太子舍人。

太子舍人是太子少傅十三个属官其中之一,相当于太子的军师,为太子出谋划策。

太子即位的时候已经中年了,他的施政方针就是和太子府内这帮人这么多年来的探讨和总结。

此时的晁错一跃而成太子党,将来顺理成章的成为国家卿大夫,算是搭上了快车。而同期的贾谊,因为把赌注押在了孝文帝身上,错过了这个机会。

晁错又担任博士,成为孝文帝的智囊团。不过晁错并不开心,孝文帝是夕阳灿烂,等你好不容易混熟了,他也死了。太子哪里是八九点钟的太阳,此时不去占个位置,那么其他人就趁虚而入了。

晁错于是上书给孝文帝,自然不是请求调任太子府,而是写了篇《言太子宜知术数疏》,告诉孝文帝太子应该如何如何。

孝文帝看后大为赞赏,也知道他的意思,觉得有他教导太子也不错,于是晁错又回归太子府,担任太子家令。

太子家令相当于管家,府中一应事物具有他出面打理,说明了太子对他的信任。

知道自己的前程都在太子身上后,晁错就敏锐的错开了朝廷内的纷争,将职责定位保护好太子。只要太子保护好,等他上位之后,那时候一言九鼎,自己也就高枕无忧了,慢是慢了点,可是稳妥,而且长远。

刘启继位之后,晁错很快从担任内史,过渡了一段时间后担任御史大夫,曾为三公之一,监察百官、掌管文书图籍。

此时的晁错四十五岁,他等了二十年熬到了今天,才能按照自己心愿执掌朝政。此时的贾谊已经死了十年了。

贾谊的才学甚至要高于晁错,名声也要响亮。贾谊年纪轻轻就早早投入到了政坛之中,没有根基、人脉,只靠孝文帝的宠幸,没多久就被刷了下来。此时的贾谊,连退而求其次,进太子府都不能了,因为已经有人占了。

晁错呢,虽然有名气,但是知道自己根基浅,一步一个脚印,抓住最有前途的潜力股,知道能不能掌权全看熬,于是抓到了权利。

太平盛世时能够在朝堂内笑到最后的,多半是晁错这样的人。

不过,晁错也并非没有遇到危机。

由于刘启对他信任非常,超越九卿,所以大臣们很不满。

他担任内史时,太庙的门在东边,进出不方便,于是他在南边开了两个门,使得进出方便。

丞相申屠嘉知道后,写就一封上书,论了个死罪,想要一举除掉他。晁错大为惶恐,连夜找到刘启,将此事原原本本的说了。

申屠嘉第二日请求刘启诛杀晁错,罪名是大不敬。你竟然敢在太庙开门,明天是不是要拆庙了?

刘启说,开门的不过是外墙罢了。

皇帝都这么说了,申屠嘉还能怎么办。

出来的时候,申屠嘉说,我应该先杀了晁错,然后再去禀告的。

晁错是主张中央集权的,认为如今的诸侯王权势太重。重到什么份上呢?

诸侯王可以开矿,冶炼兵器,铸造铜钱。这种收入都属于诸侯王私人所有,而且吴王刘濞这样的诸侯王,接纳豪杰,招募宾客,礼贤下士,很得百姓们的拥护。

晁错告诉刘启,你父亲在的时候还能镇得住他们,你就差点,起码吴王刘濞不听你的,到你儿子的时候,诸侯王们恐怕就不理中央了。

如此一来,汉朝天下又会成为战国那样,纷争不断。诸侯王们相互攻打,争夺地盘,甚至合纵攻打长安,那时候天下还是你这一系的吗?

当皇帝的人,也期望自己的直系子孙能够继承,而不是旁系的人,因为他们已经是外人了。

刘启在还是太子时就想着如何削藩了,如今终于执掌大权,开始实施自己的策略。

削藩,顾名思义,那就是一步步的来,而不是废了。

丞相申屠嘉去世,御史大夫侯陶青接任丞相。

晁错担任御史大夫,本身就有监察百官的职责。他收集了诸侯王许多不法的证据,而后以此为根据,开始削弱诸侯王的封地,今日割一城,明日割十城,只要你敢犯罪,我就敢惩戒。

刘启让公卿、列侯、宗室们讨论是否合适,大家都不说话。唯独窦婴站了出来,和晁错据理力争,僵持不下。

窦婴也不是泛泛之辈,是窦太后的侄子,皇亲国戚,有这个资本。

不过晁错背后是刘启,自然是皇权压倒后权,所以晁错的主张得以实行。

晁错的父亲从老家颖川赶来,老爷子快七十了,见到晁错后苦口婆心的劝说。当今天下是姓刘的,皇帝才即位两年,你就嚷着要削藩,自古疏不间亲,你太急了。

晁错说,儿子一心为国,做的没错。

晁错的父亲说,你为了刘家,害了我们晁家啊。

晁父劝不了儿子,回来后自杀了,都这么大年纪了,不想看到家破人亡的一天。

当时衡山下了冰雹,大的冰雹直径15厘米,简直是炮弹,砸在地上,最深的坑多达6米,可见一般。

那时候把异象看作是上天的惩戒,必然是天子失德。

刘启于是大赦天下,想要转转运。

不成想流星又出现了,紧接着一流到底,故都洛阳不明原因起火——天火,宫殿被烧毁。

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胶西王刘卬、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和胶东王刘雄渠反叛,起兵向西进发。

刘戊是刘邦弟弟刘交子孙,刘遂是刘邦的孙子,他爹因吕后而死,是孝文帝给他恢复了封国,算是忘恩负义的一种。

刘卬、刘辟光、刘雄渠、刘贤全是刘肥的儿子,刘肥死后封国被一分为六,给了他们。

以上反叛势力,多为旁支,刘肥本就不是嫡系,其他的又是刘邦兄弟的儿子,是旁支对嫡系的一种反扑。

吴王刘濞反叛,发布诏令,我六十二岁,披挂上阵,我小儿子十四岁,也在军中效力,你们就按照这个年龄范围招募兵员吧。

吴王就此招募了二十万军队,诛杀了朝廷派来监视诸侯王的官员,正是谋反。

应该说吴王的反叛很成功,因为他派遣的使臣成功的说服了各个诸侯王参与,闹的声势很大,原因在于他提出了一个口号——诛晁错,清君侧。

诸侯王攻打皇帝,那就是造反,很多人就会犹豫。可是你把矛头直指晁错,那么大家就想开了,晁错在诸侯王间的仇恨不是一般的大,于是中立的诸侯王也开始呐喊助威,起码两不相帮。

当初周勃诛杀吕氏时,其实说的也是“平诸吕,扶刘氏”,而没有把口号对准少帝。可是诸吕一被诛杀,那么少帝自然要走人,那时候也没什么反对,反而有人踊跃支持,是因为大家都知道权利的运作,就是那么回事,你可以这么想,这么做,但你不能这么说。

窦婴和袁盎找到了刘启,对他说,如今天下诸侯都在观望,就是因为晁错。陛下不杀他,吴王刘濞就一直举着这个牌子,你若是杀了晁错,那么大局定矣。

是啊,你们的造反的口号都没了,还要造反,那天下舆论就开始转向了。

皇帝和诸侯王大战,皇帝绝对是占据优势的。当今天下,八分是中央的,二分是诸侯王的,可是皇帝不敢不慎重,于是他同意了,而且是立即执行。

晁错是穿着朝服被执行死刑的,连衣服也没来得及换就杀了,也就是大家觉得审的必要都没了。

站在晁错的角度上,他真的很冤枉。他不顾惜个人安危,将国家利益放在家族利益之上,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而其犹未悔。

然而却沦落的这种结局。

同情他吗?

因为他施政策略不当,引发诸侯王群起反叛,天下动荡不安,同情他,谁来同情死在战场上的人呢?

刘启尊敬他、信任他,可是却当机立断的处死了他,因为不知不觉中,他就把自己摆放在了必死的位置上。晁错不怕死,可是不等于要找死啊。换作任何人在刘启的位置上,都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不同情他吗?

他是一个高尚的人。刘启以他为师,尊敬这个比自己大十二岁的人。晁错知道治国之要,必能成为一员贤相,可惜,可惜。晁错太着急了,措施也太急迫。

他是个好人,也是一个博学的人,但也是不懂世故的人。要么,他撞破南墙,无人敢惹,要么撞死在南墙下,而他确实死在了哪里。他毕竟不是君王。

他没完成的任务,会有更很聪明的人用更聪明的办法实现。